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分家教故事
A. 现代的家训家规小故事
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常常教导我:做人要端正,做事要认真。如今我也成为了孩子的家长,回顾自己三十几年所走过的路,我深深地感到正是父母的谆谆教导,使我在人生路上能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偏颇的走到今天。虽然没有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但总算能无愧于父母、家人,无愧于自己。
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也秉承了一贯的家风来要求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告诫他:你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可以讨人嫌。当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我教导孩子:待人接物要懂礼节,有礼貌。遇见相熟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并且鼓励他多交朋友,多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在与人相处时,我又常常给他讲一些古今中外宽厚待人的故事让他懂得:只有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真心相待。 当他开始懂一些事理的时候,我经常用孔子的话“不与小人同坐”来教导他:多交朋友是好的,但不要和品德不好的人交朋友。我说孔子对于品德不好的人连坐在一起都不愿意,何况是交朋友呢。还告诉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品德不好的人交往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因此,我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很强,品行端正,很有爱心。他会经常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缺乏耐心,做事急躁。我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坏习惯:做事冲动有余,耐性不足。为了培养他的耐心,我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对他进行引导。如一开始让他拼拼图,然后教他下棋,接着让他选择一门有兴趣的乐器来学习。使他能慢慢地静下心来去做一件事。当他做事做到一半开始急躁时,我会在一旁提醒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着急,慢慢来。当他因为盲目蛮干犯错误时,我会和他一起分析犯错原因,使他意识到急躁是他犯错的根源。
就这样我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走上“认真”的道路。慢慢地,孩子开始一点一点的改变,由开始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常常半途而废,到现在能坚持做完一件事。以前做作业做不到几分钟就开始站起来做别的事,现在能够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坚持把作业完成。
B. 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风家训小故事:
一、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二、鲁迅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三、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四、吉鸿昌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的父亲病死后,在瓷碗上写下“不允许官员发财”六个字。他要求陶瓷厂模仿批量烧制,并将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会上,他说:“虽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级官员,但他绝不会欺负人民,掠夺人民财富。我要牢记他父亲的教诲,做一个官员,为世界上的穷人做好事,并邀请你的兄弟来监督他。”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为百姓考虑。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五、朱德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辈子的事情。为“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朱家节衣缩食送朱德走上了学习的道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辈子最为关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并且强调“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不能跟社会一道前进”。
他循循善诱地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学习,每次回国朱德总要问她是不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他身边,教她一字一句地读。
