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名人与母亲的故事400字

名人与母亲的故事4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22 06:55:03

『壹』 名人.伟人的母亲感人故事

奔跑的母亲

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时,整个赛场沸腾了。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冠军竟然是个训练仅一年的业余选手!

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一无所长。一年前,切默季尔还一筹莫展,为无法给四个孩子供给学费暗自伤心。丈夫抽着闷烟安慰她:“谁叫孩子生在咱穷人家,认命吧!”

如果孩子们不上学,只能继续穷人的命运!难道只能认命?她不甘心。

当地盛行长跑运动,名将辈出,若是取得好名次,会有不菲的奖金。她还是少女时,曾被教练相中,但因种种原因未果。此刻,她脑中灵光一闪:不如去练习马拉松!

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身体素质缺一不可。她已近27岁,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未受过专业基础训练,凭什么取胜?冷静之后,她也胆怯过,可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如果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那永无改变的可能。

丈夫最后也同意了她大胆的“创意”。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她就跑上崎岖的山路。只跑了几百米,她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般。停下喘口气,她接着再跑。与其说是用腿在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跑了几天,脚上磨出无数的血泡。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到嚷着要读书的孩子,她又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不能退缩!她清醒地知道,这是唯一的一线希望!

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但她的营养远远跟不上。有一天,日上竿头,她仍然没有回家,丈夫担心出事,赶紧出门寻找,终于在山路上发现了昏倒在地的妻子。他把妻子背回家里,孩子们全部围了上来,大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学了!”她握着儿子的小手,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涌出,一言不发。次日一早,她又独自一人,跑在了寂静的山路上。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切默季尔第一次参加国内马拉松比赛,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有位教练被她的执著深深感动,自愿给她指导,她的成绩更加突飞猛进。

终于,切默季尔迎来了内罗毕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了筹集路费,丈夫把家里仅有的几头牲口都卖了,这可是家里的全部财富……发令枪响后,切默季尔一马当先跑在队伍前列,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时间一长可能会体力不支,甚至无法完成比赛。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豁出去了。

或许上帝也被切默季尔的真诚所感动。她一路跑来,有如神助,2小时39分零9秒之后,她第一个跃过终点线。那一刻,她忘了向观众致敬,趴在赛道上泪流满面,疯狂地亲吻着大地。

突然冒出的黑马,让解说员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忙活了好半天才找齐她的资料。

颁奖仪式上,有体育记者问她:“您是个业余选手,而且年龄处于绝对劣势,我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您战胜众多职业高手,夺得冠军?”

“因为我非常渴望那7000英镑的冠军奖金!”此言一出,场下一片哗然。她的话太不合时宜,有悖于体育精神。切默季尔抹去泪水,哽咽着继续说:“有了这笔奖金,我的四个孩子就有钱上学了,我要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还要把大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去。”喧闹的运动场忽然寂静,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才是她奔跑的力量。瞬间,场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是人们对冠军最衷心的祝贺,也是对母亲最诚挚的祝福。

切默季尔成了肯尼亚的偶像,有人说她是长跑天才,有人说这是贫困造就的冠军,还有人说无需理由,这就是一个奇迹。是的,又一个体育奇迹:不过缔造者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母亲

『贰』 名人.伟人的母亲的感人故事

“我是一个俄罗斯人,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我们曾经在中国的新疆生活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8岁的时侯,我和姐妹跟随母亲离开中国,离开了父亲……
……多年以来,我一直盼望着能和父亲团聚,我给父亲写过很多信,多方托人打听过父亲的下落,但是,至今没有父亲的消息……”
这是一位叫于奇的读者发来的信件,这封信是俄罗斯莫斯科市的一个朋友向她发出的求助,多方打听以后,她把信转给了我们,“我相信你们能够帮助她”,这是于奇见到记者所说的第一句话。
于奇的热心和这位异国朋友的真情打动了我们,我们决定帮助她们。
9月底的一个早晨,我们几经辗转,通过邮件和远在俄罗斯大学四年级中国留学生燕子找到了这封信的主人,莉莉亚·阿里克桑德拉(音译),一个55岁的俄罗斯老人,她居住在俄罗斯莫斯科市卡尔涅依秋卡大街,燕子的到访让她很吃惊,在获悉对方的来意后,老人用了一连串的谢谢表达了她的感激之情。
岁月似乎冲淡了老人对父亲的记忆,老人拿出四张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老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一个年轻的男子身边依偎着三个可爱的孩子,这是1954年,莉莉亚姐妹和父亲在中国留下的最后一张合影,25年后,因为一直没有父亲的消息,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她们,莉莉亚无法忘记母亲临终时的嘱托,“我相信你父亲一定活着,你们应该和他在一起,因为除了你们,你父亲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

