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条件 » 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是

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是

发布时间: 2021-03-04 00:40:48

1. 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你要有控制的能力才是关键

2. 控制的三个基本步骤

管理控制的三农个基本步骤:标准的建立、绩效目标的确定、偏差的纠正。

控制是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保证目标实现的行为。

前提条件编辑
1.计划前提: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控制的基本目的是防止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将实际工作的进展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因此控制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即计划。计划不仅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行动路线,也为后续的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其实施问题,还要考虑后续控制工作的需要。计划越明确,全面,完整,控制越容易,效果越好。
2.组织结构前提:要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即控制机构。在开展控制工作之前应明确界定负责评价和纠正偏差工作的机构,岗位和个人。这样不仅明确职责也清楚相互之间的监督关系。
3.信息沟通网络前提:应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沟通网络。控制工作本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者需要不断收集相关信息,以及时判断实际工作的进展。

基本假设编辑
这3个基本假设是利用传统控制模型来设计控制系统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往往能够满足这些基本假设,因此,传统的控制模型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 要有界线清楚的一致的标准,根据这种标准就能对实施情况进行度量。
2 能够找到某种度量单位以便实际测量所达成的结果。
3 当标准同实际实施情况比较时,任何差异都能够被用来作为更正活动的根据。

3. 在控制系统中,CPU工作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VCC 工作电压,CKL工作时钟;TESET;复位信号

4. 3、控制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是: ( )

A.建立控制标准

5. 简述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反映计划要求

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计划,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为实现每一项计划所进行的控制工作有很大的不同,都需要按不同计划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情况来设计。控制工作是考虑到各种计划的特点,就越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直接控制

主管人员及下属的工作质量越高,对所负担的职务越能胜任,也就越能觉察偏差,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于是越不需要进行间接控制,从而减少偏差的发生及进行间接控制的费用。

3、控制关键点

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别注意在根据各种计划来衡量工作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那些因素。控制住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住了全局。同时,在控制工作中强调关键点的控制也是提高控制工作效率的要求。

4、关注例外

例外原则对例外的关注,不应仅仅依据偏差的大小而定,还必须考虑相应的工作或标准的重要性,即强调例外必须跟关键点结合起来,关键点上的例外偏差是最应予以重视的。

5、控制趋势

要使控制有效,控制变化趋势则显得非常重要。控制趋势的关键在于从现状中揭示倾向,特别是在趋势刚显露苗头时就敏锐地觉察到。

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连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就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控制标准Z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某个参数集的函数,即Z=f(S));

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5)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扩展阅读

控制的类型: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

①程序控制:控制标准Z是时间t的函数:Z=f(t),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的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

②跟踪控制:控制标准Z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W的函数:Z=f(w),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

③自适应控制: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t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f(Kt)。

④最佳控制: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 f(X、S、K、C); Z=min f(X、S、K、C)。

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分类:

①前馈控制(识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

②同期控制(识记):亦称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③反馈控制(识记):亦称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

3、按主体分为:

①正式组织控制:是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一些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

