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的故事
A. 关于"七子"的历史~
七子 七子 qī zǐ
[编辑本段]【释义一:简称七个儿子】
七子为七个儿子的简称。
【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1842年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七子之歌》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文中引用了《诗经·邶风·凯风》中的典故,《诗经·邶风·凯风》全文为: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对于《诗经·邶风·凯风》的解读还存在一定争议,诗中采用的观点为母亲不能在家安分守己,想要改嫁。她的儿子们唱出这首歌以自责,希望由此让母亲的回心转意,但现在也有观点认为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篇,以有子七人亦自惭不能报母恩来衬托母亲的伟大。
《七子之歌》全文如下: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
你可知“Macao(一说为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中七子的解释
澳门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编辑本段]【释义二:人物合称】
七子指七个人的合称,指同一领域同一时期内的七位代表人物,多用于文学领域,也有其他的情况。现七子一词作为并称也多见于武侠小说中,如昆仑七子。有代表性的七子有:
建安七子/邺中七子:东汉建安年间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文学齐名,称为“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同时,因七人同居邺中,故也称“邺中七子”。
全真七子:指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
明七子:有“前七子”与“后七子”之分,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七位有名的文人。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后七子指明嘉靖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棒、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位有名的文人,因其前尚有李梦阳等七人称前七子,故亦称后七子,也称嘉靖七子。后“七子”一词也常指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江南七子/吴中七子:指清代王昶、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七人,乾隆间以诗文著称,因皆江苏人,时称“江南七子”。也称“吴中七子”。
寒庐七子:易顺鼎、袁克文、何震彝、闵尔昌、步章五、梁鸿志、黄秋岳七人的并称,七人皆为民国时期的名士。
[编辑本段]【释义三:西汉嫔妃的等级之一】
详见词条嫔妃,本处仅摘取相关语句。
据《周礼·郑玄注》及《礼记·昏义》,相传周朝制度,天子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妃、八十一御妻。后为正妻,余为妃嫔。后代帝王均有名目繁多的妃嫔。西汉初,因秦之称号,称为夫人,次之又有美人、庚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倢伃(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四号。汉元帝再加昭仪,并规定以昭仪为妃嫔之首,相当于丞相,以下为倢伃、娙娥、傛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禄秩依次递降,无涓以下,相当于俸禄百石之吏。更次者尚有上家人子、下家人子,禄秩更低。东汉初大加简省,皇后以下,只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
B. 建安七子及故事 !!!! 急!!!!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回事,教育小孩要答尊敬兄长。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时,有人要帮助他的两个幼子逃跑,但是其中一个说了一句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后孔融全家被杀。
河北省武安市有座儒山,山上有一座庙宇,庙内曾经有一口钟。据人们回忆,此钟刻有曹子建在此读书字样。现在此钟已毁。山脚有一村名“儒山村”,此山不远有一村为“曹公泉”,据说是当年曹植饮马处
王粲出身于东汉的上层官僚之家,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王畅灵帝时官
仲宣楼与王粲
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幕府名士。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终于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不朽事业,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和《七哀诗》等作品。当时,有七位创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称作“建安七子”,王粲不仅名列其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C. 建安七子相关故事!!
