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丽的小故事
A. 李素丽事迹简介
21路公共汽车线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李素丽就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和细致的关怀。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她的售票台旁的车窗玻璃在进出站时总是敞开的。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车窗打开,伸出伞遮在上车前脱掉雨衣、收拢雨伞的乘客头上。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尽管总是挤得一身汗,可她却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
素丽是公共汽车司机的女儿。上高中时,李素丽的梦想是当播音员。高考时,李素丽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但是她以12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落榜后的李素丽,到公交60路汽车当了售票员。李素丽在父亲的教育下,在周围同事的感染和帮助下,她渐渐地爱上了售票员工作。从60路调到21路后,李素丽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一点一滴的积累,练就了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的本领。老幼病残孕,最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就主动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见到他们追车就尽量不关门等他们;外地乘客既怕上错车,又怕坐过站,李素丽不仅百问不烦,耐心帮他们指路,还记着到站提醒他们下车;遇到人生地不熟的乘客,李素丽从来不跟他们说“东西南北”,而是用“前后左右”指路,让乘客更容易明白;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总要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遇到堵车,她就拿出报纸、杂志给乘客看,以缓解他们焦急的心情;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及时地送上一个塑料袋;遇到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赶紧从特意准备的小药箱里拿出常备的“创可贴”;姑娘们夏天穿着长裙上下车,她忘不了提醒她们往上拎一拎,以免被后面的人踩上摔跟头。
B. 王素丽的故事
1.普通售票员李素丽的成功事例
“各位乘客,欢迎乘坐我们21路1333号车.您可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我将用北京人热情、好客的传统,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途中,如果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请不要客气,我会热心帮助您.”伴着扩音器里李素丽甜润的声音,汽车启动了.
21 路公共汽车线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么繁华的地界,但南来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车,往往就通过这路车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务.这路车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34岁的售票员李素丽就在这平平凡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她“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的精神风貌,给乘客们带来美好的天地,给乘客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为我的职业、我的岗位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让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实”.
这是一个漂亮整洁的车厢:彩旗挂满四周,地板漆色鲜艳,玻璃明亮照人,扶手干干净净,“乘客之家”几个大字分外醒目.
15年前,以12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的李素丽,到60路汽车当了售票员.开了一辈子公共汽车的父亲的教育,党团组织的帮助,使她渐渐爱上了售票员工作.
启示:只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兢兢业业,就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C. 李素丽的故事
李素丽在十米车厢中创造了举国瞩目的业绩,成为飘扬在全国公交行业的一面旗帜。除了她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把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到工作岗位上,还与她注意社交技巧、讲求口语艺术,用艺术化的语言开展工作密不可分。李素丽是怎样追求口语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口语呢? 1.以情暖人。李素丽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与乘客的情感交流,她靠真挚的感情来换取乘客的真情,用自己火热的心来温暖乘客的心。每次发车出站,她都会脸挂亲切的笑容,用甜美、悦耳的声音与乘客们“打招呼”。大年初一的早班车上,面对节日期间不能休息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乘客,她送上了真挚的祝福:“乘客同志们,今天是大年初一,首先,我代表车组全体成员给大家拜年,祝大家春节好!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工作进步,万事如意……”虽然车厢内寒气逼人,但李素丽的一番话使乘客们活跃起来,大家的心里顿时热乎起来。 2.以“场”促人。除了自己的努力,李素丽还非常注意在车上营造一个文明礼貌、互相尊敬友善的“公众场”,以唤起众乘客对爱心和善心的共鸣、对文明礼貌的呼应。当小伙子应李素丽的询问为刚上车的母女二人让座,落座的小女孩忘记答谢让座的小伙子时,李素丽便柔声提醒:“小朋友,叔叔给你让座了,你该说什么呀?”女孩的一句“谢谢叔叔!”不也包含了李素丽的一番良苦用心吗?正因为有了这一幕,女孩随妈妈下车后的两三分钟时间里才没有人去抢坐这个座位。座位最终让给了一位年龄稍长身体单薄的女同志,这不正是“场”的效应和力量吗?以“场”促动大家的爱心、善心、文明行为、礼貌行为,就是李素丽的“场”所具有的春风化雨般的“李素丽效应”。 