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帮助名人的故事
1. 名人帮助平凡人的故事
雷锋是名人吧,他帮助的人都是平凡人。
《毛泽东助人为乐的故事》
在毛泽东爷爷8岁的时版候,在私塾里读书,权私塾中午不放学,学生要自己带好中饭,但家境贫困的学生哪里吃的到饭,毛泽东就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们吃,自己就饿这肚子,到了晚上就狼吞虎咽的吃一顿饱饭,母亲看见了,生怕毛泽东生病,后来,毛泽东悄悄的告诉母亲,以后母亲每次做午饭,都尽量多做点给毛泽东,让他分给贫困生们吃。
2. 名人通过朋友的帮助取得成功的例子有哪些越多越好
1、海伦凯勒行吗
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沙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词,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到后来,她不耐烦了,把老师给她的新洋娃娃摔坏了。但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对海伦放弃,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
不过,莎莉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 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可以发声,但也没办法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莉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郝博士,郝博士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功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地过生活。
1968年,海伦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莎莉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传递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希望。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所以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2、刘备:在关羽、张飞的帮助下当了皇帝的
你好,望采纳。
3. 名人帮助农村老人的故事
日前,盱眙县孤儿院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他们驱车送来了价值几万元的冰箱、冰柜、消毒柜等器材,又捐赠2万元现金,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和增添衣物。这其中,正有被孩子称为“好家长”的侍立峰。院长郭英说:“侍董以一位家长的身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亲情。”
“我最高兴的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把钱送到了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孤儿和贫困大学生家里,让他们与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江苏民生肉制品公司董事长侍立峰发自内心的感语。
侍立峰,盱眙官滩镇人,江苏民生肉制品公司董事长。2010年公司成立关工委,他同时兼任主任,开始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也作为关工委工作的主要内容。他扶持特困学生、资助孤儿院孩子,设立“立峰优师”奖教金和“立峰优蕾”奖学金。
几年前,官滩镇圣山居委会的金翠莲,因肝病须做移植手术。50多万元的手术费,让一个农村家庭债台高筑。而她的女儿王金枝,正在盱中读高二,也因此辍学回家,离开心爱的课堂,一向酷爱读书的金枝偷偷哭红了眼睛。
就在王金枝不甘服从命运安排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喜讯从天而降,班主任打来电话,通知她复学上课。原来,有人悄悄来校为王金枝交齐了学杂费。直到几天后侍立峰来学校看望王金枝时,她才明白事情的原委。
这个一向腼腆的孩子,感动得失声痛哭。从那以后,王金枝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发奋读书,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苏州大学。当金枝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侍立峰并表示感谢时,侍立峰满怀欣慰:“你安心读书,大学费用我继续承担,希望你学成归来,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官滩镇新桥村特困生马兰,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靠种几亩地维持生活。马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盱眙高级中学,却让两位老人愁肠百结。这时,侍立峰跨进了这个家门,他宣布三件事:马兰从高中到大学毕业每年资助5000元;帮助办理低保户手续;给500元让两位老人治腰病,以便种地维持好生活。几年后,马兰考上了扬州大学时,侍立峰已跟踪资助3万余元。
2014年底,官滩镇中心小学首届“立峰优师”奖教金和“立峰优蕾”奖学金颁奖举行,11名优秀教师和22名优秀花蕾获得奖金2万元。几天后,“立峰优师”奖教金和“立峰优蕾”奖学金颁奖以同样的方式在盱眙中学举行,现场颁发奖金8万元。
这就是侍立峰,一个土生土长的盱眙企业家,富了不忘回报社会、不忘帮助乡亲,不忘资助身边濒临辍学的莘莘学子,他也因此先后荣获盱眙县首届“慈善奖”、官滩镇“尊师重教模范”称号。
4. 关于名人的故事
1、贝多芬的事迹: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4)名人帮助名人的故事扩展阅读
狭义上的名人,指[celebrity;bigbug (name);famous personage;guiding (leading) light;notable] 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
广义上的名人,指一定范围内有高知名度的人。这里的范围是相对的,小到邻里、单位部门,大到国家、世界,在其相对的范围为众人熟知的都可称之为名人。
