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学教育
Ⅰ 中国教育是否正确
现在各类教育理念很多,怎么去辨别?我看大道至简,关键看三条:一看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二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三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
理念是置于人内心的一种属于世界观层次的精神主张和追求,它来自于一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思辨。一个人的经历及所处的环境影响和铸就着一个人的内心主张和追求。这种主张和追求与理想有联系,也有区别。
理念犹如在海上航行的大船的罗盘,而理想犹如航行所要到达的彼岸。这种内心主张和追求一旦形成,将强烈地支配和指导一个人的行动,这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与教育既是社会行为又是个人行为的特点有关,相比其他领域,个人行为对教育的影响特别大。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尽管有学校,但家长对自身孩子的教育影响常常具有改变的作用;尽管学校是一个集体,但一个老师对所教学生的影响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尽管国家有系统性的教育规范,但一个校长常常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端正教育理念,树立先进崇高教育理念,对发展教育至关重要。
拿我所工作的浙江来说,这些年做成了不少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事:零择校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在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展开,中小学教师交流实现制度性突破,等等。做成这些大事,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大家在做这些事情上有着比较一致的理念,或者说我们比较好地统一了大家做这些事的理念。但我们也有许多事至今还没有做成,或者说做得相当艰难。比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非常突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办重点班,学校之间升学排名次,等等。这些工作之所以推进解决得不理想,根子还在于理念不端正,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一些人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是举。须知,教育不仅仅只有分数和升学,教育还有更多的意义、更重要的使命。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品行操守、理想信念追求等,都远比一时的分数和升学率重要。
抓工作需要统一思想,解决诸多教育顽症尤其需要我们树立和弘扬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思想者的事业,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决定性影响。现在各类教育理念很多,令人目不暇接,怎么去辨别?我看大道至简,关键看三条:一看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即是否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德智体美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能割裂,不可偏废,尤其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只重智、忽视德和体美情况的发生。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尤其是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把握。二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要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从这点出发,积极促进因材施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小班化教育、分层式教育,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坚决制止各类拔苗助长行为、以牺牲学生健康换取学习成绩的行为。三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学校招生要公平公正,要坚决执行各项招生规定;教师施教要公平公正,教师应爱各类学生,尤其是对困难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政府配置教育资源要公平公正,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配置资源要有助于缩小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不能再人为地去建设什么重点学校。从社会进步看,我国会逐步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因此,高中段校与校办学条件的过大差距也应有计划地缩小。
坚持和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担当。在大多数时候,辨别教育理念和教育现象的对与错、好与不好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敢不敢坚持坚守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反对和克服错误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反对和克服错误的以至违法违规的教育行为。在错综复杂的利益面前,在已有体制下,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坚持坚守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是需要勇气以至牺牲的,当然也需要智慧。现在我们正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通过教育,真正让全体教育人在坚持坚守先进教育理念,反对错误教育行为上严起来实起来,尤其是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禁止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制止分重点班和快慢班、不搞升学率排名上取得明显进步。
Ⅱ 中国历史上的正规学校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坎特布,建立于公元前597年的国王学校,,可能是现存最版古老的学校之权一;而中国最早的学校,据估计是在周朝。汉代后逐渐出现太学之类官方办的学校。学校教育的目的随着时代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在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下一代品格、礼乐、读写和军事技巧的场所。
Ⅲ 国内外教育学家怎么评价中国式教育
当事教师及部分教育专家均认为,中英教育的冲突色彩被纪录片有选择性地放大了,实际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南方日报展开的网络调查显示,中国网友对于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支持度也较为均衡,31%的网友认为中式教育明显优于英式教育,28%的网友认为相反。
BBC官方称,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是为了直观地表现中英教育的差距,比较中英教学方式的成效。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学业上,英国学生成绩与亚洲学生相比落后三年,特别是在数学上。因此,BBC携手英国博亨特学校,共同打造了一次教育实验,并拍成纪录片展示出来。
英国学生致信中国媒体:“BBC只挑冲突激烈画面”
就在第二集播出的同时,片中的英国姑娘Ciara通过社交网络脸书联系到中国媒体,她表示BBC制片方对纪录片的剪辑似乎有失公允。“他们只挑选了师生双方冲突最激烈的画面,几乎没有包含同学们好好上课的镜头。”此外,Ciara还表示,实验的50名同学中大多数人属于中上水平,其公正性有待商榷。“就算中国学校最终在考试中赢得了比赛,就能说明中式教育有成效吗?”针对学生选拔的问题,片中老师并未作出回应。
网友如何评价BBC今年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式教育》?
