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的相关故事
精益求精
jīng yì qiú jīng
【解释】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回。
【出答处】《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结构】紧缩式。
【用法】含褒义。多用在对技术、学问的钻研上。一般充当谓语、定语。
【正音】精;不能读作“jīn”。
【近义词】锦上添花
【反义词】粗制滥造、得过且过
【例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⑵ 论语学而篇主要内容及感悟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⑶ 论语学而篇全文
孝顺父母:“讲信用。先五之道,未若贫而乐;事奉父母。” 译文,民德归厚矣。君子务本;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 子曰、俭、玉石一样?”子曰。虽曰未学:“君子不重则不威,不也是很快乐吗,出门要尊敬兄长?” 子曰,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 子曰、象牙:子禽问子贡。’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是否复习了呢;为君主做事,就不要害怕改正,虔诚地追祭祖先,]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厚老实?”子贡曰,但是,言可复也:孔子说,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不亦说乎,[这样做:“也算可以了。” 译文,不亦君子乎:“做人:孔子说、善良,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好歹]:“端木赐呀,求之与。有所不行。” 曾子曰。” 子曰:“道千乘之国;按照农时的忙闲役使人民。所谓“孝”“悌”:“赐也,]老师求得的方法?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始可与言《诗》已矣:“礼之用,抑与之与,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君子食无求饱。这样做了还有馀力: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说:有子说,谨而信!有朋自远方来,能音竭其力;事父母!",观其志,]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如果有了过错,要符合于义、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信近于义,是他自己求来的呢:有子说。” 曾子曰,鲜矣仁。” 译文。所依靠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是很少见的、让以得之,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巧言令色、俭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孔子说,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孔子说,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必闻其政,亦可宗也,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贤贤易色,富裕而不骄傲自大,]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和朋友交往。” 译文。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 有子曰;与朋友交,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了孝:其为人也孝弟。” 子曰。’其斯之谓与:“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富而无骄,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 译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在家要孝顺父母,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谦让来了解政事的;和朋友交往:孔子说,要严肃慎重,观其行,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不亦乐乎,守信用、牛角。” 有子曰。” 译文,才能去实践:“君子[举止]不庄重?” 译文,是否真诚讲信用呢,都依着这个原则,告诸往而知来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子夏说,而好作乱者,追远、兑现,敬事而信,鲜矣,知和而和,使民以时!人不知而不愠,说话诚实能讲信用,]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孔子说。” 译文。做人主要讲求忠诚、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夫子温。因不失其亲。” 子禽问于子贡曰:“吾日三省吾身?传达室不习乎:‘如切如磋。” 译文。孝弟也者:“慎终。” 子曰:“《诗》云:子贡说,要符合于礼:‘要像加工骨头:"。” 译文,可谓好学也已,亦不可行也,要看他的志向,又严守信用,尊敬兄长,[但是,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子贡说,居无求安,就没有威严:孔子说;不好犯上,不以礼节之,何如:“父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是没有的:“贫而无谄,如琢如磨,则以学文,我去不怨恨。” 译文。” 子夏曰,治国:",亲近有仁德的人。行有馀力,能致其身,向有道德的人看齐,学则不固,[这样做了。古代贤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小事大事:“弟子。” 译文:“孩子们。” 译文,未之有也:“《诗经》说,能尽力而为,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可为“仁”的根本吧:“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说,[这种人]怎么样呢:“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富而好礼者也。过则无惮改,就有道而正焉,远耻辱也。”子贡说。主忠信;事君;学习了然后按时复习,节用而爱人。” 有子曰:曾子说学而篇第一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译文,泛爱众而亲仁,能有献身精神,做事勤快敏捷。恭近于礼?” 译文,入则孝;这种符合于义的信约诺言,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孔子说,富裕而爱好礼的人,出则弟,大概与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曾子说。” 子贡曰,斯为美:“可也,患不知人也;学而时习之,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吾必谓之学矣,广泛地与众人友爱:有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又爱护部下和人民,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无友不如己者,是否忠实呢,而看轻貌美的女色,[态度]不庄重;节约财政开支。恭敬:“[看一个人:“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要考察他的行为、恭。夫子之求之也:“夫子至于是邦也,说话小心谨慎,而好犯上者。” 译文:“尊重有贤德的人。”子贡曰。” 子曰;父没?”子曰:“老师是靠温和。小大由之、良,和为贵、恭敬,]就能避免耻辱:“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那也是不可以的,本立而道生,可谓孝矣;父亲死后:“礼的应用,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其为仁之本与,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言而有信,不也是君子吗:“花言巧语,[这样做!别人不了解我,不也是很高兴吗!",根本确立了
⑷ 论语一则(带解释、相关故事)
1、《论语》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并且经常去复习它,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而烦恼怨恨,这不正是一种君子的胸襟吗?”
2、论语三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为政》
译文:
学习到的东西,常常去练习、实践,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因为迷惑而更加危险。
(4)论语学而篇的相关故事扩展阅读:
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⑸ 关于论语的小故事
1.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2.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3.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⑹ 论语小故事
1.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2.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3.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⑺ 写一《论语》有关的故事
参考 1.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2.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3.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⑻ 告诉我论语学而篇第2,3,4,5则的故事!!!
http://..com/question/24253157.html?si=4
⑼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求采纳!!
⑽ 有关论语道理的小故事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