3.以理服人。任何工作,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李素丽的公交车,虽然线路不变,但面对的却是不断更替的乘客。各种各样的乘客会给售票员带来不同的问题,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不文明行为。面对随便往车厢地板上吐痰,而且不服车上其他工作人员批评的乘客,李素丽以情开路,以理服人,她走到不文明乘客跟前,娓娓而谈:“您看,我们这车天天打扫,您把痰吐在地上多不卫生!再说,随地吐痰对您的健康也不利啊。”她首先讲明“我们这车天天打扫”,委婉地批评不文明乘客不尊重公交工人的劳动,然后又从乘客自身的健康出发引导他认识随地吐痰的错误,合情合理,情理交融。特别是说完话,她蹲下去将痰擦掉,更是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既震撼了不文明乘客的灵魂,也教育了车上的其他乘客。所以,不文明乘客才能够在下车时主动向李素丽认错,赔礼道歉;那趟车直到终点,甚至再没有乘客向车上扔一片纸屑。 4.以新引人。李素丽的工作,可谓兼收并蓄。她虚心向其他车次的劳动模范学习,学习44路劳模的热情,学习10路劳模的宣传,学习老劳模的朴实。除了在服务内容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还追求服务形式的新颖、独特,努力创造自己的服务特色。她的工作语言,不拘泥于一般的“照本宣科”,而是独树一帜,给乘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乘客容易接受,乐于接受。比如,车辆拐弯,她提醒乘客扶好坐好;遇上满载,需要疏导车内乘客,她说:“请您往里走半步,后面的同志就上来了。”有老、弱、病、残、孕者上车,她问:“哪位年轻同志少坐一会儿……”这些话,非常贴近乘客的实际情况,让人听起来是那么亲切。想想看,只动半步就可以为他人提供方便,只少坐一会儿就帮助了他人,多么具有鼓动力和号召力啊。把动员让座的范围缩小到“年轻同志”,似乎是信口说来,其中又包含着李素丽多少次的揣摩和推敲呢。一个“半步”“一会儿”,不正是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好的印证吗。 5.以甜动人。李素丽的声甜,微笑甜。为了把这个“甜”字送给乘客,她把自己的声音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十米车厢这个特殊舞台上,尽情发挥着声音的魅力,努力追求声音表达的优美动听。如何吐字用气,怎样把握声调和语气,怎样控制时间,是她在车下反复练习的项目。面对乘客,如何绽露动人的笑容,是她在镜中无数次揣摩演练的“节目”。家庭成员成为她忠实的听众和严格的教练,墙上的镜子成为她诚恳的观众和挑剔的裁判。正是有了车下的刻苦练习,才有了车上热情、大方的表情和举止,柔美、悦耳的嗓音和语言。 有人说,李素丽是一个有着出众口才的优秀售票员。的确,口语的艺术和艺术的口语为李素丽的服务工作插上了翅膀。
D. 李素丽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普通售票员李素丽的成功事例
“各位乘客,您好!欢迎乘坐我们21路1333号车。您可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我将用北京人热情、好客的传统,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途中,如果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请不要客气,我会热心帮助您。”伴着扩音器里李素丽甜润的声音,汽车启动了。
21 路公共汽车线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么繁华的地界,但南来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车,往往就通过这路车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务。这路车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34岁的售票员李素丽就在这平平凡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她“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的精神风貌,给乘客们带来美好的天地,给乘客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为我的职业、我的岗位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让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实”。
这是一个漂亮整洁的车厢:彩旗挂满四周,地板漆色鲜艳,玻璃明亮照人,扶手干干净净,“乘客之家”几个大字分外醒目。
15年前,以12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的李素丽,到60路汽车当了售票员。开了一辈子公共汽车的父亲的教育,党团组织的帮助,使她渐渐爱上了售票员工作。
启示:只要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兢兢业业,就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E. 李素丽的事迹
人物事迹
三尺票台上的优质服务
李素丽是公共汽车司机的女儿。上高中时,李素丽的梦想是当播音员。高考时,李素丽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但是她以12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落榜后的李素丽,到公交60路汽车当了售票员。李素丽在父亲的教育下,在周围同事的感染和帮助下,她渐渐地爱上了售票员工作。从60路调到21路后,李素丽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一点一滴的积累,练就了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的本领。老幼病残孕,最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就主动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见到他们追车就尽量不关门等他们;外地乘客既怕上错车,又怕坐过站,李素丽不仅百问不烦,耐心帮他们指路,还记着到站提醒他们下车;遇到人生地不熟的乘客,李素丽从来不跟他们说“东西南北”,而是用“前后左右”指路,让乘客更容易明白;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总要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遇到堵车,她就拿出报纸、杂志给乘客看,以缓解他们焦急的心情;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及时地送上一个塑料袋;遇到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赶紧从特意准备的小药箱里拿出常备的“创可贴”;姑娘们夏天穿着长裙上下车,她忘不了提醒她们往上拎一拎,以免被后面的人踩上摔跟头。 