48年前的分离

莉莉亚至今不知道父母的出生地,她只知道,父亲李寿年曾经是个孤儿,母亲塔玛拉(注音译,中国名刘凤英)曾经是新疆的苏联侨民。
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曾经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前苏联驻中国一家机构做翻译,母亲在塔城的一家医院作护士,他们是在新疆塔城相识相恋并走到一起的。
1945年左右,不堪忍受军阀残暴的统治,父亲带着母亲离开新疆,几经辗转,他们留在了当时苏联较大的贸易城市江布尔,在那里,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安稳的日子,先后生下了三个女儿,索发(音译),莉莉亚(音译),柳达(音译)。
父母在江布尔的日子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在莉莉亚童年的记忆里,她们姐妹三人一直被同龄孩子羡慕着,父亲做翻译,不时能给她们买回玩具和让其他孩子流口水的糕点,而母亲塔玛拉又在当地医院作白衣天使。
然而,1954年,莉莉亚5岁的时候,这样的日子却开始发生改变。
那一年,父亲得知新疆已经解放,带着一家人又回到了新疆,然而,习惯江布尔生活的一家人,已经不太适应新疆的生活,没多久,一家人又先后去了上海,北京。
1957年,由于父亲政治上一些原因,塔玛拉带着三个女儿最终离开了中国。
分别的那一天,一家人到上海的一家相馆和了一张影,照完相,父亲像往常一样,说要去上班,分手的时候,他依旧像往常一样抱了抱姐妹三人,“好好听妈妈话,爸爸给你们买好东西”。
8岁的莉莉亚哪里知道,她们和父亲的合影,竟然是一家人最后一次合影,而她们和父亲的拥抱也成了父女之间的最后一次亲昵。

25年前的联系

1980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已经31岁的莉莉亚突然收到一封来自中国新疆伊宁市的来信,看这上面熟悉的笔记,这些字体和母亲保存的父亲的信件很相似。她的心怦怦的跳着,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信封。
“莉莉亚,我最亲爱的女儿,我是父亲,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了,你和姐姐妹妹都还好吧,你母亲她还好吗,我很想念你们……”泪水打湿了信封,父亲的信让莉莉亚陷入深深遗憾和怨恨中。
23年前,母亲带着莉莉亚姐妹三人到了苏联的莫斯科以后,生活非常艰难。
她们先是挤在一间借用的房子里,母亲为了生活,把她们送到寄宿学校后,一个人拼命的挣钱,她先后找了三份工作,白天在一家门诊做护理,中午、下午给一家老人做饭,晚上还兼给一家洗衣店洗衣服。
无奈,生活还是没有着落,她们甚至连一个住处都没有。后来为了让孩子们生存,,母亲还嫁给过当地一个比她大几十岁的老人,因为生活不幸福,常年操劳忧郁,父亲来信的前一年,母亲终于离开了人世。
莉莉亚曾经因此怨恨过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的走过这些年,她知道母亲一直深爱父亲,然而,在母亲最艰难的日子,在她们最需要父亲的日子,父亲却不在她们的身边。
然而,当她看到父亲寄来的一张苍老的照片时,怨恨化为乌有,照片中的父亲已经和离别时那个年轻潇洒的父亲判若两人,看上去历经了沧桑。
在和父亲通信以后,她才知道原来在她们离开几年以后,父亲就因一些政治原因,被人送进监狱,一直到近期才被放出来。
转眼父亲已经60岁了,想到父亲的经历和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在中国,莉莉亚姐妹决定帮助父亲,她们先是通过中国驻前苏联大使馆给父亲寄过钱,衣物,以后又筹划将父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然而,就在莉莉亚沉浸在即将和父亲团圆的喜悦中时,父亲又一次和她们失去了联系。