他一边读,一边讲解,每讲完一段就问她懂了没有。如发现她哪些地方还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讲解,直到她真正弄懂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送给她的礼物也是刚刚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C. 家教小故事1000字
从小培养自理能力,给学习插上翅膀
我听到老师对我的小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能力赞赏,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高兴,同时也说得是对自己平时同小朋友相处一些做法肯定.我很高兴可以和各位家长交流一下心得,教好自已孩子.
1、创立小朋友的独立性,家长和小孩在家里是最为亲密接触的人,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小孩喜欢撒娇,其实小孩子也喜欢家长向他们撒娇。我们通过向小孩传递父母工作很累,需要小朋友帮助一下或共同完成某一件事。大家完成后向小孩子说一下谢谢或你完成得很好。使小孩子感到自已在父母心中真挚的爱和父母的一种存在感。以后觉得做事是很开心,慢慢成为一种独立的习惯;
2、家长在与孩子接触中,了解小朋友的脾气特点。根据小孩特点去做事。当他做好每一件事,要尽量夸奖,因为小朋友都喜欢听说好话。做错事不要立即训斥或责骂,过后再平心纠正,若斥骂使他受到打击,以后很可能不敢去尝试做事;
3、家长平时和小孩子在一起,要了解其爱好,投其所好,和他像朋友一样沟通。有共同的语言,大家就能够更亲近,父母用自已为小孩树立更好的思想行为准则;
孩子上小子学一年级了,作为我们家长如何教育好孩子,其实也是一门课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家长都会获得一些经验,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贝。
D. 近现代名家教育孩子的故事
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一个地名不能为史册遗漏,那就是位于如今天津滨海新区的塘沽;而在塘沽发展史上,有一个人不能被人们遗忘,他就是有“中国化学工业之父”美誉的范旭东。
94年前,年仅31岁的范旭东,带着一个仅有十几人的团队来到塘沽。那时,包括塘沽在内的滨海区域,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盐碱地。眼前那一望无际白花花的盐田,在日光的照射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直射到这位爱国青年的内心深处,激发了他深埋已久的救国梦想,他忘情地说:“一个化学家,看见这样丰富的资源而不起雄心者,非丈夫也。我死后还愿意葬在这个地方。”从此,这片沉睡了千年的土地终于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爱国学子心存工业救国志
1883年,范旭东出生于湖南长沙。才几岁,父亲就死了。为了缓解拮据的家庭困境,他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慈善机构供养度日。范旭东的大哥范源濂曾经拜师梁启超于湖南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受到牵连,随梁启超逃亡日本。1900年,范源濂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当时清廷正疯狂追捕革命党人,为了不拖累胞弟,他将范旭东藏于船舱偷渡日本。
在梁启超的资助下,范旭东先入日本清华学校学习日语,又入和歌山中学、岗山第六高等学堂学习。1908年,成绩优异的他考取了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留日期间,范旭东目睹了当时日本国势的蒸蒸日上,回想起自己的祖国百年来遭受凌辱、千疮百孔的窘境,无比痛心,摄像立誓:“我愿从今以后,寡言力行,摄像立誓之证。”旁注:“时方中原不靖,安危一发,有感而记此。男儿男儿,其勿忘之。”他发现日本的强盛和工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便暗暗树立了工业救国的雄心壮志。他早出晚归,吃住不如日本同学,却比他们付出更多勤奋去学习。
从官场失意到与盐结缘
1912年,毕业后留在京都帝国大学任教的范旭东,听说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满怀一腔报国热情,他带着家属兴冲冲来到北京,应时任财政总长梁启超聘请,做起了财政部铸币厂的稽查。然而,残酷的现实犹如一盆冰水浇在他的心头。在工作中,他发现官员们偷工减料,从中贪污的现象非常严重,但向上级反映了几次,都不了了之。这使他对什么叫做“官官相护”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两个月后,饱尝官场腐败滋味的他,愤然辞职。
正当范旭东苦于报国无门之际,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带给弟弟一个消息:“财政部要派员去欧洲几国调查盐专卖法和盐厂的制盐设备,需要一个懂得工程的人。你愿不愿意去试试?”范旭东眼前一亮,中国化学工业落后,制盐又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这不正是实现自己工业救国梦的好机会吗?他便立即答应下来,并托哥哥转为联络。
1913年初,北洋政府派出包括范旭东在内的4个人赴欧洲考察盐政。在欧洲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范旭东跑遍了欧陆各国矿盐产地和沿海盐场。在考察过程中,他看到,相对于西欧各国,中国的制盐工业太落后了。对盐的用途,中国只知食用,而且盐质不洁,极不卫生。这使他无比痛心。在考察盐政的同时,他们也顺带考察了那里的制碱工业。当时,苏尔维制碱法领先世界,但当他们在英、法、比等国考察用苏尔维法制碱的工厂时,却多次碰壁。来到当时领先世界的英国卜内门碱厂考察时,工作人员仅让他们参观锅炉房,不让他们进入现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使范旭东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一定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精盐制造工厂和纯碱制造工厂,不再仰人鼻息。