【网友】
我是BBC纪录片中的邹老师(教数学的男老师)的学生。我就读于杭外剑桥高中,一个中西方教育模式交融的地方。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
我们学习A-Level课程,位置分布是一组五六个同学。邹老师,同Simon,同塞萌(一听就是一个很萌很好的老师),教学质量非常高。每每他先用旧的知识点引出新的知识点,同时教我们同学思考,用创意的方法理解与解答新的知识点。这里会有一场很激烈的小组讨论,一部分同学争执不下,一部分同学埋头苦算。直到Simon公布了他认为最好的解法,大伙儿恍然大悟,深深感觉自己被塞萌或者被数学耍了。偶尔会有同学想出比课本,比塞萌更好的方法。塞萌两眼放光,慢满是赞许:“BigHand to……” 掌声响起,为同学,为塞萌,为数学。
【网友】
我也是BBC纪录片中的邹老师(教数学的男老师)的学生,之前读于杭外剑桥高中,现在在牛津大学读书。昨天在b站看完了这部片子,又听到了Simon萌萌的英语也是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吧,也算是讲讲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我绝对属于,在中国学校而更像片中英国学生的类型。高二一年翘课178节,然后被校长通报批评了(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被开除。。)。上化学课的时候看杂志被老师缴了3次然后不让我上课。。反正我觉得老师也是挺爆炸的。所以所谓中国学生就是比较听话认真听课我个人表示无法信服。
另一方面,英国的私立学校纪律管理非常严格也是在英国的人都懂的。基本上不服管一两次就是关禁闭,多了就是开除,不可能有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闹事。
所以这部片子的倾向性也是明显的,就是警示英国人公立教育的问题。
Ⅳ 中国有哪些教育学家
1、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2、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3、陈鹤琴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4、叶澜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5、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Ⅳ 中国教育能让人学到真本事么
我们要是更有创造力可能对本国社会不利,我怀疑是故意压制的 要么就是人太多来不及照顾大家
Ⅵ 中国教育学院中国有哪些不正规大学
有很多不正规的大学,主要是野鸡大学,就是不正规的大学,野鸡大学最后毕业证是没有用的。
Ⅶ 目前国家承认的学历有哪些
1、统招全日制学历抄(普通高等学历)——需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或者自主招生考试),学制专科3年,本科4年~5年。
2、成人高考学历(其中学习形式分夜大、业余、函授)——也需要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学制大多为2.5年。
3、远程教育学历(又称现代教育、网络教育)——学制2.5年,入学考试较为容易,学习时间自由。
4、自考学历(又称自学考试)——无需上课,自由学习,每年两次考试,4月份和10月份,专业不同考试科目不同。
5、国家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又称电大学历、开放教育)——教育部直属大学,学制2.5年。
Ⅷ 我觉得在中国教育不是真的让人真正获得学识,而是选拔“人才”的工具而已!!
中国在很多问题上都饶了弯路或者正在绕弯路,我想我们能做的是,擦亮眼睛努内力认容清世界,如果可以忍受,那么就在当前的环境下按世俗的要求而努力,获得言语权,保持本心。
相信自己,相信爱。
另外,如果学校教育让你吃不饱,你可以自己寻找食物,虽然有时别人会告诉你得不到,或者有毒,但是总要靠自己去评判。
Ⅸ 中国历史上的正规学校教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时间与历史条件: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社会需要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
1.舜、虞时期:--萌芽--序;序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2.夏朝:--雏形--序、校
3.商朝--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库、序、学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等就是国学的教师。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2)大学与小学
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
(3)国学与乡学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4)家庭教育
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当时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六艺”教育
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锑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