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名人的故事该怎么写

名人的故事该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1-02-21 00:51:40

A. 怎么写名人故事

可以把他的简介抄一下,然后再写下他的事迹

B. 怎么写好名人故事呢

开篇先简单来介绍一下这个名人,点自明他的身份,然后接下来叙述一两件名人的代表性事迹,通过这个名人的事迹,你能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什么,然后表述一下你的态度。
比如说你写李白,那就要知道他是诗仙,比如你很喜欢他的诗,可以列举两首,谈谈感受,然后他身上有什么特质是你喜欢的,阐述一下即可。

C. 写一个名人的故事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D. 怎样写名人的故事

少年留学生——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 年代,
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 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
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
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
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 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
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
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
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
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
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
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
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
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
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
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
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
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
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
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七岁咏鹅——骆宾王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
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他曾经担任临海县丞,
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
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他善于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
去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去描绘。他童年时的诗歌,天真率直,很富灵性,素
来脍炙人口。
一天,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
鹅。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
青枝绿叶般的水,红红的鹅掌,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突然,一只鹅伸
长脖子,脆亮的叫一声“鹅”,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骆宾王
看到这情景,内心怦然一动,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不仅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多彩的画面,而且仿佛可以
听到美妙的声音:孩子的唤鹅声,鹅儿引颈高歌声、戏水声。我们读了会感
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甜美。
骆宾王自小就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天生一副侠肝义胆。但他一生
坎坷,他曾经担任过长主簿,不久因罪入狱,贬临海丞,郁郁不得志,弃官
而去。后来他协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起草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名扬天
下,连武则天本人读了也感叹说:“这样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让他流落,
宰相的过错不小!”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清代著名的书
画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最杰出者,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他需要庇护和爱抚时,母亲却被病魔夺去了
生命。在板桥幼小的心灵中,早早地播下了痛苦的种子。尽管母亲没有把他
养育成人,但却给了他一个聪明伶俐的脑瓜。少年时代的郑板桥,赋诗撰文
就已经很有成就了。
