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吃人的故事作文
❶ 小故事吃人的作文
有一天,一群商人路过森林,马车跑呀跑,卷起了一阵风。
路过的小熊在他们后面捡到一张纸,那是商人们掉下来的。“跳下马……向海边跑去……”不好好学习的小熊嘟嘟囔囔地念着纸上的字。他挠着头想着:“马”,我知道,就住在森林旁的草原上,还很热心呢!“跳”和“跑”我也会,“海”……“海”是什么呢?
小熊去问小蝴蝶,小蝴蝶说:“海?海是个蓝色的大妖怪!会吃人的!”小蝴蝶边说边比划着。小熊想:海是个会吃人的蓝色大妖怪?
小熊去问见多识广的小乌鸦,小乌鸦说:“海?海可咸可咸了!你这个整天吃蜂蜜的家伙不会知道的!”这个“海”真的那么咸吗?小熊越来越好奇了。
小熊去问森林里最老最老的树,最老最老的树慢吞吞地说:“海?嗯……听我在海边的椰子树弟弟说,海里有很多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人类管它们叫鱼,就是小猫爱吃的那种……”小熊赶快跑开,他可不想听最老最老的树唠叨它过去几百年的“光辉历史”呢!
小熊想:海是个会吃人的大妖怪,可咸可咸的,还有很多小猫最爱的鱼,这个海可真奇怪!
这时,小猫来找小熊,“小熊!我住在海边的叔叔约我去钓鱼,你要一起去吗?”小猫是小熊最好最好的朋友,有什么事就想叫小熊一起做。能见到梦寐以求的海,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小熊高兴地答应了。
收拾完行李,小熊在想着:“海”是他们说的那样吗?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小熊早早地来找小猫,他们坐上和商人们一样的马车。一路上,小猫不停地说着话:“你不知道,我叔叔厉害极啦!他能钓好多鱼,家里也不缺吃的……”小熊没在意,他在想着神秘的海。
终于到了。小熊奔向海边,蓝色的大海多漂亮啊!以后再也不听小蝴蝶的话了。他又尝了一口海水,还真咸!他从马车上拿下一桶蜂蜜,倒入海里:“尝尝吧,甜的!”海里也有鱼,小猫的口水都快流到海里啦。
小熊一定不会忘记这“会吃人的大妖怪,可咸可咸的,还有很多小猫最爱的鱼”的海!
❷ 写一篇历史人物故事,400字以上
写作思路:写作时从大处着手,尽量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既然文章需要写一篇内历史容人物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个历史人物,对他的故事进行详细描述。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英雄好汉,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但我最敬佩的,还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你们会问:你为什么敬佩诸葛亮呢?别急,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最敬佩诸葛亮能把他头脑里广泛的知识于战国情景结合起来。在草船借箭时,他准确的算出江上会起大雾,料定多疑的曹操不敢贸然出战,轻松的骗取了曹军十万多之剑,连周瑜也自叹不如。
其次,诸葛亮还是一名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的脚踏水车,为百姓减轻了挑水的负担。木牛流水是诸葛亮临死之前建造的,用来运输粮草。据说当时蜀军运输粮草不方便,才发明的。而且木牛流水的肚子里面都是粮草,转动鼻子上的木角,就可以让木牛流马行动或停止。诸葛亮他一生的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诸葛亮神机妙算,善于思考,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去思考者发明创造的精神,足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当然,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的精神。
他的心系天下,鞠躬尽瘁,廉洁奉公,谦虚谨慎,以身作则,这些品质都看成千古楷模。
❸ 历史上的吃人往事有哪些
一般而言,发生饥荒的时候会有人吃人,但历史书上真记载了一支军队,以人作军粮,就是慕容鲜卑。八王之乱时幽州刺史王浚引慕容鲜卑入中原作战。他们不带军粮,沿途抓了几万汉族少女,晚上强奸,白天就吃掉,等打完仗经幽州回去时还剩八千少女,被王浚发现,要求留下。慕容鲜卑不愿留下这些少女,全部杀了尸体投入易水中,易水为之断流,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最血腥的时代,汉民族灾难最深的时代
在元朝,也有这一类的例子。《元史》就记载着河南的秦氏姐妹,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凿出自己的脑浆,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脑浆是用来熬药,大腿肉是用来煮粥
