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小故事70
㈠ 民族团结小故事,很急!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救援
阿勒泰,闹雪灾,
救援队伍进山来。
送粮草,送干柴,
顶风冒雪把路开。
解放军,好叔叔,
救我全家凝大爱。
爸妈不知说啥好,
簌簌泪水挂满腮。
卡隆琴
卡隆琴,
弦儿多,
好乐手,
来弹拨,
琴声飞扬刀郎舞,
民族团结一首歌。
元宵灯
元宵夜,亮晶晶,
乌鲁木齐挂彩灯。
兔子灯,老虎灯,
阿凡提骑驴走马灯。
棉花灯,玉米灯,
吐鲁番葡萄瓜果灯。
弹琴灯,打鼓灯,
维吾尔少年跳舞灯。
心头亮,一盏灯,
民族团结照前程。
笑脸
我爸爸,办影展,
展出百幅好照片。
快来看,有特点,
张张彩照是笑脸。
生活美,日子甜,
新疆儿女笑开颜。
背相机,走天山,
幸福笑脸照不完。
相亲是一家
小水滴,
一颗颗,
汇成坎儿井,
千年不干涸。
新疆人,
一个个,
相亲是一家,
和谐好生活。
防风林
咱南疆,
白杨树,
站好队,
真威武,
戈壁卫士肩并肩,
吓得风沙呜呜哭。
心相连
哈密瓜,
可口甜,
一个一个
藤相牵。
咱新疆,
好少年,
一个一个
心相连。
葡萄抱成团
吐鲁番,
葡萄甜,
一颗颗,
抱成团。
多像咱新疆,
各族心相连,
挥洒汗水勤浇灌,
幸福生活果满园。
热瓦甫
热瓦甫,
大家弹,
过春节,
庆团圆。
咱新疆,
是把琴,
多少民族多少弦,
缺少一根不能弹。
和谐花
和田玉,
很珍贵,
捧在手里要小心,
千万别弄碎。
和谐花,
开得美,
放在心头要呵护,
一定勤浇水。
树
小朋友,爱树木,
全疆林区一处处。
杨树柳树沙枣树,
槐树槭树云杉树,
桑树松树白蜡树,
各种果树胡杨树。
还有一种最珍贵,
民族团结成大树,
扎根新疆这片土。
开学第一课
教室里,摆课桌,
咱们班级民族多——
你是维吾尔,
我是哈萨克,
她是达斡尔,
还有塔吉克……
汉族老师登讲台,
民族团结第一课。
赞新疆
赞新疆,夸景观,
哈密和田吐鲁番,
喀纳斯湖山水美,
冰川雪岭戈壁滩,
楼兰访古留脚印,
天池荡桨划游船,
和谐更是好风景,
全疆孩子都喜欢。
㈡ 关于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1、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是一个历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
2、彝海结盟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
在通过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4、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5、汉乌和亲
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㈢ 50字的民族团结小故事
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北上选遣队司令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在西康省冕宁县举行了名扬后世的彝海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弄族聚居区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
㈣ 民族团结共筑家园小故事100字
1、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并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修建宫室。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3、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4、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领袖小叶丹的结盟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其中红军主力要通过的冕宁以北安宁河支流拖乌河到南垭河一线就是果基家(时称沽鸡)的地盘。
那个时候,当地的彝族人民还处于奴隶社会,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区时,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
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果基家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甚是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和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的承诺。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
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叫嚣的“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段历史佳话,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
5、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徒行八千里,结亲百余家
44岁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提坚村。近年来,他喜欢上了徒步运动,并且开始热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时间,从乌鲁木齐走到阿图什市,引起轰动。后来,他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从乌鲁木齐走到北京,沿途宣传大美新疆和民族团结一家亲。
经过专业的体能训练和精心准备,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满满地从乌鲁木齐出发,踏上了徒步进京的梦想之旅。
8月15日下午,背着行囊、风尘仆仆的阿布拉江·穆合塔尔终于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面对鲜红的国旗,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动情地说:“祖国很强大,人民很团结,中华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团结,祖国就会更强大!”
