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蒲松龄的艰难故事

蒲松龄的艰难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23 18:09:44

❶ 蒲松龄一生经历了哪些苦难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❷ 蒲松龄相关小故事

1、蒲松龄5岁的时候,正值满清入关,在扬州屠城,在山东镇压农民起义,也产生了很多稀奇事,这些都影响到《聊斋志异》。

蒲松龄大概在分家以后,做私塾教师时,就开始写《聊斋志异》。他的好朋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考举人,就写了一首诗劝他,别写小说了,专心去考试吧。但是蒲松龄不听,还是写,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

2、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蒲松龄外出给人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他妻子在家里上养老,下育小,住在荒凉的农场老屋里面。夜里狼都可能跑到院子里,她就整夜不睡觉在那儿纺线,如果有一点好吃的,给蒲松龄留着,有时留的时间长了,都坏了。

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但是个柴米油盐的妻子、糟糠之妻。所以有些研究蒲松龄的专家就发现一个线索,说蒲松龄有第二夫人,什么根据呢。

蒲松龄文集里有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这篇文章是说:文章的作者和陈淑卿自由恋爱,父母不同意,最后两个人私奔了,然后是个悲剧。

但是很快就有专家又考证出来了,陈淑卿是蒲松龄从南方归来在淄川丰泉乡王家坐馆给一个叫王敏入的人代写的文章,这样一来蒲松龄的所谓第二夫人不复存在了。

3、蒲松龄小时候非常聪明。这一年,蒲松龄的爷爷浦生汭请来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刘铁嘴来给他看茔地, 要为自己修寿坟。当来到柳泉东南土坡上时,刘铁嘴说这地方背靠黉山,面对柳泉,是一块风水宝地,并说如果蒲生汭死后葬在这穴地上,那么到他的第四代孙就能出一代文魁。

浦生汭听说占用这穴坟地到曾孙一代才能发迹,觉得很不满意。正在踌躇,忽听蒲松龄说:“爷爷,到第四代上又怕啥?咱把我老爷爷的坟迁到这穴地上,到我这一辈不就能出一代文魁吗?”浦生汭还没答话,刘铁嘴就指着蒲松龄对浦生汭说:“好了,蒲翁,已经出了,令孙就是!”

4、蒲松龄的父亲浦槃也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读书人,他生性诙谐,经常和一些文人学士相聚 ,闲谈之间免不了互相调笑逗趣。一天 ,秀才李道生来访浦槃,八岁的蒲松龄为客人烧水烹茶。浦槃和李道生海阔天空扯了一会,就又逗起了乐子。

只听李道生说道:“有一年发大水,一片汪洋,村里的水井也给倒灌了。洪水退下去之后,人们去打水,见井里尽是些癞蛤蟆——这真是蛤蟆满井,满井蛤蟆!”李道生说完,就大笑起来。蒲家庄本叫满井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满井庄里尽是蛤蟆。

浦槃还没想出用什么话回敬才好,就听蒲松龄说:前天我二叔家的母牛生了一头小牛,别的小牛出生,都是先下头,后下尾,不想二叔家小牛出生,却是先生下尾巴,后来才生下牛头。

我问二叔这是为什么,二叔说:‘生牛先下头后下尾,是顺生;这头小牛犊先下尾巴后下头,是倒生(道生 )!

一句话倒把李道生给骂乐了,他拍着蒲松龄的小脑袋瓜儿连连称赞:“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这样聪明,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5、蒲松龄家的东邻李大喝醉了酒和人打架,失手打死了对方,县里方典史便带领一班仵作、衙役前来验尸捕人。方典史是全县有名的酷吏,他早就想敲浦槃一笔竹杠,一直未得逞。

这次李大误伤人命,方典史以为是天赐良机,就让衙役把浦槃也带往县衙作为人证 ,以便借机勒索。浦槃气愤不过,便道:“李大杀人,关我什么事?”

方典史恶狠狠道:“李大是你的邻居,怎能说与你无关?”浦槃还要辩解,忽然看见蒲松龄从人群里挤出来,上前拉住他的手说:“爹,你快去看看,西邻王九家的房子着火了!”

方典史正要解押一干人犯回衙,见跑进一个小孩来取闹,就大声训斥道:“西邻失火,与你家何干?还不快快滚开!”蒲松龄立即说:“老爷,东邻杀人,又与俺家何干呢?”说完,就拉着浦槃往家走去。

方典史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眼睁睁看着他们回家去了。

❸ 蒲松龄的小故事有哪些

你好 找到三则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

❹ 蒲松龄的生平趣事

蒲松龄一辈子都在追求功名,想通过科举考试寻求一条生路。然而,他考了一辈子,也只是考了一个贡生。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中学的副校长。而且是候补的职位。蒲松龄原以为能拿到四两银子的俸禄,可最终还是落空了。真是可笑可悲又可怜。

17岁当秀才,72岁做贡生,儒学训导。连续参加了十多次封建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接连考了30多年。到50岁的时候,其妻劝他别考了,可他还是去参加了考试。

有一次,他自以为考得很好,文章写得很顺畅。可是,考完把卷一交,知道自己的书写越幅了。啥叫越幅?就是一页只许写十二行,他却多写了一行字,就叫越幅。蒲松龄自己有言为证:“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

蒲松龄为何屡试而名落孙山?