吃人肉的事,经济的和饥饿的两种原因,本来很接近。以汉朝为例,单就《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里,我们就可看到这些吓人的记录:
一、汉高祖二年(纪元前二○五)——“人相食,死者过半。”
二、汉武帝建元三年(纪元前一三八)——“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三、汉元帝初元元年(纪元前四八)——“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
四、汉成帝永始二年(纪元前一五)——“梁国平原郡……人相食。”
五、王莽天凤元年(纪元一四)——“缘边大饥,人相食。”
六、汉光武帝建武元年(纪元二五)——“民饥饿,相食。”
七、汉灵帝建宁三年(纪元一七O)——“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八、汉献帝建安二年《纪元一九七)——“江淮间民相食。”
上面随手所举的例子,都是中国人吃人的历史。这些长忍现象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荒年。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最明显的,就是战争。
唐朝“安史之乱”,张巡、许远的部队,被安禄山的军队包围在睢阳。后来因为被包围得太久了,东西都吃光了,战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于是大家互相换小孩子来吃(不忍吃自己的,所以互换)。小孩子吃光了,张巡竟把他的姨太太杀掉。
于是,从吃张巡的姨太太开始,大家又拼命吃女人。女人吃光了,又吃男人。全睢阳城一共有六万人,最后被安禄山攻破的时候,只剩下几百人了。
又如唐朝僖宗的时候(纪元八八六),杨行密围住广陵城(现在的扬州),一围就是半年。城里的人都饿得吃不消了。军队公开抓人来卖,捆起来,像杀猪一样的杀了吃肉。这又是一个长忍的例子。
唐朝昭宗天复二年(纪元九○二),凤翔城被朱全忠所围,城里公开卖起人肉来。人肉的价钱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钱,人肉每斤只一百钱。
宋朝高宗绍兴三年(纪元一一三三),杭州也有吃人肉的场面,同时还有了称呼:瘦的男女叫“饶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烂”,这些被吃的人,统一被称做“两脚羊”。
清朝仁宗嘉庆六年(纪元一八○一),四川人罗思举的部队缺粮,于是开始吃俘虏,一共吃了3500多人!
上面最后一个例子是指吃敌人的肉。在历史上,这种情形也很多。
汉朝王莽被杀,几十个人抢着吃他。
梁朝侯景死了,身体也被老百姓分吃。侯景的参谋王伟,也被公开烹掉,再被老百姓分着吃了。
隋朝炀帝把叛臣斛斯政烹死,把肉分给百官吃。
隋朝关西地方的薛仁杲,恨庾立不肯投降,把庾立放在火上割掉,肉分给军人吃。(庾立是文学家庾信的儿子。)
明朝武宗时候的太监刘瑾(国剧《法门寺》中的主角),被杀的时候,老百姓恨他已极,竟花钱买他的肉来吃。
这些都是因仇恨而吃人肉的例子。
还有一种是嗜好性的,这些都是极长忍的坏蛋。例如唐朝的大盗朱粲,就是个吃人精。他专门烹吃小孩子,也吃女人。他竟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他的感觉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人的肉!
除了上面各种吃人肉的情形外,另有一种特殊的例子,就是为了治病的理由。原来在中国的传统里,有一种迷信,叫做“割股救亲”,就是认为在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若想病好,非得吃病人自己亲人的肉不可,这种认为人肉可以治病的迷信,是唐朝开始的。唐朝有一个叫陈藏器的,写了一本医书叫《本草拾遗》,里头指出人肉可以治病。此后慢慢流传的结果,一般傻乎乎的小百姓也就真的相信起来,在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生病的时候,就会有孝子孝媳们出来,用刀“割股”(割大腿上的肉),妄想用自己身上的肉,可以对亲人的病,有一点帮助。他们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却是蠢的。
历史上关于割股治病的事,举不胜举。宋朝就有朱云孙的太太刘氏,她的婆婆第一次生病的时候,由她的丈夫割股;第二次生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割股了。在《宋史》里头,她是“孝妇”。
接着在元朝,也有这一类的例子。《元史》就记载着河南的秦氏姐妹,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凿出自己的脑浆,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脑浆是用来熬药,大腿肉是用来煮粥,你说这种行为蠢不蠢?
