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500字成语故事
牛
在日积月累的成语中,有许多是关于牛的成语,意昧深长,并多有其教育意义。
归马放牛
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讲,周武王统帅大军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虽定,山川大地却满目荒凉,一片萧条,商纣王的残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对这们的局面,周武王心里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权国家重新兴旺,经济发展起来呢?于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归田务农。于是,周武王削减了军队,提倡文教。
当时为了作战,征用了许多马和牛,现在战争已结束,应全力发展经济。于是周武王下令把马放回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来告诉百姓战争结束了,战备放松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产。
百姓看到周武王这样的命令,渐渐安心了,于是周朝很快兴旺发达了起来。后来人们主就用"归马放牛"比喻战争停止,不再用兵。
杀鸡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春秋时代鲁国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学生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他重视礼乐教化,认为这样的治理必定有效,于是他用礼乐老乡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武城,听到城里一片弦乐歌声。他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子游所为。孔子见到了子游,他便开玩笑地说:"杀鸡哪里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时常听先生说,'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会了礼乐就听使唤。'我之所以用礼乐来教化他们,就是让他们能有修养。现在城里的百姓都讲礼让,都能互相谦让,这正是我初时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说:"说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宁,而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后人常用"杀鸡焉用牛刀"表示 不必小题大作。
风马牛不相及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春秋时,齐桓公率领诸候的军队侵袭了蔡国,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国。当时,楚国处在南方,齐国却处在北方,双方相距遥远,众臣都劝齐桓公不要操之过急。齐桓公听不进任何劝谏,执意要攻打楚国。 楚国境内一片惊慌,唯恐什么时候突然遭到齐桓公的袭击。
楚成王焦虑不堪。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得想个法子合民众安心,恢复以往的安宁。这时楚国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来对楚成王说:"大王,臣愿出使齐国。"于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为使者到齐国军营里去游说。见了齐桓公,他说:"齐王,你们齐国人居住北方 ,而我们楚国处在南方,相隔数千里,如果你们国家的马牛走失会不会跑到我国境内来呢?""怎么可能?"齐桓公一笑置之,"那么我国本来天下安宁,百姓勤劳,融融乐乐,现在你们的兵马要践踏我们的领土,使百姓终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难道是楚国招惹了你们吗?如果您们执意不收兵,那么楚国上下会全力以赴,奋起反抗!"使者义正辞严。齐桓公顿时语塞 ,只好收兵。
后来人们用"风马牛"和"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出自《战国策·韩策一》: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其中秦国势力最大,经常侵略别国。而韩国是个弱小的国家。韩国的国君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家,准备接受秦国提出的条件,向秦国屈服。就在这时,纵横家苏秦来到了韩国,他听说韩国向秦国投降,心中很焦急,因为韩国国君的这一决定完全与他的六国联合抗秦的主张相反。于是他劝韩王说:"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你现在准备和秦国结交,而且还是向他称臣,这和成为牛肛门又有什么不同呢?"韩王软弱胆小,苏秦竭力劝说,最后韩王终于决定要独立自主,摆脱秦国的控制。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思是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则臭的牛肛门。后来人们常比喻为宁可小范围内作主,而不愿在大范围内听人摆布。
牛衣对泣
出于《汉书·王章传》:西汉时,有个人叫王章,他是泰山钜平人,出身贫寒,年轻时到京城长安读书,是太学中的一个穷学生。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简陋的房子中,家徒四壁,甚至连闲和被褥都没有,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了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的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她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并且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