25年的漫长寻找

1980年的秋天,莉莉亚发出第四封信以后,父亲再也没有给她回信。难道父亲又出事了?已经失去母亲的姐妹三人非常着急,她们向中国驻前苏联大使馆求助,让他们帮助查找,没有回复,莉莉亚按照父亲当年给她写信的地址,再一次给父亲写信,仍然没有回音。
如今25年过去了,她记不清已经给父亲写过多少封信,均没有回信。
“父亲会不会去世了”,莉莉亚说,她曾经作过这样的最坏打算,也曾多方打听父亲是否去世的消息,还是没有结果。
后来,她们千方百计找到了一个父亲生前的朋友,帮她们到父亲写信的地址去看看,但是被告知父亲已经离开了哪里。
“我们看到中国人就会问,认不认识父亲,拿着父亲的照片,问见过这个人吗?一开始我们只往父亲来信的地址写,后来我们就给父亲居住过的地方都写,但是,这么多年了父亲一直没有任何音讯,爸爸,你在哪里?你知道吗?48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得知燕子是本报委托的,莉莉亚在燕子面前泪流满面。
今年的夏天,莉莉亚去澳大利亚看望移居那里的姨妈,通过姨妈她找到了于奇。于奇是莉莉亚的母亲塔玛拉生前的挚友,她有着和塔玛拉同样的经历,俄罗斯人和中国人通婚。她目前居住在乌鲁木齐。
“我是一个俄罗斯人,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我们曾经在中国的新疆生活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8岁的时侯,我和姐妹跟随母亲离开中国,离开了父亲……
……我诚恳的希望你能帮助我……”,
有过类似遭遇的于奇收到这封求助信以后,决定帮助莉莉亚,但是按照莉莉亚提供的线索,父亲应该在塔城,于奇打听了很多居住在塔城的俄罗斯族人,仍然没有结果。费尽周折但是毫无进展的的于奇将信寄到了本报。
莉莉亚告诉帮助我们共同寻找的燕子,她这一生中,惟一的愿望,就是想再见父亲一面,告诉他,从她很小的时候,离开他的时候,她终生都在等待和他重逢。

于奇的回忆

于奇这样向记者回忆了她和莉莉亚父母相识的过程:
一九四几年的时候,我在塔城工作,莉莉亚的母亲塔玛拉也在那里工作,当时我们是很好的姐妹,后来她认识了李寿年,据说,他是盛世才军队的一个指导员,在伊犁的苏联领事馆工作,后来塔玛拉跟着他去了前苏联的江布尔。
1954年,塔玛拉和李寿年突然来到上海,那年,我在上海已经成家,在那里做翻译,和她们寒暄以后,才知道她们刚回到国内,想到上海谋生,我给塔玛拉在上海医院找了一份工作,但是,没多久,她们一家因为不适应上海的生活又离开了。
以后,我和塔玛拉再也没有见面,从认识她们的朋友那里,我断断续续知道,塔玛拉在上海,北京呆了三四年就带着孩子们离开了中国。以后,李寿年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进了监狱。
多年以后,我和丈夫离婚又回到新疆时,有一年,李寿年突然找到我,他看上去生活很不好,先向我了解过塔玛拉母女的情况,见做啤酒生意还不错,又打听怎么做啤酒,以后我听他的同学伊犁师范学院的韩玲(音译)老师说,他去了陕西(音译),再后来,就再也没有过他的消息。
今年夏季,我接到莉莉亚信件时,百感交集。
我很想帮助她,我知道李寿年在伊犁曾经有两个关系很好的同学,一个在伊犁师范大学做教师,叫韩玲(音译),另一个吴,在伊犁开餐厅,我托人打听过他们,但是,回复说他们都已经过世了。
我也向塔城的亲人打听过李寿年的下落,找了很多人,都说没有他的消息。

『叁』 名人孝敬长辈的故事400字

《陈毅孝敬父母》和《孔融让梨》
1.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呢?
其实父母亲想要的真的不多,他们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孝心和关爱,希望我们在需要时伸出扶助之手。
当父母还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随意的问候“爸、妈,你们好吗?”随意买的宵夜,亲自煮一顿家常的晚餐,陪母亲逛逛街,唠唠家常,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温馨。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成人,父母却愈来愈老。他们变成了老眼昏花,动作迟缓,手脚不灵便,思维迟钝,没有记性,说过的话以为不说,重重复复,唠唠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岁的小孩。说话时,他们会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甚至极可能最后连要做什么,都一并忘记;他们会重复又重复教过我们的故事和儿歌,沉醉在那些和我们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回忆中!他们会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有时还会感到孤独寂寞,痴痴呆望远处。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们应该想到儿时父母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父母不厌其烦为我们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教我们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我们穿衣服、梳头发;每天教我们背儿歌,还要绞尽脑汁,去回答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古怪问题。当时,父母做这些多么的耐心,多么的温柔,总觉得有了我们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
朋友,人们常说父母恩最难回报。愿我们能以当年父母对待小时候的我们那样,耐心、温柔地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体谅他们,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哪怕只为父母换洗衣服,为父母喂饭送汤,为父母搽搽风湿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着父母的手,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让我们的父母幸福快乐地度过余生。学学陈毅元帅孝敬父母,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
2.孔融让梨
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
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孔融兄弟几个,
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父亲问孔融为
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
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
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
给弟弟吃!”你能不为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

『肆』 名人故事400字

1、毕加索诚实的小故事

小时候,毕加索就有着很高的绘画天赋,但却经常搞不懂诸如“二加一等于几”的问题。为此,他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他们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老师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白痴。