元朝还有割肋肉来为亲人治病的例子。割肋肉的人名叫胡伴侣,为了治爸爸的病,才这样做的。这种行为,还特别得到政府的奖励,你说这种政府蠢不蠢?(当时政府的奖励,除了荣誉奖以外,还给绢五匹,羊两头,田一顷。)
割股的行为,虽然动机是“孝”,但是跟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比起来,却是冲突的。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是:一个人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爸爸妈妈传给他的,他不能也不敢毁了它们。这种行为的最有名代表人是曾参(曾子)。曾子临死以前,还战战兢兢地把自己全身检查了一番,发现没短少什么,没毁坏什么,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才放心地死去。还有一个例子是三国时候的一个将军,传说他在作战时候,眼睛被一支箭射中了,他赶快一拔,眼珠子都被拔了出来。他当时大叫说:“身体是爸爸妈妈给的,不能丢掉,所以这颗眼珠子,我把它吃到肚里去!”说着,就吃下去了。
上面这种割股的例子,有的不仅限于为亲人治病,有的竟还有政治作用在内,因而间接影响了历史。春秋时候,晋文公在外面逃亡,他的大臣介之推,就割过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另一个最富有政治作用的例子,是清朝的西太后。西太后就是慈禧太后,她虽是咸丰皇帝的老婆,但不是大老婆,大老婆是慈安太后。传说咸丰皇帝临死前,怕慈安被慈禧欺负,特别给慈安一个密令,内容说如果慈禧欺负人,就可以把她宰掉。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对慈安非常尊敬,目的就是要骗慈安,使慈安毁掉那个密令。有一天慈安病了,慈禧竟在胳膊上割下一块肉来熬药,送给慈安吃。慈安很感动,认为慈禧简直是她的亲姐妹,对亲姐妹,还要密令干吗?决定把密令烧掉。谁想到慈安把密令一烧,慈禧再也不买她的账了,再也不听话了。后来传说慈安的暴毙,还是被慈禧下毒的。说来说去,这一切,都是当时吃人肉惹来的麻烦。
❹ 小故事吃人的作文吃人的作文
吃人的树
吃人的树
你知道世界上有吃人的树吗?有,当然有,
吃人的树
。在大海下面有一种吃人的树,如果有人去碰它,它就会用树枝把人卷起来,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吸取人的养料,
可不是一般的树啊!。现在地球上大约有500多种吃人的树。在高山上和地面上也有吃人的树。
我杨启贤提醒大家要小心这一类吃人的树。
❺ 吃的故事 作文
松鼠桂鱼”的来历
“松鼠桂鱼” 是姑苏菜肴中的代表作,在海内外久享盛誉。这只菜有色有香,有味有形,更让人感兴趣的还有声。当炸好的犹如“松鼠”的桂鱼上桌时,随即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这“松鼠”便吱吱地“叫”起来。
据说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苏州就有“松鼠鲤鱼”了,乾隆曾品尝过。后来便发展成了“松鼠桂鱼”。清代《调鼎集》中有关于“松鼠鱼”的记载:“取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酱油烧”。季鱼,应是鲫鱼。这条记载间接证明苏州乾隆年间有“松鼠鲤鱼”的传说是可能的。因为《调鼎集》中的不少菜肴均是清乾、嘉时的。其次可以说明今天的“松鼠桂鱼”正是在“松鼠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是,古代的“松鼠鱼”是挂的蛋黄糊,而今天的“松鼠鱼”是拍干淀粉。古代的“松鼠鱼”是在炸后加“油、酱油烧”成的,今天则在炸好后直接将制好的卤汁浇上去的。此外,今天的“松鼠鱼”在造型上更为逼真,其味酸甜可口,这些都是古代的“松鼠鱼”所难以比拟的。
蒲松龄的早点
蒲松龄的一生较少到外地旅游,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崐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春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崐,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崐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
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崐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崐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北京龙舟活鱼
“龙舟活鱼”是北京听鹂馆餐厅的一道宫廷风味名菜。系将活鱼开膛剖腹洗净,在鱼脊中间翻转呈船舱状,并将鸡泥加蛋清、黄酒搅匀填入“船舱”中,加适量鱼汤、葱、盐等调料蒸至入味,随将汤滗入鱼盘,推入煮熟的蛋清泡,再放上蒸好的“龙舟鱼”,便成色彩艳丽、独具一格的美肴了。
相传,清乾隆皇帝一次化装南巡私访,在随身太监陪同下,来到苏州淞江岸边,发现停放着一只金黄色的龙船,乾隆顿生游兴,正欲起步上船,却被船家尚良阻止说:“此舟专为天子而备,庶人无福享用。”
乾隆在笑谈中无意露出了贴身黄龙衬衣,尚良见状惊跪在地,口呼“请万岁上船,小人罪该万死!”乾隆道:“不知不怪,何罪之有?”于是解索离岸,泛舟江上。时过中午,乾隆饥饿令传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鱼肴,他从江中捞起活鱼,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见诺大的鱼盘中,金黄色汤汁里浮动着一条用鱼做的“龙舟”。乾隆品味后极为赞赏,即更名为“龙舟活鱼”选入宫中,自此便成为宫廷御膳名肴。
