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设计 » 显示技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显示技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 2020-11-17 21:21:52

1. 如何避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出现误区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
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
5、“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整合教学设计:目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
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九大优化方法
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9.寓教于乐: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误区
误区一:部分人认为目前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根本无法实现,从保护学生、保证教学进度角度看是不宜采用的。
误区二: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人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
误区三:目前很多学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准备一个精品课件参加评选活动,而活动一结束就不再使用,对课堂上使用的实用型课件则开发不够。
误区四:很多教师认为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但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2.教学方法及思想上的误区
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误区二: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
(1)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
(2)分组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组任务目标不明晰,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
(3)忽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误区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
误区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信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误区二: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
误区三: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忽视助“学”的资源建设。
误区四: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4.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
误区一:校园网建设重形式,轻效果。
误区二: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教师培训
误区三: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学的东西说不定明天就不适合了,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学生一定会大有收获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文化经典和精神财富的时代。做为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师更应主动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及专业书籍,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指导,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既解决教学问题,激励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探究中给学生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教师。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势必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
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2. 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有哪些表现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全国来看课程的形态和模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具有多样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发展方向如何?怎样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搞好该课程的教学,发挥其在教改中的独特作用,是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一、 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来源与表现

从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开设该课程的学校是以选修课或活动课的方式起步并逐步普及的。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的软硬件配备、师资水平、课时安排、学生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认识程度也不同。因此,宏观管理上允许有不同的层次和弹性;过去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只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原国家教委在宏观管理上是将这三方面同时推进的。现在教育部则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整合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经历了由“文化论”到“工具论”的演变。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们共同的认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来处理教师和学生在各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课程要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或活动整合在一起。要“淡化”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其“综合性”。

今后,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从技术层面而言,PC机性能再提高也仅是作为进入因特网的接口,即人们使用PC机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PC机入网获得大量信息,因而学习计算机是为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又由于进入因特网是为了获取和加工与人们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因而信息技术必须和其他课程逐步整合,所以更体现了该课程的综合性。

各地经济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差别也使信息技术课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这里所说的多样性是指各地各学校对该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多种多样。

(一) 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主要表现

1.从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看——体现了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综合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文化和基础工具课程。在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该课程,其性质和任务基本相同,只是在课程的具体目标上,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有所不同。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主要内容大体相同,特别是在近阶段,基本上都是零起点教学,不同的是知识点的深度不一样,要求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并与当前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这就是说,该课程是与学生当前学习生活和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密切相关的。一些其他课程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运用和练习,提高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汉语拼音知识可通过计算机汉字输入的练习得到巩固和提高,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字处理软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模拟软件能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探索能力;电子表格有助于获取和分析数据;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组织、分类和检索信息;图形软件能够显示图形并帮助学生解释科学和社会信息。在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帮助下,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技巧。

2.从课程在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看——体现了教育发展的综合

教育正向着“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方向发展。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就代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信息技术课程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切入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既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也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人才培养才会有后发优势。信息技术课程在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是第一步,是切入点,也是柱石。这也正是教育部规定信息技术纳入必修课的原因。

3.从课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看——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思想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我国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专家们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见,并正在进行实验研究。所谓“整合”,简单地说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有机的结合。这是一种需要机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方法,每一个整合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育作为一种实践体系,它是一种双主体活动。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的质量既取决于教育者的主体特性和作为主体特性的一个结果而创建的信息源的质量,又决定于受教育者作为能动的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如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现程度。整合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者的主体特性,增加教育者对教育材料的加工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加信息源的创造性和提高品质;整合可以使教育者最大限度地接受反馈信息,更有效地了解和控制教育进程,促使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整合也为受教育者的主体特性发挥提供了基础,使受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吸收广泛的信息;受教育者可享有广泛的信息源,自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动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现知识之间的新联系等。

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接受现代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基础,反过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过程中将用到和学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如同人类的自然语言一样,在各种应用场合随用随学,随学随用,学用并举。这样,就会改变学生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课程对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综合作用

