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心理学教育学综合考题
Ⅰ 关于幼师考试试题(教育学 心理学)
看林崇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Ⅱ 幼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小学初中要考的试题和内容一样吗
幼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小学初中要考的试题和内容不一样。考试请按教材内容准备。面试无法作针对性准备。
Ⅲ 关于幼师考试试题(心理学,教育学)
笔试的题型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为四选一的选择题,主观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课例分析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
幼师证笔试考试科目:《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面试不分科目。
(3)幼师心理学教育学综合考题扩展阅读:
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学历应当视为不合格学历。
申请人应在户籍或人事关系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在就读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笔试一般在每年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面试一般在每年5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教师资格证考试每年组织2次考试,分别是是每年3月和9月,其中,上半年报名时间一般为1月份,下半年报名时间一般为9月份。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部确定笔试合格线。笔试单科合格成绩两年有效。如上一考次有未通过课程的考生报名时只选择未通过课程即可。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方有资格参加面试报名。
Ⅳ 幼师证心理学主要考什么内容
教学策略是幼儿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种种策略和技术的运用都是教育者对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同时也反应出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价值取向。“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既生动活泼又保证质量?”“怎样才能使我的学生发展全面又有幼师特色?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幼教人才?”“有没有可能使我的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中,学得扎实、实践能力增强、创新精神也发展?”“什么样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双方都成为主体,协同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试图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答案。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优化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达到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些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仅供大家参考。一、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从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目标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每章每节每课时都做到目标明确。作为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前心理学,应做到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纵向有序及同层次学科的横向结合和有机联系。比如紧密结合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及教法、幼儿园管理、幼儿游戏、儿童心理健教育;以及心理测量、幼教科学研究等学科,丰富充实幼儿心理学的内容,真正能用科学的观念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尽可能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发现融入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思维,紧紧跟随科学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触摸心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能领悟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和价值。转变封闭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知轻能、重专轻宽、重智轻德”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纳入教学工作的日程中,针对学生个别、群体开展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学生自我修养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教育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优化学科理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从学前教育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目标出发,幼儿心理学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亲临幼儿园多看、多听、多想、多用,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如学生在观察幼儿“注意”为什么容易分散时,发现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除了来自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和自身的兴趣、需要、愿望因素之外,还与“注意”其它品质有关,因为同学们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分散时是东张西望,做小动作,而有的幼儿总是发呆,在想其它事情。前者是由于幼儿“注意”不稳定,容易转移所致,而后者是由于“注意”太稳定难以转移所致。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的幼儿“注意”的特点,提出各种建议和措施,以防止幼儿的分心现象,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懂得了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三、充分利用间接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要使学习者达到对知识深刻理解的目标,就要把知识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知识的应用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心理现象分析就是利用现成的“间接知识”,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或虚构的情境中去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知觉规则―知觉选择性”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通过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到: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运动变化的、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应”、“及时复习是抗遗忘的良药”等等心理现象。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二)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儿童早期发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这些案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如“狼孩”“野生儿”“儿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特例”,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原因,明白儿童早期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三)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王熙凤;《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围城》中的方鸿建、李梅亭等各类人物,他们都具有独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征,针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更直观的、更生动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格的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和层次理论;同样,针对《阿甘正传》、《雨人》、《海伦·凯特》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内容,最终学生通过讨论,对人的智能结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种智能潜力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以及每个人在智能优势方面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四)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四、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一)发现学习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新行为。”发现式学习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巩固了知识,懂得怎样思考、怎样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使之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和对书本的迷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和运用。1.结合教材,运用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观察,如幼儿的认知规律、行为特点、语言发展规律等等。帮助学生拟定观察计划,提供观察条件,学习作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2.结合教材,运用调查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对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了解。帮助学生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即调查目的是什么,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问题有哪些,调查步骤如何,结果如何分析等等。如我们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同学们拟出计划后,制作出相应的问卷和图片,创设各种情景甚走访家长,最后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3.结合教材,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在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遵循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科学说话。帮助学生学会选择行为样本,进行客观测量和标准化测量。比如,通过幼儿画人的方式测量和分析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去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量,也能根据一定的测试目的和要求设置和编制出简单的心理测试量表,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小实验的方法有许多心理现象和规则,必须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存在,才能真正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在学习和了解人的“感知觉”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运用心理测试仪器:重量知觉仪、方位知觉仪、颜色视觉仪等仪器,或用一些简单工具,学生分组在心理实验室进行一些简单的小实验。结果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的感知觉水平是有较大差异性的,而每个人的“感觉域限”或“绝对感觉域限”更是各不相同的。(二)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探索和运用我们知道真正有价值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改进的过程”,“问题解决”教学是以“人”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我尽可能在每次上课前针对教学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一些“问题”或“问题情境”。每当我向他们提出:“为什么幼儿的记得快也忘得快?”“孩子们为什么总爱听故事?”“孩子们为什么总爱玩游戏?”“幼儿的自我意识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为什么具有相同遗传条件、相同生活背景的双胞胎,甚至是连体人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等问题时, 同学们通常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甚至把这些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这样的挑战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激发,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调动,过去的经验被激活。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不仅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还会产生增值效应,可推动新的学习,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三)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优化师生互动关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Allport,1924)强调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他认为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又产生了积极而意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学教学中,合作式学习方法的运用给我的教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学生在掌握了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组织他们分组讨论:“同样的学习材料(一首儿歌),如何让幼儿能在最轻松最愉快的情况下记忆较果最好?”,并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出至少四种教学建议和策略。由此带来的效果是,同学们讨论异常激烈,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方法,有的组提出了好几种策略和方法;有的组用文字展示讨论结果,有的组用图画展示;有的学生甚至辅之以动作和表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有助于学习者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养成合作学习和耐心倾听的习惯;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五、提高效率,注重多媒体教学在心理学教学中的优化利用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传媒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心理学教学的感觉形态和提示效果,这是现代心理学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和飞跃。应该说,电教媒体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具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表现力,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电教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处理或加工,使那些看不见、观不清的理论变成看得见、认得清的现象,抽象变得具体,复杂变得简单,让我在心理学教学中受益非浅。比如在感知觉教学中,我制作和运用了具有动画效果的课件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感“知觉规律”和“错觉现象”;在讲解“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图片、量表或研究成果;在学习智能理论相关内容时,让学生观看电视、电影的片段。这一切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何乐而不为?此外,使用电教媒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视听作用,产生美感。在学生认识美的同时,使他们对所见所闻进行自觉不自觉的辨析、思考,使他们的身心沉浸在这种美中,并由此按照美的规律去发挥自我、塑造自我。
Ⅳ 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
但是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模拟试题,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怎么感觉有的内容是书没报名了吧,12月的考试11报名,至于网上下载的试题,有些是书上的,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