建安七子王粲与围棋的故事
围棋入门之东汉末文学家王粲与围棋的故事,曾给蔡邕等人所下围棋复盘,一子不误,使座客惊叹他的智力特异。
王粲.(一七七一二一七),字仲寅,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是建安七子之一,并被刘勰称为:七一之冠冕。他出身于东汉有名的大家族,少时已为左中郎将蔡邕所推重。董卓之乱后,王粲南舞依附刘表,未得重用,后归曹操,曾任丞相掾、侍中等官职。
有一句成语”倒屣相迎”,就是出自蔡邕和王粲的故事。王粲少时在长安,一次,蔡邕与宾客聚会,家人入报说王粲到了门外,他赶忙起身,倒曳着鞋便出门迎接,满座宾客为之惊异,这说明蔡邕何等倾佩王粲的文才.蔡邕既是长辈,又是一时名士,对年仅十多岁的王粲如此心折,他的宾朋还不大理解。围棋入门
一天,蔡邕约王粲与诸诗友幕客郊游,见路边有一古碑,文字颇长,便叫大家观看一遍:然后,蔡邕叫犬家起身赶路,边走边问..刚才看过的碑文,有哪一位能背出来。随行的人只有王粲说:我能。语毕,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把碑文背出来。客人又怀疑王粲是先背了此碑文的,不能算数。过了数月,蔡融与客人对弈,行至二百六十五着,蔡邕以一子险胜。众手伸向棋盘,议论局势,却把棋子搞乱了。王粲在旁说:让我来复局。可是,王粲复原的棋局,客人却不信。后来重弈一盘,也行至二百六十五着。用手巾盖住,令王粲复盘,果然一子不差。众人始信其记忆非凡。王粲著有<<围棋赋序>>、<<弹棋赋序>>,今只留下两句残句:二清灵休道,稽谟玄神,围棋是也。 因行骋志,通权达里,六博是也。读者不要小看这些断简残句,它给后人研究汉魏时期的围棋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诗日:末肃冠裳倒屣迎,文人末必总相轻。
博闻强记真才子,佳话犹传在一怦。
D. 建安七子及曹子建的故事
建安七子
魏晋文人,特别是建安时期的几位作家和诗人,也许是中国最早意识到文学家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独立个体。在此以前,像司马迁、班固、班婕妤、司马相如、枚乘、邹阳之流,他们的身分,主要还是附庸于帝王贵族的官员、清客、幕僚、侍从,或者竟是医祝巫仆三教九流之类,这种职业身分,压倒他们的文学家身分,而文学不过是他们讨好皇帝老子,巴结王公贵族的一种手段,很少作为表现自我的工具。到了汉末,这些文人,就是以文学名义,以文学为生存手段,为文学而文学,以文学来表现自己。至于职业、职务,只是形式或象征意义的事情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批文化中最负盛名的七位,叫作「建安七子」,因为他们都是在汉献帝的建安年代,活跃的诗人作家。那时的中国,在文化上有号召力的,主要是曹操父子,其次是刘表。至于江东的孙吴,那时还不成气候,而刘备只是一个无处存身的亡命者,处于豕突狼奔的状态之中。在中国一旦落到肚子吃不饱,生活不安定时期,领导人便只会革命文化,而顾不上建设文化的。回顾五千年文明史,中国文化的历次毁灭性劫难,大半是乱局中造成的。
在中国帝王级的人物中间,真正称得上为诗人的,曹操得算一个。他的诗写得有气概,有声势。而且,他能花重金,把蔡文姬从匈奴单于手里赎回来,就因为她的诗把他感动了,这绝对是诗人的浪漫行径,别的领袖人物未必有这等胸怀。他还让蔡文姬把他能记下来的她父亲蔡邕的已被战乱毁灭了的图书文字整理出来,不致湮没,这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平定吕布、陶谦、公孙瓒、袁绍、袁术以后,许都有了一个初步安定的局面,才使得他有可能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加之他手中有汉献帝这张王牌,对氏族阶层,对知识分子,具有相当招徕作用。「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延揽了一批像崔琰、孔融这样的大士族和大知识分子,遂形成了中原地带的文化中心。当时,到许都去吟诗献赋,作文卖字,便是许多有名和无名作家竞相为之的目标。
其时,驻镇在荆州的刘表,虽然是个志大才疏的人物,但喜附庸风雅,当时也被列为「八及」之一。时而舞文弄墨,谈诗论经;平素还要找几个文人妆点门面,这是中国官场的特产。但由于中原战乱之余,他在荆州,得以偏安一隅,地盘相对稳定,而且也网罗了像王粲这样很负盛名的文化人。因此,他在文化上,也想与北方的曹操分庭抗礼。其实,怎能望其项背,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被人(口永)唱了一千多年,当下看刘表,只不过是个以文博名的政客而已。