当前,人们的一个共同认识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这种改变的开路先锋作用。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教学研究中,人们最爱议论的一句话是“授予鱼”和“授予渔”。换句话说,就是“把已知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和“把获取与探索知识的方法给以学生”。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传播信息(在这里可以把信息理解为知识)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工具,是“鱼”和“渔”能够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学习方式提升到发现学习的高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5.从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环境看——体现了学习氛围的综合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始终是紧跟社会对计算机应用需要的,主要以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和常用软件为主。这些都是你学、我学、他学,在社会上大家都学的内容。有调查表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中学生在学校学习计算机课程之前50%以上已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途径学过计算机,而且部分学生具有专长,如排版设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等等。这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学校的专利,而逐渐社会化了,体现出学校和社会学习氛围的综合。

(二) 信息技术课程多样性的表现与分析

1.教材和教学用机多种多样

根据全国各地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国家教育部对计算机课程所用教材在宏观管理上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的目的,一是为了适合地方特点的需要,二是鼓励出精品,以便于条件成熟的时候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编写的教材有几十种之多。从内容选取、版式设计和编排结构上看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今后,在教材的选用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与协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安排选用信息技术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在教学设备上,各地各学校所配教学用机,高中低各档机器都有。有条件的学校,已经更新了机房设备并建设高档次的新机房。较好的学校正向着建设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综合教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方向发展,但大批中低挡PC机仍在中小学广泛应用。

2.教学课时和开课年级多种多样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选修课,过去没有固定的教学时数,甚至开课年级也不确定。教学时数和开课年级一般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自己安排决定。教学课时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初中和高中一般都在一、二年级开课,有的开一年,也有的开二年。教学时数和开课年级这一课题,我们必须在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使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多种多样

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公布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进行规范和指导。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大部分是参照97年“指导纲要”的要求编写的。但由于是选修课,受领导重视程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上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什么要求和考核,教师说了算,随意要求随意讲。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这种状况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努力,按必修课要求教学和考核就会得到解决。

4.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多种多样

许多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课之前就已经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渠道接触和学习了计算机,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知识,有些学生还学有专长,不同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各项内容的兴趣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将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向家庭的普及而更加明显。教师必须注意了解和研究这一不断变化的情况,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课程形态和教师水平多种多样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从活动课、劳技课到选修课、必选课和必修课各种课程形态都有。教师的来源在初始阶段由其他学科改行的居多,近些年师范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生逐步充实到中学一部分,学校从社会上临时招聘的非师范类计算机人才或计算机专业自学成材人员经过一段锻炼逐步胜任课程教学。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差别较大,也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而且受信息产业行业整体环境的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人员进进出出,比中小学其他学科更突出,这是这门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由其自身特定的条件和要求及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无疑,课程形态和教师水平都将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经过努力信息技术课程要变为必修课,教师的学历要达到该学科本科毕业的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的发展与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作用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加强的。因此,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发展与运用综合性,对教育和教学改革是有其重要意义的。本节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普及

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向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向发展,这既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与不断完善,中学各学科的教学都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活动的实践体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去主动学习。例如,应用工具平台进行课程整合实践研究中,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几何、物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量的关于几《何画板》的应用成果表明,使用《几何画板》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师讲解、学生听,最好是让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他们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而进行主动的学习。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依赖性将要增强,这也正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方向。

现在,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今后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各学科素材库的建成,信息技术课程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学校或家庭的计算机设备进入因特网去学习各科课程。这样,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就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发展就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二) 校园网功能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需要信息技术的普及

当前,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正在建设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把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高速公路从教室通向了全国全世界。是不是有了这条“高速公路”就算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了,我们说远远不是,只是有了一个可以驰骋的环境。真正使其发挥作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教师、学生和全体为教育服务的员工。这些人必须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使高速公路上有“货”也有“车”,且“货”为其用。

师生共学信息技术的局面将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是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抓住这一机遇,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是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特长,在网络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

(三) 信息技术将成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课程

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对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将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它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作用不断发展扩大和加强,今后,信息技术课程也会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是一种基础文化教育和和人才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成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课程。

(四) 同一模块按年级分层次教学

在基础教育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不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现在都是零起点教学。这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率不高,开课时数少,信息技术发展又太快,依赖设备和实践性强等诸多原因和特点造成的,很难编写完全相互衔接又适应需要的教材。将来信息技术课程百分之百普及了,开课时数多了,从小学到高中就可以相互衔接了。我们认为这将是按模块分层次的衔接,这种衔接更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实践需要,理由如下:

