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壹』 狸猫换太子真实结局
刘皇后本名刘娥,原本出身低贱,因在店铺中认识当时还是太子的真宗而飞黄腾达。但宋真回宗父母认为刘娥出身答不好反对他们在一起,于是刘娥直到真宗登基,其母亲去世才得以回到宫中。此时刘娥年纪已大,无法生育。她的侍女李氏得到真宗的宠幸,生下一子,是为仁宗。李氏被封为崇阳县君;又生一女,夭折。后进才人,又为婉仪。她的儿子尚在襁褓,就被刘皇后以为己子,同时由杨淑妃照顾。李氏在真宗死后为他守墓,她至死也无法与儿子相认。
临死之前,晋封为宸妃。李宸妃死后,刘皇后听从丞相吕夷简意见,将李宸妃以一品礼安葬。刘皇后死后宋仁宗得知自己生母是宸妃一事,正打算找皇后的宗族算账。吕夷简劝仁宗说,刘皇后厚葬宸妃,且对皇帝有养育之恩,仁宗才放过了刘氏一族。刘皇后在宋真宗死后,因仁宗年幼而听政,实际上控制着当时的朝政。
资料拓展:《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民国时期这个故事深受蒋公喜欢,国军退居台湾后,台湾歌仔戏也改编有此剧。
『贰』 关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哪些介绍
《三侠五义》节选
第一回 设阴谋临产换太子奋侠义替死救皇娘
,请贵人验看就是了。”孟彩嫔一来年轻,不敢细看;二来感念李妃素日恩德,如今遭此凶事,心中悲惨,如何想得到是别人替死呢。不多时,报道:“娘娘已经归天了,请贵人验看。”孟彩嫔闻听,早已泪流满面,哪里还忍近前细看,便道:“我今回复圣旨去了。”此事若非余忠与娘娘面貌彷佛,如何遮掩得过去。于是按礼埋葬。
此事已毕,秦凤便回明余忠病卧不起。郭槐原与秦公公不睦,今闻余忠患病,又去了秦凤膀臂,正中心中机关,便不容他调养,立刻逐出,回籍为民。因此秦凤将假余忠抬出,特派心腹人役送至陈州家内去了,后文再表。
从此秦凤踽踽凉凉,凄凄惨惨,时常思念徒儿死的可怜又可敬,又惦记者李娘娘在家中怕受了委曲。这日晚间正在伤心,只见本宫四面火起,秦凤一见已知是郭槐之计,一来要斩草除根,二来是公报私仇:“我纵然逃出性命,也难免失火之罪;莫若自焚,也省得与他做对。”于是秦风自己烧死在冷宫之内。此火果然是郭槐放的,此后刘后与郭槐安心乐意,以为再无后患了。就是太子也不知其中详细,谁也不敢泄漏。又奉旨钦派陈林督管东宫,总理一切,闲杂人等不准擅入。这陈林却是八千岁在天子面前保举的,从此太平无事了。如今将仁宗的事已叙明了,暂且搁起,后文自有交代[1]。
史料记载
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这对一位宫女出身的人来说,也是备极哀荣了。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亲看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宸妃遗体由于有水银保护,故其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再看她的冠服,确如皇后。这就证明当初宸妃确实因病而死,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刘妃、李妃确有其人,但其事绝非传说的那样。
“仁宗认母”这一事件整个过程,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由于还不在父母身边,包拯又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历史背景
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是作者虚构的,其实是取材于明朝成化年间。
明宪宗的妃子万贵妃大明宪宗17岁,却深受明宪宗的宠爱,成化二年 (1466年),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母由子贵,可第二年,这个儿子就夭折了,万贵妃已经38岁了,已经不可能再生孩子了。
明宪宗虽对万贵妃情有独钟,但他毕竟要有子子嗣,所以也会宠幸其他的妃子和宫女。
可是无论是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是怀上龙种,都会被万贵妃暗下毒手,或者是强迫她们堕胎,或者干脆害死。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偶然的一次机会,宪宗到内库,见到了一个姓纪的女史,他见纪女史谈吐不俗,十分喜欢,当晚就临幸了她。
临幸归临幸,明宪宗过几天就忘了这个女人,可纪女史却怀了身孕。
纪女史的肚子渐渐大起来,终于被万贵妃得知,她立马就命宫婢拿烈性堕胎药去给纪氏吃。
可是那个宫婢却下不了手,冒着杀头的危险,保住了纪氏肚中的孩子,并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怀孕,只是肚子上有“病痞”,所以肚子肿胀。
万贵妃听说后,也没有再追究,只是把纪氏打发到安乐堂居住,安乐堂是收容老病宫女的地方,纪氏要想再见到宪宗就难了。
于是在安乐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瘦弱的男婴,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
太监张敏对明宪宗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儿子,但万贵妃势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的性命全都难保,所以他和纪氏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转眼六年过去了,皇子艰难地长大了。有一天,宪宗让太监张敏为自己梳理头发。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已年满三十,老之将至,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您已经有儿子了。”
