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陆游的故事200字

陆游的故事2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19 00:44:31

1. 陆游临终前的场景(故事,不少于二百字)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不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临版终遗言,这权充分表现了陆游的一片爱国心。陆游在已知自己即将无常之际,写下了绝笔。他深深懂得死亡的意义,死代表着一切都结束了,生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空。但是他的内心是活跃的,是不空虚的,他一直惦念着国家的兴旺,这已经成为他内心最大的遗憾,甚至比死还让他觉着遗憾。于是他悲哀的嘱咐家人,一定要在国家统一之日上坟烧纸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好让他牵挂的心有个着落,让他在九泉之下能看到国家的统一,弥补一生愿望的缺失。

你也可以将诗的意思来复述就可以了哦!

2. 简要概括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200字

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琬为妻。夫妻二人诗书唱和,感情深厚。“伉俪相得”,“琴瑟甚和”。但因陆母不喜唐琬,恐误其儿前程,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

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势下,二人终于被迫分离,陆游依母亲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赵士程。彼此音息隔绝无闻。

十年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及赵士程不期而遇。然久别重逢,带来的只是绵绵无绝期的创痛!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百虑翻腾“,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2)陆游的故事200字扩展阅读:

主要剧情简介:

写陆游恨秦桧误国嫉贤,不得伸恢复中原之志。春游沈园,与爱妻唐琬商议双飞福建结交忠良义士。母唐夫人爱子心切而专断,阻陆游远行,嗔唐琬违命,却信托新贵之唐侄陆仲高为陆游谋前程。陆游鄙仲高依附秦桧,作诗讥刺以拒,唐琬则为仲高之弃妇李盼盼鸣不平,仲高恼羞成怒刺激唐夫人,宴席不欢而散。

唐夫人盛怒迁恨唐琬,逼迫陆游逐妇,闹成僵局。父陆宰悯唐琬之无辜,为儿策划,瞒母留妻于外宅。深秋,唐琬独处小红楼日益绝望,深怜陆游受累而求去。陆游爱之愈坚,决意邀请岳父唐仲俊来调解。谁知调解不成,亲家决裂。陆游赶来,人去楼空,内外交困,爱恨交织,修锦书托卖花三娘致唐琬,约相守三年。

三年后,陆游自福建归重游沈园,惊唐琬改适赵士程,相逢不能语。陆游询送酒婢小鸿,证实唐琬为他“断绝情爱而一心报国”作出牺牲。陆游悲愤题“钗头凤”词于粉壁,唐琬见而和作,肠已断矣!秦桧死后,恢复中原呼声复起,陆游赴任建业,梅林觅香魂,慷慨长吟以告唐琬在天之灵。

3. 陆游的故事(主要事迹)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的故事:
陆游从小尝够国难的痛苦,幼小的心灵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少年勤奋。二十九岁那年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考试。秦桧暗示考官,要让秦埙得第一名。考官没买账,秉公办事,让陆游得了第一。
秦桧十分恼火。第二年,陆游到京城临安考试。主考官又让他得第一。秦桧更生气,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他的考试资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考试官的责任。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担任临安任枢密院的编修官。

他力主北伐,可重重阻挠。先在张浚部下,说张听陆作战失败一起被排出朝廷,被罢官回老家山阴。十年后,又到川陕王炎处出力,可努力又白费。又到成都老朋友范成大处,抗金志愿也得不到实现,心里常气闷,喝酒写诗,来抒发情感。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陆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个别号,叫放翁。

4. 陆游爱国故事150字,急急急!!!!

