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的故事
『壹』 文成公主的故事
1、文成公主的故事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建立的政权,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在唐太宗年间,他即位当了吐蕃的国王,一时之间,在雪域高原上成为了英雄,他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一些小国家的兼并,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
建立了吐蕃王朝以后的他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曾先后两次派出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臣来到了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想向唐朝的皇帝求得一门亲事。唐朝皇帝看见了他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就同意了他的和亲请求,答应把文成公嫁给他。
其实文成公主并不是皇帝的亲骨肉,她只是皇帝亲戚的一个女儿。被他封为了公主。这个公主不仅聪慧美丽,而且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学习文化知识,知书达礼还十分的信仰佛教。
在皇帝答应了吐蕃国王的和亲请求以后,文成公主就在皇帝给她安排的一些人的护送下,随着吐蕃的大臣从长安出发前往吐蕃。松赞干布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来亲自迎接自己妻子,然后他就随同自己的妻子一起回到了拉萨。
2、文成公主生平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1)文成公主的故事扩展阅读
1、和亲背景
松赞干布(弃宗弄赞)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西藏,成为赞普,建立了吐蕃王朝。
文成公主,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史书记载文成公主为宗女 ,不是皇帝的女儿。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去吐蕃。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奉表求婚,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唐太宗没有同意。吐蕃特使返回吐蕃后,告诉松赞干布,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唐朝没有允许嫁公主。
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嫁公主,便率兵入侵唐朝。唐太宗派侯君集为主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为辅佐,率唐军迎击吐蕃军。
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还未出手,牛进达已经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大量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
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允许下嫁松赞干布。
2、历史影响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房间的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
文成公主来的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建造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
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带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文成公主还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了宫室。汉文献中所述“为公主别筑城敦宫室”,系指松赞干布特为文成公主修筑于西藏拉萨红山之巅的三座堡式宫楼“布达拉宫”,以及后来由文成公主亲自主持所修筑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与汉式庙宇“小昭寺”。、
百年后布达拉宫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
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青海省玉树县也建有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
该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现文成公主庙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贰』 文成公主的故事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叁』 用简要的话来概括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到达唐朝下属的吐谷浑(公元635年唐朝击败吐谷浑之后,吐谷浑臣属于唐朝,唐朝册封吐谷浑首领为河源王)。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玛多县)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见到唐朝服饰之美,松赞干布俯仰有愧沮之色。
亲自到柏海迎亲之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文成公主筑城,修建宫室让文成公主居住。
(3)文成公主的故事扩展阅读:
文成公主入藏的背景:
唐贞观8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
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638),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
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
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 。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成公主进藏
『肆』 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籽、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4)文成公主的故事扩展阅读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房间的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文成公主来的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建造了大昭寺。
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带来的。
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文成公主还修建了小昭寺。
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了宫室。汉文献中所述“为公主别筑城敦宫室”,系指松赞干布特为文成公主修筑于西藏拉萨红山之巅的三座堡式宫楼“布达拉宫”,以及后来由文成公主亲自主持所修筑的吐蕃式殿宇“大昭寺”与汉式庙宇“小昭寺”。
百年后布达拉宫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
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