②非正式组织控制:是基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的。

③自我控制:是组织成员有意识地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

6. 控制工作的原则有哪些

控制成本的原则:
1.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是指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
a.经济原则要求在成本控制中贯彻“例外管理”原则。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从简控制,而格外关注各种例外情况。
b.经济原则还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应把注意力集中于重要事项,对成本细微尾数、数额很小的费用和无关大局的事项可以从略。经济原则还要求成本控制系统具有灵活性。
2.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个别设计,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别人的做法。
3.全员参与原则:企业的任何人、任何事处处都与成本有关,成本控制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只有通过全体员工协
调一致的努力才能完成。
4.领导推动原则:成本管控涉及全体员工,且并不是一件令人欢迎的事情,因此必须由最高当局来推动。
降低成本的原则
以顾客为中心、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位成本、要靠自身的力量降低成本、要持续地降低成本。
1.全面性原则:成本涉及到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成本管控要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从研发到售后全价值链)
a.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生产成本,还包括企业其他作业的成本。
b.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生产和其他作业成本,还包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降低。
c.降低成本不仅指降低企业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供应商的成本和客户的成本。
2.在保证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单位成本:统一规划产品的交付时间、质量和成本,同时做到更快、更好和更便宜,要在无损于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
3.分级归口管理原则靠自身的力量降低成本:成本控制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应根据目标计划层层分解到各个责任中心,按照成本控制指标分级归口管理。控制范围越小,责任就越明确,效果就越好。
4.责权利结合原则保证持续地降低成本:责任要明确,才能落实目标,有责任就要有权力,没权力就没法控制。还要有奖励,才能调动积极性得以持续保持和创新更低。
5.利益关系原则:先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当企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应以长远利益为重。
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降低,总是相辅相成分不开的,所以说法很多,各人的理解不同,其实分与不分都不重要,关键不在于理论的说法,而在于怎么用。

