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回国故事
1. 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的故事:
1、钱三强的思想启蒙:
有一次,他偶然见到了孙中山先生著的《建国方略》一书。在这本书中,孙中山勾勒了中国未来的建设蓝图:修建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沿海开辟几个重要港口,全国各个地方实现电气化……读到这里,钱三强激情满怀。他想:“要使祖国不受屈辱,必须走向富强,要想国家富强非建立强大的工业不可!”他由此萌发了“工业救国”的思想,学习上更加勤奋。
2、钱三强的工作方向:
钱三强中学马上要毕业了,对于未来的工作方向,他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将来朝哪个方面发展,我一不强制二不包办,只是替你出出主意,拿个意见而已。但你自己选择的时候,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你都应理智地去分析,研究其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钱三强听完父亲的话,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经过几天的思考,做出了最后决定:“我要学工。”
3、钱三强的出国留学:
钱三强参加了公费留法考试,并成功考取了巴黎大学给中国留学生的镭学名额。出国前夕,父亲病倒了,他踌躇不决。父亲说:“你还是出国学习吧!不要管我,你是属牛的,学习要拿出一股牛劲来!”钱三强听了这番话,告别病中的父亲,去巴黎大学就读。
4、钱三强的热情归国:
1948年春天,钱三强得知新中国不久将诞生的消息,马上表示想回国参加建设,并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5、钱三强的深刻讲解:
在赫鲁晓夫访华时用通俗的语言向中央领导们做讲解。他介绍了世界上发展原子能的过程,并介绍了中国现有的条件,认为已可以起步发展。为了形象直观地介绍对核辐射的测量,他还把事先准备好的自制盖革计数器放到桌上,又把一块铀矿石装在自己口袋里从桌旁走过,计数器马上发出“嘎、嘎”的声响,会场上传出一片笑声。
2. 钱三强为什么回国
1948年,钱三强找到了中共驻欧洲的负责人刘宁一,提出要求回国的心愿。刘宁一鼓励他,“回国大有作为。”
钱三强也把自己要回国的打算告诉了导师约里奥。听了学生的要求,身为法国共产党员的约里奥满意地说:“要是我,也会作出这样的决定。”钱三强又去向约里奥的夫人话别。约里奥—居里夫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俩经常讲,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希望你把这两句话带回去吧!”
导师的话,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钱三强临行前,两位导师在自己的花园里为钱三强夫妇饯行。
1948年5月钱三强和他的夫人何泽慧,抱着刚半岁的女儿,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带着导师的重托和法国同行的深情厚意,离开了巴黎回国。还随身带着一份珍贵的文件,这就是导师给钱三强在法国学习与工作的鉴定。
鉴定是这样写的:“钱先生表现出科研人员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在我们共事期间,他的这些素质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他已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些是非常重要的。他心智敏慧,对科学既有满腔热忱,又有首创精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实验室学习并在我们领导下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是最优秀的。我们曾委托他领导几批研究人员,他用自己的才华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困难的任务,并受他的法国和外国学生的爱戴。”“我们的国家对于钱先生的才干业已承认,并先后赋予他重任,先是任命他为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接着又聘任他为研究导师。他同时也是法兰西科学奖的获得者。”“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他具备了研究组织工作的领导者所特有的精神、科学和技术素质。”
1948年夏,钱三强带着法国朋友的友谊和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回到了阔别了11年的祖国,迈上了新的里程。
3. 钱三强事迹和成就(简介)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2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的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54年2月,钱三强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他首先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筹建学部。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他主持起草了筹组学部有关文件。同时,主持拟订了《学部暂行组织条例》。科学院各学部成立后,在制订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学术领导,以及团结院内外科学家,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国内科学界的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4. 钱学森回国 故事
1950年,钱学森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了打包工司打包。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离开美国!他被迫退掉飞机票。美国海关把她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她无法休息。半个月时间,他就消瘦了许多。
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朋友出面营救钱学森。他们寡捐15000美元,把钱学森从拘留所里保释出来。但是美国正邦调查局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然而,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他坚持斗争了五年。他的斗争得到了事件,更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对钱学森十分关心,亲自过问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国两大国大使及会务的中国代表在会晤中提出关于钱学森博士回国的问题。1955年,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回国。同年9月17日,钱学森登上了回国的轮船。10月8日,她含着幸福的泪花,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5. 钱三强 事迹 (简介)
早年经历
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
192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的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
赴法留学
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
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回国任教
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刚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与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被任命为副部长。他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聂帅曾经对钱三强说过:“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请你提建议,我们大家商讨决定。”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59年6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5)钱三强回国故事扩展阅读: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3年的中秋时节,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担任国文教授的钱玄同,接到了家乡传来的儿子出生的喜讯。异常喜悦的钱玄同,给儿子取名叫“秉穹”,意思是“掌握苍穹”。不难看出,这位父亲对儿子寄予了怎样的厚望!