乾隆在笑谈中无意露出了贴身黄龙衬衣,尚良见状惊跪在地,口呼“请万岁上船,小人罪该万死!”乾隆道:“不知不怪,何罪之有?”于是解索离岸,泛舟江上。时过中午,乾隆饥饿令传膳。正巧,船家尚良善烹鱼肴,他从江中捞起活鱼,烹制了一道“金水渡舟”。只见诺大的鱼盘中,金黄色汤汁里浮动着一条用鱼做的“龙舟”。乾隆品味后极为赞赏,即更名为“龙舟活鱼”选入宫中,自此便成为宫廷御膳名肴。
新中国成立后,听鹂馆辟为餐厅,为了发掘宫廷风味肴馔,从故宫查阅珍存的御膳档案膳单,聘请当时清宫老御厨为顾问,经过一段专研制,终于开办经营的宫廷风味菜点,其中“龙舟活鱼”就是典型一例。
荆州翡翠白玉汤
翡翠白玉汤,是古城荆州著名的肴馔,它是以碧绿的菠菜焯水后,配以雪白的豆腐并加入原汁排骨汤烹制而成,滋味鲜美醇厚相传,乾隆皇帝颇爱吃豆腐菜,在他从北京启程南巡,仅达官贵人进贡和御膳备用的,就有用燕窝、酒肉、鸡鸭、野味等烹制出瑰丽多彩的各种豆腐肴馔。一日,当乾隆微服出访行至南乡时,忽感肚空舌燥,又饥又渴。便随意走向一茅舍中,见一农妇在家,说明需求充饥的来意后,凑巧这贫家农妇屋里尚存放有一块豆腐,又从菜园中拔来些新鲜菠菜,洗净后与豆腐同烧,熟后盛一大碗给客人解饿。尽管乾隆平日多吃山珍海味和名馔佳肴,有道是饥不择食,其时,乾隆尝此民间风味,顿觉口颊一新,自思难得如此口福,并问女主人此乃何等美味?农妇笑着说道:“这菜名为“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后来乾隆回京,并派人将农妇接到京城,遂封为“皇姑”,此菜亦取名为“皇姑菜”。从此,这一农家烹制的菠菜豆腐,竟被跻入了清宫御膳房,登上大雅之堂,成了乾隆爱食之菜。
现今,古城荆州沿传演变下来的“翡翠白玉汤”,其前身就是当年的“皇姑菜。”
合肥曹操鸡
“曹操鸡”是始创于三国时期的安徽合肥传统名菜。此菜系经宰杀整型、涂蜜油炸后,再经配料卤煮入味,直焖至酥烂,肉骨脱离。出锅成品色泽红润,香气浓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观。吃时抖腿掉肉,骨酥肉烂,滋味特美,且食后余香满口。因而,以其独具一格风味,受到来合肥旅游的中外食客好评,曾留言赞美:“名不虚传,堪称一绝”。
相传三国时期,合肥因地处吴头楚尾,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从都城洛阳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伐孙吴(即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行至庐州(今安徽合肥)时,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练人马。曹操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头痛病发作,卧床不起。行军膳房厨师遵照医嘱,选用当地仔鸡配以中药、好酒、精心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感到味精美十分喜爱,随之病渐愈,身体很快康复,尔后每进餐必常食此鸡。由此,后人传于世,“曹操鸡”声名不胫而走。于是这道菜便在合肥流传至今。
现今“曹操鸡”这道美肴,尤以合肥逍遥酒家烹制最为出名,仍以当地优质仔鸡为本,并配以曹操家乡——安徽毫州出产的古井贡酒与天麻、杜仲、香菇、冬笋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葱姜等18种开胃健身的辅料制成。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健体之功,声誉日高,更加名闻遐迩。
宫保鸡丁三说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有三种传说
一说:丁宝桢原籍贵州,清咸丰年间进士,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一向很喜欢吃辣椒与猪肉、鸡肉爆炒的菜肴,据说在山东任职时,他就命家厨制作“酱爆鸡丁”等菜,很合胃口,但那时此菜还未出名。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肉嫩味美,很受客人欢迎。后来他由于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人称“丁宫保”,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
二说:丁宝桢来四川,大兴水利,百姓感其德,献其喜食的炒鸡丁,名曰“宫保鸡丁”。
三说:丁宝桢在四川时,常微服私访。一次在一小肆用餐,吃到以花生米炒的辣子鸡丁,叫家厨仿制,家厨以“宫保鸡丁”名之。
水煮牛肉
相传北宋时期,在四川盐都自贡一带,井盐采卤是用牛作为牵车动力,故当地时有役牛淘汰,而当地用盐又极为方便,于是盐工们将牛宰杀,取肉切片,放在盐水中加花椒、辣椒煮食,其肉嫩味鲜,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成为民间一道传统名菜。后来,菜馆厨师又对“水煮牛肉”的用料和制法进行改进,成为了流传各地的名菜。此菜中的牛肉片,不是用油炒的,而是在辣味汤中烫熟的,故名“水煮牛肉”。该菜色深味厚,香味浓烈,肉片鲜嫩,突出了川菜麻、辣、烫的风味。
玛瑙白玉
玛瑙白玉,原名“酿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乡安徽凤阳县。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于十七岁在钟离县(后改凤阳)玉皇寺(后改皇觉寺)落发为僧,因为清规严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二十里处一位姓黄的厨师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游方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随将刚出锅一块“酿豆腐”施舍给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令御厨如法烹制,可是都不会做,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为“御膳师”专门做“酿豆腐”奉献,以后宫中每逢琼林宴,“酿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从此,驰名于世,相传至今已有六百余年。黄家十三代孙现在仍住凤阳,“酿豆腐”这道名菜成为地方一绝。