处于中原战乱之外的荆州,是个暂时安稳的地方,许多人的来到,逃难避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明白人也看出虚名无实的刘表,前景不佳。《世说新语》引《魏志》曰:「裴潜,字文行,河东人,避乱荆州,刘表待之宾客礼。潜私谓王粲、司马芝曰::『刘牧非霸主之才,而欲以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遂南渡过长沙。」可见有识之士,并不把他当成什么中心的。后来荆州,实际上成了吴、蜀、魏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就乱无宁日了。曾经在荆州待过的,那位自负的青年才子祢衡,也不远千里跑到许都,想在那里一鸣惊人,结果没想到送掉了命。写《登楼赋》的王粲,命运比祢衡强得多了。刘表死后,劝他的儿子刘琮依附曹操,也随之来到许都,跟着立了功。这位被刘表以其「貌寝通脱,不甚重之」的王粲,颇被曹操和曹丕倚重,很快成为建安文学的主力。
此时,许都的文学气氛达到了高潮。《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活动着许多文人墨客的这个中心,有过这样的一段评述:「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孔融、杨修、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和从匈奴赎回的蔡琰,真可谓济济一堂,竞其才华。刘勰距离这个时代约两个世纪,来写这段文坛盛事,是相当准确,并具权威性的。
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到这番繁荣景象,不免为他老爸的气派自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吾王(曹操)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看起来,曹操是振一代文风的始创者,而曹丕曹植是不遗余力的倡导者。所以,在三国魏晋文学中起先河作用的,正是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他们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动乱与安定关系至大。所以,建安文学得以勃兴,很大程度由于曹操削平袁绍,北征乌桓,统一中原,休养生息,出现了一个安定局面的结果。加之曹操本人「雅爱诗章」,懂得文学规律,与只知杀人的董卓,用刀逼着大作家蔡邕出山,就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了。很快,「建安之初,五言腾踊」的局面出现了。
《文心雕龙》说到建安文学的特点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变,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所以,曹操的《蒿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送应氏诗》,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具有强烈现实色彩的诗篇,便成了建安文学的主流,也就是文学史所说的「建安风骨」了。
因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乱,接触到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实景,加之当时一定程度的社会思想解放,文人的个性得以自由舒展。所以,「慷慨任气」,便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
由建安文学的发展可以看到,乱离之世只有遍地哀鸿,而文学确实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思想解放的背景,以及适宜的文学气氛,才能繁荣起来。建安文学的发展,得益于曹氏父子的提倡,得益于相对安定的中原环境,也得益于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人个性的解放。
有一次曹操派邯郸淳去看望曹植,据《三国志》裴注引《魏略》曰:「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于是,乃更着衣帻,整仪容,与淳评说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区别之意,然后论羲皇以来贤圣名臣烈士优劣之差,次颂古今之文章赋诔及当官政事宜所先后,又论用武行兵倚伏之势,乃命厨宰,酒炙交至,坐席默然,无与伉者。」从这里,可以看到建安文人的浪漫、豪情和无拘无束的自由。这和司马迁《报任安书》里那种对于帝王委曲求全到低三下四的心态,和司马相如给皇帝献赋时的那种唯唯诺诺到谄媚神情,多了一点作家自我意识和不羁的精神。
