社区工作的专业特点有
A. 社区工作的具体特征
1.以社区为对象;
2.结构导向的分析视角;
3.广泛的介入;
4.强调居民参与;
5.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6.运用社会资源;
7.政治性的特点。
B. 城市社区主要有哪些特点
社区特点:
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社区关系:
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区域关系,地方关系,邻里关系。它是指与某个社会组织主体地域上互邻,利益上相关的一种公众关系。
(2)社区工作的专业特点有扩展阅读
功能:
(1)、管理功能
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2)、服务功能
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3)、保障功能
救助和保护社区内弱势群体。
(4)、教育功能
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5)、安全稳定功能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C. 社区工作的特点
社区工作方法重点:工作的特点 它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或这些人生活所在的地区。二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经济利益或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或国家。三是指共有、共享、相同或共同参与等情况。 概括地说,可以认为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
它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或这些人生活所在的地区。二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经济利益或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或国家。三是指共有、共享、相同或共同参与等情况。
概括地说,可以认为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它的组成要素有五个:人口、地域、设施、互动和社区葸识。
总之,社区是一个人群,这个人群有什么特征呢?他们一是住在相当邻近或衔接的地区,彼此常有往来;二是具有若干共同的利益,彼此需要支援;三是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务:如交通、学校、市场等;四是面临若干共同问题:如经济的、卫生的、教育的等;五是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如生活方面的、心理方面的、社会的方面等。
这里主要指的是社区能够给居民提供工作或就业机会,让居民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包括满足衣、食、住等最基本需求,如商店、餐饮服务点等,同时也提供医疗照顾、环境卫生、就业、交通、休闲等实际服务。
社区能够给成员传输知识、信息和价值观。这里主要指社区居民在交往和互动过程中,将人们普遍持有的规范、传统和价值进行社会化。社会化引导居民态度的发展,这些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年轻人对于自己、对于他人以及对权利与义务
社区向人们提供表达他们社会需要和兴趣的渠道,同时也提供机会使人们建立自然的协助和支持网络。居民组织(如社区居民委员会)、非正式的邻里团体(如社区合唱队、社区志愿者小组)等被认为是居民表达需要和兴趣的社会渠道。
这里主要指通过制订和切实有效地执行规章与公约,确保社区居民遵循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服务也可以通过社区来实现其社会控制的功能
D.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
社会工作的国际定义
定义
社会工作职业促进社会变迁与人类关系的融洽,加强和解放人类对福祉的追寻。社会工作借助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等理论帮助人类更好的与环境交流融合。它是基于人权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而开展的。
注释
社会工作以多种方式帮助人类与环境进行着多样化、复杂的交流。它的宗旨是促进人类发展全部潜能,丰富人类的生活并阻止人类功能失调。职业社会工作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和变化。社会工作者们正是社会变迁、个人生活、家庭与社区生活进步的代理人。社会工作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莫拉莱斯和谢弗(1989)把社会工作价值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人的价值偏好
相信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与生俱来的;
人具有能力与动机去追求更满意的生活
人要对自身与他人负责,除了自己之外还要想到其他人
人需求归属
人有共同需求也有独特偏好。
第二、对社会的价值偏好
社会必须提供机会让每个人成长和发展,以实现其最大的潜能
社会应提供资源与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并避免食而无粮、教而无师、病无良医、住无蔽身以及种族歧视等问题的发生
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社会的模塑过程
第三、社会工作的工具价值
社会工作者相信所有人均受尊敬与保持尊严,应使人有最大机会决定其生活方向
应协助每个人与他人互动以建立满足人人需要的社会
相信个人具有独特性而不以刻板印象对待之。
个人价值与尊严、对人的尊重
重视个人改变的潜能
案主自我决定权
提供个人发挥潜能的机会、寻求满足人类共同的需求、寻求提供个人足够的资源与服务以满足其基本的需求
赋予案主权利、平等的机会
没有歧视、尊重多元化
对社会改革与社会正义的承诺
保密与隐私权
愿意将专业知识与技巧提供给他人等等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遭受灾害、生活困难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具体内容包括:
(一)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原因中断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劳动收入减少时,给予经济补助,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条件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者或者遭受灾害的生活困难者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看,社会救济先于社会保险。早在1536年,法国就通过立法要求在教区进行贫民登记,以维持贫民的基本生活需求。1601年,英国制定了济贫法,规定对贫民进行救济。中国古代的“义仓”也是一种救济制度。这些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救济制度。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
(三)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总称。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社会中需要给予特殊关心的人群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备,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二)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三)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四)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五)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影响 ; (六)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急待出台社会保障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三)继续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落实工作,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五)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六)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
社会保障包括了以下几个必备要素:
第一,依法建立。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第二,突出以人为本。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
第三,具有经济福利性。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第四,属于社会化行为。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人物,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经济保障。即从经济上保障国民的生活,它通过现金给付或援助的方式来实现,解决的是国民遭遇生活困难时的经济来源问题。
服务保障。即适应家庭结构变迁与自我保障功能弱化的变化,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满足国民对个人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如安老服务、康复服务、儿童服务等。
精神保障。除了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需求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还离不开相应的情感保障,即精神慰藉也是人的正常、健康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因此,现代社会保障还日益承担着慰需要者提供精神保障的责任。当然,精神保障属于文化、伦理、心理慰藉方面的保障,它突出地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人性化要求,从而属于更高层次的保障。尽管在实践中,难以将精神保障作为特定的制度安排来加以建设,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表明,制度化安排中确实需要尊重并满足有需要者的精神保障需求。
管理体制: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计划。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订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困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根据中央的统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规、政策和标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