开垦滨海化工的处女地
1913年底,范旭东回国,开始筹备创办盐厂。他先找到恩师——当时寓居天津的梁启超,阐述了自己创办精盐制造厂的计划,希望后者给予资金支持。虽然他“书生之见大于发财之念”的设想有许多不合时宜的地方,但从这位激情澎湃的青年脸上,梁启超看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希望,于是慷慨拿出自己的大部分积蓄给予支持。不仅如此,他还建言献策,发动友人为范旭东筹集资金。在梁启超、范源濂、景本白等人的帮助下,范旭东最终凑得原始资本五万银元。
1914年初,正值北方最冷的四九天,为考察设厂地点,范旭东顶着大西北风,只身来到位于今天滨海新区的塘沽。之所以选择塘沽,一方面因为那里临近渤海,是天然盐都;另一方面,塘沽海陆交通方便,又有相距不远的唐山煤炭支援。起初他以为天津是开埠较早的工业城市,塘沽离天津又近,那里一定有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到了那里之后,却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13年前,八国联军的炮火在这里留下的断壁残垣犹在,外国兵营一带空地,原来本是渔村的中心,现在只剩稀稀拉拉的几间空庐舍为墟;车站和码头上,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耀武扬威地守在那里。路上人迹罕至,偶尔能看见个把缩着脖子、踽踽而行的中国人。一种悲愤猛然涌上范旭东的心头。他要抹去这片土地的屈辱,在这个具有天然优势的地方开垦中国化学工业的处女地。
1914年夏,范旭东在塘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精盐生产的企业——久大精盐公司,掀开了中国数千年制盐史新的一页。这也是近代滨海地区出现的第一家近代企业。虽然它只有四合院那么大,但却是“五脏俱全”。在范旭东等人的经营下,久大精盐公司克服了旧式盐商排挤的困难,不断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创建企业品牌。到1915年,久大精盐厂正式竣工并投产。该厂所产的精盐,品质纯净、色泽洁白,广受民众欢迎。它的商标为五角形的海王星。在天体中,海王星循环运行,寓意“久大”自强不息,象征为民造福。
1914年至1917年,“久大”在滨海的精盐工厂,由一所扩充为六所。1918年,“久大”已经由当初的四合院发展为在国内颇具规模的近代化工厂了。1918年,久大公司接收了德国在塘沽的铁路支线,收买了沿海河的俄国码头,缩短了精盐运销的手续和时间。同年,久大精盐打入长江流域,这在长期以来实行食盐“引岸”制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件破天荒的事件。1925年,久大精盐公司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精盐制造企业,产盐量由最初的三万担增至五十万担,约合三万吨;资本由原来的五万元增至二百五十万元。此时期,国内其他新兴盐厂的经营模式也多仿效“久大”,在“久大”的带动下,滨海区域历史上第一次发挥了其强大的工业辐射作用。
在滨海造出世界一流的碱
一战后,英商卜内门公司的洋碱倾销中国,独霸市场。为了打破卜内门洋碱对中国市场的垄断,1917年,范旭东开始筹办设立制碱厂。
他先请来了国内著名的化工专家陈调甫和机电专家王小徐,在位于当时天津日租界太和里的家中秘密进行了多次由盐制碱的实验。
1917年冬的一个下午,范宅爆出了一阵欢呼声,他们成功取得了9公斤的纯碱制品。之后,范旭东用恳切的眼神看着陈调甫,说:“到我们这里来吧,由你来负责研制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批纯碱。”陈调甫受宠若惊,忙说:“我能力薄弱,要我担负如此重任,等于要孩子当家。”范旭东鼓励道:“谁都是孩子,只要有决心,就能成功。”接着,他眼神远望,坚定地说:“为了这件大事业,虽粉身碎骨,我也要硬干出来。”陈调甫被打动了,从此范旭东的身边又多了一个坚强的战友。
1920年5月,中国人自有的第一家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终于在塘沽正式成立了。由于碱是发展化学工业必须的原料,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基础从此奠定了。同年,陈调甫向范旭东举荐了其在美期间认识的一位留学生,他就是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工专业的博士侯德榜。范旭东非常赏识侯德榜,很快便聘请他担任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兼制造部长,负责全部技术工作。事实证明,范旭东的确眼光独到。永利制碱厂成立之初,产品质量差,没有销路,曾被迫停产。为了找出原因,侯德榜亲自带领其他技术人员深入车间,对全部工艺流程进行检测和观察。最终,他们发现是因为所用半圆形的干燥锅质量低劣,膨胀系数不一致所致。通过对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改进,1926年6月29日,永利制碱厂终于生产出品质优良的洁白纯碱。中国的制碱工业第一次获得了空前成功。
永利纯碱包装的商标为“红三角”,三角中间有一个化工试验常用的坩埚,标志着中国化学工业的诞生和兴起。
侯德榜还改善德国察安制碱法,创造了侯氏制碱法。1926年8月,用侯氏制碱法制出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参加了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和“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美誉。这毕竟是中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化学工艺。从此,英国人对世界制碱技术的垄断被打破了,中国的化学工业由滨海始发登上世界先进高峰。当万国博览会的奖章运抵塘沽时,范旭东和工厂其他职工的眼眶湿润了,在庆功会上,范旭东端起酒杯,感慨万千地说:“我的衣服都见宽大了。这么多年的辛勤、艰苦,换来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纯碱,也换来了大家头上的白发。求仁得仁,诸君内心是得到安慰的,我为诸君祝福。”