在小秉穹出生9个月后,钱玄同就把他和妈妈接到了北平。小秉穹果然是按照父亲的期望成长。他自幼喜欢读书,读不明白就问,四五岁时学会了很多道理和知识。一转眼,钱秉穹6岁了,他进入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读书。由于钱秉穹在父亲身边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因此,孔德学校允许他直接读二年级。
孔德学校是一所注重科学和实践的新式学校,创办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十分重视。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更高年级的教学工作。
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里,钱秉穹奋发上进,学习十分刻苦。虽然他是跳级生,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前列。他热爱体育,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健将。他还结交了两个非常要好的伙伴,小兄弟之间他排行老三。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秉穹的同学给他写信,信中自称“大弱”,而称他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钱秉穹的父亲看见了。
他突发奇想:“既然我们提倡新文化,反对复古,主张中国文字朝着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为何在为子女起名的问题上囿于形式?”于是,钱玄同决定,给钱秉穹改名为“钱三强”,取意“德、智、体都进步”。
经典语录
1、青少年时期学校老师教给的系统知识,对人的一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但只是你的全部知识的很小的一部分。知识主要还是靠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抓来。
2、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3、古往今来,能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攀登的结果。
4、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
5、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7、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8、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6. 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回国的故事
,★钱学森回国故事(短篇):
一九四九年,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听到了激动人心的喜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位在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位的火箭专家,决定放弃一切,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当时,美国国内出现了一股疯狂反共、迫害进步人士的逆流。钱学森上了美国特务机关的黑名单,受到不断的迫害。然而,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一九五五年,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斗争,迫使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钱学森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土。钱学森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故事(中篇):
钱学森是在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他成了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在“二战”期间,他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程,是美国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他曾担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升起,新中国成立了。过了5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欢度佳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情怀,深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并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着憧憬。就在此时,钱学森心中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不久,美国在朝鲜发动战争,在国内也利用反动的麦卡锡法,掀起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反共逆流,这股逆流也波及到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落到钱学森的身上。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党员,非法入境。这些无端的指控均被钱学森一一驳回。但是,钱学森无法忍受这一切,决定以探亲为理由立即返回自己的祖国。他会见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时,向金布尔严正声明他要立即动身回国。他说:“我宁愿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留居美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说:“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所以当钱学森一走出他的办公室,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
毫不知情的钱学森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办理好回国手续,买好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搬运公司装运。然而,就在他们举家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也就是 1950年8月23日午夜 ,他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这样,钱学森被迫回到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此后,联邦调查局派人监视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动。
1950年9月6日 ,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他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种种折磨。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减轻 30磅 。晚上特务每隔1小时就来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钱学森无端被拘留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师生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为他找辩护律师,还募集1.5万美元保释金把钱学森保释了出来。此后,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回国的要求。
此时,有国不能归的钱学森,在这5年间并没有停止他献身的科学事业。由于美国政府阻止他离开美国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研究的火箭技术与国防有关。当钱学森知道这一点后,就另行选择“工程控制论”作为研究方向,以利于消除回国的障碍。实际上,工程控制论与生产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运用等国防建设课题都密切相关,只不过当时美国当局没有认识到这点罢了。
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斗争,得到祖国的关怀和支持。钱学森在美国受到迫害和诬陷的消息使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学界的人士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也极为关注,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钱学森。
正当钱学森要求回国的意愿遭到美国的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 1954年4月26日 印度支那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与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亚·约翰逊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开始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接触。在接触中,王炳南特别指出,美国正在阻挠许多旅居美国的中国人返回中国,其中包括科学家钱学森。1954年4月,美、英、法、中、苏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科学家钱学森等被扣留的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周恩来指示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黄华发表谈话,要求美国政府归还扣留的中国侨民和留学生,并且暗示中国愿意就扣押美方人员问题与美国直接谈判。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只得同意与中国代表进行直接谈判。
