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母亲的故事作文
⑴ 围绕孟子小时候和他母亲的故事作文
孟子的母亲很注意胎教。据孟子的母亲自己说:“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太之教也。”意即,她怀孕的时候,席子不摆正了不坐下,肉或者食物割得不正她都不吃,这是给孟子的胎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国家,《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据《史记》记载,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其子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文王的孙子周成王也是受胎教而生,长大后也很聪明。由此说来,孟子的母亲也应该算是胎教的先行者。孟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受到了母亲严格的管束。孟母一心让小孟子读书,让他长大后成为有学问的人。孟子的母亲很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非常注意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小孟子和他母亲最初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每天都有人在这里送葬,哭啼之声不绝于耳。耳濡目染,小孟子就学会了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尽最大可能搬了家。这次他们把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小孟子成天受市井之徒的熏陶,学会了叫卖和讨价还价。孟母觉得这样也不行,下决心第二次搬家。这次孟母领着孟轲来到邹县南门外,租了两间草房便住下了。孟母依然忙着织布,孟子就在城墙下、学宫外、小河边玩耍,很快就和学校的小朋友熟悉了。孟子跟孩子们一块儿演习周代礼仪,嬉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孩子们上课了,小孟子便在教室外边的窗户底下听老师讲课,听学生念书。小孟子慢慢地就入迷了。他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在这个环境里,孩子一定能成才。有一天,孟轲又在窗外听老师讲课,终于被老师发现了。孟子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不愿让母亲因为学费而为难。老师找到了孟母,告诉她学堂决定免费收孟轲上学。孟子的母亲还比较注意对孟子恒心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孟子开始外出求学,学了一段时间,他有点儿想家了,就偷偷地跑了回来。孟子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一看到小孟子,就问:“你不是在外边求学吗?怎么跑回来了?”小孟子说:“我想家了,我想念母亲啊!”孟母二话没说,拿起剪刀把正要织好的一匹布剪断了。孟子本来就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为生,小孟子见了,急忙阻拦说:“母亲,您这是干什么呀?”孟母回答道:“求学和织布是一个道理,你还没有学成,就跑回家里来,这就像织布织到中间被剪断了一样,以前的工夫都白费了,求学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呀!”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知道错了,从此便安心求学,不再三心二意。孟母还以身作则,教育孟子不能说话不算话,没有信用。孟子小时候,有一次邻居家杀猪,他问母亲,为什么邻居家要杀猪啊?孟母随口说,是为了给你吃肉。说完孟母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说的话是不恰当的,为了实践自己所说的话,不让孟子感觉到母亲言而无信,孟母便专门跑到邻居家买回了猪肉,给孟子吃。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是几千年来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所以,父母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有诚信,说到做到,否则,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觉得父母说话都不可以不算话,自己当然也可以这样做了。孟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模范婆婆。她在儿子与儿媳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不袒护自己的儿子,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促进了家庭的和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⑵ 关于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请查阅资料,简要地说一说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⑶ 孟子与其母亲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内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容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⑷ 写出孟子和他母亲的两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急!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一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安顿儿子。”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说:“此处也不适合安顿我的儿子"。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孟子以进退朝堂的规矩作为自己的游戏。此时,孟母说:“这正是适合安顿我儿子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等到孟子长大了,学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终成为了圣贤。
孟母断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凭什么跟织布为生不一样?(意思是还不如织布为生)!我半途而废,难道可以让你长期有衣服穿有粮食吃?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之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⑸ 关于孟子母亲割布的作文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专”。
孟子(约属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涉及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学说和思想。
⑹ 孟子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抄,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也表示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环境的故事。
太谷秧歌《孟母三迁》从编剧、作曲、导演、演出由太谷的文艺创作队伍、剧团担当,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由北京和晋中的专业团队设计制作,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美完美结合起来,相映成辉,这是对太谷秧歌的发展和提升,对太谷秧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⑺ 孟子和他母亲的故事,注意了是和他母亲一起的,要两则!!!看仔细了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一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安顿儿子。”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说:“此处也不适合安顿我的儿子"。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孟子以进退朝堂的规矩作为自己的游戏。此时,孟母说:“这正是适合安顿我儿子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等到孟子长大了,学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终成为了圣贤。
孟母断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用剪刀剪断织好的布。孟子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凭什么跟织布为生不一样?(意思是还不如织布为生)!我半途而废,难道可以让你长期有衣服穿有粮食吃?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吓了一跳,自此,孟子从早到晚勤奋学习不休息,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之人。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希望采纳
⑻ 孟子感恩母亲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版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权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
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
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
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年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
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这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⑼ 孟子的母亲有什么事迹
孟子的母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制有方著称。后人把她与徐母(徐庶母)、欧母(欧阳修母)列为做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贤良三母"。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 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学着埋坟头,哭丧。孟母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遂迁居至城西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坐贾,拍卖喧闹,孟子受环境影响,又模仿商人的样子。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又把家迁到县城南关的学宫旁。孟子于是嬉戏"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说:"此处真可以居吾子矣。"这就是"择邻三迁"的故事。最初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并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这就是"断机教子"的故事。经过孟母三迁择邻、断机以教,孟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