在兴化镇读私塾的郑板桥,没有被生活的贫困缚住手脚,相反却更加发
奋苦读。私塾老师看到这样一个有出息的穷弟子,不但不嫌弃,还倍加爱护。
1703 年的暮春时节,只有10 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出外郊游。
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正准备坐在两块石头上闲谈时,郑板桥突然发现水中
有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便随口喊道:“先生,你看那是什么?”塾师顺着
他手指的方向一瞧,果然有一堆异物漂在水面,经师徒仔细辨认,确定是一
具女尸。老师见此惨景,心中产生一种痛惜之情,不觉随口吟出一首诗: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塾师刚念完他的诗,郑板桥就急着问:“先生,您认识这个少女吗?”
老师摇摇头说:“不认识!”郑板桥又紧紧追问:“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
刚好16 岁呢?”看到老师又摇头,小板桥又接着问下去:“先生既然没有亲
眼看见这位姑娘是怎样落水身亡的,又怎么可断定她是‘风吹落小桥’呢?”
还没等塾师来得及回答,他又一阵连珠炮:“您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逐
流吗?即使在浪里打转又怎么能看见?”私塾先生尽管被郑板桥问得哑口无
言,但他觉得板桥的话很有道理,且很有趣。于是塾师并不生气,和颜悦色地问郑板桥:“依你看,这诗应该怎么个说法?”郑板桥皱了皱眉头,心情
沉重地吟咏道: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私塾先生听罢郑板桥的诗,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很有独到之
处。”
郑板桥的字画和诗一样有名气。其中的奥妙,还是在于勇于革新,不盲
从他人,终于自成大家。板桥画竹最有名气,同时喜欢题诗一旁。他画的《墨
竹图》配的诗是:
画竹插天盖地来,
翻风覆雨笔头栽。
我今不肯从人法,
写出龙须凤尾排。
在这首诗中,他算是把自己品评到家了。郑板桥自幼苦学,名声大噪以
后,不仅国内有无数的崇拜者,连朝鲜国的宰相李艮,也慕名前来拜见,并
再三恳求他题诗赠画,回国后奉为翰墨珍宝。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祖籍绍兴,生于淮安,是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博学多艺、才华横溢,向为世人赞誉。
其实,天才出自勤奋,天才是勤奋之果。
1914 年,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上发表了《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感言,就已经崭露头角。老师评价此
文时说:“心长语重,机畅神流。”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
周恩来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乳母常常给他讲故事,教他劳作。后
来,他过继给叔叔。婶婶天天教他识文断字,写字作画,把童年时代的周恩
来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丰富了他的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陶冶
了他的情操。
上学后,周恩来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激励自己。每天,
他完成作业后,就博览群书。他一边读,一边摘录名言警句,还写读书心得。
他常常读到深夜,大地沉沉地入睡了,他还在书海里遨游。
少年周恩来就胸怀中华,放眼世界。他的作文经常联系国家和国际大事。
有一次,他看了白人资本家贩卖黑人孩子的《汤姆和琼斯的故事》,为黑人
孩子的悲惨遭遇而流下热泪,同时对资本家的罪行而义愤填膺。于是,他带
领同学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黑人孩子。倾吐了发自肺腑的怜悯和同情;一
封写给白人资本家,表示了无比的愤慨与抗议。
1911 年暑假,周恩来从天津到东北探亲,接触了一位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的老人。老人隐居乡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很多感时纪事的诗篇,抒发
忧国忧民的情怀。老人发现周恩来对时局有精辟的见解,对人民有深厚的感
情,便多次带他到烟笼山,并即兴吟诗抒怀:“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
兮在尔少年。”他对老人非常敬重,把老人的嘱咐深深记在心中。当他离开
时,老人特意写了《赠周恩来》和《赠周恩来南归诗》五首,列举历史上的
著名人物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成了“非常之才”、成就了“非常之业”的
故事,意味深长地赞扬和激励周恩来。
在中华这块沃土上,周恩来迅速成长起来。他同进步同学一起参加学生
运动,并且成为学生领袖,积极地宣传马列主义,参加救国救民的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解救天下百姓为己任——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他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是一位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又是一位著名诗人。
毛泽东小时候聪慧过人,而且助人为乐。上小学时,同学们中午来不及
回家,都从家里带午饭。班上有个同学,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经常不能
带饭上学。毛泽东就发现后就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段时间之后,毛泽
东的母亲看到儿子每天的晚饭总是吃得很多,好像中午没吃饱似的,感到很
奇怪。毛泽东把分饭给同学吃的事告诉了妈妈,从此,毛泽东每天都请母亲
准备两份午饭带去上学。毛泽东助人为乐的行动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以后,