樟茶鸭
相传成都人黄晋临,在清宫御膳房为慈禧当差时,将熏鸭用料,改为樟树叶和茶叶,熏制出的鸭子,味道极为鲜美,深受慈禧欣赏。此菜皮酥肉嫩,色泽红润,味道鲜美,具有特殊的樟茶香味。目前其名声传扬海外,成为川菜宴席之名菜。
和尚烧猪头
按照常理,和尚信佛,佛家吃斋,不茹荤腥,他们应是与猪肉等绝缘的。 可是也有特殊情况。如扬州名菜“扒烧整猪头”传说就是一位和尚发明的。当然,他自己是不吃的,专门做给别人吃的。后来,有一位厨师辗转托人,才将和尚的妙技学到手。于是,这道咸甜适中、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名菜就流传开了。 关于这一传说,虽无明文记载,但却可以在古籍中找到旁证。清代的《扬州风土词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词。其中有一首写道:“扬州好,&127;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这就可以看出,扬州法海寺的“扒烧整猪头”的确是很有名的。 和尚为什么会“烧猪头”,详情不得而知。但古代扬州人文荟萃,信佛或研究佛学的人不少,一些人与和尚接触很多,故法海寺和尚破例“烧猪头”给这些熟人吃也是可以想象的。
不知道你想问的是不是这些?
❻ 求历史人物故事!!!400字左右的作文
读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篇文章,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小小年纪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3岁啊,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候啊,她却在军营里到处忙活,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我们现在正直13岁,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的是清闲、舒适的日子,我们怎么能跟刘胡兰比呢?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从此,她开始逐步了解“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道理,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
有一回,八路军把敌人的一个团给包围了,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想到前线去帮忙,队里的首长奉劝她们说:“前线正在打仗,很危险,还是不要去的好。”刘胡兰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她们毅然要求到前线上去支援:“那些战士们为了国家,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不怕,我们也不怕!”首长说服不了她,只得让她们去帮忙。在战场上,她们不仅救死扶伤,还帮战士们运送炸弹,表现的一点也不比那些战士们逊色,一直忙到天黑才撤军回营。那时,她才13岁。
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就发动群众与日本主义者斗争,她经过重重的困难,在1946年6月时终于正式被中央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的候补人员。那时,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那天,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面对敌人的威胁,她临威不惧的对敌人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看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样子,把刘胡兰和逮捕的6位革命人士当场铡死。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永远的占据着她的心,所以她才能从容的躺在侧刀的下面,她那永垂不朽、坚贞不屈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国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毛泽东述说了这件令人悲愤的事。悲就悲在刘胡兰这么小的年纪就英勇的牺牲了,愤就愤在国民党反动派连这么小的小孩都要残杀,实在是可恶!毛主席听完后,悲伤的问:“她是共产党员吗?”“是啊,她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啊!”任弼时动情的说。毛主席触景生情,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挥笔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是啊,刘胡兰在她青春年少的时候,把她的一切都贡献给了革命,贡献给了人民,贡献给了正义!我们为中国有个这样的英雄豪杰而感到高兴,她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人们记忆的深处,她的品格将永远撒拨在那些正义人士的身上,她短暂而又悲哀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伟大颂歌!