从曹丕的诗《于谯作》中「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和曹植的诗《箜篌引》中「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可以看到他们的宴游燕集,豪饮小酌,斗鸡胡舞,高谈畅啸的快乐情景。《文心雕龙》曰:「文帝陈思,纵辔以聘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这类沙龙式文人聚会活动时的自由竞争,各驰所长,平等精神,批评空气,也是此前文人所不曾具有的状态。尤其在党锢之祸将大批知识分子无情镇压,人人胆战心惊,唯恐连坐,精神委靡不振的状态下,建安文人的崛起,实际是给中国文学注入一股活流。
建安文人,可能是中国较早从绝对附庸地位摆脱出来,以文学为生的一群作家,他们追求自由不羁,企慕放任自然,赞成浪漫随意,主张积极人生,并对礼教充满叛逆精神,成为中国非正统文人的一种样本。鲁迅认为这种文学态度,可以用「尚通脱」三字来概括。到了魏晋南北朝,由阮籍、嵇康、陆机、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通脱」则更加发扬光大,一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然而,文学发展的每一步,总是要付出代价。因为任何新的尝试,总是要打破过去的格局,失掉原有的平衡,必然引起旧秩序维护者的反扑。倘若探索实验,一旦越出了文学的范围以外,被视为离经叛道,越轨出格的话,就要以文人的脑袋作抵押品了。
建安七子,孔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有一个被曹操送到采石场去劳动改造的,那就是刘桢。还有一个不属七子之列的杨修,也是曹操杀掉的,至于文学新秀祢衡,虽然不是曹操杀的,但事实上是他用借刀计让黄祖杀的。
曹操作为文学家,写诗是一把手,作为政治家,杀作家也是一把手。但掉脑袋的这三位,世人认为,也有其不大肯安份而惹祸的缘由。孔融的地位相当高,曾任北海相,到许都后,担任过将作大匠,也就是建设部长,这还不是曹操主要嫉恨的。由于他和曹操总过不去,经常发难,加之以孔子后代的号召力,一时成为士族豪门的代表和知识分子的领袖。他的府邸已成为反曹操的各种人物聚合的「俱乐部」。这时就不管你文章写得多好,和儿时让梨的美德了。曹操找了一个叫路粹的文人——作家中的败类,写了封告密信,检举孔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下狱弃市。
杨修的职务要差一点了,在曹操的指挥部里,只当了个行军主簿,大概相当于参谋一职而且不是作战参谋,连行军口令还从别人嘴里听说,显然是闲差了。所以杀他不像孔融那么颇费周章,「扰乱军心」四个字,就推出去斩首。《三国演义》说是曹操嫉妒杨修的捷才、敏悟,起了杀心。其实,由于杨修不安份,介入政治,成为曹植的嫡系党羽,出谋划策,卷入了宫廷接班人的夺权斗争之中,而且许多臭主意,都被曹操拆穿了,才要把他除掉的。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尽管史说曹操确是个「治世的能臣」,但也留下了「乱世奸雄」的千古骂名。
且看曹操对付那个自视甚高的刘桢,就可知道文学家永远不是政治家的对手。他把刘桢送去劳改的理由,就在于这位文学家崇尚「通脱」到了过头的地步,也是不怎么安份,越出了文学的范围,才惹祸上身的。有一次,曹丕在私邸宴请他的文学朋友,也就是建安七子中的几位。当时,大家酒也喝得多些,言语也随便,曹丕的夫人甄氏是位闻名的美人,可能有人提出来想一睹芳容,也许正是刘桢的主意。
《三国志》裴注引《文士传》中讲述了这段插曲,说道:「桢辞旨巧妙皆如是,由是特为诸公所亲爱。其后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座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就因为看了一眼皇太子妃,就关进劳改营去采石了。
过了一些日子,「武帝至尚方观作者,见桢匡坐正色磨石。武帝问曰:『石何如?』桢因得喻已自理,跪而对曰:『石出荆山悬嶷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帝顾左右大笑,即日赦之。」(《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文士传》)
看来,这篇即席吟诵的「琢石赋」,把文学家的曹操打动了,当场把他释放。可见,这该是最早的大墙文学。刘桢也可说是大墙文学的鼻祖了。
被政治家这样耍了一下以后,从此,这位文学家还敢坚持建安文人所倡导的「通脱」吗?所以,文学家想搞些什么名堂,都得以适可而止,太自以为是了,罔顾一切,便有物极必反的响应。假如这反馈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剑,大多数凡人,是不太容易潇洒得起来的。于是,不但不「通脱」,甚至拘谨过头了。曹丕在刘桢死后,与吴质的一封信里评说到他:「公干有逸气,但未遒(强劲)耳!」看来,在采石场劳改了一阵,不但为人、为文都收敛了不少,所以,魏文帝才有「未遒」之叹吧!