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告诉了宪宗,宪宗一听,大喜过望,马上亲自前去,召见皇子。
然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宪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佑樘”。可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了,很可能是万贵妃下的毒手。
而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不多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中,有许多人物可以从上面找到原型,万贵妃和刘妃一样嫉妒心太重,阴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张敏,与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也只是大同小异罢了,当然,现实生活没那么美好,没有包拯那样的清官,纪氏也是默默地死去。
来源:网络
『叁』 《狸猫换太子》演的故事是怎样的
《狸猫换太子》演的故事是这样的:北宋真宗赵恒中年无子。东宫李妃、西宫刘妃先后有孕。赵恒传旨,谁先生男,便立为皇后。刘妃与内侍郭槐定下毒计,在李妃生养之时,用狸猫换出太子,诬陷李妃产下妖孽。真宗信以为真,大怒,将李妃贬入冷宫。刘妃又暗命心腹宫女寇珠将盒中“妖孽”扔进御河。大内总管陈琳心有怀疑,跟随寇珠,动员她打开了妆盒,证实盒中正是太子!陈琳与寇珠为人正直,不忍杀害无辜,决定救太子。陈琳在郭槐的严密防守下,冒着生命危险,把太子装在金丝妆盒里,谎称庆贺八贤王生子,送到了八贤王府。七年后,刘妃虽然册立为后,但她的儿子不幸夭折。赵恒遂将八贤王抚养的赵祯立为守缺太子,承继皇位。赵祯游玩时在冷宫见到了生母,双方不知情,未能相认。此事被刘后、郭槐得知,进而生疑,深恐阴谋败露,遂定计命陈琳拷打寇珠,追查真相。寇珠保守秘密受刑而死。刘后又设计欲杀害李妃。陈琳与冷宫总管秦凤在宫中放起一把大火。
《狸猫换太子》的二本:冷宫一场大火,李妃趁乱逃出皇宫。刘后请旨,画影图形缉拿李妃。太子赵祯闻讯,闯入皇帝寝宫为李妃求情,无意中打翻皇帝虔心苦炼的丹药。赵恒此时心情极差、疾病缠身、脾气暴躁,在刘后挑唆下,废黜太子。陈琳闯宫陈述利害,使皇帝收回成命,但太子被刘后带回昭阳宫亲自调教。李妃仓皇逃命,夜雨中躲入破庙,得到范仲华等一群小乞丐的帮助,摆脱了官府的搜捕。李妃与范仲华相识于患难之中,结为母子,相依为命。李妃出逃时使用的腰牌,落到捕快手里,并转到宫中。刘后、郭槐认定腰牌是陈琳之物,奏明皇帝,要处斩陈琳。八贤王急至金丹阁,力劝皇帝赦回陈琳。陈琳备述狸猫换太子的前因后果,并甘受酷刑,以表心迹。皇帝终于恍然大悟,召集群臣,要平反冤案。谁知事出意外,真宗赵恒过度激动,突然驾崩!平反昭雪事功亏一篑……
《狸猫换太子》剧照
《狸猫换太子》的三本:11年后,少帝赵祯临朝亲政,大放花灯,举国欢庆。流落民间苦熬岁月的李妃百感交集,不禁悲呼‘赵祯我儿”!她被捕解送开封府问罪。包拯审讯时发现案涉宫闱,事关重大,遂追根寻源,查找人证。尽知内情的八贤王,自真宗驾崩,心灰意冷,此刻为保社稷宗庙安稳,缄口不语。而刘后、郭槐则抢先一步,毒死陈琳,使案情陷入僵局。岂料陈琳曾暗写密折,录下狸猫换太子的全部内情,交养女寇玉收存。陈琳遇害后,寇玉闯府衙,见李妃,送密折,诉隐情。包拯物证在手,设计“阴审”郭槐,获得口供。进而安排李妃告御状,说服八贤王挺身作证,向赵祯剖明疑案真相。沉冤终于昭雪,公理、正义终于回归。
『肆』 历史上“狸猫换太子”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清代谢蓝斋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龙图公案》整理的《龙图耳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真宗乏嗣,刘、李二妃俱怀有身孕。时钦天监奏天狗星犯阙,真宗分赐二妃玉玺龙袱一个,以镇天狗冲犯。又刻金丸一对,上书“金华宫刘妃”“玉宸宫李妃”,赏给二人用来驱除邪祟。一次真宗酒后醉言:“皇后已死,谁若生有皇子,就立为正宫。”刘妃心胸狭窄,惟恐李妃生下皇子于己不利,就与总理都堂郭槐暗中勾结,设计陷害李妃。次年三月李妃分娩,郭槐买通接生婆,用剥了皮的狸猫偷换出太子。而李妃因血晕不省人事,毫无察觉。刘妃命令宫人寇珠将太子抱至销金亭,用裙带勒死,丢至金水河中。然而,寇珠素怀怜悯之心,不忍下手,时逢内宫首领陈林采办果品归来,就将太子放入妆盒,前往南清宫八千岁处求救。八千岁获知详情后,把太子暂时收养起来。
刘妃向皇帝进献谗言,说李妃生了妖孽。宋真宗联想到“天狗犯阙”,雷霆大怒,将李妃贬入冷宫。后来,刘妃也生有一子,依照约定,皇上立她为正宫,儿子为太子。不想太子七岁夭折,真宗伤心不已。八千岁趁机将李妃之子引见,皇上见其聪明伶俐,又酷肖自己,十分高兴,便将他封为东宫太子。刘后见太子面貌举止颇似真宗,想起了七年前之事,就严刑逼供寇珠。寇珠为保全李妃及太子,坚贞不屈,触阶而死。
李妃得知太子是自己的儿子后,天天烧香祈祷。恰被刘后撞见,就密奏皇帝说李妃诅咒自己。真宗下诏赐死李妃。冷宫内侍纷纷为李妃鸣不平,有一面貌酷似李妃者甘愿替其受死。内侍官秦风则派心腹将李妃偷偷护送出宫,安置在陈州家中。郭槐与秦风向来不和,就设计焚烧了冷宫,把秦风活活烧死。李妃在陈州秦氏家中,思君念子,哭瞎双眼。秦风死后,她遂失去经济来源,栖身破窑,乞食为生。这时太子已经登基,是为仁宗。包公放粮,途经陈州,李妃拦轿喊冤,并拿出金丸为证。包公见是国母,就带她同回开封府,包公夫人为其治好了眼病。仁宗因从小在南清宫长大,奉狄后为母亲。适逢狄后做寿,包公送李妃进宫与仁宗相识。狄后召来仁宗,母子二人最终相认。仁宗下密旨令包公严审郭槐,又将郭槐供词拿给刘后审阅,刘后作贼心虚,胆战惊恐,突发暴疾身亡。仁宗命令包公代写诏书颁行天下,匡正国典,祭祀天地、太庙,迎请太后还宫正位。此时黎民百姓才知当朝国母姓李,而不姓刘。