1210年1月26日是除夕,陆游走到了生命尽头,这一年他85岁。诗人的眼光停
留在旧军装上。这个伴他度过大半辈子。三十多年过去了,军装挂在墙上,尘土覆
盖了,尘暗旧貂裘。他也被人冷落被人遗弃了。生命最的时刻,还是在回忆三十多
年前的战场生活。他唯一放不下的不是名利不是家业,是在内忧外患中的国家。他
留下了《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的遗瞩。在这个人
世,他唯一牵挂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理想没有实现,他仍然在等待,王师北定中
原。为什么陆游如此不忘?原来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北伐没有成功的
时候。高宗以求和为基本原则。一批爱国将领或是被处死,或被打击,很少有提北
伐的主题。南宋人在西湖歌舞中麻木时,陆游终其一生在为收复中原而奋斗呐喊。
今天就讲几个故事,感受这位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激情。第一个故事是,泪溅龙
床请北征,是说他请皇帝御驾亲征,这里牵到一个问题,二人地位悬殊太大,一个
是天子,一个不过是八品文官,本来见皇帝的机会都少,好在宋有轮对的政策,陆
游好不容易见到了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五月,正好碰上高宗的生日,金国派来了
使者,送来了贺礼,这次的贺礼特别,是战书。要求南宋割让泰安以北的土地,不
答应,就要挥师南下。高宗一看到,立即大哭。他想的是逃跑。路修得宽,皇帝这
样的态度,陆游要请求皇帝御驾亲征,难度就可以想象有多大。换上别人,肯定会
顺着宋高宗,可是陆游慷慨陈辞时,面对宋高宗的态度,陆游可能忘了自己的卑微
身份,大声恳求,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历史上,就会出现这样的似乎不可能却真
实发生的故事。这事发生后,对陆游的影响是,他被罢官了。对陆游来说,个人利
益永远微不足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不会就此沉默。此后,起落的过程,往往都
与他喜欢提北伐这样的话题有关。四十岁时,担任镇江通判,力劝张浚北伐,又被
罢官。长达四年的闲居生活开始了。

一个文人的战场表现:一直到46岁时,才重新起用,此时做了非常大胆的举
动,毛遂自荐,写了长信给王炎,这是四川宣抚使,王炎也是抗金将领,看到这封
信,非常高兴,邀请他来任职,官名是左承议郎……实际相当于军事参谋。这个职务
重要,为前线战士出谋划策,还要主管各种文件。这一年他四十八岁。他终于到了
前线去。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之前的诗篇,陆游感叹自己老了。之后,到了南
郑,心态马上转变了。“不妨青鬓戏人间。”心态变了吧?陆游突然改变,是因为心
态的改变。这也说明在很多人看来,战场是最危险的地方。陆游看来是最快乐最浪
漫的地方。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他是充满幸福感地去战场。原因只
有一个,是对民族对国家的深沉的爱。爱到足够强烈,才能置个人安危不顾。南郑
从军岁月是他一生中生命的最高潮。在南郑时,他终于参加了对金的小规模的战
争。再艰苦,他都不抱怨。再是他充当过南宋军队的情报员。这种工作要的是胆大
心细。陆游的武艺就能发挥作用了。他自己说过,读书三万卷,学剑四十年,剑术
高超,适合去做情报员。他巧妙地避开敌人的封锁,出色地带回对方的信息。再是
在南郑的打虎经历。今天看来是游戏娱乐,当时打猎不仅仅是游戏娱乐,更多地是
军事演习,他还单枪匹马打死过几只老虎。这些事情一直在南宋军队中流传,成了
传奇故事。南郑前线的经历,成了他一生回忆的亮点。直到晚年还在频繁地回
忆。 《书愤》,说自己壮年时哪知道世事艰难,中原北望气如山。瓜洲渡与大散关
与两次战争有关。1161年的两次战斗。同样是陆游足迹所到之处。这些都曾经是他
一生中离救国理想最近的地方。他自诩是塞上长城,有他们在,一定会抵抗金兵,
甚至能收复中原。