21路公共汽车线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李素丽就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和细致的关怀。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她的售票台旁的车窗玻璃在进出站时总是敞开的。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车窗打开,伸出伞遮在上车前脱掉雨衣、收拢雨伞的乘客头上。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尽管总是挤得一身汗,可她却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 公共汽车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车上什么样的乘客都有。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间,车厢拥挤、嘈杂,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和口角。李素丽往往几句话就能化解一个个矛盾。对待一些不讲理的乘客,李素丽也是以礼待人,以情感人。一次,有个小伙子上了车就往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吐了一口痰。李素丽轻声提醒他不要随地吐痰。不想气呼呼的小伙子又吐了一口。这时,李素丽没有再说话,走过去,掏出纸把地板上的痰迹擦干净。在全车人的注视下,小伙子脸红了,下车时连连道歉。
F. 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的故事的简介
李素丽的故事 李素丽是北京市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她的工作可以说是再平凡不过版的了。但是她权认为: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对职业的态度。在被人认为“脸上无光,工作无彩”的三尺票台上,她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总是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服务。在售票台的抽屉里,李素丽总是放着一个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小棉垫,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她就拿出小棉垫放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她就是这样,想尽一切办法把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带给乘客,被人们誉为“乘客的贴心人”。她说:“我为我的职业、我的岗位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让我每天都感到充实
G. 孔繁森和李素丽的先进事迹
孔繁森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时,亲属都在农村,母亲已年近八旬,妻子王庆芝体弱多病,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只有两岁,生活非常艰难。可是孔繁森想到这是党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不去总得有人去,谁家又没有困难呢?于是,他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告别了家乡和亲人,在西藏一干就是三年,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当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依然还是那句老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要走了,他默默地来到老母亲面前,又一次为老人家梳理着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近母亲的身边,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过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她抚摸着儿子的头问:“咱不去不行吗?”孔繁森哽咽着说:“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那你就去吧,俺知道公家的事儿误了不行,多带些干粮、衣裳,路上可别喝凉水……”老母亲心疼地认可了,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扑通”跪倒在老母亲的面前,流着眼泪对母亲说:“娘,儿走了,您可要多保重啊!”说完,给老母亲磕了一个头,便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的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在阿里,孔繁森同时兼任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他为阿里的军队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早在1990年,迟浩田将军就诚曾写下“心连心,同命运,共呼吸”的条幅赠予孔繁森。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孔繁森迎着暴风雪到受灾最严重的改则县和革吉县指挥救灾,救灾途中,饿了就吃一口风干的牛肉,渴了就抓一把雪塞到嘴里,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山反应,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
2月27日的凌晨,孔繁森躺在革吉县曲仓乡一座牧民的帐篷里,剧烈的头痛使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天旋地转。有着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正在朝他逼近……,可是,让他放心不下的是远在山东的老母亲、妻子和儿女,他艰难地支撑着病体,打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写下了这样的交待:“小梁,不知为什么我头痛的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老母亲、家属和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这哪里是什么交待啊,这分明是孔繁森提前写好的一份遗书啊!然而,这一夜孔繁森没有倒下,终于挺了过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阿里人民终于战胜了这场罕见的雪灾,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而年仅50岁的孔繁森却苍老了许多,黑瘦了许多,他的头发过早的灰白了。