上述就是人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后来有人依据《龙图耳录》将其写进了一百二十回的《三侠五义》。剧作家们也不甘寂寞,把它改编为《狸猫换太子》戏曲,广为传唱。以至于七岁小儿、八旬老妪也谙熟这段宫廷秘闻。
『伍』 历史上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吗
没有,那是编的,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这对一位宫女出身的人来说,也是备极哀荣了。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亲看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宸妃遗体由于有水银保护,故其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再看她的冠服,确如皇后。这就证明当初宸妃确实因病而死,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刘妃、李妃确有其人,但其事绝非传说的那样。
『陆』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狸猫换太子在历史上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是清代石玉昆的小说《三侠五义》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可塑性,情节跌宕起伏,很容易深入人心,所以人们看到刘娥、李宸妃、宋仁宗这几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就想起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不是真实存在,那么这个故事有什么原型吗?,又或者说它是根据什么事实改编的吗?
再者这件事也与包拯没有关系,彻查这件事是仁宗本人。
『柒』 有谁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编辑本段]【一般传说】
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大肆渲染了这件事。那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死后的事情。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林。陈林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当刘后得知李妃生的儿子并未死时,乃将他收来抚养,并让他补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陈林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惊厥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
[编辑本段]【史实回放】
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这对一位宫女出身的人来说,也是备极哀荣了。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亲看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宸妃遗体由于有水银保护,故其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再看她的冠服,确如皇后。这就证明当初宸妃确实因病而死,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刘妃、李妃确有其人,但其事绝非传说的那样。
[编辑本段]【子虚乌有】
“仁宗认母”这一事件整个过程,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由于还不在父母身边,包拯又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更加详细:
http://ke..com/view/94328.htm
『捌』 狸猫换太子讲的是什么事
北宋真宗年间,辽军大举攻宋,要塞澶州危急。真宗皇帝率禁军主力增援,然而,大军到了黄河岸边,真宗却因畏怕危险,不敢过河,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与以丁谓为首的主和派发生了激烈第争执,以致于寇准情急之下收拉皇帝的衣袖,造成局势失控,形成僵持。在这危急时刻,以一名叫李玉的王府诰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打破僵局,促成皇帝渡河,保住了宋室江山。李玉的美貌与智慧深深打动了真宗皇帝,而李玉对真宗也是情根深种,二人在寇准的撮合之下相爱了。然而,后宫的德妃刘娥,却是个阴险狡诈,妒心深重的人,当真宗决定将李玉迎纳入宫以后,她妒发入狂,用尽奸计欲置李玉于死地,李玉在真宗、寇准、陈琳等人的保护下数次死力逃生,但她宽容大度并不计较。然而,刘娥却变本加厉,从只对李玉以人,最后发展到了弑君的地步。终于,刘妃的奸谋暴露在众人面前,然而,由于皇帝的软弱,和李妃的善良,他们再一次宽恕了刘妃。终于,李玉怀孕了,刘娥表面上与李玉亲亲热热,暗地里串通丁谓等人精心策划了狸猫换太子的毒计,而此时皇帝和李玉却懵然不知。李玉临产了,皇帝亲眼看到她产下了妖孽,龙颜震怒, 寇准身死、李玉逃亡、皇帝陷入刘娥的控制之中,在这国家危难之际,包拯临危受命,他对整个案件的调查,揭露了刘娥用狸猫换太子的事实,最终使真太子当上了皇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