后来,"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九牛一毛
出自《史记·报任少卿书》:汉朝名将李陵带兵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到后非常生气,痛骂李陵叛国,不少大臣也随声附和,中人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见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十分生气 ,下令把司马迁关入黑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里,只不过像"九牛亡一毛"罢了。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决定坚强地活下去。就是在这种坚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狱中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后来,人们便把司马迁这句"九牛亡一毛"简化为"九牛一毛"的成语,比喻极为渺小,轻微,一点也无关紧要。
老牛舐犊
出自《后汉书·杨彪传》: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一次有人给曹操送来了一盒他很喜欢吃的酥点,曹操高兴地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曹操因有事顾不上吃就出去了。杨修马上打开盒子,叫大家将酥点分吃了。曹操查问此事,杨修说:"您在盒上写着'一合酥',这不就是人们一人一口酥吗?我们怎敢违背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无话可说。
又有一次,魏蜀战争中,曹操领兵攻打汉中,驻军于斜谷界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进攻并不有利,退又怕丢面子,心中很不平静,正在这时,厨子给曹操送来鸡汤,汤中有块鸡肋,曹操感慨万分。这时,夏侯淳来请示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杨修听到口令之后,马上收拾行装。夏侯淳见了,问他为什么,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宰相把汉中当作鸡肋,就是留在这里没有必要了,要准备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后来,曹操果然下令回师。曹操知道杨修早就猜中他的心意,万分嫉恨,又因杨修是曹的对头袁术的外甥,怕以后会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被杀,老父杨彪万分痛惜。一次,曹操问道:"你为什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悲伤地说:"我像老牛舐犊一样,爱我的儿子,现在小牛死了。我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曹操听了,默默无语。
后来,人们以"老牛舐犊"这一成语用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
牛角挂书
此典比喻勤俭读书,出于《新唐书·李密传》: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少年时曾到宫廷中作侍卫,但因为他喜欢读书,在值班时不专心,被免去了侍卫的职务。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他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书,学习十分专注。当天,正好南到大臣杨素坐车外出,他看到一个少年专心坐在牛背上读书,不由暗暗称厅,他让驾车的人放慢慢车速,慢慢地跟在后面。走了好久,杨素看到李密一本书看完了,准备再换一本看,便上前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杨素又问:"你读的是什么书?""我正在读《汉书》中的'项羽本纪'。"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字密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不是个等闲之辈,前途无量,鼓励说:"你这们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 ,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以致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
吴牛喘月
此典指疑心而生惧。大意说:江南有一种水牛,江南地区在古代是吴国的所在地,所以水牛又称吴牛。水牛十分怕热,一到夏天,它总喜欢泡在水里,在阴凉的地方歇息。有的水牛一见到天上圆圆的月亮,就以为是正午的太阳,吓得不断地喘气。
南北朝的刘义庆,曾写过一本有名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晋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个臣子,名叫满奋,由于他是南方人,所以特别怕冷,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风看得像猛虎一样。有一天,晋武帝召见他。当时正值冬天,外面西北风呼呼地吹着。满奋来到宫中,宫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琉璃做成的,很结实,足以抵挡寒风,但看起来似乎是透明的,好像西北风会吹进来一样,满奋一看这窗户,不禁打了个寒颤。晋武帝说:"赐坐"一个侍臣把椅子放到此窗下,满奋望着椅子,又望了北窗,感到十分为难,不敢去坐,傻呆呆地站在原地。晋武帝看了他的表情,不禁感到十分好笑。他想起满奋有怕风的毛病,知道他以为北窗上没有挡风的东西,就用后指北窗,笑着说:"窗子是用琉璃做的,不会有风吹进来的。"满奋羞怯地说:"臣是一条河里的水牛,见到月亮就喘起气来了。"
后来,人们就用"吴牛喘月"这个成语来比喻人遇到事情过分害怕,带有嘲讽的意味。
对牛弹琴
此典出自《理感论》:古时候,有一个音乐家中公明仪,擅长弹琴。有一天,他看到一头十分健壮的牛在低头吃草,他就在草地上按下琴桌,给牛弹奏了一曲清越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好像没有听到什么似地,还是低着头,一个劲地吃草,不理他。公明仪看到牛毫无反应,不由停了下来。他想,我弹的乐曲如此美妙,为什么它置若罔闻呢?终于,他领悟到了,不是年没有听到琴声,而是这种曲子太高雅,它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