为了加速阿里的发展和振兴,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阿里工作组赴新疆塔城考察边贸工作,途中他在4页便笺上拟就了“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谁又会想到这竟成了他留在高原的绝笔。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间,深深爱上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山山水水,早在孔繁森生前《大众日报》《聊城日报》《山东画报》《西藏日报》等报刊都多次报道过孔繁森在西藏的感人事迹。孔繁森第一次进藏工作时,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随身的物品里就多了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的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孔繁森在拉萨市任副市长时,全市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每见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我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就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了”。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一个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里,先要给孩子们做好可口的饭菜,然后再教他们读书识字。节假日,只要空闲,他总是同孩子们一起娱乐,上街给他们购买衣物和书籍。
收养孤儿后,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据,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分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就这样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鲜血蕴含了孔繁森对这三个藏族孤儿深深的爱啊。
孔繁森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却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谋取个人私利。
1986年孔繁森担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用车本来很方便,可元宵佳节,他却借来地板车推着年迈的老母亲上街观灯赏景。1991年已是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新盖的专员住房本来有他的一套,他却让给了其他住房困难的同志,自己仍然住在简陋的房舍里。在西藏孔繁森吸烟只吸几毛钱的低档烟,一次孔繁森到阿里党校讲课,党校的同志在桌子上放了两和红塔山香烟,孔繁森却批评道: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块八毛钱,一盒红塔山却二十元钱,吸一盒红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烧掉了!
孔繁森殉职以后,在他的遗物中还有数千元的各种发票,这些发票在他任职期间完全可以签字报销,然而他却严格地把握了公与私的界限,其中有一张5元钱的用车发票,就是孔繁森在担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期间,因私事用车按每公里1元钱,交纳的用车费。
1994年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跑项目,一连数日,他和同志们都在街头的小摊上吃面条,随行的同志觉得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不雅观,可孔繁森却郑重的说:“咱阿里太穷,想想咱们那里还不富裕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的下吗?”
孔繁森一生生活极为简朴,几十年来,无论是当工人、当部长、当书记,身上的内衣大都是带补丁的,他身边还常备着一个针线包,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李素丽
http://www.ganbu.cn/news/2005_7/200571120481366237.shtml
H. 李素丽平凡事迹
李素丽,女,汉族,1962年出生,是北京市公交总公司汽一公司第一营运分公司21路售票员,1998年起从事“李素丽热线”管理工作。在18年的售票员工作中,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群众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先后荣获全国五四奖章及“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日前与全国劳模李素丽交谈的时候,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崇高境界。
李素丽衣着得体,言谈有素。对此,她自信地说:“我的形象代表的不是我自己,对内我代表首都,对外我代表中国。”
从售票台到热线平台,是什么使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光芒耀眼?她坦言:“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只有把自己和职业融为一体,把自身价值和本职岗位紧密相连,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把本职工作干好。”
为了给聋哑人提供优质服务,李素丽学会了简单的哑语;为了使外地人在北京有亲切感,李素丽一有机会就学习方言;为了给不同层次的乘客提供优质服务,李素丽不断“充电”,目前已经是一位硕士研究生。她说,做一名优秀的服务人员很不容易,只有学到过硬的本领,才能为百姓搞好服务。一个好的售票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个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外交家。工作中,李素丽常常试着与乘客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乘客着想,努力把握乘客心理,常常几句话就化解了车厢里的矛盾。她说:“车厢就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化解矛盾是售票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I. 李素丽的事迹