开中国民营化工研究之先河
范旭东是个有雄心壮志的民族实业家。在创办“久大”和“永利”的过程中,他深刻领悟到科学研究对振兴民族工业的重要性,常常对人说:“中国今日若不知注重科学,中国工业有何希望。”1922年8月,他在原“久大”和“永利”实验室的基础上,在塘沽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范旭东一直认为:“中国如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为此,他在建社之初,就决心延揽一批能“守寡”的学界专家到黄海工作。范旭东所谓的“守寡”是指不图升官发财,一心一意搞研究工作。1922年,他从友人口中听说,在位于唐山的英资企业开滦煤矿,有一位叫孙学悟的海归高人,此人是哈佛大学化学博士毕业,曾任教于哈佛,后应张伯苓邀请回国帮南开大学筹建理学系,为了将所学用于生产实际,才受聘于英国人。他急忙托人传信给孙学悟,阐明了自己科学救国的宏愿,并问他:“中国民族化工事业需要你,你愿不愿意为国人做点事?”孙学悟被范旭东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当即回信:“范先生放心,孙某不愿再受外商利用。”之后,他谢绝开滦的重金挽留,来到塘沽,当上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第一任社长。
在范旭东看来,“久大”、“永利”、“黄海”是滨海事业的三大基石,而“黄海”则是神经中枢。他除了属意“黄海”承担起解决“永利”、“久大”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这一任务外,也支持“黄海”进行其他科学研究。为全力办好“黄海”,他把“永利”、“久大”发给他的创办人酬金掏出来,捐赠给“黄海”,还发动其他创办人一起帮“黄海”筹集科研经费。在范旭东和孙学悟的主持下,“黄海”不断引进国内外优秀化工人才到社工作,先后成立了化工原理、应用化学、发酵化学、海洋化学等研究部门,在水溶性盐类、发酵与菌学、农业肥料、轻金属盐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近代科研事业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滨海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工业化对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是举世公认的,滨海近代城市的发展再一次印证了这个真理。在范旭东带领他的团队来到塘沽之前,这里只是一个荒废渔村,但20年之后的1937年,这里已经俨然变身为一座配套设施完备的近代城市。而这一切,都是与范旭东集团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除了在滨海区域兴办化学工业外,范旭东也非常关心职工福利设施的改进。1920年,范旭东在塘沽创建了近代滨海地区第一所医院——“永久医院”,虽然该医院主要面向“久大”和“永利”的职工开放,但也并不排斥周边其他居民,这对滨海近代居民的医患条件,确实是一次破天荒的改善。同年,他在塘沽创办了近代滨海地区的第一座“工人俱乐部”,极大地丰富了职工和周边居民的娱乐生活。1925年,他又在塘沽创办了近代滨海地区的第一所小学——明星小学校,该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永利”和“久大”的职工子弟可以免费入学,附近居民只要交少量学费,也可以入学,这无疑为近代滨海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新式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为了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修养,1928年9月,范旭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杂志——《海王》旬刊,作为久大精盐、永利纯碱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三家公司的内部刊物。1932年9月,海王社从天津市区迁到塘沽。同年,他又在塘沽建立了近代滨海地区的第一座图书馆——黄海图书馆。从此,塘沽的文化气氛越来越浓了。
考虑到塘沽实业配套设施的规模越来越大,1932年,范旭东在塘沽为其所辖的“永利”、“久大”及“黄海”集团设立联合办事处,负责管理本团体的福利设施,如教育、出版、公安、文教、卫生等等。此时的塘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自治规模的近代工业社区了。
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范旭东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被迫西迁,其苦心经营二十余载的塘沽实业,也尽陷敌手。但他不灰心、不气馁,振奋精神,为了民族复兴,为了抗日大业,毅然决然地在四川自流井和五通桥从头开始,重建“永利”、“久大”和“黄海”。
在与国家民族共患难那八年艰苦卓绝的时间里,这位年近花甲的民族企业家始终没有忘记塘沽——这个自己事业起步和成就中国化工事业辉煌的地方。为了不忘恢复旧业,他将五通桥的化工基地取名为“新塘沽”,还将一张塘沽碱厂的旧照悬挂在自己办公室的墙壁上,亲自在上面写下“燕云在望,以志不忘”八个大字。空闲的时候,他常常独自在照片前面伫立凝思,并激励手下人:“我们一定要打回去的。”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了,但这位毕生致力于“科学救国”的爱国老人却再也无缘实现他“打回去”及“葬于斯”的梦想。9月,因重建塘沽永利碱厂向美国贷款问题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批准,范旭东忧愤成疾,黄疸病发作,于10月4日下午2时病逝于重庆沙坪坝南园,留给后人一声长长的叹息。
