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历史故事两千字
1. 关于清正廉洁的故事现代200字左右
1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贪污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钉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笔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2包拯的《诫廉家训》 北宋包拯,他为官清廉公正是妇孺皆知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以警戒后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孙中有贪污受贿者,不能被称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孙。”
3马寅初拒贿 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寅初解放前曾担任浙江省财政厅长。有一天,德清县有一个想当县长的人托人将一千大洋送给马寅初,请马寅初开开后门,让他就任某县县长。马寅初勃然大怒,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这种人今天能用钱打关节,真的当了县长,一定是个贪官。凭这一条,他就不能当县长。立即吩咐来人把钱退回。
2. 有关于“廉洁”的历史故事吗
1,《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位贤人,名曰子罕。他官至辅政,却回异常清廉。国中有答人得了一块硕大而明亮的美玉献于他,他却拒而不收。献者曰:“此乃珍品,价值连城啊!”子罕答曰:“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我们还是各安其宝,否则我们两人的宝都失去了!”“不贪为宝”,这是多么精辟而又令人深思的话语!
2,公仪休嗜鱼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3. 廉洁故事200字
1、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6、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7、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8、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9、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10、孙中山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时,留下了一份《家事遗嘱》:“余因尽粹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孙先生为中国的独立与自由奋斗了一生,功勋卓著。他担任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大总统,但临终时留下的遗物只有一些生前的衣物,2000多本书籍,还有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住宅。这份《家事遗嘱》就是孙先生一生廉洁的真实写照,怎能不令人动容?
仅供参考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祝你学习进步
4. 廉洁作文1000字的好作文!
轮,之所以可以行于茫茫海洋,是有定位系统的导航;船,之所以能够浮于暗礁遍布的江面,是借助航标灯的导航;我们,要存于大千世界中,要靠廉洁导航。
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我们都是一块块的浑金璞玉,虽然接近于完美,但尚有许多未经打磨的棱角。时间与等待着我们的经历拿着用于打磨的利刃严肃地望着我们,想知道我们有哪些珍爱的品行和财富不愿被磨掉。
古今中外,人们徘徊于形形色色的诱惑之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廉洁的光芒仍然照亮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翻开中华文明史,廉洁遍布汗青:孔子笃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箴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周敦颐语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郑燮坚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李世民豪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悠悠五千文明史,脉脉无限廉洁事,中华的历史是一部充满廉洁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被分别谥为“元公”、“纯公”、“正公”、“文公”,并从祀孔子庙,荣耀至极。这是对于廉洁的最高崇拜与信仰。
屈原本来受楚怀王的重用,由于小人的挑拨离间,楚怀王疏远并且贬谪他。屈原抑郁地走到江边,被一个渔翁认出:“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成这个样子?”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渔翁:“既然举世混浊,为什么你就不能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皆醉,为什么你就不能吃点儿残羹剩饭呢?为什么怀里抱着美玉般的德操,而自己却被流放呢?”屈原:“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了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又有谁愿意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去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身江水葬身鱼腹,又怎能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屈原的言行,正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些古训,说的就是廉洁的魅力。廉洁是一种心灵的美丽、是一种精神的魅力。人们的心灵因廉洁而变得淳厚朴实、纯洁无瑕,人们也因廉洁而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中“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人们常用这句话表达一个人坚守气节的决心。而弄虚作假,虚情假意,为人们所不齿;惟诚实守信,廉洁自守,才能拥有心灵美,才能具有人格的魅力。看看那些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他们不知何为廉耻,最终还是会被绳之以法,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而后悔不已。然而,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还不是被虚假的利益与财富蒙蔽了双眼,看不到那廉洁诚信的导航灯!
廉,廉正;洁,清洁。廉洁,君子之道,立人之本。
失去廉洁的人在世界上是被视作空虚的!而我们缺少的,正是去欣赏廉洁。欣赏廉洁,因为廉洁是最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的:“健康”随着时间损毁;“美貌”随着光阴枯萎;“金钱”随着时光耗尽;“荣誉”随着历史封尘。但“廉洁”却如一杯醇酒,越品越有味儿,越品越觉得芬芳、醉人…
罗曼·罗兰曾说:“人生的大海上,风高浪急,你须自恃扁舟,方能到达彼岸。”我们依恃到达彼岸的扁舟是什么呢?就是廉洁。
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知晓廉洁,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继承它,弘扬它,是民族的召唤,祖国的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廉洁是一把打开人们心灵的钥匙。只有洁身自好,才会赢得他人的尊敬!
敬廉崇洁、知诚讲信。
廉洁教育培养了我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意识和文明守法观念,从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言行一致,不贪小便宜等生活习惯做起,让我们懂得了远离不良诱惑,洁身自好,做一个诚信守法的人。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廉洁,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廉洁与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他们,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廉洁,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廉洁不可抛!