大家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那个同学。
少年毛泽东胸怀大志,勤于独立思考,反对私塾里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
的学习方法,认为只有多用脑子,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学得扎实、记
得牢靠。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读了许多书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所学的
课本及课外的故事书大都是歌颂帝王将相、圣人君子,而没有歌颂穷苦百姓
的呢?这事他思考了很久,后来他发现:原来这些书都是为剥削和压迫人民
的人写的,而不是为穷苦百姓们写的,这种情况太不合理了,应当改变。
毛泽东幼年时身体很弱,经常生病。12 岁时,还生过一场大病。他想:
身体老是这样下去,以后怎么能为国家做事情呢?从此以后,他就经常在自
家门前的池塘里游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身体渐渐结实起来,在这以
后,他又经常到湘江里去游泳,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游就是几个小
时,除此之外,他还和同学一起在野外露宿和远足。这样做不仅仅锻炼了身
体,还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树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有力地帮助他后
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领导革命,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以解救天
下穷苦百姓为己任的壮志宏图。
年少志高——岳飞
岳飞(1103~1142),宇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我国著名
的民族英雄,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
岳飞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黄土地上勤恳耕作。父亲
岳和是个忠厚的庄稼人。他家省吃俭用,常常用节省的粮食帮助饥民度过荒
年。邻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岳和干脆割给他;有借钱不还的,也就不要了。
这种忠厚治家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岳飞。传说岳飞降生时,有一只像大雁一样
的大鸟飞鸣而过,所以父亲为他起名叫鹏举。岳飞没满月,黄河决口,母亲
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沙瓮里,才幸免于难。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含辛茹苦,亲自教他读书。没有钱买纸
笔,就用树枝作笔,沙地作纸,在地上练习写字。他寡言少语,但学习十分
用功。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崇拜诸葛孔明等济世名臣。
他小时还曾写联寄志:“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圻。”表明他将来
要像诸葛武侯那样报效国家,拯救人民,建功立业。他曾游历泰山,写下“流
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寄托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名
人志士的仰慕。
岳飞不仅用功读书,精心学习兵法,而且刻苦练习武艺。传说中他生就
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开300 斤的弓,8 石的弩;向周同学习箭法,能左
右开弓,箭无虚发。其实,岳飞这身武艺完全是练出来的。
岳飞生活的时代,正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岳飞决心练好武艺,保家卫国。他12 岁那年,投到一位外号“搬不动”
的老师门下。“搬不动”并不教他武艺,却每天让他手拿镐镢、肩挑扁担,
在山下挖坑担水栽树。一连两个多月,满山遍坡全栽满了树。可“搬不动”
还不说教习武艺的事。岳飞心想,我为报效国家,前来求师学武,不能光栽
树呀。“搬不动”看出岳飞的心事,笑笑说:“功夫志中来,志在耐中磨。”
过了三个多月,树栽完了,他帮师傅干杂括,师傅还是不提学武。岳飞
挂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动”说:“要学武艺,功在苦中练;
要想卫国,须先舍小家,哪有学不到武艺,就中途退却的道理?”从此岳飞
再也不提回家了。
春节将临,“搬不动”把岳飞叫来说:“你来到我这里共栽了三千六百
棵树,从明天早上开始,你去把这些小树一棵棵挨个儿摇一摇,不准折断一
枝,不准漏掉一棵,太阳不出来,就得摇完。”从此,岳飞半夜就起床,打
水扫地伺候好师傅就去摇树。开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阳出来,刚刚摇完。
到第十天,离日出还有一个时辰,岳飞就摇完了,腰不酸,气不喘。正好“搬
不动”也来到了,他抚着岳飞的头说:“鹏举呀,俗话说,功夫,功夫,全
在工夫。没有工夫,哪有功夫!看来,你跟我一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明
天可以回你母亲那里去了。”岳飞很奇怪,说:“师傅,你还没教我武艺呢!”
“搬不动”摇摇头说:“武艺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点武艺之外的功夫,有
了这点根基,你学什么都不难了。”
岳飞辞别了“搬不动”,回到家后又跟周同师傅学习箭法,后来果然练
就一身绝技。
宣和四年(1022),岳飞应募出征,母亲在他背上用衣针刺下“精忠报
国”四个大字。10 年后,岳飞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了。他在《满江红》
一词里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抒发了他不慕功名,不图利禄,以身报国,只争朝夕的精神。