❼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吃”的故事
有,历史有记载。吃人肉的事,经济的和饥饿的两种原因,本来很接近。以汉朝为例,单就《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里,我们就可看到这些吓人的纪录:
一、汉高祖二年(纪元前二0五)--“人相食,死者过半。”
二、汉高祖二年(纪元前二0五)六月--“关中大饥,……人相食”
三、汉武帝建元三年(纪元前一三八)--“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四、汉武帝建元六年(纪元前一三五)--河南……父子相食。”
五、汉武帝鼎元三年(纪元前—一四)--“关东郡国饥,人相食。”
六、汉元帝初元元年(纪元前四八)--“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
七、汉元帝初元二年(纪元前四七)---“琅邢郡人相食。”
八、汉成帝永始二年(纪元前一五)--“梁国平原郡人相食”
九、汉王莽天凤元年(纪元一四)--“缘边大饥,人相食。”
十、汉王莽地皇三年(纪元二二)--“关东,人相食。”
十一、汉王莽时--“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
十二、汉光武帝建武元年(纪元二五)--“民饥饿,相食。”
十三、汉光武帝建武二年(纪元二六)--“三辅大饥,人相食。”
十四、汉安帝永初二年(纪元一0八)--“州郡大饥,……人相食。”
十五、汉安帝永初三年(纪元一0九)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
十六、汉安帝永初三年(纪元一0九)十二月--“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
十七、汉桓帝元嘉元年(纪元一五一)--“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十八、汉桓帝永寿元年(纪元一五五)--“司隶冀州饥,人相食。”
十九、汉灵帝建宁三年(纪元一七0)--“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二十、汉献帝兴平元年(纪元一九四)--“人相食。”
者敖之宴 0位粉丝 二十一、汉献帝建安二年(纪元一九七)--“江淮间民相食。”
上面随手所举的例子,都是中国人吃人的历史。这些残忍现象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荒年。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最明显的,就是战争。
唐朝“安史之乱”,张巡、许远的部队,被安禄山的军队包围在雅阳。后来因为被包围得太久了,东西都吃光了,战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于是大家互相换小孩子来吃(不忍吃自己的,所以互换)。小孩子吃光了,张巡竟把他的姨太太杀掉,他对守城的军人说:“你们为国家拚命,好久没东西吃,可是你们仍旧忠贞。我自己的身体不能给你们吃,岂能可惜一个女人吗?”于是,从吃张巡的姨太太开始,大家又拚命吃女人。女人吃光了,又吃男人。全雅阳城一共有六万人,最后被安禄山攻破的时候,只剩下几百人了。(张巡这种杀亲人吃亲人的做法,当然很有问题,因为守城的目的是抵抗“没人性的”叛军。但是自己竟连老婆都吃掉,所谓人性,又在哪里?)
又如唐朝信宗的时候(纪元—八六),杨行密围住广陵城 (现在的扬州),一围就是半年。城里的人都饿得吃不消了。军队公开抓人来卖,捆起来,像杀猪一样的杀人吃肉。这又是一个残忍的例子。
像这一类的例子,还多着呢!
唐朝昭宗天复二年(纪元九0二),凤翔城被朱全忠所围,城里公开卖起人肉来。人肉的价钱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钱,人肉每斤只一百钱。
宋朝高宗绍兴三年(纪元—一三三),杭州也有吃人肉的场面,同时还有了称呼:瘦的男女叫“烧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烂”,这些被吃的人,统一被称做“两脚羊”。
清朝六宗嘉庆六年(纪元一八0一),四川人罗思举的部队缺粮,于是开始吃俘虏,一共吃了三千五百多人!
上面最后一个例子是指吃敌人的肉。在历史上,这种情形也很多。春秋、战国时候,早就有这类事实。战国时候,中山君对于私通外国的臣子,就要吃他的肉,还要一个人独吞,不分给别人。
汉朝王莽被杀,几十个人抢着吃他。
梁朝侯景死了,身体也被老百姓分吃。侯景的参谋王伟,也被公开烹掉,再被老百姓分着吃了。
隋朝炀帝把叛臣制斯政烹死,把肉分给百官吃。
冶朝关西地方的薛仁泉,恨庾立不肯投降,把质立放在火上割掉,肉分给军人吃(质立是文学家庾信的儿子)。
隋朝的张金称本在河北作乱,被官兵抓住,把他绑在架子上,由他的仇人吃掉。唐朝武则天时候,一个凶狠的官吏来俊臣被斩,他的仇人争着吃光他的肉。
唐朝玄宗时候,宰相杨国忠(娇滴滴的杨贵妃的哥哥)被军人杀掉,因为大家恨他,所以给吃掉了。
后晋时候,张彦泽被处死,老百姓抢着喝他的脑髓,又把他的肉吃光。
元朝世祖时候,一个叫阿合马的讨厌鬼被杀,当地军民高兴极了,大家分他的肉,全部吃光。
明朝武宗时候的太监刘理(京剧中《法门寺》的主角),被杀的时候,老百姓恨他已极,竟花钱买他的肉来吃。
这些都是因仇恨而吃人肉的例子。
还有一种是嗜好性的,这些都是极残忍的坏蛋。例如唐朝的大盗朱案,就是个吃人精。他专门烹吃小孩子,也吃女人。他竟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他的感觉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人的肉!
