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医学专业怎样
❶ 苏大医学院如何里面什么专业比较好
苏大医学院的等级是B,其优势学科是放射科和血液科,在全国排名靠前,我不知道你是哪里的考生,但一般要比一本高40,50左右,有些地方更高。苏大医学院是不错的,一所211综合性学校。
❷ 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怎么样〗
翻下研究生学院招生就知道了 苏州大学的医学部招收的几乎全是基础学科 几乎没有临床学科
❸ 苏州大学医学院怎么样啊
苏州大学医学院前复身制为以放射医学为鲜明办学特色的原苏州医学院,后者前身是创办于1912年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57年迁址苏州成立苏州医学院,2000年4月并入苏州大学,至今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学院设有综合、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三个职能办公室和基础医学系、药学系、临床医学一系(医学影像学系、护理学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临床医学四系、儿科学系7个教学单位。有附属医院5个(其中2个为三级甲等医院),教学实习基地63个(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地)。
总体来说很一般吧,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共建),看样子这两个方向还有点看头,是无法和四大医学院之类相提并论的。
❹ 苏州大学最好的6个专业(医学院的除外)
苏州大学除了医学院之外最好的6个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档案回学、物理学、软答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这六个专业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巧的是,苏州大学一共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除了放射医学之外,剩下的不是医学院的正好是6个。
❺ 苏大的医学部,好吗
我是苏大医学抄部临袭床医学大三的学生。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苏大医学部原来是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大前在全国医学院排名第19。并入苏大后有一段时间管理很乱,现在渐渐走入轨道了。虽然很多人都觉得医学部不如之前的医学院好,但是我觉得至少作为曾经的专门的医学院校,底子在那里,不会特别不好的。
❻ 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怎么样啊,急知道
额..
还在大学的都不觉得怎么样的吧..
我也是临床的 七年的,反正人家一般映像7年的比别的很多学校5年的好
还有 在苏州这一代读这个还好了
❼ 苏州大学医学系怎么样,就业怎么样,大约的工资在当地是什么水平的 要学几年
医学中的影像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有其特有的专业性,有其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同时,由于其专业性很强,所学知识对其他领域的适用性较低,而一所医院所需相关方面的技术人员有限,又对其就业前景造成了一些限制,但工资应该是很高的。
❽ 苏州大学的临床医学就业怎么样啊
你好,苏州大学医学院前身苏州医学院,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至于就业情况要专相对来说,相对于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学院要难找工作一些。相对于一般的二本和一本院校要好找工作一些。
总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安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西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青岛医学院
。都好找工作的。你就在这里选吧。
❾ 苏州大学医学院到底怎么样
苏州大学医学院是苏州大学的下设分学部,学校环境优美,现代化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强大,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了解该学校:
1、学部设置。学部的设置代表着教学实力,学校有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等5个学院、3个临床医学院和9个研究院所。
2、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代表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校有教职工840余人,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具有教学职称的教师1080人。“两院”院士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青年千人计划”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青年学者5人、“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5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
3、学科建设。学科代表学校的发展。该学部有本科专业15个,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1个,省品牌专业1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省精品课程1门,省英文授课精品课程4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4部。
(9)苏州大学医学专业怎样扩展阅读:
苏州大学医学院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类)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系统疾病领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
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双创计划”团队3个。截止目前,临床医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农学、环境与生态科学共8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