名人的名气大小通常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较大的关系,如政治人物、军人、科学家、企业家、作家、运动员、演员、歌手、艺术家等。事实上,名人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人。
但是也有一些名人是通过社会事件出名的,可以是好人,可以是坏人,可以是英雄,可以是丑角,只是因为他/她的行为吸引了公众眼球而已。然而成为名人也未必是好事,有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而恶名滚滚也是为众人所排斥的。一个人的名气,还是要能够体现积极的社会价值、并且与他的实力相称。
5. 十个名人小故事
一、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
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6. 由于帮助别人而得到别人的帮助名人的事例
小时侯,固执地认为善待自己就是锦上添花,善待别人就是雪中送炭,可是在生活这场闹剧中摸爬滚打十几年后,才发现一切都错了。几年的风雨中,我不断地为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欲望奋斗着,到头来,我发现奢望越来越高,自己生活得并不快乐;我总在顾及自己,总是在别人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盲目地操心着自己那点小事。结果,从未达到过锦上添花,也压根没做到雪中送炭。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是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我想,自己与别人就是路途的两径,虽不能完全对称,但经过整合排序后必定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是经历的先后而已。
于是,我试着慢慢地改变自己。
募捐时,我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献出来,那时,心中少了几分虚荣,多了几分满足;结帐时,我让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先付款,那时,心中少了几分急噪了几分耐心;下雨时,我将伞挪向全身湿漉漉的行人,那时,心中少了几分孤寂,多了几分温暖……这一切的舍与得后,我发现,原来,"锦上添花"可与"雪中送炭"同行.泰戈尔说:"最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自己与别人构成了整个社会,于是,我渐渐明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善待别人。因此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同行,花才开得最艳。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告诉一青年,可以为他实现一个梦想,但有个条件这个梦想将两倍在他的邻居身上实现.青年苦思冥想好一半天,他说:"您砍掉我一条腿吧." 攀比的确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大恶习,也是在实践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时横在道路中央的一道槛.正象矛盾说的那样:"人生便是这样的野蔷薇,硬是说它没有刺,是无聊的自欺,徒然憎恨它有刺,也不是办法,应该是看准那些刺,把它拔出来。"
人生匆匆,须让社会和谐美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必同行。
7. 说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名人故事
悬梁刺骨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 刻苦学习的精神。 囊萤映雪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人。他好学不倦,却因家境穷困,往往没有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就没法读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里默书,看见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便捉了几十只,装在白夏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荷!光亮还不小呢!便打开书本,埋头学习。和“囊萤”并传的是“映雪”的故事。 孙康,晋代京兆人。他和车胤一样,酷爱学习,常常感到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很想以夜继日,却点起灯。特别是冬季,昼短夜长,让黑夜的时间浪费掉,实在太可惜。 有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看见窗户缝里透进白光,还以为已经天明了;及至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山、水、树木、屋宇,无一不银装素裹,闪闪发亮。他欣赏了一会雪景,忽然灵机一动: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读书吗? 从此以后,他每夜都映雪读书,不觉得天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读到鸡叫。
记得采纳啊
8. 名人小时候善于动脑帮助别人的小故事有哪些
一、曹冲称象的故事。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二、爱动脑筋的爱因斯坦
有一次手工课上,老师教大家叠纸盒。正当大家都忙于叠纸盒的时候,老师却发现爱因斯坦趴在桌子上。老师以为准是小爱因斯坦懒惰,不想动手,于是走过去问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叠纸盒。爱因斯坦抬了抬头,问道:“老师,您知道一张纸的厚度吗?”老师说:“这个很好测量啊,你先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不就得到每张纸的厚度了吗?”爱因斯坦拿出直尺,准确地测量了一下,然后计算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是0.08毫米。