突如其来的变故:在乾道八年十月,王炎被召回朝廷。他做的事就是筹备北
伐,准备就绪时,被调回临安,表面升官,实际上是临阵换将,这是一种信号,朝
廷对金用兵的决心动摇了。不久,王炎被罢官,陆游也被撤回,来到成都。他深知
这次被调离前线,可能一生不再有上前线的机会了。一腔热情或许没有机会了。悲
愤中写下《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
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
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写
作时,正是淳熙四年,到成都大概五年时间。十多年中,有多少像王炎这样的爱国
将士等待机会,可是没有朝廷的旨令,只能让机会白白流逝。主政的达官们在醉生
梦死。战马肥胖,弓箭只能在仓库中腐烂。极度写出了陆游的愤慨。刁斗仿佛是在
催促时间流逝。大好机会就白白浪费了。战士们长期守边境,心中悲凉只能在笛中
寄托。最后四句再转,写到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在盼望军队打过来,解救出自己。
事实上,写这首诗时,离靖康之耻过去了半个世纪,南宋没有决心与斗志。遗民在
这样的夜晚,会流下多少泪水?一想到统治者的软弱,想到战士的艰苦与壮志难
酬,感情在诗中奔泻。他用笔战斗在呐喊,在挥洒爱国激情。此后是被朝廷罢用,
多是被闲置。永远的遗憾:在这二十多年中,陆游尽管没忘国家命运,朝廷却不再
关心他。可是他没放弃过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深的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爱
国激情再次喷发。 “铁马冰河入梦来”。他想的仍然是祖国。不能为国做事,才是
最痛心的。无奈中,回忆回到了二十年前,在南郑前线的那段经历。铁马冰河是他
一生中的最高潮。现在这一切只能入梦来。这个国家的命运前途自有达官贵人操
心,可是对他来说,身份卑微阻止不了忧国之思。陆游八十二岁时,朝中再次发动
对金作战,一听到消息,陆游写下了有名的《老马行》,把自己比作老马。王师北伐
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哪里是老人能写
出来的?开禧北伐是他一生经历的最后一次战斗,尽管不能为国效力了,仍然用诗
笔来战斗,为战士打气。失望的是这一年的北伐,也因为仓促,而迎来了失败。这
次打击,彻底搞垮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示儿》再次证明了对国家的爱。他
没看到理想实现的那一天,不过他的一生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爱的一生才是真正
的悲剧人生。他的爱国激情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陆游。他对子孙的告诫没白费,后
代中英雄层出不穷。他的爱国信念并不寂寞。梁启超评价他说: “辜负胸中十万
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5. 陆游的故事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的故事:
陆游从小尝够国难的痛苦,幼小的心灵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少年勤奋。二十九岁那年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考试。秦桧暗示考官,要让秦埙得第一名。考官没买账,秉公办事,让陆游得了第一。
秦桧十分恼火。第二年,陆游到京城临安考试。主考官又让他得第一。秦桧更生气,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他的考试资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考试官的责任。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担任临安任枢密院的编修官。

他力主北伐,可重重阻挠。先在张浚部下,说张听陆作战失败一起被排出朝廷,被罢官回老家山阴。十年后,又到川陕王炎处出力,可努力又白费。又到成都老朋友范成大处,抗金志愿也得不到实现,心里常气闷,喝酒写诗,来抒发情感。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陆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个别号,叫放翁。

6. 陆游的爱国故事字数不要太多,急!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词的创作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等。

7. 陆游的爱国故事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7)陆游的故事200字扩展阅读:

宦海浮沉:

淳熙十三年,陆游闲居山阴五年之后,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陆游入京向孝宗辞行,时陆游诗名大胜,孝宗于延和殿勉励陆游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陆游在严州任上,“重赐蠲放,广行赈恤”,深得百姓爱戴。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陆游任满,朝廷升为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再次进入京师。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

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

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参考资料:

网络--陆游

8. 关于陆游的小故事五十字左右

陆游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
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专被迫属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
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两人意外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 (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9. 求一篇陆游或杜甫的小故事(要简单 200字)