E. 关于家庭教育的名人事例
经典教育案例之一:
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让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菊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后来他果然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经典教育案例之二: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经典教育案例之三: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带到公园玩耍。到了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下,小男孩挣脱开妈妈的手,准备自己爬上去。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并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
小男孩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开始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但最终他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的林肯。
经典教育案例之四: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譬如,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活。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经典教育案例之五:
马克思非常重视通过游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
尽管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挤出间隙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每当晚餐后,马克思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做纸剪的轮船,还和孩子们一起把“轮船”放在一个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儿爱琳娜正起劲地玩“航海游戏”。
父亲用手轻轻搅动盆水,水面顿时“波浪滚滚” ,小爱琳娜立即惊慌起来,担心翻船。“别慌,用力吃气,让小船顶着风浪,努力向前!” 女儿在父亲的热情鼓励下,鼓起小嘴,奋力吹气,小船果真顶着“逆浪”摇摇晃晃地继续向前航行。10岁的爱琳娜在家庭游戏的表格中填写道,她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努力向前!”
马克思夫妇十分注意在幼年时发展儿童的智力。他们不等孩子们学会阅读就亲自把自己喜爱的《唐.吉诃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剧本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断,富有表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这么做,不仅丰富了家庭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从小对文学的强烈兴趣,还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F. 家庭教育事例
住友 @嘎光小象 家有一个三岁半的萌娃八仔,先生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所以孩子大多数时候都是她一个人在带。为了兼顾工作、家务和一日三餐,嘎光小象在家里设置了一些 “Child friendly” 的小设施,方便孩子,也方便自己。
她说,这些小设施并没有马上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效率,很多时候其实是更费事儿、更耽误时间了,不过在我看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启动整理教育,让他知道用完东西要归回原位,学会管理自己的个人用品,帮助他在规律和秩序中找到自由和对生活的热爱,是现阶段比上早教班更重要的事情。
客厅分区改造后,我们终于可以在累了一天后安安逸逸的窝沙发里吃茶喝酒看书聊天,恢复身心,八仔也有了一片可以安心玩耍又有父母陪伴的小天地。
G. 家教小故事完整版
这个你到底华晚上去收可能能收到
H. 家风家教故事1000字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社会新风尚。所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风利家利民利国,相反则害己害人害社会。
良好的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古有仁智礼义信,今有勤孝谦和思,良好家风因背景各异,也各有千秋: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以上种种,在无形中影响着家人,让子女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I. 家教小故事250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觉得父、母是最可靠的,什么话都可以给家长说,让他们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我常常和儿子谈心,分析他的心理,及时发现他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帮他解决。身为家长和老师的我更明白这一点.