1. 可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级,按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实践需要编写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可以这样设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一直到初中毕业,在这六年的学习中,每一学年都有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内容都可归结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应用软件等。所不同的是每一年级的教材在内容深度和要求掌握水平上的不同。这一不同是由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实践需要所决定的。同一模块按年级分层次教学,以基础知识模块为例说明:如计算机系统组成的知识,在小学四年级,可以只在印象层面上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而随着年级的提高再逐步增加学生对软硬件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2. 各年级可以同时开课。按模块分层次教学可以保障各年级同时开课,每一年级都有适用的教材。这一点对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尤为重要,如果只在初一和高一开设,高年级的学生就不能学习,会使很多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学不到信息技术。按模块分层次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符合认知水平的层次衔接。当低年级升入上一年级,又是在新水平上的起点,不会感到内容的重复。各年级同时开课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3. 可以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这是很多学校共同的经验,其实这也是必然的,长期的。按模块分层次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对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只适当修改高年级的教材就可以,待普及成熟之后再对教材做系统修改。这样既可以保障高年级毕业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跟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又可以使整套教材相对稳定。

(五)不可忽视“学科性”

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科的形态存在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学科性,这是我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重大区别。我们现在强调其综合性,淡化学科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先锋和带动作用。这不等于说可以忽视学科性,相反,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它正向着一个文化基础性学科的方向发展,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计算机在开发学生智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更具独到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与实践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学科性与综合性的关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诸多问题。

不可忽视学科性,要研究学科性,要发展学科性。它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没有学科性,它就将失去以学科形态存在的基础。所谓学科性就是该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发展方向,在高等学校是一个独立的系科,在中学教育中有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苗的作用。

十几年来,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系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学苗,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引自教育部部长陈至立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我们这里节提出的开放性教学,就是变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办法。

(一) 开放性教学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以作品考核方式检测学习效果,以协作方式进行创作和应用;开放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

开放性教学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结构性改革,它不同于所说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

开放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探讨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学校要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教学环境、考核办法等。

(二) 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条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过去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开放性教学是在新理念——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想的。要把这个设想变为现实,必须有所需的教学条件来支持。这个教学条件就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的优化程度。那么,这四个要素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具备了什么条件才算有了所需的教学条件呢?下面逐一进行讨论。

教师:教师是实施开放性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者,起组织和督导作用,是活的要素。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政治思想上要有为教学改革献身的精神,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在业务上不但要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还要有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有在新理念下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者,是具有个性的最活的要素。对学生的要求是有接触或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经历(掌握的水平可以参差不齐);有在家庭或社会上学习信息技术上机操作的环境。这两条要求,不是说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必须具备,就一个教学班而言,前者达到70~80%,后者达到40~50%为好。当然,这也不是说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不能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是开放的起点要低一点,全部学习用信息技术设备要由学校来提供。

教材:开放性教学所用教材应当与一般课堂型教学所用教材有所不同,要为开放性教学编写专用教材。专用教材与一般教材相比应突出以下一些特点:

⑴ 要明确提出每一教学模块(教学单元)要达到的(最低或分级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指导。例如:汉字输入技能可以提出最低每分钟输入15个汉字为合格,也可以提出:每分钟输入15~20个汉字为一级,21~30为二级,30以上为三级等具体目标要求。

⑵ 知识内容的介绍和讲解要便于阅读理解和易于达到教学目标,必要的地方应给出说明、提示或参考性的资料。例如:介绍汉字输入法知识,可以详细讲解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输入法,但还要给出其他一些常用的输入法及其优缺点的对比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⑶ 在介绍和讲解应用知识时,举例和例题要相对多一些,一题多解的尽量给出多个解法或其他解法的提示,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

⑷ 在版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提供一批高水平作品的信息,供学生查找、欣赏和熏陶。一方面训练学生查找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进行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⑸ 加强趣味性。一提到趣味性,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游戏。游戏对青少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益智性和教学性游戏在教材中可以适当提供。这里所说的趣味性主要是指编写体例和内容选择,比如增加一些“小技巧”、“小发明”、“新发现”等杂志性内容。举例说,在操作系统模块介绍讲解“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时,可设立“小技巧”栏目介绍一般教学书籍都不曾提到的“任务栏”移动变化方法,学生实验后会感到新鲜有趣。