“各位乘客,您好!欢迎乘坐我们21路1333号车。您可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我将用北京人热情、好客的传统,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途中,如果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请不要客气,我会热心帮助您。”伴着扩音器里李素丽甜润的声音,汽车启动了。
21路公共汽车线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么繁华的地界,但南来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车,往往就通过这路车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务。这路车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46岁的售票员李素丽就在这平平凡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她“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的精神风貌,给乘客们带来美好的天地,给乘客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为我的职业、我的岗位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让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实”
这是一个漂亮整洁的车厢:彩旗挂满四周,地板漆色鲜艳,玻璃明亮照人,扶手干干净净,“乘客之家”几个大字分外醒目。
27年前,以12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的李素丽,到60路汽车当了售票员。开了一辈子公共汽车的父亲的教育,党团组织的帮助,使她渐渐爱上了售票员工作。特别是当她热情为国内外乘客服务,得到乘客赞扬时,更感到自己平凡岗位的不平凡。
“对内我代表首都,对外我代表中国。”对这句流行在首都窗口行业的话,李素丽有深刻体会。她常说,国内外乘客下了火车,接受北京的第一次服务,可能就是我这个售票员,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首都的声誉和中国的形象。我一定要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享受到北京人的美好服务。
“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这是李素丽为自己订的服务原则。
“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话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这是李素丽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李素丽售票台旁的车窗玻璃,一年四季进出站时总是敞开的。“这样我可以更好地照顾乘客。”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车窗打开,伸出伞遮在登车前脱掉雨衣、收拢雨伞的乘客头上。
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
她的车上设有方便袋,遇到堵车,就拿出报纸、杂志,让乘客看一会儿,缓解焦急;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赶紧送上一个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的小药箱里有“创可贴”;姑娘们夏天穿着长裙上下车,她忘不了提醒往上拎一拎,以免让人踩上摔跟头。
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放着一个小棉垫。这是特意为抱孩子的乘客准备的。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李素丽为她的岗位感到自豪。她说:“是它给了我每一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如果我能把这十米车厢、三尺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作贡献,就能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时自己有点烦心事,只要一上车,一见到乘客,就不烦了。”
公共汽车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车上什么样的乘客都有。特别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间,车厢拥挤、嘈杂,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和口角。李素丽往往几句话就化解了一个个矛盾。
李素丽处理与乘客之间的矛盾,更显示出服务水平。一次,李素丽查验下车乘客的车票,一个小伙子掏完衣兜掏裤兜,就是拿不出票来。李素丽看出小伙子没买票,说:“您可能一时着急找不到票了,要不,你今天再买一张,下车后,你要是找到了,下次坐我的车就不用买票了。”小伙子不好意思了,拿出两元钱说:“大姐,刚才我没买票,您说怎么罚就怎么罚吧!”“按我们的规定,下车逃票才罚款,您及时补票就行了。下次上车要主动买票,这样就不耽误您的时间了。”
事后,李素丽说:人人都有自尊心,售票员不能得理不让人。让乘客下台阶,我的服务就上了台阶。
对待一些不讲理的乘客,李素丽也是以礼待人,以情感人。有个小伙子上了车就往干干净净的地板上吐了一口痰。李素丽轻声提醒他不要随地吐痰。不想气呼呼的小伙子又吐了一口。这时,李素丽没有再说话,走过去,掏出纸把地板上的痰迹擦干净。在全车人的注视下,小伙子脸红了,下车时连连道歉:“刚才全是我不对,请大姐原谅。”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我永远属于我的乘客,属于我的岗位”
让李素丽欣慰的是,她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她越是节假日和星期天就越不能休息,一年到头很少有机会全家一起出去玩一玩,可她的工作得到了丈夫和女儿的理解与支持。车上那只漂亮的小药箱,就是李素丽的丈夫用两个晚上赶制出来送给妻子的礼物。女儿莎莎精心扎了三朵花,挂在车厢里,让妈妈一看见花就想起爸爸和莎莎。自己删除不要的东西
J. 李素丽的故事!!!!!!!
李素丽在十米车厢中创造了举国瞩目的业绩,成为飘扬在全国公交行业的一面旗帜。除了她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把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到工作岗位上,还与她注意社交技巧、讲求口语艺术,用艺术化的语言开展工作密不可分。李素丽是怎样追求口语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口语呢?