7. 成功的管理者是如何进行控制工作的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管理过程中的控制
控制的定义。是指管理人员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下属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测量、衡量和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
控制的要点。1、建立标准
标准是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依据和准绳,标准来自于组织目标,而不等于组织的目标。控制的标准有成本、利润、工时、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等。
2、 收集数据
获得数据是为了获得每个预定特性的度量情况。
3、衡量绩效
找出实际工作情况与标准之间的偏差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来评估实际工作的优劣。
4、诊断与更正
包括估价偏差的类型和数量并寻找产生偏差的原因。偏差较大又影响到目标时,采取行动。
一、控制的前提条件。
1、计划前提: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控制的基本目的是防止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将实际工作的进展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因此控制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即计划。计划不仅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行动路线,也为后续的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其实施问题,还要考虑后续控制工作的需要。计划越明确,全面,完整,控制越容易,效果越好。
2、 组织结构前提:要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即控制机构。在开展控制工作之前应明确界定负责评价和纠正偏差工作的机构,岗位和个人。这样不仅明确职责也清楚相互之间的监督关系。
3、 信息沟通系统前提:应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控制工作本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者需要不断收集相关信息,以即使判断实际工作的进展。
二、控制的目的。1、 限制偏差的累积以及防止新偏差出现:偏差随时出现,但都在计划允许的范围,一旦出现不可逆转的偏差,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放大,到最后会可能出现计划的失败。
2、 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控制工作,使得组织活动在维持平衡的基础上,螺旋上升,即适应环境变化,取得管理突破。
三、控制的作用。1、是保证目标实现必不可少的活动 。
2、通过纠正偏差的行为与其他管理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3、 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组织环境的变化并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确保组织安全。
4、为进一步修改完善计划提供依据。
四、控制的类型
1、 前馈控制:实际工作开始之前,通过最新信息或经验教训,预测,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可防患于未然,对事不对人。
2、 现场控制:在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亲临现场,所实施的控制。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
3、反馈控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更好的把握规律,员工考核。
五、控制工作的重点
1、人员 。
2、 财务 。‘
3、作业 。
4、 信息。
5、 组织绩效。
六、控制工作的过程
1、 确定标准
确定控制标准的原则:反映计划要求,控制关键点,体现控制趋势,组织适应性,控制的例外。
控制标准的基本特性:简明,适用,一致,可行,可操作,灵活。
常用控制标准:定量与定性
制定控制标准的步骤:确立控制对象,选择控制关键点,制定控制标准(统计性和经验判断的方法)
2、 衡量成效
衡量工作成效的信息质量:准确,及时,可靠适用
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亲自观察,分析报表资料,抽样调查,召开回忆,口头报告,书面报告。
3、 纠正偏差
分析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确定纠偏的对象
悬着适当的纠偏措施:保持方案的双重优化,原有计划的影响,注意消除疑惑。
七、控制的焦点
一、人员控制(二、财务控制。三、作业控制。四、信息控制。五、组织绩效控制。)
一、人员控制
管理者是通过他人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需要而且也必须依靠下属员工。因此管理者使员工按照他所期望的方式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管理者最简明的方法就是直接巡视和评估员工的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的工作是观察员工的工作并纠正出现的问题。比如,一位监工发现一位员工在操作机器不当时,就应该指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告诉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按正确的方式操作。
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评估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方法。这样,每一位员工的近期绩效都可以得到鉴定。如果绩效良好,员工就应该得到奖励,如增加工资,从而使之工作得更好;如果绩效达不到标准,管理者就应该想办法解决,根据偏差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
下面列举出了一些行为控制手段。在实践中,管理者几乎用到了所有列举的方法来增大使员工按期望的方式去做的可能性。
(1)甄选
识别和雇佣那些价值观、态度和个性符合管理者期望的人
(2)目标
当员工接受了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就会指导和限制他们的行为
(3)职务设计
职务设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可从事的任务,工作的节奏,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类似的活动
(4)定向
员工定向规定了何种行为是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
(5)直接监督
监督人员亲临现场可以限制员工的行为和迅速发现偏离标准的行为
(6)培训
正式培训计划向员工传授期望的工作方式
(7)传授
老员工非正式和正式的传授活动向新员工传递了"该知道和不该知道"的规则
(8)正规化
正式的规则、政策、职务说明书和其他规章制度规定了可接受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
(9)绩效评估
员工会以使各项评价指标看上去不错的方式行事
(10)组织报酬
报酬是一种强化和鼓励期望行为和消除不期望行为的手段
(11)组织文化
通过故事、仪式和高层管理的表率作用,文化传递了什么构成人们的行为的信息。
管理者是通过他人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需要而且也必须依靠下属员工。因此管理者使员工按照他所期望的方式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管理者最简明的方法就是直接巡视和评估员工的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的工作是观察员工的工作并纠正出现的问题。比如,一位监工发现一位员工在操作机器不当时,就应该指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告诉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按正确的方式操作。
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评估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方法。这样,每一位员工的近期绩效都可以得到鉴定。如果绩效良好,员工就应该得到奖励,如增加工资,从而使之工作得更好;如果绩效达不到标准,管理者就应该想办法解决,根据偏差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
下面列举出了一些行为控制手段。在实践中,管理者几乎用到了所有列举的方法来增大使员工按期望的方式去做的可能性。
(1)甄选
识别和雇佣那些价值观、态度和个性符合管理者期望的人
(2)目标
当员工接受了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就会指导和限制他们的行为
(3)职务设计
职务设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可从事的任务,工作的节奏,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类似的活动
(4)定向
员工定向规定了何种行为是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
(5)直接监督
监督人员亲临现场可以限制员工的行为和迅速发现偏离标准的行为
(6)培训
正式培训计划向员工传授期望的工作方式
(7)传授
老员工非正式和正式的传授活动向新员工传递了"该知道和不该知道"的规则
(8)正规化
正式的规则、政策、职务说明书和其他规章制度规定了可接受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
(9)绩效评估
员工会以使各项评价指标看上去不错的方式行事
(10)组织报酬
报酬是一种强化和鼓励期望行为和消除不期望行为的手段
(11)组织文化
通过故事、仪式和高层管理的表率作用,文化传递了什么构成人们的行为的信息