还有一个吃人精,是五代时候的赵思倌。他最喜欢人肝,还喜欢用酒吞人胆。他迷信吃人胆可以使自己胆子大,他说:“吞此干枚,则胆无敌矣!”
这一类的吃人精,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最残忍的是元朝时候的“淮右军”。这种军队最喜欢吃人。他们的吃法是把人拥在铁架子上生烤,有的用开水来烫熟。残忍的程度,真没法写出来。
除了上面各种吃人肉的情形外,另有一种特殊的例子,就是为了治病的理由。原来在中国的传统里,有一种迷信,叫做“割股救亲”,就是认为在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若想病好,非得吃病人自己亲人的肉不可。这种认为人肉可以治病的迷信,是唐朝开始的。唐朝有一个叫陈藏器的,写了一本医书叫《本草拾遗》,里头指出人肉可以治病。此后慢慢流传的结果,一般傻懵懵的小百姓也就真的相信起来。在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生病的时候,就会有孝子孝媳们出来,用刀“割股”(割大腿上的肉),妄想用自己身上的肉,可以对亲人的病有一点儿帮助。他们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却是蠢的。
❽ 我想知道 中国历史有那些人吃人的故事
古代的吃人可分为两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是,由于天灾或战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饥荒,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类为食。这种现象史书常见记载,每个朝代在遭逢大饥荒的年头都会出现吃人的惨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诗中所写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只是尽人皆知的一次。有的朝代在灾年或灾区,人肉还会公开在集□上出售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时,江淮之间民众相食,一斗米要数十千钱,人肉的价钱比猪肉还便宜,一个少壮男子的尸体不过十五千(不如一斗米贵)。明代万历四十五、四十六年(1617、1618)山东大饥荒,蔡州有人肉□,惨不忍睹。清同治三、四年间(1864、1865),皖南到处人吃人,人肉开始卖到三十文一斤,后来涨价到一百二十文一斤,同时,江苏句容、溧阳、溧水等处卖到八十文一斤。这种现象当然是违背人性的,但在那种每个人都面临著饿死威胁的情况下,靠吃人肉来活命还能够使后人理解。
另一类情况是属于残忍行为的吃人。由于目的不同,这类情况的各种具体表现有差异,有的人以吃人肉来炫示凶暴,有的人听信左道邪术以吃人肉来治疗某种疾病,有的人因怀有仇恨以吃敌方的肉来发泄报复情绪,等等,同饥荒年头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带野蛮性和残酷性。这种吃人不属于刑罚的范围,但它和以各种酷刑惩罚人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充分显示了古代人的残忍意识和苛虐心态。
历史上有不少凶暴的将帅用人肉充作军粮,所到之处,就地掳掠民众为食物。十六国时,前秦苻登领兵征战,把杀死的敌兵叫做「熟食」。他对军士们说:「你们早上作战,晚上就可以饱餐肥肉,不必担心挨饿。」于是,部下都甘愿效力,打完仗就吃人肉,吃饱后再作战,因猛异常。唐末时,秦宗权常派遣部将四处屠杀百姓,他的军中不带米面,把杀死的人用盐腌起来,随军携带,作为军粮。唐末杨行密围攻广陵时,城中粮草罄尽,守城军士就抓百姓到集□上贩卖,专门派人杀戮他们,像屠宰猪羊似的,这些人被杀时,竟然一声也不喊叫。隋末的朱粲,更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当时襄阳、邓州一带大灾荒,白米万钱一斛还买不到,百姓相食成风。朱粲乘乱起兵,常捕捉民间幼儿蒸熟吃肉。他对军士说:「世上最美的食物,还能有超过人肉了,只要国中有人,我就不用担心没有军粮。」于是下令,让部下分道捕获妇女和儿童,蒸熟分配给士兵当饭。每攻下一座城镇,朱粲就传命把弱小的男女分给各部,需要时就杀著吃。后来朱粲降唐,高祖李渊派部将段确接受投降并劳军,宴席间,段确饭酒半醉时,对朱粲开玩笑说:听说你爱吃人肉,那到底是什么滋味啊?」朱粲反唇相讥,说:「如果是刚喝过酒的人,他的肉就像糟藏猪肉一样。」段确大怒,骂道:「你这狂贼,既然已入我唐朝,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还敢吃人吗?」朱粲亦大怒,就下令将段确杀死,烹食其肉。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中有一回名为「□人肉朱粲兽心」,就描述了朱粲的暴行。唐末黄巢起事时,率军围困陈州,掳掠百姓为军粮,把人放在大石碓中连骨捣烂,煮熟当饭。
五代时的赵思绾和朱粲是一丘之貉。他领兵占据长安时,城中没有吃的,就杀妇女儿童为军粮,按一定的数目分给各部,每当犒军时,就杀砀百人。赵思绾爱吃人的肝,他把活人绑在木柱上,剖开肚子,割下肝脏,炒熟饱餐,把肝吃完,那被割下肝脏的人还在惨叫。赵思绾从作乱到败亡,共吃人肝六十六副。
