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李四光的名人故事作文

李四光的名人故事作文

发布时间: 2021-02-17 11:23:58

Ⅰ 李四光伟人故事

简单摘录,自己选一段吧:

李四光

李四光,(-1971),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Ⅱ 关于李四光的的人物传记800字高中作文

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李四光著作
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Ⅲ 李四光的名人故事100

李四光名字由来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原名李仲揆。
1902年,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Ⅳ 李四光的故事

《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哪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Ⅳ 名人李四光小时候有趣的故事五十字左右

  1. 李四光是湖北黄复冈人,原名制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2.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Ⅵ 走近名人李四光的故事作文两百字

史家之绝唱——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前87),陕西韩城人.他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 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 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 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 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 艰苦的习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他一边 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 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后 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 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 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 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 你.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 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 "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 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 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 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 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 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 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 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他还如饥似渴地 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写《史记》的时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10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 记》.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博学多能——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 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 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 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 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 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 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 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又各有怎样的规律呢 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 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 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 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 够准确,事实上早春斗柄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 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 《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 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 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 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 到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 篇诗文. 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 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 么样的 "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 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他凡鸟为群,是 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 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 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 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 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9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 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 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 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 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 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20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 33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岁时 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 传诵的诗篇. 飞行先驱——冯如 冯如(1883~1912),我国早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和爱国飞行家,为我 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4个哥哥先后夭折 了.小时候,冯如做过无数个梦:他梦见自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走进学 堂读书,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飞翔…….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 小小年纪的他总是自己动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个轮船啦,用硬纸片做个小 飞机啦,用几块铁皮做个工具箱啦.日久天长,他练得心灵手巧,每当有新 的"杰作",他总会拿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观看,那可是他最为得意之时.1895 年只有12岁的冯如告别双亲,随表兄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他边做工 边参加教会学校的学习.以后,他又转赴纽约学习机械.这期间,冯如深感 中国科技的落后,以致处处受别国的欺凌.他发誓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要用 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如先后掌握了30多种机器的操作,维修等本领.他 利用在华侨中募集到的捐款,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厂房,并请了3位华侨青年 作为助手,开始了艰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 气馁.为了试飞,他先后8次从飞机上坠地,也没有畏缩,他坚信自己会成 功. 终于,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苦干,这一天,冯如就要驾驶自己设计制造 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了.许多记者都怀疑:这架飞机能顺利地飞上蓝天吗 能比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得更远吗 然而,令西方世界震惊的是:冯如驾 驶的飞机不仅顺利地飞行了,而且试飞的航程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3 倍多.在当时的航空史上,开创了一个奇迹.26岁的冯如用自己的双手揭开 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Ⅶ 李四光名人故事有哪些

[李四光的故事]
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