㈤ 民族团结小故事
民族团结小故事:周总理牵挂西藏
在筹备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过程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在当时只有少数领导同志和办事人员知道。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代表团由哪位领导带团的事。当时中央统战部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请中央决定代表团团长的人选。据说周总理看到这份报告后,立即表示他要去西藏。他说,我曾经答应过西藏的同志,自治区成立时去看望他们。现在自治区成立了,我还没有到过西藏,我要去看看。当时中央没有同意让周总理带团。据说是因为中央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不稳定,印巴正在闹边境冲突,周总理若去西藏公开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影响,再加上医生认为周总理的身体不宜去高原。周总理就说:“不同意我带团,我到那里转一转,看一看总可以吧!现在可以不做正式决定,也不公开宣传报道,到时我只在拉萨上空去转一圈!”
1965年中央代表团的进藏路线是从北京到成都,然后从成都坐飞机到西藏。总理专机的机组人员对这条航线和机场的情况不熟悉,就让他们先试飞。如果没有问题,总理便打算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那天,坐着飞机在拉萨上空转一圈。当时西藏的领导层有少数人知道这个消息,总理不让他们传播,为避免万一去不了,会让西藏人民失望。后来,事有不巧,飞机试飞时出了问题。因为当雄机场跑道比较短,飞机在降落时冲出了跑道,有一个轮子陷入地里,飞机的翅膀倾斜了,碰在地上,弄坏了。怎么处理这架飞机成了难题,运回去吧,太大,整个飞机要肢解。就地修理吧,西藏没有设备。后来还是决定就地修理。在西藏的许多同志当时都曾看到当雄机场跑道的一端有一座很大的建筑,那就是为了修理飞机而临时搭建的工棚,它把飞机整个包起来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周总理生前一直为未能进藏而感到遗憾。这件往事也反映了他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口述/任仁 整理/扎西)
西藏民族团结小故事:一次难忘的经历
1951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勤政殿接见了阿沛·阿旺晋美等五位西藏和谈代表,阿沛向毛泽东献了哈达和西藏产的沙金一小包。接见后,毛泽东将阿沛·阿旺晋美等五位代表请到殿内的休息室谈话。阿沛·阿旺晋美汇报了和平谈判的经过和自己的认识。
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好啊!你们完成了一件大事。根据《协议》,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是要严格遵守执行《协议》以及中央政府规定的各项民族政策,帮助你们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事业,绝不能像清朝、国民党、北洋军阀政府那样去压迫剥削你们,是不是这样,你们可以看一看。”然后主席扳着指头说,一年两年不行,十年八年总是可以看清楚的。
㈥ 新疆小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小故事
这是中国最西北的一个小县城。连日的降雪给这片广袤的草原披上了银装,气温也骤降到了零下30多度。2009年12月10号上午,回族青年王作林急匆匆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村里赶回了清河县城,看望他病重的维吾尔族妈妈——阿尼帕老人。
这个普通的院落,是王作林和他的18个不同民族、不同血脉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长大的地方。如今,他们已各自成家立业,但这个宁静的小院和70岁的老母亲阿尼帕一直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牵挂。
和所有的家庭一样,全家福记载着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
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加上弟妹,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可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
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
今年已经53岁的托乎提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初收养的三兄弟之一,那时他只有8岁,回想起当年阿尼帕妈妈收养他们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之后的十年间,阿尼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
流浪街头的小淑珍当时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满是脓血。
阿尼帕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经过两个多月的清洗和治疗,小淑珍的头上终于长出了黑茸茸的毛发。
一直到现在,王淑珍始终保留着长长的黑发,她说这是妈妈给她最珍贵的礼物。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尼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上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正是因为阿尼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艰辛,让兄弟姐妹们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关爱。今年已经三十三岁的热阿黑是阿尼帕最小的亲生女儿,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她的心里充满了辛酸和感动。
阿尼帕的19个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渐渐长大,四十年的岁月,这份大爱也逐渐打动了周围的邻居们。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这是一段拍摄于2005年春节时的一段录像,享受着天伦之乐的阿尼帕老妈妈和阿比包爸爸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