据他的好友解释,蒲松龄把心思放在写《聊斋志异》上了。他一边当私塾老师,一边搜集民间素材,听人讲故事,回到家里就奋笔疾书。据说他还在村东头开了一个“茶吧”,就是让过路的行人来喝茶的地方,专门听别人说民间故事。

蒲松龄的文章没有按照八股文的严格要求去写,因此即便是才华横溢的文章,考官也不会喜欢。考不上也就成了定论。令人惊奇的是,蒲松龄是屡败屡考,一直考到72岁。他成了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下的牺牲品。

延袭了几千年的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不知扼杀了多少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的范进,便是典型一例。不同的是,范进疯了,蒲松龄没疯。

蒲松龄一辈子都丢不掉一个“穷”字。他曾写过一篇《祭穷神文》。是说穷神总是不放过他,总是牵扯着他。

忽地想起我这个网名“跫”音的“跫”。很多人念成“巩”,或“凡”,或“足”,不对,应该念“穷”音。跫音,啥意思?脚踏地的声音,“小鱼折折石缝间,闻跫音则伏”《帝京景物略》。脚步声,“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然而喜矣。”

“跫”“穷”谐音,语意双关。每听人念及我的名字,我就有条件反射,原来我这个“跫音”,离不开“穷音”啊。

蒲松龄穷,可他人穷志不穷,蒲松龄在极端穷困甚至有时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情况下,写成了《聊斋志异》。

我常常聊以自慰的也是“穷”。如我此等穷光蛋,也能象伟大小说家蒲松龄一般,虽说不是写鬼写妖,也不敢刺贪刺虐,却也能在博客日报,天天写上个三五页,写点文学欣赏,写点轶闻趣事,写点人生感受,这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乐之事乎?

由此观之,蒲松龄屡试而名落孙山,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❺ 蒲松龄的经历

蒲松龄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色目人(另说蒙古人)。

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公元1640年6月5日)戌时,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廿二日(公元1715年2月25日)酉时,汉族,清代文学家。

他也是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

(5)蒲松龄的艰难故事扩展阅读: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

其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

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截至2015年)。

❻ 蒲松龄的故事短的

1、蒲松龄落第不落志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

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

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

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

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2、蒲松龄回应宰相的“请吃半鲁”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

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

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

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使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

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

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

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

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

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3、灯下读诗

蒲松龄不但学习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灯下读诗,一首古人描写月光的诗吸引了他,尤其对“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这两句,十分欣赏。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

山峦披着月光,就像布满了积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铺了一层银色的沙子。这两句写得多么逼真,多么优美啊,蒲松龄马上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

他又想:这位诗人还有没有其它描写月光的诗呢?于是,他又翻阅起诗集,把写月的诗都找出来,仔细抄在本子上。后来,蒲松龄又把其他诗人写月的诗都抄录下来。

还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抄录了很多古人咏雪的诗歌。就这样,他广泛阅读,分门别类抄录下来,再加以比较,细心体会,渐渐地掌握了写诗的方法。

4、三次第一名

十九岁那年,蒲松龄参加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很重要,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秀才”。他自信能考好,因为在这以前的县、府两次考试中,他都得了第一名。

那时候,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在起股到束股这四段中,每段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八股。

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写的主要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文章格式死板,就连字数都有规定。所以,这种考试制度,很难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蒲松龄参加的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著名诗人施闰章。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出的作文题目同一般糊涂的考官不大一样,有些文学色彩。

那天,天刚刚亮,考生们排着队进入考场。考场有士兵把守,严密地监视着考生,这气氛真是令人紧张。蒲松龄从容进入考场,领了试卷,按照卷面上印的座位号坐好。

这时候,考场的院门已经上了锁,一阵敲击木板的声音响起,场内一片肃静,只有差役举着题目牌在过道上走来走去。作文的题目是《早起》。

蒲松龄看了题目以后,不禁有些犹豫,要是完全按照八股文的要求写,只能把文章写得死板枯燥,就对不起这道好题了。经过一番斟酌,他决定按自己的心意,写出一篇好文章。

他想到,大官儿们早早起来,去朝廷争权夺利;那些卑鄙的小人,也早早起来,跑到富贵人家,奉承拍马。想到这儿,他忍不住笑了,立刻提笔写起来。一篇讽刺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完成了。

考试成绩如何呢?蒲松龄又得了第一名,成了秀才。因为施闰章非常赞赏他的文章。施闰章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好像在空中闻到了奇异的芬芳。

把当时人追逐富贵的丑态集中在“早起”这两个字上面。读了这样轻松明快的文字,使人能享受到甩着胳膊随意游玩的乐趣。

后来,施闰章见到了蒲松龄,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青年,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学生。蒲松龄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5、摆茶摊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为了谋生,到本乡的有钱人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从此竟一连教了四十年书。但是,他最大的乐趣,还是写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他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噢?有这么好的事?”“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客人奇怪地问:“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出外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

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听得都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❼ 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的时候付出了多少艰辛,他是怎么样搜集素材的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有什么启示吗

每一部作品的成功都离不开作者么么的努力和付出,诗文典里面有介绍的

❽ 蒲松龄的故事,救急!!!!!!!!!!!!!!!!!!!!!!

蒲松龄(1640-1715)字来留仙,一字源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❾ 蒲松龄的故事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
,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笃重交游
蒲松龄在西铺期间,由于馆东的乡宦地位条件,更因其诗文尤其《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使其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他不仅与本邑友人、省内资深的名士交好,而且还受到邑侯、宪台的青睐。其中的李尧臣、张笃庆、赵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观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潜、安于拙、袁藩、毕盛钰、毕盛统、华世持、韩逢、谭再生、张元、杨万春、唐梦赉、钟辕、朱缃、吴木欣、张贞、李之藻、汪如龙、张嵋、时惟豫、喻成龙、黄叔琳
、王士祯等,他们同孙蕙与毕际有父子一样,都曾对蒲松龄的生活、举业、思想乃至写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作用。因而蒲松龄与他们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记载。

❿ 蒲松龄事迹

蒲松龄事迹: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

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方撤帐归家。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10)蒲松龄的艰难故事扩展阅读:

蒲松龄的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至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

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部。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