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立志故事
㈠ 莫言在诺贝尔奖的演讲中的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含义
1、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莫言小时候去参加一个苦难展览,莫言哭了,而当时有一个孩子没有哭,为此莫言还向老师打了“小报告”。多年之后,莫言深表愧疚,他悟出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2、第二个故事讲是的莫言当兵时逞口舌之快,让自已的老长官面红耳赤,回忆起这件事来,莫言深表愧疚。
3、第三个故事说的是泥瓦匠的故事,一群人以近乎占卜的方式决定将要接受上天惩罚的那个人,结果最后活下来的恰恰是这个本来要被上天惩罚的人。
(1)莫言的立志故事扩展阅读:
莫言说,他起初的创作之路并不平坦,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莫言的创作受到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启发,对此莫言的体会是:“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莫言表示,“不管小说起源于梦境或是发端于现实生活,但最终都必须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
莫言表示,文学发端于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关键在于,“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字,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
㈡ 莫言的生平事迹。以及励志小故事
一、事迹内容介绍: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0]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4]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二、励志小故事:(部队生活让他正式走上文学道路)
“在一片掌声里,我不知怎样地上了台。我头晕,心跳,快要死了似的。”这是21岁的莫言刚刚参军之后,作为新兵代表上台讲话时的心情。当他接到入伍通知书后,村里的一位复员老兵告诉他,要想在部队迅速站稳脚跟,就得写一封决心书。他记住了这位老兵的教导,一到兵营就赶紧写了决心书,他获得了这个上台讲话露脸的机会。
1976年,念完稿子的莫言走下讲台,听到班长低声对他说:你这个混蛋,彻底完了!他懵了,已经无心观看接下来的文艺演出。回到宿舍后,追问班长到底是怎么回事。班长说,“那凳子是首长坐的,你也配坐?你不站着讲话,竟敢像首长一样坐着讲! ”
在新兵大会上讲话后不久,莫言被“发配”到了渤海边的黄县。除了站岗就是下地干活,与原来的农村生活相比,没有更好,反而更差。站岗的枯燥生活中,他开始了文学创作。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
他报名参加了几轮考试,也获得了通过。但不知何故,他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按规定,他就不能录取了。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1982年发表在河北保定的一个文学杂志《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徐怀中仔细地看起来。
看完,他用异样的神情望着面前的年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
(2)莫言的立志故事扩展阅读
人生的“第一次”:
一、第一次用笔名“莫言”
在童年孤独的环境下,莫言慢慢地学会了想入非非。这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许多美妙的念头纷至沓来。童年的莫言躺在草地上理解了什么叫爱情,也理解了什么叫善良。然后就学会了自言自语。
有一次莫言对着一棵树在自言自语,母亲听到后大吃一惊,她对父亲说:“他爹,咱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了?”后来莫言长大了一些,参加了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进入了成人社会,他在放牛时养成的喜欢说话的毛病还是给家人带来了许多的麻烦。母亲痛苦地劝告莫言:“孩子,你能不能不说话?”
“我当时被母亲的表情感动得鼻酸眼热,发誓再也不说话,但到了人前,肚子里的话就像一窝老鼠似的奔突而出。话说过之后又后悔无比,感到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教导。所以当我开始我的作家生涯时,我自己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莫言。
我本名是管谟业,中间的“谟”,左右两部分拆开来,便是莫言二字。也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但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后来,莫言写了一部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爱说话“炮孩子”,其中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经历。
二、第一次发表小说《春夜雨霏霏》
童年的苦难,成就了莫言的今天。说起莫言的处女作,不得不提《春夜雨霏霏》。1979年秋天,当莫言从渤海湾调到狼牙山下,在一个训练大队里担任政治教员时,便写小说往《莲池》寄。“寄过去,退回来,再寄过去,又退回来。”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了《莲池》的一封信,说希望他能去编辑部谈谈。“我激动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一大早,就搭上长途汽车赶到保定市。”
这次进城,莫言“见到了我永远不敢忘记的毛兆晃老师。”毛兆晃先生当时是《莲池》的编辑,他认为莫言的稿子有一定基础,但希望作者能拿回去改改。莫言感到稿子不好改,就干脆另起炉灶另写一篇送到了编辑部。
没想到,“毛老师看了,说还不如第一篇好呢。”毛先生的话对莫言打击很大,但莫言还是对编辑老师保证,愿意继续改。“我把前后两篇小说糅到了一起,又送到了编辑部。毛老师说这一次改得很好。不久就在《莲池》上发表了,头条,这就是我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莫言说,他最早的5篇小说都是在地区级刊物《莲池》上发表的,对这本杂志他充满了感情,“它对于我永远是圣地”。
㈢ 莫言成才的故事 200字
成才的故事我不知道,只知道有一句话很励志,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快乐,送给你。
㈣ 莫言小时候的经典事例,要励志的或者好学的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