初中《焦裕禄》;高中《孔繁森》;现在大学了,看《生死牛玉儒》;虽然没有痛哭流涕,却每次都是泪流满面。他们“孺子牛” 的公仆情怀,共产党人“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风貌和政治本色,为我们树立起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榜样。
作为一名团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要时刻向他们学习,廉洁自守,以身作则,做好本职。
我深知廉洁的重要。廉洁是指不贪污腐化,不奢侈浪费,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也指有道德修养,行为纯洁,不随便索取不应有的报酬和不正当的财产,并以身作则,与腐败现象作斗争。廉洁是美德之一,受人爱戴;廉洁是大公无私的表现;廉洁可以提高人的内在修养。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求自己一定做到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为座右铭,廉洁自守、做一名好学生,好公民。
莫被“浮云遮望眼”。古语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廉洁是一面火红的旗帜,旗帜不倒,真情永驻;廉洁是一座耀眼的灯塔,灯光不灭,方向永明。前路漫漫,群聚而又孤独,清晰而又迷茫的我们要扛好廉洁这面旗帜,守好廉洁这座灯塔,本着“淡泊人生蓄以明志,清廉处事方能致远”的理念,用廉洁的光辉为自己导航!
5.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 字数一般
1、羊续:“悬鱼太守”
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袁律修:“五代清郎”
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为官50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礼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
3、范景文:“二不尚书”
明代的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位高权重,很多人来求他办事。为杜绝纷至沓来的亲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门上写下6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故被百姓美称为“二不尚书”。
4、陈滨:“苦行老僧”
清代古田县人陈滨,居官清廉,政绩显着。他常对人说:“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后来巡抚湖南、福建。当官20余载,独身在外,没有携带过家眷。
儿子想去探望他,竟苦于缺路费。在衙门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于清贫,终生不变,受到百姓称赞。康熙皇帝称他为“苦行老僧”,此名不胫而走。5、汤斌:“三汤道台”
清代岭北道道台汤斌,为官多年,竟毫无苟取,坚持以清贫为本,每日以豆腐汤为肴,许多百姓便敬称他为“三汤道台”。意思是说他: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廉,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涩,对世道人心像人参汤那样滋补。
6. 廉洁故事130字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他将它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难得的宝石,所以才敢拿来献给您,可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罕说:“我为人处事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么我们两个都失掉了宝。我不收,这样我们各人就有各人的宝石啊!”
这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事,尽管它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它却如同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古人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优秀品德。同时,这个故事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警示后人,无论金钱还是物质上的诱惑,都是可怕的。
中国建设银行原行长王雪冰喜欢收藏珍贵名表,先后多次接受数人送予的款物,物品中多为名贵手表,最终沦为阶下囚;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金德琴,侵吞公款,晚节尽失,锒铛入狱;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王益,为多名请托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对方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1196万余元,被判死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如果时间能够倒流,相信这些人一定会知道清正廉洁有多么重要。
先让我们看看那些已经一失足成千古恨者吧!也许从他们身上会让我们明白,保持节操一身、正气满腔的道德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也许有的朋友认为,我们只是吃点喝点,或收点小礼小品,根本犯不到这些贪官污吏的地步。但是要知道,只有“勿以恶小而不为”,才不至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呀!贪官也并非生来就是坏人。湖北省黄冈市委原常委、统战部长操尚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出身布衣贫,自幼讲诚信。少年怀壮志,半世苦艰辛,与民谋福利,积极兼勤奋”。正因为他不拘小节,抵挡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从接受吃喝到收受礼品,索要财物,一步步蜕化变质,结果是:“钱遮眼睛头发昏,官迷心窍人沉沦。只因留恋名利地,终究沦为犯罪身”。他最终发出的感慨是:“忘其宗旨,触其法律,悔其自己,伤其亲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做其新人,以示后戒”。朋友们,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拒绝诱惑,就是拒绝私欲和贪婪,就是拒绝腐败和堕落。拒绝诱惑,需要的是浩然正气,正气浩然。有人说正气是道德品质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无私奉献的旗帜,是真善美的化身,而我要说,它更是伟大人格的象征,是卑微不失凌云志,平凡犹有不可欺的骨气,是邪恶之辱不低头,大义凛然不畏惧的大气,是一个人的精神气,一个人的英雄气。作为新时代的金融工作者,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骨气,这种大气,这种精神气,这种英雄气,这种大浪淘尽犹然闪光,穿过迷雾依然夺目的人格魅力!