⑹ 配套光盘。信息技术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教材相对一般教材来说,提供的知识内容和信息资料要多一些,有些信息资料,如多媒体作品和程序等又不能直接体现在书本教材上,所以要附一张配套光盘。

教学媒体: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现代的教学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换句话说,就是用媒体学媒体。因此对媒体的功能、数量和质量要求都较高。一般应达到如下要求:

⑴ 学校要有校园网并与因特网连接,教室有与校园网连接的计算机;有可供学生使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有可供学生在网上协作学习和讨论的功能。

⑵ 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能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上机操作时间。

⑶ 学校最好建有自己的网站,有可供学生发表作品和传输信息的功能。

3. 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三亚市南岛学校 黎红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革,越来越多的教学技术都走进了课堂,传统教育也有所改变。目前多媒体技术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帮助,提高教学的效果,从传统教育到现在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现在技术对教学能带来很到的便利和优势,但是也要正确使用,这样才能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字:教育 多媒体 技术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是作为教师我们必备的。给我们很大的冲击,现代教育技术到底指什么呢?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主要是指前者,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媒体正在向我们打开一扇创新之门。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我们要更好的利用现代媒体为教学服务。在整合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应该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多媒体技术能够给人予一种强烈的刺激,引起教学双边合作互助,有效地使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控,优化教学环境。而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虽然学生的智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就要注意大部分学生都具备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落后可能不是智商的原因,而是由一些非智力因素导致的。而对于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超常儿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其提供丰富的、难度超出课本的学习内容,同时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对的低常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尊重和帮助这类学生。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很好解决这类问题。 1.1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我个人认为是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学工作的灵魂之一,高质量的课件是教学的先导和前提。而当今开发中许多工具提供的模板制作的课件内容相仿和相近的太多,特别是开发工具提供的自动功能较多,在现实制作中较易出现过分强调华丽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必备的软件基础,教育技术又是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组织的学习教材,这些学习教材应当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还必须符合认知规律,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这是教育技术的软件组成部分。教育技术还是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诸如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及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法等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也是教育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包含教学手段的硬件、软件和方法组成的系统是完整的教育技术的概念。换句话说,教育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组成的系统。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二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做好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1)现今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展时间和空间,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展示天体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散思维。 (3)教师已由单纯地讲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4)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讲,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而现代教育媒体走进课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5)增强了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的工具,而现代教育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后,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作用,电教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成为学生新的认知工具。 (6)缩短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认识事特的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组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则把上述环节融合为一体,以其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远方的东西呈现在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教学过程,从而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7)转变了教材单一的局面,使新型的音像教材不断丰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软件等新型音像教材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 1.2使用多媒体对教学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人就有这样的经历,当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现时候,就兴趣勃勃运用起来,记得当时,刚刚学会一点点,当校级公开课定由我来上时,我心里感到非常地兴奋,心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好好的表现一番了,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只有公开课才能使用一下啊。 当我自己制作课件的时候,却感到非常的棘手,完成的效果很差。偶然的机会,发现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于是,直接搬过来,当时,虽然心里觉得不安,但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的。上课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对课件不熟悉,讲解不全面透切,学生听起来也是一头雾水,我却出示大量的练习,当然学生也无法完成,最后变成只是走完过程。教学效果也差。经过这次失败的经历后,我明白,教学不是靠几个课件就可以解决的。懂得了现代媒体用于教学,会出现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教学的不良现象。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个人认为现代媒体只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之一。 于是,我又出现困惑现象,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又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教育技术的应用主体是软件,建议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以应以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目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观念不只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认真研究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研究多媒体条件下改善考试考核方式等等,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像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展个性,推动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教学意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生可以快一点,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 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1.3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学生喜欢学习关键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泉,是学生认知、了解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成绩差有多方面的原因,排除智商的因素外,有的是因为晚熟,跟不上同龄人的学习进度,有的是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有的是学习不用功、不专心,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好,有的是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等,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可以跟老师同学沟通。有一位教育学家说:所谓课上的有趣,也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能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们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实际采用音、像、动画相结合,动静穿插、形象生动,让学生感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在现在教学中正确使用现代技术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课型,不能滥用数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课程标准》就指出,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师的角色作用。信息技术或许能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但是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因此,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 (2)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计算机速度快、容量大,有独特的动画特技,能全过程地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但是我们应当牢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机器的演示过程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计算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其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应处理好多媒体与学生思考的关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优势,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其次,它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再次,它还利用电脑操作的便捷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及时巩固和即时反馈。例如,电脑出示练习题,计算机智能判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及时巩固刚学过的知识。最后,计算机辅助可变传统的静态演示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使用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现在的学数学,做数学。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实时地控制信息的表现形式和频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计算机可以控制某些对象(文字、图形等)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而不是由老师说出),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功能可以充分展示某个思维的各种发展方向以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可以反复多次演示某些内容而避免板书和擦黑板的不方便。另外,在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中,学生接受信息时处于一种被控制的消极地位,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使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地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和加强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给了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的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在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数学课堂教学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进行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的存在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时,把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单靠课本上的图例和抽象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演示出旋转、平移和比较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后面学习的梯形和组合图形就容易了,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数学教学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正代替着那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着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正用它的魅力征服我们,正在向我们打开一扇创新之门。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应该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更好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参考文献:1、 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 2、 鱼朝霞.《培养有主见的孩子李开复等18位专家成功教子之道》[M].漓江出版社 3、 谢炜黄文光 梁其琳.《海南农垦教育》2007第3期 [M].海南省农垦总局教育局主办