『伍』 关于文成公主的民间故事
沿青藏线行走,日月山与倒淌河是必经的重要驿站。这里不仅是青藏高原与内地的分水岭,还是文成公主进藏时所走过的路线。因而,日月山、倒淌河是纵贯青藏高原沿线各地环境中文化含量与历史底蕴最厚重的承载地之一。
五月的西宁已迈进入了春天的门槛,浓浓的新春气息早已弥漫了大地,但作为青藏高原与内地分水岭的日月山,却还笼罩在白雪覆盖的严冬之中。车外寒风呼啸,雪花纷飞,汽车雨刷不停地刮掉飘落在玻璃上的雪花。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和远处起伏重叠的山峦,早已被积雪覆盖,原本返青的大地一片洁白。
日月山——文成公主告别故乡
日月山,距西宁90公里,青藏公路通过的日月山口为海拔3520米。
其实,日月山的地貌环境与整个青藏高原相比并不险峻,然而从古到今,这里却因唐朝文成和金成两位公主远嫁吐蕃都途经此地而早已名扬莽莽雪域,千古佳话令所有过往行人都要在此停留并登上此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时留下的踪影。
踏着积雪沿山路而上,放眼望去,大地无垠,白雪茫茫;虽然天寒地冻,但此时登高望远精神振奋,好似体内热血在加速循环,周身反而感到阵阵热涌。
藏语“日月山”为“多尼玛”或“尼玛达哇”,意为太阳和月亮。其实,“日月山”主要是因文成公主的日月宝镜故事而得名。
据资料记载,南北朝至唐代时,日月山叫做赤岭,是北魏和吐谷浑、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
这里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所以日月山又有“草原门户”之称。每年春夏,绿草如茵,牛羊满坡,帐篷点点,景色十分壮观。然而此时展示在我眼前的虽不是漫山遍野的如茵绿草,却是青藏高原最具本质特征的地貌环境——多少有些苍凉的粗犷和壮美。
日月山,不仅古今闻名而且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和传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派特使禄东赞到长安献聘礼求联姻,唐太宗将文成公主相许。公主远嫁,唐太宗准备了各种日用器皿、珠宝饰物、绫罗绸缎及书籍、药物、蚕种、谷种等作为嫁妆,还派乐队、工匠随同去吐蕃。
他们从大唐帝国的京都长安起程,渡过黄河,进入青海,沿湟水西行。过日月山后,松赞干布亲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安营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礼。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经玉树进入西藏,4月15日抵达今拉萨,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欢迎。文成公主远赴西藏联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和史迹。
相传文成公主来到日月山时,登上山顶举目环顾,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内心顿生思乡思亲之情,便取出行前皇后送给她的“日月宝镜”。当时皇后曾告诉她,路途中或到吐蕃后,如果想家就拿出来看一看,从镜子里可以看到长安和母亲。文成公主想到这里取出宝镜,果然从镜子里看到了长安和母亲。这使得公主更加伤感,不慎失手将“日月宝镜”摔成了两半。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又变成了神话,这就是古称“赤岭”,为什么后来改称“日月山”的成因。70年后,大唐金成公主又经此处踏上了漫长联姻之路。为巩固唐蕃和好,唐开元年间,唐王朝和吐蕃王国还在日月山顶树立过汉藏和好碑,藏汉两族以日月山为界和睦相处,并把日月山作为茶马互市之地。据史料记载,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与边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各族首领纷纷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后有15位公主嫁到其他民族。
自从文成公主进藏之后,藏族和大唐的关系就越来越好了。有时藏族送几十只几十只的大肥羊给唐朝,有时呢,大唐又送具有特色的宝藏给藏族。
两国的关系相互融合,差不多来说,好比是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了。 而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关系呢,就越来越好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在藏族是一对非常要好的夫妻,差不多只有死神才能把他们俩儿分开。 可是呢,大唐的皇帝却被手下在睡梦中用刀砍死了,虽然最后那个手下也被窝囊的被火烧死,但是就算是神医华佗,扁鹊也不能死马当做活马医,把大唐皇帝救活了。而大唐皇帝的宠妃——文成公主的老妈也悲痛欲绝,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在悬崖下面饥肠辘辘的狼们白捡了便宜,大浪和小狼在一顿疯抢之后,地上就什么除了衣服什么都没有了。
很明显,他们饿的把骨头都吞了。 大唐的大臣们非常愤怒,皇帝的宠妃没了,总不能死不见尸吧。他们最后才在悬崖底下找到了皇帝的宠妃的衣服,上面还有几搓狼毛,大臣们一气之下,进行了杀狼活动,藏族的首领很生气,两国打了起来,最后两败俱伤。 松赞干布再也不能容忍大唐那些士兵的做法了——竟然打狼!狼对蒙古人、藏族人来说可是“草原的清洁工”,灵魂的归宿。而对汉人来说却是“狼外婆”、“大灰狼”……愤怒的藏族人一气之下把汉人全杀了,之后把狼皮割下来,制作成了狼皮小皮袄,进攻给文成公主过冬穿。 文成公主厌恶杀死大唐的藏族人,但她还是不能容忍大唐士兵的残忍,毕竟狼也是条生命吧!文成公主离开了松赞干布,带走了木匠、石匠和铁匠。搬到深山老林里,独自过着清贫的日子。哈哈,这可是享受啊。 松赞干布过着一天不如一天的日子,他的手下一直去文成公主住的地方通风报信,报告松赞干布的情况。一次,文成公主终于忍受不住了。只好搬回了皇室。
从此以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一直过着清闲的日子,两人的感情又走到一起了。
『陆』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的三个小故事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柒』 文成公主的全部故事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这就是唐高宗。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捌』 文成公主的故事,所有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汉名无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藏语中“甲”的意思是“汉”,“木”的意思是“女”,“萨”的意思为神仙)。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六试婚使
7世纪,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相传,禄东赞携带黄金5000两以及大量珠宝,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格萨、大食、霍尔的国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迎娶贤惠的文成公主。唐太宗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20]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
第四试: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分辨其根和梢。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
第六试:辨认公主。
禄东赞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一一破解了难题,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日月山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