昂扬不坠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朋友们,让我们恪守“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至理古训,踏踏实实地做人,坦坦荡荡的处事。让我们以“社兴我荣,社衰我耻”为最高信条,认认真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干干净净对待每一笔业务。让我们用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去拒绝诱惑,做一名无欲则刚、清正廉洁的金融卫士。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只要我们恪尽职守,视廉为宝,守身如玉,我们就一定能共同开创信合事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7. 古今中外关于廉洁的故事
1贤母“封” 儿廉俭
陶侃,晋朝人。早年丧父,母亲守寡,家徒四壁,靠纺织为生。陶侃自幼好学,再加上母亲善教,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陶侃20多岁时,受命为当阳县吏,监渔业。他想:母亲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监渔官,送一些鲊鱼给母亲,也算尽点孝心。于是,他托人带了一罐鲊鱼给母亲。
谁知,母亲拒而不收,封了“鲊”,并写信说:你当了县吏,拿公家东西给我,以为是好心,相反,它不仅不能有益于我,反倒给我增加了忧愁。
陶母“忧”什么呢?她说:“吞占公家的东西,就是贪。贪婪之心是没有止境的,后果就难以设想。”她告诉陶侃;“人有不为之,而后才可以有为。为人不干坏事,才会做好事。”
陶侃做官不久,把母亲接到府上,母子常在一起议事。这年3月,陶侃乘船漫游,回来后对母亲说:“我乘船时,在水平如镜的江面上,一点都不怕。
但到了波涛汹涌的地方,船左右摇晃,心里却有些胆怯。”陶母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她拿船、水作比,陈述官与民的关系,教育陶侃要关心民众,爱护民众。陶母遇事善导,陶冶了陶侃的廉俭品德。他在荆州任刺史时,不仅清廉,而且节俭。
连造船留下的木屑也命令船官收集起来,等到雪后放晴,这些木屑就撒在雪水打湿的台阶上,便于人们行走。官府里用竹,他也把丢下的竹头积攒起来,这些下脚料又都作了造船的竹钉。
陶侃到了晚年,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军事,并兼任荆、江二州刺史。告老辞官那天,他把所有军资、器仗、牛马、舟车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后,方才离任。
2、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3、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开元年间,吏部尚书魏知古要去洛阳一带考察官员政绩。宰相姚崇有两个儿子在那儿当官,离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辞行,不料姚崇对他十分冷淡。
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到洛阳之后,私下接见了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崇之子请求他在皇上面前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见他极力赞扬姚崇的儿子,便宣姚崇进殿,对姚崇说:“你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政绩不错,朕有意提升他俩。”
姚崇坦然地说:“我这两个儿子才识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见姚崇能秉公处事,十分高兴地说:“魏知古徇私妨碍公事,辜负了你对他的教导,我也不能原谅他。
看来只有罢了他的官以正朝纲。”姚崇复奏道:“我教子不严,罪该受罚。如果陛下因此事贬谪魏知古,那人们就会说他是当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听后十分赞许,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个性是在玄宗时期,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4、包拯拒礼为开廉洁
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
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
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5、毛泽东的廉洁故事
据主席身边的警卫员回忆,1929年1月,红四军下井冈山,迂回于赣南、闽西之间,毛主席行军,战士们沿途没见他骑马,可部队中的伤兵、病号、掉队的战士们都骑过他的马。
虽说毛主席是前委书记,但他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同吃一盆菜,没有丝毫区别。1932年,红军打到漳州,警卫员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见他脚上穿的黑线袜子。
已经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袜子了,主席发现他盯着他的袜子看,就把脚一伸,说:“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后你替我买的,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你看还是好的。
但是再不能换袜底子了,袜面也太稀薄,经不起洗了。”主席说着,还有些舍不得的样貌。毛主席行军中惟一御寒的一条毯子。
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个麻袋片了。部队并不是没有像样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
8. 廉洁故事作文1000字左右
有名人来道:“清正在德自,廉洁在志。”这句话就是描写廉洁的。有些人认为廉洁就是不受贿,但我要告诉大家廉洁就是平常的小事,廉洁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助人,不说谎,诚实守信这就是廉洁的小事。只要大家留心观察身边的一点一滴,就会发现廉洁。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个故事:早在我爸爸年轻的时候,他就喜欢帮助别人,特别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爸爸年轻时有位邻居,她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没有儿女,只得一人生活在冬天没暖,夏日没凉的老房子里,世间万事快速的变化,岁月毫不留情得在她的脸上划下了痕迹,充满了沧桑感。爸爸年轻时特爱助人,见到这位孤寡老人,不经总心底升腾起怜爱之情。
遇见这位老人,几天考虑后,爸爸就决定要帮助她咋么帮助他呢?接下来就让我一件一件的慢慢论道吧。
爸爸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安排好这位老人的一日三餐,为了这个爸爸还帮他买菜,每天都会细心照料,爸爸每到菜场都细心的帮她挑菜,爸爸还细心的描述当时爸爸为了经济还挑便宜而好吃的,当时还真像一个家庭小主男。
还有夏天,爸爸专为那位奶奶挑水,
9. 古代廉洁小故事 200字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新鞋踩泥”。《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子罕辞宝”。《左传·襄公十五年》载文: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还不如我们都保有各自的宝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贪为宝”的信条,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给人教育和启迪。
“公仪休拒鱼”。《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灭官烛看家书”。据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