牛不喝水强按头 比喻强迫别人做他不愿做的事。
牛刀小试 牛刀:宰牛的刀。把宰牛的刀稍微试用一下。比喻有大才干的人在小事情上初试身手。例:明·冯惟敏《双高速新水令·贺凤渚公镇易州》:“当日个小试牛刀,至如今大展龙韬。”
牛鬼蛇神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比喻各种坏人。
牛黄狗宝 牛胆囊中的结石和癞狗肚里的凝结物,都可入药。比喻坏人的脏腑。
牛马不如 形容生活贫困,处境凄惨。
牛毛细雨 形容极细小的雨。
牛头马面 传说阎王手下的两个鬼卒。例:《喻世明言》第三十二卷:“阶下侍立百余人,有牛头马面,长喙朱发,狰狞可畏。”
如牛负重 比喻负担特别重。
土牛木马 用泥捏的牛,用木制的马。比喻虽有其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⑵ 跟牛有关的成语故事
跟牛有关的成语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回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答人,略显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⑶ 写十二生肖的成语故事牛
【成语】: 汗牛充栋
【拼音】: hàn niú chōng dòng
【解释】: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 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故事】: 唐代学者陆质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对《春秋》有独到研究,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为《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⑷ 有关牛的成语或故事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 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 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于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于绝境。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么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一牛吼地】比喻较短的距离。
【九牛一毛】比喻微不足道。亦作牛之一毛。
【九牛二虎】比喻极大的力气。
【丙吉问牛】称誉官吏关心民间疾苦或借指居丞相之要职。亦有借以反讽官吏本末倒置。
【休牛放马】比喻天下升平,不再动用干戈。亦作休牛归马、休牛散马。
【做牛做马】比喻工作勤奋劳苦。
【偷渡黄牛】专门从事非法偷渡勾当的仲介人。
【亡羊得牛】比喻损失小而获益大。
【床下牛斗】比喻神经过敏。
【庖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如牛负重】比喻负担沉重。
【呼牛作马】比喻是非本无一定的标准,毁誉随人而定,不加计较。亦作呼牛呼马。
【吴牛喘月】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敲以得知事实真相。亦作问羊知马。
【大吹牛皮】形容言语夸张不实。
【放牛吃草】比喻自由行动。
【放牛归马】比喻休兵不战,一片太平气象。
【多如牛毛】形容非常多。
【土牛木马】比喻有其名而无实用。
【壮气吞牛】形容气势雄壮远大。
【甯戚饭牛】泛指自我推荐而获重用。亦作甯戚扣角。
【带牛佩犊】比喻弃武务农。
【屠牛朝歌】比喻贤德之士尚未被赏识任用。亦作朝哥鼓刀。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敲牛宰马】宰杀牲口。
【版筑饭牛】形容成功者发迹前低微的时期。
【童牛角马】比喻事物不伦不类,违背常理。
【木牛流马】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制造运输兵粮的工具,有机关可以自动。
【椎牛飨士】杀牛犒赏军士。指慰劳作战军士。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复返。
【扯牛尾巴】跟在牛后面干活。指务农耕田。
【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纯熟高超。亦作目牛无全、目牛游刃。
【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才能,先在小事上施展一下。
【牛刀割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女佳期】牛郎、织女相见的日子。
【牛山下涕】比喻不知满足,自寻烦恼。
【牛山濯濯】本指山上无树木。今多用以戏喻人秃顶无发。
【牛心古怪】比喻脾气固执,性情古怪。亦作牛心左性。
【牛回磨转】形容人心情焦急不安,手足无措的样子。
【牛衣对泣】比喻夫妻共度贫困的生活。
【牛皮大王】戏称喜欢说大话的人。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牛郎织女】比喻分离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妻或情侣。
【牛表牛觔】农村中有财势和好事少年的通称。亦作牛金牛表。
【牛头马面】神话传说地狱中的鬼卒。
【牛鬼蛇神】(1)泛指各种奇形怪状的鬼神,或赞美诗意境虚幻怪诞,神奇莫测。
(2)比喻内容荒诞不经的作品。
(3)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或作牛神蛇鬼、蛇神牛鬼。
【牛马之衣】比喻穷人所穿的衣服。
【牛马不如】比喻生活困难,日子过得比牛、马还不如。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肠马肚】牛、马体大,食量惊人,比喻人的食量很大。
【牛角挂书】比喻勤勉读书。
【牛角书生】比喻勤勉的读书人。
【牛黄狗宝】比喻难得的物品。亦用以比喻邪心眼、鬼念头。
【牛蹄中鱼】比喻濒临死亡之境。
【牛筋牛降】形容固执、不开通的脾气。
【牛鼎烹鸡】比喻大器小用。