记得去年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儿子醒了,但他没穿衣服,躺在那儿闷闷不乐,我去看他,他不好意思地钻到我怀里。凭我对他的了解肯定是他遇到了什么麻烦。我没有直接问他,他确问我:“你怀疑我的书是谁拿了?”(上周他丢了书)我说:“不能随便怀疑,也许是你忘记丢哪了,老师不是借你书了吗,就别想这个了。”
吃完早饭,我打扫卫生,从床底下发现了两本课本,上面有他同学的名字。我突然明白了儿子反常举动的原因,但我没马上质问他。
午饭后,我们在一起闲坐。我问起了不久前他丢书的感受。并且引导说:“别的同学丢书和你当时一样着急呀?如果他学习不好,没书后就更加吃力了。”说话时我观察到他脸红了。我知道他很喜欢王老师,就又故意说:“你丢书时,王老师帮你找时,怎么说的,是不是谁送回去就表扬他?”他笑了一下,不说话。我又问:“你是不是装错了同学的书?”他感到吃惊,然后跑到床下看,我明白他在搞恶作剧,但我不说透。我接着说:“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如果你把书还给他,老师会表扬你的。”他主动告诉了我,他拿书的过程。原来先是他丢了语文书,就怀疑有同学偷了.老师把自己的书给了他.后来,又有别人把李嘉凯的书放在他课桌里,老师问时他没发现。几天后发现了,又怕老师和同学说他偷书,就悄悄放进书包带回了家。可是看见同学没书后,心里又不舒服。
明白事情的起因后,我肯定了儿子赋有同情心,是个好孩子;但是他发现后应该立刻告诉老师,这一点没做到是错的。经过反复交谈,我发现他没勇气承认错误。我不禁使自己回到童年,以儿童的心理分析这事。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帮他。于是我告诉他:“我把书送到班里,但我什么也不说,如果同学问,你自己去解释。”他同意了。他先进教室,我后去送书。
放学回家,我看见他如释重负的样子,觉得很开心。就引导他:“还是不做错事,没有牵挂;什么时候自己都理直气壮,堂堂正正,不怕别人说。”他笑了。从那以后,再没发生过类似的事。
我的做法及时为儿子排除了思想上的顾虑,让他放心学习,又帮他完善了人格;尤其是使儿子更加信任我,有什么事都愿意跟我说说。
J. 家教的故事有哪些
家教小故事
听专家讲淘气包的故事:
一次去朋友家,
席间,
他
4
岁的儿子不断把空盘子
拿到地上当轱辘滚着玩,
爷爷奶奶‘威逼利诱’均无效。
于是支招,
六个大人瞬
间安静,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不再理会孩子。一开始,他还兴致勃勃地玩盘子,
几分钟后,
他开始奇怪,
为什么没有人理他了,
于是跑过来拉奶奶的衣襟问‘奶
奶,
你们在干什么呀?’边问边爬上来看。
奶奶告诉他‘我们正讨论一件非常重
要的事情,小孩子不可以听。’他一下着急了,非要听。奶奶假装想了想,提了
个条件——必需安安静静地听,
不能随便动东西。
小男孩马上高兴地答应了,
安
静地坐下来。后来恢复了正常的谈话,没人注意他做什么,令大家奇怪的是,小
男孩反而再也没捣乱,
一直认真地听,
有时还插上几句话,
像小大人一样„„有
时候,孩子的淘气,或许只是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
2.
“错误”的好处。
一位女士去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
谈话中不时看见朋友不
满
3
岁的孩子试图将一把钥匙笨拙地插进锁中,
想要打开卧室的门,
可由于身高
和协调性都不够,怎么也打不开。女士见此,不忍心再让孩子“遭罪”,便连忙
走过去想帮助他一下,却被朋友阻止。朋友说:“不要去打扰他,让他自己先犯
些‘错误’吧,
让他在‘错误’中摸索琢磨如何打开门,
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
怎样开门了!
”果然,
折腾了许久后,
孩子终于将门打开了,
他开心地拍起手来。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
总会面对各样的“错误”,
自己也会不断经受“错误”的
折磨。
很多父母生怕自己孩子犯错误,
或不忍心其受错误的折磨,
便迫不及待地
惩罚犯错的孩子,
或者立即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而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孩子还会
一错再错,甚至错得更厉害。遇到类似情况,您是如何处理的?
罗斯福母亲的家教。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
• 德拉诺
•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他出身于富豪家庭,
但父母并不
娇惯他,
而是严格地管束他,
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
为他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
间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
为了教育他,
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
类游戏,
母亲故意不让他,
接连赢了儿子。
小罗斯福生气了,
母亲故意不去理他,
并坚持让儿子道歉,
最终小罗斯福认输了。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
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
足于社会,
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罗
斯福的母亲尊重孩子,
满足他的合理要求。
严管不等于束缚,
给孩子自由活动的
时间,
使孩子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
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
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