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毕加索的父亲却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是极有天赋的。毕加索父亲对孩子有真正的理解和赏识,他对儿子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依然是个绘画天才。”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绘出才华横溢的图画,也渐渐忘记了自己功课方面的“无能”。

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并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2、齐白石学艺的故事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二十七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

1889年春节的一天,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画一张横披。作完后,胡沁园十分惊喜,遂即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小说。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

经过几个月的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人涛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着。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

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3、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4、瞿秋白的风趣

20世纪20年代初,郑振铎在上海结婚,新娘为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高君箴。婚礼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文明结婚”仪式。

按仪礼规定,结婚人的双方家长,均须在结婚证书上加盖私章,以昭信守。婚礼前日,郑振铎才想起他母亲还没有印章,于是去信请瞿秋白代刻一方应急。当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无信笺,只一张“秋白篆刻润格”,内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铜章另议。”郑振铎一见,以为这是瞿秋白事忙不能代刻的托辞,乃另请人急刻一方备用。

次日上午,婚礼即将开始之际,有人送大红喜包一件,上书:“振铎先生君箴女士结婚志喜,贺仪五十元。瞿秋白。”喜包内并无现金或礼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郑老夫人的;其余为新郎新娘各一方。郑老夫人是单章稍大,新郎新娘的两方合成一对,边款分刻“长乐”二字,祝贺新人长乐永康,白头偕老。郑振铎与高君箴皆为福建长乐县人,取意双关。

三章均玲珑雅致,主人把玩欣赏之后,才悟出所书“贺仪五十元”之缘由。原来三章共刻12字,润格应为24元;急件加倍,则为48元;边款2元,故曰“贺仪五十元”。瞿秋白这一出人意料之趣举,给郑高二人之婚礼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气氛,一时传为佳话。

5、周星驰不惧耻辱

从香港无线艺员训练班毕业后,周星驰并没有得到机会立刻从事自己挚爱的表演,而是被安排接棒好友梁朝伟,做了儿童娱乐节目“四三零穿梭机”的主持人,播出时间是下午4点半的冷门时段。周星驰在这里一待就是整整六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伟大演员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

在此期间,周星驰看着梁朝伟接拍电视剧、电影,很快大红大紫,自己却做着并不喜欢的儿童节目主持人,无人喝彩不说,还要忍受别人的漠视、歧视。有位影坛大哥当众说他“活得像狗一样”,一位娱乐圈大姐大说他“你永远红不了”,一位好友说他“整天做白日梦,幻想成为大明星”。更让人难堪的是,有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周星驰只适合做儿童节目主持人,不适合做演员。

面对诸般羞辱,周星驰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认认真真地把那张报纸上的报道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床头墙上,以此来激励自己,并发誓开创一番大事业。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靠着“无厘头”的表演方式,周星驰成为拥有粉丝无数的喜剧大师。

『伍』 求名人孝顺母亲的故事

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陈毅打招呼,忽然想到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情很激动,就握住母亲的手,关切的问这问那,过了一会,他对母亲说:“刚才你们把什麽藏到床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情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就是我洗上十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去洗的干干净净,母亲欣慰的笑了。 虽然他做的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但显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这种爱值得所有人去模仿。

『陆』 名人报答母亲的故事

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外祖父家里人很多。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
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
朱德著文忆母亲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著《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邓小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冯玉祥的“悼母诗”
冯玉祥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
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
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
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
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
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
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
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
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
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
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
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华县杏林镇老观台村第三组村民魏仙粉,是一位贤惠孝顺的好媳妇。她四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体弱多病的婆婆,把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被十里八村称为好媳妇。

『柒』 关于母爱的名人故事,急

母爱的故事(二)
母爱如山
佚名
一天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吞没了小山村。次日,当救援人员循着哭声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发现一个光着身蜷缩在屋梁下的两三岁小女孩竟然活着。救援人员赶紧将小女孩抱出来,可她死活都不肯离开,边用小手指着边哭喊起来:“妈——”救援人员沿着隐约露出的一双泥手小心翼翼地往下刨,眼前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呈站立姿势,双手高高举过头顶,仿佛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女人竟是一个盲人,身体早已僵硬。而她的身下,又刨出一个昂首挺立的男人!女人正是站在男人肩上,双手高举小女孩,小女孩才奇迹般地成为这场泥石流中惟一的幸存者!
动物也罢,人类也好,惟有父母之爱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们总是义无反顾的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这种盲人父母舍己救子女的壮举是对母爱力量的绝佳诠释。
爱如山,如山的伟大,如山的崇高,如山的厚重……母爱是原点情感,理解了母亲的爱,我们才能爱人爱己,才能让爱迸发出光辉,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