1.以情暖人。李素丽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与乘客的情感交流,她靠真挚的感情来换取乘客的真情,用自己火热的心来温暖乘客的心。每次发车出站,她都会脸挂亲切的笑容,用甜美、悦耳的声音与乘客们“打招呼”。大年初一的早班车上,面对节日期间不能休息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乘客,她送上了真挚的祝福:“乘客同志们,今天是大年初一,首先,我代表车组全体成员给大家拜年,祝大家春节好!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工作进步,万事如意……”虽然车厢内寒气逼人,但李素丽的一番话使乘客们活跃起来,大家的心里顿时热乎起来。
2.以“场”促人。除了自己的努力,李素丽还非常注意在车上营造一个文明礼貌、互相尊敬友善的“公众场”,以唤起众乘客对爱心和善心的共鸣、对文明礼貌的呼应。当小伙子应李素丽的询问为刚上车的母女二人让座,落座的小女孩忘记答谢让座的小伙子时,李素丽便柔声提醒:“小朋友,叔叔给你让座了,你该说什么呀?”女孩的一句“谢谢叔叔!”不也包含了李素丽的一番良苦用心吗?正因为有了这一幕,女孩随妈妈下车后的两三分钟时间里才没有人去抢坐这个座位。座位最终让给了一位年龄稍长身体单薄的女同志,这不正是“场”的效应和力量吗?以“场”促动大家的爱心、善心、文明行为、礼貌行为,就是李素丽的“场”所具有的春风化雨般的“李素丽效应”。
3.以理服人。任何工作,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李素丽的公交车,虽然线路不变,但面对的却是不断更替的乘客。各种各样的乘客会给售票员带来不同的问题,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不文明行为。面对随便往车厢地板上吐痰,而且不服车上其他工作人员批评的乘客,李素丽以情开路,以理服人,她走到不文明乘客跟前,娓娓而谈:“您看,我们这车天天打扫,您把痰吐在地上多不卫生!再说,随地吐痰对您的健康也不利啊。”她首先讲明“我们这车天天打扫”,委婉地批评不文明乘客不尊重公交工人的劳动,然后又从乘客自身的健康出发引导他认识随地吐痰的错误,合情合理,情理交融。特别是说完话,她蹲下去将痰擦掉,更是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既震撼了不文明乘客的灵魂,也教育了车上的其他乘客。所以,不文明乘客才能够在下车时主动向李素丽认错,赔礼道歉;那趟车直到终点,甚至再没有乘客向车上扔一片纸屑。
4.以新引人。李素丽的工作,可谓兼收并蓄。她虚心向其他车次的劳动模范学习,学习44路劳模的热情,学习10路劳模的宣传,学习老劳模的朴实。除了在服务内容上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还追求服务形式的新颖、独特,努力创造自己的服务特色。她的工作语言,不拘泥于一般的“照本宣科”,而是独树一帜,给乘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乘客容易接受,乐于接受。比如,车辆拐弯,她提醒乘客扶好坐好;遇上满载,需要疏导车内乘客,她说:“请您往里走半步,后面的同志就上来了。”有老、弱、病、残、孕者上车,她问:“哪位年轻同志少坐一会儿……”这些话,非常贴近乘客的实际情况,让人听起来是那么亲切。想想看,只动半步就可以为他人提供方便,只少坐一会儿就帮助了他人,多么具有鼓动力和号召力啊。把动员让座的范围缩小到“年轻同志”,似乎是信口说来,其中又包含着李素丽多少次的揣摩和推敲呢。一个“半步”“一会儿”,不正是对“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好的印证吗。
5.以甜动人。李素丽的声甜,微笑甜。为了把这个“甜”字送给乘客,她把自己的声音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十米车厢这个特殊舞台上,尽情发挥着声音的魅力,努力追求声音表达的优美动听。如何吐字用气,怎样把握声调和语气,怎样控制时间,是她在车下反复练习的项目。面对乘客,如何绽露动人的笑容,是她在镜中无数次揣摩演练的“节目”。家庭成员成为她忠实的听众和严格的教练,墙上的镜子成为她诚恳的观众和挑剔的裁判。正是有了车下的刻苦练习,才有了车上热情、大方的表情和举止,柔美、悦耳的嗓音和语言。
有人说,李素丽是一个有着出众口才的优秀售票员。的确,口语的艺术和艺术的口语为李素丽的服务工作插上了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