三、高尔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一次,高尔基在烧水时,读书读得入了神,没有发觉水早就烧开了,结果把茶缸烧坏了。这下可闯了祸,凶狠的女主人抄起一根松木棍,不容分说就朝高尔基身上打来,一边打还一边骂,把高尔基打得遍体鳞伤,以至不得不请医生来看。高尔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木刺都扎进肉里去了。医生从他的背上拔出了十二根木刺,并非常义愤地鼓动高尔基去告发。
9. 历史上朋友间互相帮助而成才的名人故事
1、恩格斯与马克思
马克思在思想上是富有者,在经济上却是严贫户,这位对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透彻研究的伟大经济学家,本身一贫如洗,他的一生几乎是在贫困潦倒中度过的。
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经济上长期无私的援助,马克思无法从事领导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专心理论创作。从1852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看到这位全世界著名理论家的困境。
马克思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不久又写信向恩格斯倾诉。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以后也不能请,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
到底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饥饿贫困和家务琐事,困扰着马克思,他心情愤怒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和智慧进行理论创作。
对马克思的困境,恩格斯当作是自己的困难。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2月初我将给你寄5英镑,往后你每月都可以收到这个数。
即使我因此到新的决算年时负一身债,也没有关系。当然,你不要因为我答应每月寄5英镑就在困难的时候也不再另外向我写信要钱,因为只要有可能,我一定照办。”
此时的恩格斯在欧门——恩格斯公司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办事员。收入也是十分低微的。他后来做了公司的襄理,月薪有了提高,从1860年以后,对马克思的支援增加到了每月10镑。
还常常“另外”给些资助。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对当时的恩格斯来说,这已是倾囊相助了。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担任了整理占有遗稿的众人,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三卷,完成了战友的未竟事业。可见,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是建立友谊的基础。
2、管鲍之交
鲍叔牙派到鲁国去接管仲的隰朋,听说鲁庄公要杀管仲,慌了,急忙跑去对鲁庄公说:“我们国君对管仲恨之入骨,非要亲手杀他才解恨。你们把他交给我吧。”
鲁庄公只好将公子纠的头连同管仲都交给隰朋带回齐国。管仲进了齐国的地界,鲍叔牙早就等在那里了。他一见管仲,如获至宝,马上让人将囚车打开,把管仲放了出来,一同回到临淄。
鲍叔牙把管仲安排在自己家里住下,随后去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说:“管仲不就是射我衣带钩的那个家伙吗?他射的箭至今我还留着呢!我恨不得剥了他的皮,吃了他的肉。
你还想让我重用他?”鲍叔牙说:“那时各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再说,您如果真要富国强兵,建立霸业,没有一大批贤明的人是不行的。”
齐桓公说:“我早已经想好了,在我的大臣中,你是最忠心、最能干的了,我要请你作相,帮助我富国强兵。”鲍叔牙说:“我比管仲差远了,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
管仲才是治国图霸的人才哪!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中一个衣带钩呢!”齐桓公见鲍叔牙这么推崇管仲,就说:“那你明天带他来见我吧!”
鲍叔牙笑了笑说:“您要得到有用的人才,必须恭恭敬敬以礼相待,怎么能随随便便召来呢?”于是,齐桓公选了一个好日子,亲自出城迎接管仲,并且请管仲坐在他的车上,一起进城。
管仲到了宫廷,急忙跪下向齐桓公谢罪。齐桓公亲自把管仲扶起来,虚心地向他请教富国强兵、建立霸业的方法。管仲讲得一清二楚。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三天三夜,真是相见恨晚。
3、郭子仪和李光弼
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
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
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
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4、廉颇与蔺相如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
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
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
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
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
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
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5、孙权与刘备
当年,孙权给刘备提供了暂居之地,诸葛亮为孙权设计了火攻之计,孙刘联军,使曹操80万大军“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一把火使孙权消除了曹操的威胁又使刘备开辟了在蜀地的霸业,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名人例子
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专了一篓属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