经过周恩来的批准,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于 6月5日 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 6月15日 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然而,中方的这一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 7月21日 ,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了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 7月22日起 ,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中国政府为进一步表达与美方会谈的诚意,决定先释放四名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中国作出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人却耍赖了。美国代表约翰逊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求回国的真实理由为由,不肯答应释放钱学森回国。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焦急万分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信中的署名就是“钱学森”。原来钱学森为了摆脱特务的监视,把信写在了一张小香烟纸上,夹在寄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后辗转带给了陈叔通。信中钱学森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陈叔通将信亲手交给了周恩来。周恩来阅后大喜:“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他当即做出周密部署,令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谈判的王炳南,并指示:“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王炳南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在 8月1日 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就率先发言。他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 7月31日 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 7月31日 离开北京,估计 8月4日 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回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王炳南于是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给约翰逊正面驳斥:“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公开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 家钱学森 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 1955年8月4日 ,钱学森接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 ,钱学森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1995年10月8日 从美国回到广州时,钱学森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7. 钱学森回国之后的故事
归国之后的钱学森,潜心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多年来默默付出,为中国的导弹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归国之后的钱学森,由于研究领域的敏感性,许多工作迄今仍不为公众所知。
但众所公认,尽管在钱学森归国前后,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钱伟长、赵忠尧、郭永怀、吴仲华等科学家在推动研制两弹一星上做出了相当多的工作,完成了理论和结构设计,但促成中国研制的火箭可以在技术上与美苏相抗衡,关键性的领军人物是钱学森。
仅仅归国3个月,钱学森就和钱伟长一道创立了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着手为中国培养第一代航空航天专家。他参与编制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选择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为国家最重大最紧急的发展方向。
他推动创建了有“中国火箭和导弹的摇篮”之称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院长。作为组织领导者,他参与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枚中程导弹、导弹核武器、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和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
(7)钱三强回国故事扩展阅读
钱学森的成就和贡献有:
1、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2、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
3、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
4、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干劲十足。
8. 钱三强的一个故事
50年前的1月15日,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向毛泽东、周恩来等面述了中国发展原子弹的可行性,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从此起步。作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的战略科学家、当代最优秀的核物理学家之一,在今年国际物理年启动之日,钱三强的名字再次被展现在他的科研起步之地———巴黎居里实验室的墙上。
钱三强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巴黎大学物理学院,被约里奥·居里夫妇选为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生,对当时的尖端科学核裂变进行研究,有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最为突出的是,他和夫人何泽慧发现了原子核具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从实验和理论做出了全面论述,为人类利用核能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西方媒体用这样的题目“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予以称赞。法国科学院授予了钱三强法国物理学奖,吸收他为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1948年钱三强坚决返回祖国时,获诺贝尔奖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在他的鉴定书上写道:“由我们指导工作的人中,钱三强最优秀。”钱三强的名字被书写在居里实验室的墙上。
钱三强带着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开拓着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他担任起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后为原子能所)所长,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尖端科研都开展起来。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建立起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系等,为中国核科学和核工业造就了人才。在前苏联1960年停止对中国的原子技术援助后,钱三强迅速调集一批优秀科技专家,直接负责原子研究的技术攻关,并为氢弹研制做理论准备,在他的学术组织推动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9. 求钱三强爱国的一个故事。
钱三强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巴黎大学物理学院,被约里奥·居里夫妇选为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生,对当时的尖端科学核裂变进行研究,有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最为突出的是,他和夫人何泽慧发现了原子核具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从实验和理论做出了全面论述,为人类利用核能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西方媒体用这样的题目“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予以称赞。法国科学院授予了钱三强法国物理学奖,吸收他为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1948年钱三强坚决返回祖国时,获诺贝尔奖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在他的鉴定书上写道:“由我们指导工作的人中,钱三强最优秀。”钱三强的名字被书写在居里实验室的墙上。
钱三强带着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开拓着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他担任起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后为原子能所)所长,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尖端科研都开展起来。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建立起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系等,为中国核科学和核工业造就了人才。在前苏联1960年停止对中国的原子技术援助后,钱三强迅速调集一批优秀科技专家,直接负责原子研究的技术攻关,并为氢弹研制做理论准备,在他的学术组织推动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http://ke.sogou.com/v197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