【牛童马走】比喻地位卑贱的人。
【牛鼻道人】讽剌专门帮人乱出主意的狗头军师。
【牛膣马膦】形容牛、马的生殖器甚大,引申比喻洋人的生殖器。
【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亦作牛骥共牢。
【牧牛放马】放饲牲畜。
【犁牛之子】比喻父贱而子贤。
【牵牛拔桩】比喻无妄之灾或所有倒楣、牵连的事。
【犀牛照角】形容男女眉目传情之状,另有怒目相视之喻。
【犀牛望月】比喻为长久盼望。
【瘠牛偾豚】比喻大国虽实力衰弱,然如凌压小国,则小国必亡。
【气力如牛】形容力气很大。
【气吞牛斗】形容气魄很大。亦作气克斗牛。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极盛,上冲天空。亦作气冲牛斗、志冲斗牛。
【气喘如牛】形容呼吸急促,像牛一般大声喘气。
【蚊动牛斗】形容病重虚幻的情况。
【羞以牛后】比喻不愿屈居於从属的地位,受人摆布。
【茧丝牛毛】形容精细周密。
【卖剑买牛】比喻弃盗归农。亦作卖刀买牛。
【隔山打牛】比喻间接使劲,未能切中目标。
【钻牛角尖】比喻人固执而不知变通,费力的研究无用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钻牛犄角】比喻思想固执,自陷於困苦的境地。
【蹊田夺牛】比喻惩罚过重。
【老牛破车】比喻做事慢吞吞,没效率。
【老牛箝嘴】比喻吞没别人的财物。亦作老牛箍嘴。
【老牛舐犊】比喻人私爱子女。
【青牛紫气】神仙般的隐逸生活,或指吉祥降临,运势转好。
【马勃牛溲】比喻微贱的东西。
【马牛襟裾】比喻人行事像禽兽一般。
【骑牛觅牛】比喻事物、道理就在身边,反而舍近求远,向外追寻。亦作骑驴觅驴。
【鸡口牛后】比喻宁愿做小团体的领袖,而不做大团体中不重要的分子。
【齐王舍牛】比喻在上位者悲悯爱护天下百姓。
【九牛拉不转】比喻意志极为坚决,任何人都无法动摇。
【蚊虻走牛羊】比喻小能制大。
【黑牛生白犊】比喻吉祥的预兆。
【剪牡丹喂牛】比喻暴殄天物。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极大的力量。
【九牛去得一毛】比喻损失极微。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情两不相符。
【吹牛不打草稿】信口开河,胡乱吹捧。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肚肠驶得牛车】度量宏大。
【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处理小事,毋需大才。
【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
【按牛头吃不得草】用强硬胁迫的手段是达不到目的的。
【莫与儿孙作马牛】谚语)比喻父母不必为儿女操心太多。
【耕牛为主遭鞭杖】引申为恩遭仇报。
【九牛身上拔一根毛】比喻微不足道。
【九头牛也拽不出去】比喻事情非常棘手,很难处理。
【虎豹驹有食牛之气】比喻少年英才。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比喻才貌出众的女子嫁给才干平庸或相貌丑陋的丈夫。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人宁可在小场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场面为人所支配。
【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谚语)比喻诉状或供词进了衙门,就无法撤出或更改。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於绝境。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麼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⑸ 关于牛成语故事及意思(故事字30字左右)
角挂书
隋朝李密,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⑹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
吴牛喘月
解释: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过分惧怕,而失去了判断的能力,也形容天气十分酷热。
成语典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吴牛喘月”牵涉到两个人,一个是晋武帝,一个是满奋。
晋武帝就是司马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懿的孙子,晋朝的开国君主。
满奋,是曹魏时太尉满宠的孙子,曾任冀州刺史、尚书令等职。
从历史记载上看,满奋还是个很不错的人,很有才学,也很清高。但他有个毛病,就是怕冷。怕到了何种地步?据说一遇刮风下雨,就里三层外三层地穿,缩脖子笼手,生怕捂得不严实。
一个深秋的早晨,司马炎派人宣满奋入宫议事。到了宫中坐下,君臣二人就聊了起来。
再说谈话的宫殿,北面的窗户上装的都是琉璃,琉璃锃明透亮,视若无物。满奋以为窗户上啥也没有,浑身不自在起来,好像外面的冷风已经从窗户刮了进来,钻到了他的衣服里。他心神不安的样子很有趣,引得司马炎哈哈大笑。
满奋明白窗户很严风根本刮不进来后,不好意思起来,红着脸解释道:“我就像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忍不住就喘起气来了。”
⑺ 求一篇写牛的作文500字左右的!!!
今天,老师抄从书包里拿出一只小袭牛,这只小牛真可爱啊!
小牛的头特别大,身子特别小,看起来好像有些失重似的。它的头顶上面有一个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如意,好像谁一看小牛一眼就能给谁带来吉祥如意似的。别看小牛的耳朵小,但是很灵敏,似乎在听我们回答问题。小牛的犄角圆圆的,像两个圆墩子一样。小牛的眼睛笑的都眯成了一条缝,好像觉得我们回答问题太有意思了吧。小牛的眼睫毛长长的,看起来很漂亮。小牛的小鼻孔真有趣,是有两朵黑色的小梅花组成的。它的身体小小的,上面铺着两个小毯子,毯子上面画着表示吉祥如意的图案,好像小牛在等主人骑在它身上似的,小牛腹部下面挂着红色的穗穗,把小牛衬托得更加可爱。它的小蹄子是黑色的,似乎穿着四只黑色的皮鞋。小牛的尾巴又细又黑,尾巴的顶端还有跟红色的小花一样的结呢!我看着小牛静静地站在那儿,好像在说:“同学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天气一天一天地变凉了,为了不让大家着凉,一定要适当的增加衣服。噢!对了,现在正是甲流发病高发期,所以大家一定要勤洗手,多喝水!”