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4)莫言的立志故事扩展阅读: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成为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82年,莫言被提为正排级干部,部队恢复授衔时,莫言被授予上尉军衔,后被提为少校,为副师职干部。1983年5月,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现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建文学系 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㈤ 莫言的事迹简介 急求 一定要简短 不超过一百五十字!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人物生平
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成为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1982年,莫言被提为正排级干部,部队恢复授衔时,莫言被授予上尉军衔,后被提为少校,为副师职干部。1983年5月,莫言调到延庆总参三部五局宣传科任理论干事。
1984年秋,著名作家徐怀中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现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建文学系 ,他看到莫言的《民间音乐》后,十分欣赏,破格给了莫言参加考试的机会,莫言顺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2006年,莫言获得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成为继巴金之后,第二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
2008年,莫言凭借《生死疲劳》获得红楼梦奖以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2011年,莫言获得韩国万海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并且凭借《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官网摘录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节,作为对莫言作品的介绍。
2014年12月,莫言获颁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5)莫言的立志故事扩展阅读:
个人成就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㈥ 莫言的三个故事
1、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2、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
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3、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4、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
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
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难得吃一顿饺子,被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得半死。
可老乞丐的话义正辞言,也不是瞎说。乞丐不了解莫言的施舍并非代表富有,莫言无法忍受索取者的予取予求,而母亲则情愿向善到底,委屈自己。
5、莫言拿奖回国之后,被邀请到各地演讲,在周围人看来,圈子变了,结交权贵名人,身价变了,财富陡增。在老家写作时,有次出门去买桃吃,一个卖桃的认出了他。
就打招呼说:你怎么也出来买桃呀,你不是认识市委书记吗,让他送你一车不就行了吗?莫言:……我又不是官,人家干吗送我桃子?卖桃人:对了,你是当兵的。
莫言:我不是当兵的……卖桃人: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你了,你到底是怎么搞的?连个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占去了!莫言:我一个写字的,还要替你去看岛……算了。
给我秤五斤桃子。你这桃甜不甜?卖桃人:甜!特别的甜!我这都是新品种。莫言:你别偷斤短两,给够秤!卖桃人:看你说的,乡里乡亲的,怎么会缺斤短两?看好了,五斤高高的!
把五斤桃子提在手上,莫言感觉这五斤桃好轻。回去后拿秤一秤,嘿,才三斤而已,卖桃人一次短了他二斤的秤。然后莫言拿起桃子来咬一口,又酸又涩,根本不甜。
㈦ 莫言的成长故事
1、莫言:与母亲故事一:因为饥饿无力,我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爱和亲情。
2、莫言:与母亲故事二:母亲教会我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3、莫言:与母亲故事三:母亲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乞讨老人的碗里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怜悯和同情。
4、莫言:与母亲故事四: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诚实和耻辱。
5、莫言:与母亲故事六: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
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人生和处世。
㈧ 莫言在诺贝尔奖的演讲中的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含义
故事1的含义:社会中伪道德的盛行,会殃及淳朴正直的人;社会要允许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生活方式。要提高社会的包容性,如果一个国家民族,什么事情都只有一种声音,那是非常荒唐和危险的。
故事2的含义:在官僚主义的社会,社会上层或者领导阶层,有许多把底层人物不当人看的人,很难想象这样目中无人的人会为广大的人民大众谋福利,他们只会把大众作为忽视、渔肉和玩弄的对象,xx富之流。那个顶嘴的士兵就是象征一个真正的“斗士”。
故事3的含义:庙可以解为社稷国家的。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充斥着自私自利的人,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不惜手段(扔草帽占卜)把自己的同类“扔出庙门”接受灾难,而不管那个被扔出的人是否无辜,其实作孽而要受惩罚的恰恰是那心狠手辣的七个人。
(8)莫言的立志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特色
寻根文学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
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
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
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㈨ 名人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故事,短一点
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