中央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部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卫生部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各省、市、县政府设有同样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职能。
中央、省、市、县分别设立隶属于政府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的、非营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现有工作人员10万人。主要职责是,办理参保登记,收缴社会保险费,记录缴费,管理个人账户,确认并支付待遇,管理社会保险资金,提供查询等。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社会保险协定,由中央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执行。
E. 社区工作的目标与专业特征
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有如下述: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3.寻求社会需要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会需要,解决或预测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
4.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5.发挥人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
6.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
7. 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社区工作的特征:
1.以社区为工作对象
2.采用结构的导向分析问题
3.介入的层面较广
4.强调居民的集体参与
5.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6.善用社区资源
7.具有政治性
F. 社区特点包括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
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中文名
社区
外文名
community
来源
拉丁语
作用
群众基础机构
知名社区
前王营社区、金伟社区、永善社区
快速
导航
历史演变社区定义社区类型社区功能具体工作职责人员构成养老措施构建社区化文化内涵知名社区
辞源解释
而英文community一词含有公社、团体、社会、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因此有的社会学者有时又在团体或非地域共同体这种意义上使用 community一词。而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社会学者研究角度的差异,社会学界对于社区这个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但许多学者认为,社区概念是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前提的。1955年美国学者G.A.希莱里对已有的94个关于社区定义的表述作了比较研究。他发现,其中69个有关定义的表述都包括地域、共同的纽带以及社会交往三方面的含义,并认为这三者是构成社区必不可少的共同要素。因此,人们至少可以从地理要素(区域)、经济要素(经济生活)、社会要素(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心理要素(共同纽带中的认同意识和相同价值观念)的结合上来把握社区这一概念,即把社区视为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
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 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在广大乡村社区之间又出现了城镇社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区进入了都市化的过程,不但城市社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区,其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都会社区。
G. 社区工作的特征
社区工作的特征
社区工作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工作内容,他和微观社会工作方法相比,有如下工作特征:
以社区这一较大的社会单位为工作对象,可能是以地理社区,也可能是一功能社区,处理的是社区中的集体问题或共同性问题,工作对象超出了个人和小组的关心领域。
采用宏观的分析视角,把工作对象的问题界定为社区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原因,而不是视为个人人格或小组关系的病态,由此他强调的是集体组织和集体行动,去改变社会环境、结构和制度等宏观层面的不平等关系。
强调居民的集体参与,社会工作者不是为社区居民工作,而是和社区居民一同工作,是一种协助关系,而不是包办代替关系。而且,他强调居民的集体参与,而不是个人竞争,注重居民的团结合作、平等互助的精神。
关注的社会公平和民主等宏观社会价值观,而不是个人的独立、自决、尊严和能力等微观价值观。 社区工作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它是瞄准社区中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动员社区力量来实现民主治理,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公正,促进既得利益阶层结构和既定社会政治制度。
H.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有哪些特点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它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的社区工作者也根据社区工作的普遍价值和中国社区工作的实践,制订有自己的专业伦理守则。
具体要求有:
1、社会责任感。社区工作者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应用的职责具有清楚的认识。即每个个体无论处于多么困弱状况,都有其生存、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和需要。社区工作者作为以社区和居民群体为对象的社区工作者,将完善和发挥工作对象的社会功能为已任。社区工作者的宗旨和目标是帮助社区解决社会问题,使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和能力,而不是为社区工作者个人或小团体赚取金钱或私利。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提供社会救助或救人自助的特殊服务,并不向求助者收取费用。社区工作属于“非营利”事业,来自政府资助和私人捐助的经费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和基础建设。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一种崇高的理想,以务实的方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服务社区,贡献社会。
2、平民意识。社区工作项目一般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而确定的,社区工作者要把自己置于社区一员的位置才能体会和理解社区需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社区成员的人格尊严和平等权利。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帮助他们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培养人们的自助能力;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划或项目,推动社区发展。没有这种“群众路线”,社区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社区工作者的平民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意识。即使社区工作者具有一种组织者的身份,也要充分重视志愿参加和民主合作的精神,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各区社会工作
I. 城市社区服务有哪些特点
①社区服务的非营利性。社区服务把社会上的社会孤老、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失业、下岗等急需帮助的群体作为服务的对象和重点。因而从本质上看,社区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为了增进社区的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社会福利放在首位,具有明显的福利向与非营利性。
②社区服务的“地域性”。社区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地域性社会。因而地域性是社区服务的一个特点。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以街道、居委会、小区为依托而展开,农村的社区服务以村、镇为依托展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③社区服务的专业性。社区服务的专业性表现为,从社区工作的角度看,社区服务的主体除自助与互助的社区群众之外,更为主要的则是专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者。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一般的“送温暖”式服务,而是由专业性决定的资源调集的物质援助、专项服务如安老服务、残疾人服务、少儿服务以及心理疏导和治疗等内容。专业性的服务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和表面的问题,而且要解决长远的和深层次的问题。
④社区服务的综合性。社区服务的综合性表现为,社区服务的内容囊括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内所有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状况的社区成员;服务的主体包括社区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执行主体有城市居委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专业工作者等等。换言之,社区的综合功能决定了社区服务的综合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