我真喜欢这头可爱的小牛啊!
巨人学校史家分校 四年级 作者:
⑻ 与牛有关的成语故事
对牛鼓簧、
犁牛之子、
犀牛望月、
目牛无全、
九牛拉不转、
牛骥共牢、
汗牛塞栋、
如牛负重、专
瘠牛属羸豚、
羞以牛后、
多如牛毛、
牵牛织女、
床下牛斗、
买牛息戈、
茧丝牛毛、
牛角挂书、
喘月吴牛、
牛角之歌、
版筑饭牛、
庖丁解牛、
带牛佩犊、
气喘如牛、
卖剑买牛、
牛衣病卧、
蜗行牛步、
牛星织女、
老牛破车、
充栋汗牛、
椎牛飨士、
一牛鸣地
⑼ 有关牛的最短的成语故事
牛角之歌
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为穷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九牛一毛
出自《史记·报任少卿书》:汉朝名将李陵带兵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到后非常生气,痛骂李陵叛国,不少大臣也随声附和,中人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见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十分生气,下令把司马迁关入黑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里,只不过像"九牛亡一毛"罢了。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决定坚强地活下去。就是在这种坚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狱中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后来,人们便把司马迁这句"九牛亡一毛"简化为"九牛一毛"的成语,比喻极为渺小,轻微,一点也无关紧要。
归马放牛
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讲,周武王统帅大军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虽定,山川大地却满目荒凉,一片萧条,商纣王的残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对这们的局面,周武王心里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权国家重新兴旺,经济发展起来呢?于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归田务农。于是,周武王削减了军队,提倡文教。
当时为了作战,征用了许多马和牛,现在战争已结束,应全力发展经济。于是周武王下令把马放回华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来告诉百姓战争结束了,战备放松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产。
百姓看到周武王这样的命令,渐渐安心了,于是周朝很快兴旺发达了起来。后来人们主就用"归马放牛"比喻战争停止,不再用兵。
杀鸡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春秋时代鲁国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学生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他重视礼乐教化,认为这样的治理必定有效,于是他用礼乐老乡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武城,听到城里一片弦乐歌声。他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子游所为。孔子见到了子游,他便开玩笑地说:"杀鸡哪里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时常听先生说,'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小人学会了礼乐就听使唤。'我之所以用礼乐来教化他们,就是让他们能有修养。现在城里的百姓都讲礼让,都能互相谦让,这正是我初时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说:"说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宁,而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后人常用"杀鸡焉用牛刀"表示 不必小题大作。
风马牛不相及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春秋时,齐桓公率领诸候的军队侵袭了蔡国,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国。当时,楚国处在南方,齐国却处在北方,双方相距遥远,众臣都劝齐桓公不要操之过急。齐桓公听不进任何劝谏,执意要攻打楚国。楚国境内一片惊慌,唯恐什么时候突然遭到齐桓公的袭击。
楚成王焦虑不堪。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得想个法子合民众安心,恢复以往的安宁。这时楚国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来对楚成王说:"大王,臣愿出使齐国。"于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为使者到齐国军营里去游说。见了齐桓公,他说:"齐王,你们齐国人居住北方,而我们楚国处在南方,相隔数千里,如果你们国家的马牛走失会不会跑到我国境内来呢?""怎么可能?"齐桓公一笑置之,"那么我国本来天下安宁,百姓勤劳,融融乐乐,现在你们的兵马要践踏我们的领土,使百姓终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难道是楚国招惹了你们吗?如果您们执意不收兵,那么楚国上下会全力以赴,奋起反抗!"使者义正辞严。齐桓公顿时语塞,只好收兵。
后来人们用"风马牛"和"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出自《战国策·韩策一》: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其中秦国势力最大,经常侵略别国。而韩国是个弱小的国家。韩国的国君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家,准备接受秦国提出的条件,向秦国屈服。就在这时,纵横家苏秦来到了韩国,他听说韩国向秦国投降,心中很焦急,因为韩国国君的这一决定完全与他的六国联合抗秦的主张相反。于是他劝韩王说:"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你现在准备和秦国结交,而且还是向他称臣,这和成为牛肛门又有什么不同呢?"韩王软弱胆小,苏秦竭力劝说,最后韩王终于决定要独立自主,摆脱秦国的控制。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思是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则臭的牛肛门。后来人们常比喻为宁可小范围内作主,而不愿在大范围内听人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