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故事
『壹』 袁隆平的简介以及故事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近代圣人,他有怎样的功绩?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贰』 袁隆平为国奋斗的故事
一、二系杂交水稻
1987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
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二、超级杂交水稻
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
除了增产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级杂交稻将更重视水稻营养,其研究团队已经致力于试验新品种中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淀粉及其他营养含量,以期减少贫血和视觉疾患。
就在2003年,中国大陆一半以上的水稻都为袁隆平的杂交品种;在世界范围,20%的水稻采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2007年,中国大陆的水稻产量为5亿吨。其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在中亚、东南亚、北美、南美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运用,继续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及短缺做出卓绝贡献。
2011年9月19日,中国农业部验收组刚刚公布,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6年10月10日,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片攻关基地收割。该基地的水稻实验品种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优1000”,经以谢华安为组长的专家组验收,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造了新的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纪录。
2017年10月16日,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亩产1149.02公斤再次创下世界纪录。
三、沙漠种植杂交水稻
2014年10月18日,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马国辉受袁隆平委派,到湛江海水稻发源地考察陈日胜的工作,并申请海水稻项目国家立项。
2017年5月7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政府和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揭牌,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该中心总部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国际院士港,海水稻研发实验基地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
袁隆平在201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上发表《海洋科技与粮食安全》主题演讲,称将在3至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8‰海水灌溉种植条件下,产量300公斤/亩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他还表示全球有盐碱地9.5亿公顷,其中亚洲3.2亿公顷占全球的1/3以上,中国有盐碱地1亿公顷,其中2.8亿亩可开发利用,其中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如果试种和推广成功以后,按每亩产值200至300公斤计,可增产5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约2亿人。
2017年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以及金口镇海水稻稻作改良国家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测产。2018年,海南南繁基地从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选出176份优良品种,全国大范围试种。
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杂交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2)袁隆平的故事扩展阅读:
人物影响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叁』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
我个人认为袁隆平的贡献是很大的,要理解一个人的贡献,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如今很多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在当时却需要突破很大阻力才能实现,在这一点上,袁隆平的贡献是大的,请跟随我一起了解背后的故事。
所以袁隆平并不仅仅是靠一颗种子就改变了世界的。袁隆平其实是依靠种子背后的理论和思想来改变世界的。
『肆』 袁隆平的事迹以及身世
1、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3、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4)袁隆平的故事扩展阅读: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袁隆平在中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袁隆平
『伍』 袁隆平的故事有什么
袁隆平在开始寻找野生稻时可谓费尽千辛万苦!现在大家都知道袁隆平那么风光,其时袁老非常俭朴,出行都是尽量从简!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觉得袁老师太过抠门了!…………
『陆』 袁隆平的优秀事迹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
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
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计划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6)袁隆平的故事扩展阅读: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他就是袁隆平。
工作后的袁隆平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 他利用课余时间走 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 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 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六七月份的天气,袁隆平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 找理想中的苗珠。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 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 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 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
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 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但令人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
他这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培育优良的杂交稻,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柒』 袁隆平的故事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捌』 袁隆平的故事
1、爱提问的学生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游泳夺冠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
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3、立志学农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4、服从分配
1953年夏,4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袁隆平和其他同学一样,面临着毕业分配的选择。7月下旬,学校在礼堂举行分配动员大会,向毕业生发出号召:服从统一分配,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和每一个毕业生一样,面临着一场考验,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希望自己能留在重庆搞科研工作。但是,祖国急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推广农业技术,急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奔赴教学岗位,教书育人,把知识传播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他想:自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自己亲眼看到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国家在有许许多多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了不少的钱来修建校舍、培养大学生。4年大学生活中,老师们花费了多少心血传授知识,培养自己。当祖国和人民需要自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时,我们没有理由不服从统一分配。
他想到了自己动荡的童年,目睹和亲历了敌机狂轰滥炸我国土和同胞的惨景,这不正是由于当时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所造成的吗?他看到了抗战时期的那一代青年,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和紧迫感,奔赴抗日前线,那是保卫祖国的需要。今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服从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正是建设强大祖国的急需。
思想通了,袁隆平向学校递交了服从统一分配的决心书。在学校的统一分配下,袁隆平拿着分配通知,来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了,接着就被派遣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5、俄语教师
1953年8月,袁隆平告别母校西南农学院,走进了安江农校的校园,开始了长达18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来校第一个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学校分配他到文史教研组教俄语。性格随和的袁隆平,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他服从学校安排,愉快地当上了俄语教师。他认为这是自己教学生涯的开端,必须开好这个端。他不因为学校缺乏俄语教师而“滥竽充数”,而把它看成为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有一次,文史教研组晚上开会,他忘记参加。第二天,教研组组长李纪春老师问他,“小袁,昨晚开会,你到哪儿去了?”袁隆平这时才恍然大悟,如实对教研组长说,“李老师,对不起,我备好课后,就只顾去看那一堆外文杂志去了!”他经常是这样,一钻进书本,就忘记了其他事情。
不备好课,他从不走上讲台。从教俄文字母发音第一堂课起,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反映新来的俄语教师“板书清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形象生动”。为了激发同学们学外语的兴趣,他采取课内师生之间用俄语回答简短提问,课外教唱俄语歌曲,与苏联同类学校同学通信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所学单词和语法,收到良好效果。连原来对外语不感兴趣的同学,也提高了兴趣,进步很快。
为了教学和科研,他不仅努力学习俄语,而且刻苦自学英语,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通过长期坚持,他可不带字典阅读英、俄外文杂志和资料,是全校第一个外语过关的专业教师。他经常以现身说法来启发教育学生,要刻苦学好外语,多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打开一扇获取知识的窗户,可以学到更多更广的科学知识。
(8)袁隆平的故事扩展阅读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9月13日,当选为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玖』 袁隆平主要事迹。
袁隆平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杂交水稻专家,其以90岁高龄自称为“90后”。
海水稻项目
袁隆平一生的荣誉满满,其也有很多传奇故事袁隆平团队在阿联酋挑战人类粮食历史的奇迹,2017年在迪拜沙漠地区开展试种海水稻,并且测产成功,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
迪拜发展海水稻技术,不仅能够养活当地100万人,同时也可以拉动“一带一路”经济投资,至少带来1000亿以上的投资收益。这就是袁隆平团队传奇的地方。
袁隆平还有一个很传奇的地方,那就是他和英国女王一样,全世界上唯一开车可以不用考驾照的。
袁隆平爷爷为了杂交水稻奉献一生,祝愿他健康长寿,开开心心,实现禾下乘凉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