4. 初中技术课程的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简介

指导意见

(1) 信息与信息社会。

(2) 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教学内容

1.信息的概念

信息(含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光电信号等)、媒体、多媒体。信息是人类三大资源(材料、能源、信息)之一。

2.信息系统

信息源、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信息系统的(说明性)例子。

3.信息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常见领域应用(管理与办公自动化、辅助教学、网络与远程教育、电子商务、CAD/CAM与CIMS、精细耕作与农业专家系统、远程医疗、社会保障与公益系统、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因特网)、移动通信与IP电话)。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人工智能。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组成(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信息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6.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硬件与软件。计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信息的表示。

7.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通信)、光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巨型化和微型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

8.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简介

计算机的组成(硬件与软件)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其功能)。主机(含CPU、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9.计算机安全与道德

计算机使用的安全事项。病毒。信息安全。知识产权

5. 用LCD1602液晶显示汇编程序编写一个程序显示课程名称“”单片机接口技术”及本组同学名字

需要帮你完成一份吗

6.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所需要学习的专业英文

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线性代数、数理方法、理论物理导论、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硬件基础、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电工学及实验、电子技术及实验、信息显示技术、光电子技术、平板显示材料、薄膜材料与技术、功能材料及应用、液晶物理及测试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现代传感技术及应用、图像重建理论与技术、现代光学、应用光学、光学测量技术、液晶化学、激光物理、微电子技术基础和集成电路应用、现代半导体技术与应用等。 该专业并没有对专业英语方面有着需求,同一般工科专业相同,更多的是物理化学方面需要扎实基础,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从课程上看明显主要方向为物理,对英语的需求主要为达到四六级水平即可,给分吧:.

7.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是学什么课程的,就业前景如何。学完可以做什么呢谢谢

光电显示专业前景不错!!!在广东有很多光电显示的企业,而且8.5代平板显示也专很快要开始属投产了!有钱途!

该专业与微电子学专业统称为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属于信息显示技术领域,涉及微纳光电子器件与集成、发光和显示器件、微纳加工技术、平板显示技术、显示系统设计和制造技术等,着力培养从事光电显示器件与制造、新型平板显示技术、系统电路与集成、系统集成与应用的专业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显示科学与技术、薄膜电子器件、平板显示器件制造工艺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显示材料、显示光学、材料微纳加工技术原理、TFT器件集成技术、平板显示器件工程技术、显示测量原理与技术、平板显示驱动原理及电路、微纳加工工艺实验、显示器件性能表征实验等。

认真考虑一下咯!

8.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

发光原理基础、平板显示驱动技术、液晶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场致发光显示、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显示、真空微电子学与场发射显示、大屏显示技术、电子光学及其应用、现代薄膜技术、显示器件制造技术等现代显示技术课程及通信原理、计算机实用网络技术等。

9. 宁夏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公需课学习完成后为什么不显示

我也遇到同样情况,今年评职称受到严重影响,到底该找哪个部门解决这件事,有电话我可以咨询吗?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