这种以人肉代替军粮的行为,在某些正义之师中也不能免。如史载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兵士共食三万人。当时人们相信这是事实,非常吃惊,韩愈却独持不同意见,认为是不可能的,并写文章进行考辩。后世也曾有人重论此事,说张巡的军队所食三万不是百姓,而是阵亡的士兵的尸体;又说张巡杀死爱妾、许远烹熟书童的事也与事实不符,实际上是张巡的妾见情势危急而自杀,许远的书童是 忧惧而暴亡,张许二公借机用他们的肉犒赏士兵,作坚固军心的手段。虽然史籍有所夸大,但不论黄巢还是张巡,因军中缺粮而吃人肉的事总是有的。古时战争残酷,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时刻,环境逼使人性异化,回归到动物界同类相食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并非仅见于唐代。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战乱四起,官兵和百姓都无粮可食,于是就把死人全部用盐腌起来,晒成肉乾,以供食用。登州人范温组织义军抗金,兵败后乘船渡海到临安,队伍进城后还在吃携带的人肉乾。他们把这人肉乾叫做「两脚羊」,其中老而瘦的男子叫做「饶把火」(意思是说这种人肉老,需要多加把火),年轻的妇女叫「不羡羊」(意思是说这种人的味道佳美,超过羊肉),小孩叫做「和骨烂」(意思是说小孩子肉嫩,煮的时候连肉带骨一起烂熟)。乱离时人民遭受的苦难,由此可想而知。
元朝末年,天下动乱,乃兵四起,驻守淮右的官军缺粮,也捕人为食。他们认为小孩的肉为上等,女人的肉次之,男人又次之。吃人的办法有许多种。有的是把人放在一只大缸里,外面用火煨烤,直到把人烤熟;有的是把人放在一个铁架子上,下面用火烤,像烤羊肉串似的;有的是把人的手脚捆绑起来,用开水浇在身上,然后用竹扫帚刷掉人身体外层的苦皮,再割剥肌肉烹炒而食;有的是把活人装在大布袋里,放进大锅里煮;有的是把人砍成若干块,用盐腌上,随吃随取;有的是只截取男人的两条腿,或者只割下女人的两只乳房,其馀的部分扔掉。种种酷毒做法,难以详述。他们把这种人肉叫做「想肉」,意思是说吃了之后美味无穷,还使人想念。元朝的暴政,仅此可见一斑。
❾ 历史上那些人的故事可以作为以“悔与悟”为话题作文的素材
一 以下这些皇帝,都是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然后后悔,也悟出了正确的人生处事方式的
二汉朝
汉文帝后元年(前163年)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与?……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冬十月,出现日蚀。诏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
汉武帝即位后穷兵黩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宫室,挥霍无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盗并起,天下板荡。晚年,巫蛊狱兴,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俱死于此,株连甚广。不久,即察知太子无辜,乃建“思子宫”,自责悔过,时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明年,当群臣之面自责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还追悔曾屡受方士仙人欺骗,曰:“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随后,他又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重启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轮台罪己诏》)曰: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乃者贰师败(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惨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令百姓养马即可免除徭役),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唐朝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旱、蝗并至,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百姓有饭吃,宁愿上天把一切灾难都降在他一人身上。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天,大旱,帝乃“罪己”求雨。
宋朝
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闰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发非时,下“罪己诏”。
明朝
明思宗自缢前下诏“罪己”:“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❿ 历史上有没有吃人的事例
吃人的例子最残忍的莫过于崇祯年间张献忠屠川,张献忠吃人无数,将人肉干叫做“版两脚羊”,将老权而瘦的男子叫做“饶把火”,将年轻的妇女叫“不羡羊”,将年幼的小孩叫做“和骨烂”,等等让人毛骨悚然的称谓,更是那些雅士们的创新和创造。
民国期间,四川、陕西、河南等地因饥荒贫困而食人的记载很多。1936年5月4日《天津日报》载《成都通讯》说:“今年树皮吃尽,草根也吃完,就吃到死人的身上。听说死尸的肉每斤卖五百文,活人肉每斤卖一千二百文。'省赈会'特派员王匡础到六口场视察,在一肖姓的屋里发现女饥民张彭氏、何张氏等围食死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