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A.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20字
羿射抄日有功,西王母奖励两颗袭长生不老仙丹,由羿的妻子嫦娥保管,羿的徒弟蒙在八月十五去抢仙丹,嫦娥为保仙丹,全部吞下,立刻就飞升到月宫之中却下不来了,羿因为思念嫦娥就照八月十五月亮的样子做成食物,等待嫦娥归来,这就是中秋节。
(1)描写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扩展阅读: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B. 有关中秋节的神话故事,请一一列出来
1.嫦娥奔月
不讲了,都知道
2.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3.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4.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5.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6.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C.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1、来历
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为玩月最佳时令,人们多爱此时玩月,自唐以下渐演为节令,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2、传说
传说远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给人间带来旱灾。后羿射下9个太阳,挽救了苍生,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后羿舍不得吃,交于妻子嫦娥保管。后羿的一个门徒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嫦娥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当日正值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长居于此。后羿心痛不止,于每年八月十五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3、故事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3)描写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扩展阅读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
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D.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这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
有关恒娥的神话传说,见于商代至战国时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
(4)描写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扩展阅读;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E. 关于中秋的神话传说有什么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或“团圆节”。
在这二天,有些人家常于庭院摆下桌子,放上水果,对月空拜,俗称“拜月娘”;拜毕,全家分食丹饼,赏月纳凉;有些要好的朋友还聚在一起,谈艺吟诗,饮酒赏月;亲戚朋友之间,还以月饼相赠,称为“送节礼”。
八月十五日所以叫中秋节,乃是因为它处于三秋之中,因而得名。《周礼》载:“中秋夜近,寒亦如之。”可见“中秋”这一名称在周朝就有了。
但是中秋赏月则起于唐代,而吃月饼赏月又是从宋朝开始的。现将有关中秋节的神话传说介绍一二:
(1)《中秋博物志》中说:武夷者,地官也。相传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置慢亭,化虹桥,通山下。八月十五日,太极王、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并坐空中,然后命鼓官行酒,命歌师唱人间可怜之曲。
储山谱》中还说:武夷山神号武夷君,秦始皇二年,有一天他告诉老百姓在山顶相会。这一天,山下老百姓都聚于山顶,果然看到山上有绿屋宝殿,内中众神分男女而坐;仿佛还听到空中有人声和乐器声,但不见人。
(2)唐明皇游月宫。据唐逸史载:“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奏曰:‘陛下能从臣月中游否?’乃取桂杖向空中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帝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合唱歌曲。帝不识其曲名。问之,‘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记其声调而回。却顾其桥,随步而减。即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之曲。”
(3)嫦娥奔月:相传在夏代,穷国君后羿恃其善射而疏远贤臣,听信谗佞,残暴欺压百姓。他的妻子嫦娥,美丽而贤惠,常常不同意后羿的所作所为。
有一天西王母派人给后羿送来长生不老仙药。嫦娥怕后羿吃了药真的会长生不老,长期欺压百姓,就把仙药偷吃了,并飞向月宫而成仙。
后世感念嫦娥恩德,都为她在广寒宫里的孤苦而惋惜。有一首诗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馈赠月饼:据传元世祖至元十年,降将张弘范兵至山,文天祥被俘,陆秀夫背着卫王跳海自杀,宋朝基业尽败,而全国各地忠贞之士,多矢志匡复,约期中秋举事,主事者以面粉和糖做成圆饼。饼中藏着“八月十五夜杀鞑子”一张传单,分赠各家,名为“节礼”。
当时的老百姓既怀国破家亡之痛,又恨元朝残暴,果然按传单所说,在八月十五日夜啸聚起义,可惜组织不严密,又缺乏作战经验,终为元兵所歼。
这就是中秋送月饼的由来。
F.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1、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
2、吴刚折桂
吴刚伐桂,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相传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天帝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传说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桂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谁家最勤劳,金叶子就飘到谁家,那家就有无穷无尽的财富。
3、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
4、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5、玄宗故事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
G.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有什么啊
【神话故事】
1、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用神弓,射掉了九个太阳,保护了人民,受到了王母娘娘的称赞,并且得到一颗灵药。如果二人分享即可长生不老,如果一人独食即可升天成仙。
后羿舍不得嫦娥,因此久久没有下定决定该如何处理这颗药,就把灵药带回家后放置一边。结果嫦娥没有受得住诱惑,偷吃了灵药,飞上天宫,从此和后羿分隔两地。
2、月宫边有一棵桂花树,一个叫吴刚的男子因为在学仙时有过失,被罚到月亮上来砍桂花树,只要把桂树砍倒了,他的罚期就满了。
可是无论吴刚怎样努力,树也只是受一道刀伤就马上愈合了,桂树总也砍不倒,因此月亮也有了“桂宫”、“桂魄”的别名,“蟾宫折桂”也由此而出。毛泽东的词提到的“吴刚捧出桂花酒”,也是中秋名饮。
3、嫦娥当年偷吃灵药的时候,身体突然变轻开始升空,她因为害怕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也就随她一起上了月亮。
玉兔在月宫里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7)描写中秋节的神话故事扩展阅读
【历史故事】
1、元朝统治末期,人们无法忍受朝廷的暴政,纷纷举起大旗抵抗统治阶级。朱元璋是起义中的佼佼者,但朝廷军队戒备森严,有时信息不能得到传递。这时候军事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让手下把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包在月饼陷里,然后以拜访为名义把月饼送给各路起义军队,通知他们做好八月十五的起义准备。
到了八月十五,起义军队集合到一块,星火燎原,打败元军。朱元璋传令中秋节要军民同乐,做了很多月饼赏赐给各路臣民,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因此流传了下来。
2、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在中秋的时候一块赏月,玄宗一时兴起,想上月宫,于是天师作法,带着另外两个人一块飞过青云,踏上月宫,因为宫前有守卫森严,他们进不去,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这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阵音乐的声音传来,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暗自记在心里。回到自己的宫殿后,他凭着记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