8.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 )。 A、可控的 B、不可控的 C、部分可控的,部分不可控的 D、以上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可控的。本题选择A。
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其二是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计划的种类很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分类标准有:计划的重要性、时间界限、明确性和抽象性等。但是依据这些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所得到的计划类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比如,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等。
按计划的重要性划分
从计划的重要性程度上来看,可以将计划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称为战略计划。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称为作业计划。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在时间框架上,在范围上和在是否包含已知的一套组织目标方面是不同的。战略计划趋向于包含持久的时间间隔,通常为 5 年甚至更长,它们覆盖较宽的领域和不规定具体的细节。此外,战略计划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设立目标;而作业计划假定目标已经存在,只是提供实现目标的方法。
按计划的时期界限分
计划
财务人员习惯于将投资回收期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长期通常指5年以上,短期一般指1年以内,中期则介于两者之间。管理人员也采用长期、中期和短期来描述计划。 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通常 5 年以上)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种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因而为各组织成员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按计划内容的明确性分
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指标,可以将计划分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计划模型
计划
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比如,企业销售部经理打算使企业销售额在未来 6 个月中增长 15% ,他会制定明确的程序、预算方案以及日程进度表,这便是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比如,一个增加销售额的具体计划可能规定未来 6 个月内销售额要增加 15% ,而指导性计划则可能只规定未来 6 个月内销售额要增加 12%~16% 。相对于指导性计划而言,具体性计划虽然更易于执行、考核及控制,但缺少灵活性,它要求的明确性和可预见性条件往往很难满足。
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
由抽象到具体分层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划分为: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以及预算。
1、目的或使命
计划
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如果要使它有意义的话,至少应该有自己的目的或使命。比如,大学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研究院所的使命是科学研究,医院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法院的使命是解释和执行法律,企业的目的是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
2、目标
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则化,它需要进一步具体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组织的使命支配着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个部门的目标。而且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是围绕组织存在的使命所制定的,并为完成组织使命而努力的。虽然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一所大学的使命,但一所大学在完成自己使命时会进一步具体化不同时期的目标和各院系的目标,比如最近 3 年培养多少人才,发表多少论文等。

3、战略
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一个组织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组织。战略并不打算确切地概述组织怎样去完成它的目标,这是无数主要的和次要的支持性计划的任务。
4、政策
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但不是所有政策都是陈述书,政策也常常会从主管人员的行
计划
动中含蓄地反映出来。比如,主管人员处理某问题的习惯方式往往会被下属作为处理该类问题的模式,这也许是一种含蓄的、潜在的政策。政策能帮助事先决定问题处理方法,这一方面减少对某些例行问题时间上处理的成本,另一方面把其他计划统一起来了。政策支持了分权,同时也支持了上级主管对该项分权的控制。政策允许对某些事情处理的自由,一方面我们切不可把政策当作规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把这种自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处理的权限大小一方面取决于政策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主管人员的管理艺术。
5、程序
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它与战略不同,它是行动的指南,而非思想指南。它与政策不同,它没有给行动者自由处理的权利。处于理论研究的考虑,我们可以把政策与程序区分开来,但在实践工作中,程序往往表现为组织的政策。比如,一家制造企业的处理定单程序、财务部门批准给客户信用的程序、会计部门记载往来业务的程序等,都表现为企业的政策。组织中每个部门都有程序,并且在基层,程序更加具体化、数量更多。
6、规则
规则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它详细、明确地阐明必需行动或无需行动,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决策。规则通常是最简单形式的计划。 规则不同于程序。其一,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其二,可以把程序看作是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比如, “禁止吸烟”是一条规则,但和程序没有任何联系;而一个规定为顾客服务的程序可能表现为一些规则,如在接到顾客需要服务的信息后 30 分钟内必须给予答复。
规则也不等于政策。政策的目的是指导行动,并给执行人员留有酌情处理的余地;而规则虽然也起指导作用,但是在运用规则时,执行人员没有自行处理之权。
必须注意的是,就其性质而言,规则和程序均旨在约束思想;因此只有在不需要组织成员使用自行处理权时,才使用规则和程序。
7、方案
方案是一个综合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要的其他因素。一项方案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通常情况下,一个主要方案(规划)可能需要很多支持计划。在主要计划进行之前,必须要把这些支持计划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所有这些计划都必须加以协调和安排时间。
8、预算
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预算通常是为规划服务的,其本身可能也是一项规划。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