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
㈠ 专业建设是什么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
建设前提
特色专业建设前提
1.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特色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即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教学,使教学改革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2.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特色专业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_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3.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如本专业在国内、省内所处的地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从而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科学定位必须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一般选择一个(不宜过多)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
㈡ 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及重点专业如何发展
正如现在很多广告所抄宣传的那样,师袭资力量有多么强大,这难道不是对生源的一种竞争么?可见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播的重要性请家教也是一样的道理,否则又有那么多家长愿意“白掏钱”么?貌似他们都不傻把。以上都是其一。其二:国学语文和其他的课程有所区别。就比如现在的火星文,褒贬不一,个人不太喜欢。它造成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中华文字的挑战。那么,对于社会而言,也只能是起到一定的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不可能真正做到杜绝。在比如广告中的篡改成语,如“咳不容缓”,它也许是一种妙用,一种创新,但你不可以否认他是一种营销的策略,但是同时,它是否又会对国学底子不扎实的人造成文学上的冲击呢?那一切对于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讨论这些是没有意义的,这已经是社会上的一种现象,没有人能做些什么。那么也只有专业话的教育,从小抓起,至少有了扎实的功底,对于这些可能层出不穷的现象,也有招架之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程的建设。换而言之,如果不需要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家长就是老师,那学校要来干什么?一切岂不是徒劳么?
㈢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什么区别
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是教育部领导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专的性质,接受属教育部的委托,开展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高专教学的研究、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下设47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其中的一个,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持。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建筑设计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规划园林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土建施工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建筑设备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市政工程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房地产类专业分指导委员会等7个分指导委员会。
㈣ 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的消息不绝于耳。自2018年7月国家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中心确立了所高校为“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开始,随后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宣布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
其实自2003年北大率先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来,十年间每年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院校其实寥寥无几。2016年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专业也开始受到关注。据统计2017年新增了19所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院校,但到2018年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院校已经达到了96所。
为什么近两年高校大量开设人工智能学院?
我国大量建设人工智能学院的原因,其一就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展现出了特定技能上超越人类的能力。除此之外,国家发布的多项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政策是就是近几年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AI本科专业的动力之一。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要求各大高校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加快建设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鼓励高校建设新型科研组织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
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状况
小编查阅了众多高校建设的人工智能学院及采购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采购的都是硬件产品,例如人脸识别实训平台、智能家居模拟平台、人工智能实验箱、智慧城市模拟平台、智能小车(另称为智慧交通)、GPU一体机等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的高校都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甚至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高校依旧是采用,原有的机器学习课程外加“智能机器人”的课程体系。部分高校在教学体系中加入深度学习的理论知识,但是在课程设置中却分散杂乱,甚至部分的核心内容(例如当下常用的神经网络知识)被拆分辅修课程。
其次我国人工智能师资团队搭建难是高校AI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除我国几所重点院校以外,其余各大学、高职院校都缺乏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师资力量,外聘教授的方式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难以形成高校自身的课程体系。
舍本逐末不可取,源头创新型人才才是培养方向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而发展方向是行业结合。当下大部分高校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与人工智能学科的核心有所偏差。以现有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培养出来的AI人才都仅仅掌握了部分的开源算法,“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并不能解决我国缺乏核心算法研发的关键问题。
而现在高校扎堆研究“智能机器人”的状况堪忧。智能机器人除了需要人工智能算法以外,还需要动力学与控制、仿生结构设计、智能感知、机械工程等等课程内容,然而各大高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中不包含或仅有部分知识。在专业实训课上仅通过机械臂、智能小车等智能机械进行实战训练,事实上此类实训产品基本上都是封装的核心程序,因此根本不能让学生完整掌握智能机器人的技术。总而言之,智能机器人涉及多项技术知识,一个人通过四年的本科课程很难掌握完全,此项课程适合多学科共同研究或研博的研究课题,而不是作为人工智能类目下的一项课程。
因此,高校需要对当下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进行重新编排。以高数、编程、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作为核心知识,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等算法内容,有偏重的作为课程的必修内容。去除臃肿,专心底层算法研发才是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式。
预防同质化,特色专业与AI结合是可行方案
人工智能算法是一种工具,它能够与各行各业相结合,甚至可以视为传统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不应该限定它的技术应用方向,更应该去尝试以及突破人工智能行业结合的模式。
例如人工智能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可以采用图像识别的模式,分析农作物的成长缺陷以及虫灾害的发生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还可以采用无人机进行农药精准浇水或肥料补充等应用。如果将二者进行结合,就可以通过图像识别以及物体追踪进行灾害区域精准定位,在通过无人机进行精准定位处理。
高校想要预防学科同质化可以从此方向入手,将本校的特色学科与人工智能专业进行联动,形成本校独有的特色AI专业。
结语
作为我国的新工科之一,人工智能学科在我国立足尚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多项问题,及时的调整方向是保证良性发展的最佳手段。想要实现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三步走”战略布局,人才的持续供给必然是重中之重。没有坚实的底层基础,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加强学科的知识体系搭建,重视人工智能底层算法研究,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的持续创新能力,确保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