陆游的童年曾经历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他随其父陆宰及全家老小流离转徙,四处避难,饱尝了离乱之苦,对故土沦陷极感痛心;父辈们的爱国思想在艰难困苦中又浸透到他的心灵深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培植了他终生不忘忧国忧民的深沉的思想感情,成为南宋时代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陆游成年后即以恩荫补授登仕朗。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应试礼部,并列第一,因为“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被主和官吏罢免。乾道六年(1170),诗人去四川任通判,阅二年,调任四川宣抚司于办公事兼检法官。陆游入幕后,积极赞助活动。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为奋发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也成为了陆游许多爱国诗篇的现实基础。 此时的南宋战火纷飞,女真统治集团大肆进攻南宋领土。女真统治集团占据了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可南宋统治集团昏庸无能,推行屈辱其和的政策,向金朝摇尾乞怜,屈膝投降,从而使原来就没有开国气象的南宋更加显得人心消沉,国势更加萎靡不振。此时满怀爱国激情的青年诗人陆游用其豪边悲壮的笔调唱出了激昂雄壮的战歌,抒发出了国土分裂的悲怯,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露无遗。 我们在他的爱国诗篇中首先看到的便是诗人渴望故土能够早日恢复,祖国能够早日统一的强烈的愿望。“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要挽天河洗耳恭听洛嵩”“何日王师从天下,雷雨项洞收枪”诗人常常借助他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他时刻不忘恢复神州的爱国壮志与理想抒写出来。“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这是诗人想象王师出征北伐,势如破竹、尽复失地的情景;“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一样。”这是对胜利后人民重建家园,四海之内皆和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为了早日实现这种理想,诗人在梦里也念念不忘收回沦陷区的计划。“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疏论迁都”诗人把自己报国,壮国的热忱统统从诗歌中表现出来,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壮志。 南宋统治集团内主和派祸国殃民的罪行及贪生怕死的行径令诗人无比愤慨,他以诗代枪深刻、锐利地揭露了主和派人物所推行的屈辱投降的政策。“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桧)”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同时,诗人还刻划了这些人沉湎声色,苟且偷生,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丑恶嘴脸:“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锦绣四合如垣墙,微风不动金猊香。” 南宋的黑暗统治,女真族的非法入侵使陆游抱定了爱国复仇的强烈愿望,但是,摆在诗人眼前的却是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主和派地不断排斥、迫害爱国人物的残酷现实。因此诗人常常感叹:“塞山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得天独厚斑”“胡未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不仅仅是诗人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诗人对南宋暗黑统治的强烈控诉。然而诗人不畏难艰,不怕高压,绐终坚持爱国立场,丝毫也没有改变北定中原的理想,他把自己的欢乐、痛苦、理想和现实都写进了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自己不复国土心不平的志向。 公元1207年,陆游82岁时,得知朝廷下诏伐金,兴奋之中写下了《老马》一诗。“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表示了“老马”也要奔赴疆的豪情。 公元1210年,85岁的陆游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和无极忧国忧民的悲愤,与世长辞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顽强的生命火花,作了激情洋溢的爆发,直抒胸臆的呤唱,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死去原知忘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激昂慷慨,雄浑豪放的短短28个字,直接表述了广大人民恢复国土的愿望,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0. 陆游简介资料200字,拜托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1125年,陆游出生在江南藏书之家,自幼就有丰富的古文典籍能够翻阅。因为陆游自幼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曾先后拜师韩有功等人。

1153年,陆游到南宋都城临安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了第一名。不巧的是,秦桧的孙子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对于陆游就怀恨在心。

1154年,陆游参加了礼部的考试,秦桧暗中警示他人不得录用陆游。直到秦桧病逝,陆游才成功入朝为官。初为宁德县主簿,后又被调入京师,出任大理寺司直,掌管司法工作。

1162年,陆游向宋孝宗提出了北伐的策略,而南宋当时提倡的还是主和,不愿在继续征伐。后因为,陆游处处游说北伐之策,被主和派针对,设计陷害,使得陆游被迫离京,罢免一切官职。

1172年,陆游在四川任职,生活了整整5年,后被调入京师,被任命为江西常平提举,管理水利’粮仓事宜。



(10)陆游的故事200字扩展阅读

个人成就

书法艺术

在陆游的一生中,除了诗文外,书法是他理想的寄托和永远的追求。

从其有关书法的诗作和存世的书法手迹、碑帖看,陆游擅长正、行、草三体书法,尤精于草书。陆游的正体书法,师从晋唐法帖 ,沉雄浑厚,极富神韵,

有明显的颜真卿楷书笔势;其行书、草书,取法张旭、杨凝式,又受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影响,更多追求人品和精神上的契合,讲究对比的变化和节奏。

陆游的书法简札,善于行草相参,纵敛互用,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意致深远”。

其《自书诗卷》,仍然保留早年学习颜真卿、苏轼书法的笔法风格和习惯用笔,但又明显地融会杨凝式行书、张旭草书的长处,无论是用笔、结字和布白都与其诗浑然一体,明人程郇题跋为“诗甚流丽,字亦清劲” ,是难得的书法佳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陆游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