建安文人,最早被曹操用来祭刀的,应该算是祢衡,公元一九八年就让黄祖杀了,二○八年孔融弃市,杨修是二一八年,被曹操以军法处死的。在这前一年,也就是二一七年,许都流行一场瘟疫,徐干、陈琳、应玚、刘桢都未能逃脱,相继去世。王粲随曹操征吴,也在这一年死在路上。二二○年曹操死,二二六年,曹丕死。曹植是建安文人中活得最久的,但到二三二年,也被他的侄子魏明帝用毒酒害死,于是建安文学便画了句号。
数千年过去了,如今谈起建安文人,这些名字还是常挂在嘴上的「融四岁,能让梨」,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至于谈到建安文学,在一般人心目中,只有曹氏父子是居霸主位置的,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丕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的《七步诗》,在人们的记忆中,占一席之地。而像出类拔萃的王粲,地位很高的孔融,才华出众的祢衡,他们的作品,当然也很了不起,但很少被现代人知悉。至于徐、陈、应、刘,他们写的东西,大半失传,如今只不过是文学史中的一个符号而已。
作者:(畅言)
E. 建安七子的故事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回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答尊敬兄长。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时,有人要帮助他的两个幼子逃跑,但是其中一个说了一句名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最后孔融全家被杀。
河北省武安市有座儒山,山上有一座庙宇,庙内曾经有一口钟。据人们回忆,此钟刻有曹子建在此读书字样。现在此钟已毁。山脚有一村名“儒山村”,此山不远有一村为“曹公泉”,据说是当年曹植饮马处
王粲出身于东汉的上层官僚之家,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王畅灵帝时官
仲宣楼与王粲
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幕府名士。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终于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不朽事业,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和《七哀诗》等作品。当时,有七位创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称作“建安七子”,王粲不仅名列其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F. 创作七子之歌的故事(简短的)
《七子之歌》是中国著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回象征被外国列强答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G. 送七子的故事
送七子出自日本动画《地狱少女》一道。
在一道的后面几集讲述了女主角阎魔爱的往事,阎魔爱所在的村庄流行一个习俗:在小孩子长大到七岁之后从其中选一个孩子将她献给山神,据说这样做可以保村子平安。这便是送七子的由来。
同时送七子的习俗也是阎魔爱所在的村庄的一首童谣。 400年前的日本安土桃山时代,那时的人们相信着“山神”的存在, 那也是阎魔爱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仙太郎生活的年代。 【这个年代平民没有姓,只有名。所以那个时候阎魔爱还不叫阎魔爱,而是爱。】
可是——“只要有爱在的话,村子里就会发生‘奇怪’的事情...
【爱被献祭的原因一】被村子里的人们当做不祥之兆。
昨天,一只死去的蝴蝶放在她手中便活了过来,这一定是妖怪的力量。”【爱被献祭的原因二】
村子里的人都很害怕她,【人性的弱点】你为什么要庇护她,仙太郎?为了村子她最好消失。这是和仙太郎两个同龄的孩子们对爱的评价。
因此他们常常欺负爱,把她弄哭。每一次之后,爱都会去找她的堂兄——仙太郎。而每一次仙太郎都会为了爱和他们大打一架,因为他不能原谅他们欺负爱,所以最后总是弄得满身是伤。 在村子的旁边有一条小溪,那是他和爱嬉戏的地方。 “对不起……对不起!”爱用她那稚嫩的童声对仙太说。她低着头,脸红红的,“那只蝴蝶没死……所以……” “这都是他们的错。”仙太郎站起来背对着她,“我从来没有觉得爱是妖怪,爱就是爱。”然后他给了她一个会心的微笑。 她脸依旧红红的,也笑了。
后来的一年,村子里发生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爱被献祭原因三】村民们便把这件事怪在了爱身上,要将爱献给山神来赎罪。
这一年,爱七岁。 当时村子里有个传统,每七年向“山神”供奉一个刚满七岁的女童(七这个数字在阴阳中代表阳,很吉祥的数字,被认为能象征喜事,并能带来喜事的数字),这七年间就能五谷丰登。
爱便成为了供品(实质上是被活活饿死)但仙太郎和他的父母不愿她成为供品,不想让她死,爱的父母希望仙太郎能帮忙,在爱的请求下仙太郎答应下来,并说我会保护你的。
仙太郎每晚都会背着村民给爱送去换洗的衣物和食物.在爱成为贡品后的六年间,收成一直不好。 另一方面,爱艰难的生活着,只能依靠仙太郎每天晚上送来的食物过活。但是她依然很开心,他们一起唱歌——那首美丽而悲哀
的《送七子》。因为他曾经说过,他会保护她的,永远……永远…… 400年后的今天,他早已不在了,但是她却还在,她在地狱工作着,一个为人解除怨恨的工作,是掌管地狱的神对她那次毁坏村子的惩罚——当有人想要雪除怨恨并且在午夜零点登陆“地狱通信”的时候,她就会出现,然后给委托人一个系着红线的稻草人,当委托人解开红线的时候,她就会把委托人所怨恨的人流放地狱。
到《地狱少女三鼎》结束为止,已有很多人已经见过了她,当然,也还有很多很多人没见过她。所有见过她的人都知道她叫做阎魔爱,而没见过的则称她为“地狱少女”(じごくしょうじょ)。
H. 谁知道七子之歌的故事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
I. 七子是哪七子,他们有什么故事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版)、广权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简称;又指七个人的合称。古代西汉嫔妃的等级。 另外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