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成长的故事
1. 伟人或名人的成长的故事 300字左右
1、牛顿
1642年的圣诞节,在英国.林肯郡.沃斯索普村一个农民家庭中,一个天才人物 –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出生。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两年后,他母亲改嫁,牛顿便由他的外祖母抚养。到了十二岁,牛顿在舅父的资助下进入皇家中学。可是这时的牛顿并不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在学校里的功课都做得很差,而且身体也不好,性格沉默和爱发白日梦,几乎没有出众之处。
他的超人才智竟然是被一个野蛮的同学无理地在他身上踢了一脚而唤醒的!他跟那个同学打架而且打赢了,可是那个霸道的同学在功课下却远比牛顿好。于是牛顿便决心发奋,誓要在功课上超越他,结果他不单在皇家中学中名列前茅,十八岁时更进入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
2、胡适
胡传笃信宋代儒学,尤其信奉程朱理学,是清代正统派文人,曾先后在东北、广东、江苏等地充任高级官员的幕僚或小官僚,最后做了台东直隶州的知州,属于三品官。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娣,是个稳重贤惠的农村姑娘,因家境贫困,在胡传前两任妻子相继过世后,冯顺娣做了胡传的第三任太太,婚后第三年冬天生下了胡适。
胡适上学的时候已经认得近千字,不用念《三字经》《千字文》一类读物了,他最先读的是父亲自编手写的《学为人师》和《源学》,这些都是四言韵文,胡适念得很熟,却不懂书中的意思,可是父亲的治学态度却令他终身受用。
小孩子天性好玩,但胡适不同,他小时候在台湾大病了半年,身体很瘦弱,举止文绉绉的,他有时也喜欢玩一些游戏,但大多数的时间是文静的。
胡适少年时代最大的乐趣就是看书,胡适九岁的时候在四叔家玩,偶然走进一间卧室,看见桌子下有一本破书,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皮也被扯破了。这是一本《水浒传》,他便站着一口气把这本残书看完了。
3、王羲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4、李时珍
有一次,小时珍和几个小伙伴上山去玩时,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被蕲蛇咬了,小朋友们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可小时珍却十分镇静,他说:“别着急,我知道半边莲、鬼针草和天南星草都能治蛇伤,这些草很好找。”
于是他去找了这些草药,揉了之后涂抹在小朋友的伤口上,然后把小朋友抬回了家。第二天,被咬的小朋友被父亲带着到李时珍的家里道谢。不久,左右村子的人都知道了这个会治病的“小神童”李时珍。
5、聂耳
六岁的时候,聂耳进入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很受老师们的喜爱。
聂耳要上三年级的时候,由于没钱交学费和书费,于是他的母亲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凑够了学费,可是书费依旧还没凑齐。
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整整齐齐的本子,妈妈翻开本子就惊呆了,原来是小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书,一本是国语,一本是算数。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聂耳有一位邻居,是一位木匠,闲暇的时候,他喜欢坐在门口吹短笛,这让年轻的聂耳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邻居的家里,跟他学习吹笛子。
在聂耳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哥哥也一起跟着学吹笛子,后来,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只竹笛和一把二胡,从此他们的家里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后来,聂耳又开始学习二胡、三弦、月琴的吹奏。由于家庭贫困,聂耳在五年级的时候不得不转入私立求实小学,该学校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在这所学校里,聂耳热情地投入课余音乐活动,曾被选为该校学生音乐团的指挥。
2. 名人成长的故事,背后艰辛的小故事!!
1、苏轼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
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公元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
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2、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16世纪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
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
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
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
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
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3、勾践
公元前494年,越国兵败吴国。越王勾践只好“审辞厚礼”向吴求和,等待东山再起。勾践先用美女、金银珠宝贿赂吴王和众臣,还用妻子作人质,自己为吴王当马夫。勾践还为吴王送茶送饭,端屎端尿,终于赢得了吴王信任,得以被释放。
勾践死里逃生回国后,回国的勾践开始了卧薪尝胆的旅程,一面继续进贡吴国,精心挑选美女西施给夫差,一面聚兵训练。此时吴王已经十分确认了勾践的衷心,他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在和北方诸侯的争霸上了,不管伍子胥怎么劝说,吴王对勾践却十分的信任。
公元前437年,越王勾践率领大军攻破吴国阖闾大城,一雪前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使命成为了历史的一段佳话。
4、王洛宾
王洛宾,这位音乐大师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
王洛宾一生因歌而起,又因歌而落。多姿多彩,却也饱含创伤苦痛,他曾因“莫须有”的罪名,先后3次入狱,饱受20年的牢狱之苦,尽管如此,不惑之年,妻子病逝,他孤零零一人仍死守在美丽的新疆,不断辗转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他的一生正如他在遗言中所写:愿透过歌曲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王洛宾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极大的逆境中,然而他却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态度,投身于大西北的沙漠孤烟之中,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西部民歌。
5、爱迪生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有一次在火车上卖报,车长同意他在吸烟专用车厢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
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
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等等,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
3. 明人成长故事
巴尔扎克的童年故事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
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巴尔扎克非常亲切地对父亲说。
“毫无兴趣!”父亲暴怒地快要跳起来,“你有兴趣的是什么?是文学!搞文学谈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
“那不一定!”巴尔扎克摇摇头,非常自信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於他的信心和努力。”
“信心和努力?那好,从今天起,给你两年的期限,搞不成,就得学习法律,你敢答应吗?”