E. 名人故事里面主要内容怎么写

名人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写他的典型的事迹,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还有对你的影响!

F. 名人故事怎么写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巴雷尼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廖昌永——这一响铛铛的名字,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的儿子,廖昌永7岁那年,父亲病故了,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廖昌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廖昌永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他对音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农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头电线杆的喇叭里传出的歌声,如同细雨一样,滋润着他那颗热爱音乐的心.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他也曾失败过,但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他枯干的心灵,最终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你一定久仰过著名作家——张海迪的大名吧!她是怎样从一名残疾人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呢?她是怎么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吧……..
在五岁时,这个只能用画笔来描绘一串串梦想的时候,厄运就无情地降临在他身上,残酷的剥夺了她的自由.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从此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她的美好人生就从此毁灭了吗?不!我们的张海迪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圆了她的轮椅梦!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孙膑被庞涓谋害挖去双膑,在断腿之痛中崛起而不是沮丧,最终成为著名军事家.
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G. 名人故事怎么写要少一点的

中国伟复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制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转移到上海
重振旗鼓,等候时机东山再起。
有一天,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凑了4个人打麻将娱乐。不巧,被孙中山撞见了。他
们自知犯错,一阵惊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如此尴尬场面,孙中山不但继续叫他们打下去,而且还笑着说:“打吧,打麻将很
像我们革命起义,这一局输了没啥关系,可寄希望于下一局,永远充满了机会,永远充满了
希望。”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
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衫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
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
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
示了自己的证件。
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
请罪。
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H. 名人的故事怎么写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泥人张”“赖汤圆”“张小泉剪刀”固然无人不知,就是在你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鸭大王”……也可以称得上地方上的名人嘛。王云樵 建国以来,能有幸与开国总理亲切握手并用乡土语言交谈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喝着灌河水长大的,在音乐界被誉为苏北“阿炳”的王云樵就是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王云樵,男,原籍响水县南河镇新南村,生于1916年10月,1976年在响水县六套中学任教时不幸落水作古,终年60岁。
王云樵全家喜爱器乐,祖父辈、父叔辈乃至同辈,均善于演奏萧、笛、三弦、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百里范围,无人不知。王云樵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音乐艺术的熏陶,对器乐兴趣十分浓厚,且天资聪慧,加之勤奋好学,十岁左右就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尤其钟爱二胡,可以说无论他在何时见到了二胡,总要拉上一曲,无论他在何地只要听到胡琴声必定停步静听,难怪有人戏称他“二胡痴”。王云樵七岁时就读于公立双港小学,16岁考入上海泉章中学。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学习书本知识,且潜心学习乐器,四处拜师,八方讨教,艺技大增,水平日长,常被邀请参加演奏二胡,深得听众欢迎。
1949年解放前夕,他在家乡参加了文工团。50年代初被调至省歌舞团任琵琶演奏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处返乡,直至故世。
王云樵擅长二胡、琵琶演奏,也热衷于曲目创作。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当时社会的乐坛所需,而且,有些精品已成为传世之作。如在解放后,他看到新生的灌河春意盎然,在欣喜感叹之余,一气呵成写成了二胡独奏名曲《波摇金影》,此曲被评为全省器乐曲目创作一等奖;他在省歌舞团期间所创作的琵琶独奏曲《甘雨灌田》,参加全国比赛时被评为第二名;他在深入江都体验生活时,与江苏名人钱静人一起共同挖掘,整理了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这首民歌的演唱者,著名歌唱家薛飞在演唱该民歌时,基本上都是由王云樵伴奏。另外他还有不少作品先后发表在《江苏音乐》、《江苏文艺》等刊物上流传全省,全国。如歌曲《小桃红》、《和平鸽》等。
1956年,全国举办第一届音乐周,王云樵以他独到的技艺,光荣地出席会议并参加演奏二胡伴奏《拔根芦柴花》。演出结束后,敬爱的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上台接见了全体参演人员。当总理与王云樵握手时,总理倍感兴趣地问他:“听说你被人称为苏北的阿炳,二胡拉得蛮不错嘛,你是苏北哪里人啊?”
“我是响水人。”
“哟,我们还是同乡呢。我是淮安人,民国之前响水就隶属淮安府嘛!”
当中央筹备拍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周总理还不忘这位同乡,邀请他参加编排工作。
1956年,毛主席到南京视察,江苏省歌舞团部分同志被抽调参加接待演出,其中就有二胡名家王云樵,他同参演的同志一起,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王云樵不愧是一位技艺超群、情感丰富、作品丰盈的人民艺术家。他虽已离世,但他的作品将永远留存于天地间,活在人民的心里。

I. 名人故事怎么写短

找重要的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