“敢!”巴尔扎克斩钉截铁地回答。
从此,巴尔扎克被父亲关在房子里,整天埋头写作。这期间,他写了一个历史剧,由於自己的阅历有限,对剧本的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成功。但巴尔扎克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只要有决心、肯努力,一定能在文学上取得成绩。
一段时间的写作实践,使巴尔扎克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都很浅薄。於是,他拼命阅读世界文学名着,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人生。他天天出入於图书馆和书店,总是来得最早,离开最晚。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边看边记,忘记了时间的早晚。图书馆的人员下班了,也忘记招呼巴尔扎克一声。第二天早晨,图书馆的人员来上班了,发现巴尔扎克还在边看边记。为了读书,巴尔扎克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巴尔扎克在一部小说中需一打架斗殴的情节,就到街上去观察。好容易遇到两个青年人争执,他就故意从中煽风点火,想让两个人打起来。谁知两人看穿了他的“诡计”,合起来把他轰走了。
巴尔扎克写起文章来就闭门谢客,甚至家里人也不让进他的书房。有一次他把屋门锁了,从窗户跳进屋里,再的把窗紧闭上。来访的人见门上落了锁就自动回去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巴尔扎克出版了小说《朱安党》,赢得了法国文学界的一致赞扬。以后他又陆续完成了《人间喜剧》等97部小说,确立了他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4. 中国名人成长的故事
那时候在波恩还没有什么音乐专科学校,多半是请私人先生来教,象我们中国过去拜师一样。约翰几年来已把自己的本事全部教完了,再也没什么值得贝多芬学的了。他只好请比他本领高的乐师或是贝多芬祖父的朋友来教,这些人往往教不了多久,就感到力所不及,因为贝多芬特别聪明,进步太快。约翰只好另请高明。
这天,约翰找到了宫廷乐师尼富先生,再三恳求他收下贝多芬这个学生。尼富是波恩有名的风琴师兼作曲家,博学多才,也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答应了约翰的请求:“好吧!从明天起让他到我这里来上课吧。”
贝多芬十分高兴,这样他可以少受一点父亲的管束了。他每天按时到尼富老师家里上课,师生之间十分相得。尼富挺喜欢这个倔强又有些忧郁的小孩,从心里产生一种怜爱,他对贝多芬说:“孩子,我要教你钢琴、提琴,还有风琴。作曲也要学……”
尼富同约翰的教法显然不一样,他先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逐步由浅入深。教弹奏方法也讲乐曲的内容,休息时还给他讲关于音乐家的故事等等。贝多芬此时才眼界大开,真正感到音乐的魅力。他在尼富老师的教导下,演奏技艺飞速地长进。
一天,师生两个聊了起来,尼富问贝多芬:“路德维希,你学音乐是为了什么?”
“当音乐家。当有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不加思索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
“很对,是要当有名的音乐家。可是当有名的音乐家又是为了什么呢?”尼富把问题又深入了一步。
贝多芬想了一想,说;“爸爸经常告诉我的是成为一个大音乐家,可以挣很多的钱。我并不同意他的说法,可究竟为了什么……这……”对这个既简单又十分复杂的问题,l0岁贝多芬确实难以说清楚。
“孩子,”尼富郑重起来,一脸严肃的神情,“你要时刻记住,要用音乐去弘扬人类的美德,战胜邪恶。对遭受不幸的人们给予同情、温暖,使他们得到安慰。千万不能为了金钱、名利,让音乐成为权势者的奴仆,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小贝多芬听懂了,这次谈话在他的心上深深地打上了烙印,这个观念影响支配了他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傲然屹立,不随波逐流,追求真理、正义,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就得力于这位良师很大的影响,是尼富老师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一课。若干年后,他从维也纳给老师来信说:“将来我如果能成为音乐家,全是先生所赐。”
不长时间,贝多芬就在乐团里当了尼富的助手,多次代替尼富演奏。13岁时,尼富推荐他到宫廷乐团当了大风琴手,成了正式的宫廷乐师。年薪150金币。他穿上了绿色的燕尾服,绿色的短上衣,白花纹的背心。袋口是金线的装饰,脖子上系着白色的领结,卷曲的头发编成辫子,腰间佩剑,脚上是长靴和白色的绢袜。真是一个仪表堂堂的少年。
他把第一次得到的薪金拿回家里时,约翰接过钱十分兴奋,拍着儿子的肩膀说:“你总算向音乐家迈出了第一步,我为你高兴。你应该感谢我从小对你的培养。”
望着酒气逼人的父亲,贝多芬只是觉得他很可怜,很无聊。他爱母亲,他愿意让母亲分享他的喜悦。他来到母亲身边,母亲慈爱地望着他,什么也没说。但他很满足,母亲这慈爱的目光包含了他需要的一切。他发现妈妈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了。
这一年,他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约翰知道后说一个朋友要看看,拿走了。不知他通过什么路子,竟把这乐曲送到了选侯那里。选侯对这个13岁少年的作品,很感兴趣。无形中扩大了贝多芬的知名度,这件事也激发了贝多芬作曲的兴趣。在波恩,人们都知道这位神童贝多芬。尼富老师对他的弟子更加更加着意教导,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交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