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简单介绍
Ⅰ 李时珍的故事,简短易背会的,急需要!!
李时珍的小故事:故事开棺救母子
一次,李时珍在路上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经死了,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人群顿时欢动。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于是人们都传言李时珍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这就是李时珍开棺救母子的故事。
李时珍的小故事:活人断其死
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Ⅱ 李时珍的小故事
一、李时珍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平时经常会生病,但是他又特别的活泼好动,尤其是喜欢读书,他对父亲和朋友们聊天聊到的传奇事件,新鲜的事物,还有那些医学类的书籍他都非常的感兴趣。平时里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到处逛逛,他会去田野里或者是乡间跟蝴蝶玩,顺便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在李时珍的心里,父亲是非常伟大神圣的,父亲医术非常高明可以治好很多病,李时珍觉得给人治病可比参加各种考试有趣。但是无奈,父亲一心想让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出人头地,李时珍没办法只好听从父亲的安排。长大之后的李时珍一次一次的参加考试,终于在他十四岁的时候考取到了秀才。
二、公元的1540年,当时的李时珍22岁了,这是他第三次参加乡试。在来考试之前李时珍刚生了病,因为他受了风寒,一直咳嗽不停,因而导致他开始浑身发热无力。病刚好的李时珍根本无心考试。
参加考试对于李时珍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他不想让自己再这样痛苦下去,于是他做了一个极其重大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放弃所有的考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走自己想走的路。正是李时珍的这个决定才让《本草纲目》这本书诞生,从此之后改变了医药学的发展。
三、有一次李时珍在外出的路上碰见好多人正在抬着棺材送葬,按理说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李时珍发现这个棺材一直在不断的往外渗血。李时珍觉得不对劲,便立马上前去查看,他发现棺材里流出来的血全部都是鲜血。于是李时珍赶紧拦住了人们的去路,让他们赶紧停下来,说棺材里的人还没有死还能救活。
当时人们听了他这么说都很是惊讶,大家几乎都不相信李时珍说的话,而且如果现在开棺材的话也不吉利。聪明的李时珍一眼就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开始好言好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最后主人终于答应开棺材了。
李时珍先对棺材里的人进行了按摩。然后又在那个人的心窝的地方扎了一针,没过多久,棺材里的人就发出了一点声音,人醒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被李时珍救活的妇女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从这件事情之后,人们都说李时珍用一根针,一次性救活了两条人命,让人起死回生。
四、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时珍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
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五、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冲决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你给看看。”
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 李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急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
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听了儿子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Ⅲ 李时珍的故事有那些
李时珍的故事有
1、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2、死人诊活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3)李时珍的故事简单介绍扩展阅读:
李时珍的经历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Ⅳ 李时珍的故事50字
李时珍亲尝曼陀罗药性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之后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Ⅳ 李时珍的故事概括20字
你们是不是傻啊,你们又不是评价别人,而是来说李时珍的故事,要为人做贡献
Ⅵ 李时珍成长史的简单介绍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
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
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
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
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
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
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
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
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
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
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
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
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
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
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
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
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
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
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
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
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
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
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
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
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
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
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
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
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
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
《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
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
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
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
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
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
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
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
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
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
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
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
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Ⅶ 李时珍的故事
一、雨湖传说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
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
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五、巧用炼金术
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并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李时珍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
Ⅷ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一、巧治心理病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出名后,找他看病的人特别多。有的病人已经请别的医生看过,没什么效果,又请他再看看。有一回,李时珍路过某镇,镇上一位财主拿出前几天一个郎中开的药方说:“我吃了这药一点儿也不见效。”
李时珍一看,药方上开的“四君子汤”,共是四味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李时珍给财主一诊脉,病人气虚,“四君子汤”正好可以医治财主的病。他摊开纸笔,想了想,替财主另外开了一张药方,也是四味中药:鬼益、杨木包、松腴、国老。
之后,李时珍让病人按药方连服半月。财主见这四味药自己从未服过,心中特别高兴,于是便连服15天,果然药到病除。财主登门向李时珍道谢:“还是您的药方灵呀!”
“我给你开的药也是‘四君子汤’:人参的别称叫鬼益,杨木包也就是白术,松腴正是茯苓,国老和甘草本是同一味药啊!”李时珍笑道。财主听罢,半天没回过神来。
二、奇花异草带来的乐趣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里。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背着药箱、摇着串铃,终年奔波于城乡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继承父业,勤奋好学、努力钻研,是蕲州一带很有名气的医生。父亲李言闻不仅饱读经书、医术高明,而且十分注重实践,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李家在蕲州地区深受当地人们的敬重。
李时珍从小便喜爱花草。李家后园里种满了父亲李言闻从各地收集来的药草,像牡丹、芍药、水仙、贝母、山茱萸、款冬、剪春罗等等,小小的后院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6岁的李时珍那时候经常跟在爸爸身边,兴致勃勃地为药草浇水、培土。很快他就认识了许多草药:开黄花的是蒲公英、开白花的是土茯苓、开喇叭形紫花的便是牵牛花。李言闻看到儿子出奇地喜爱花草,就十分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父亲也给他讲了许多关于花草治病的功用。
父亲的启蒙教育在李时珍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好看,而且能够治病。于是,李时珍对花草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李时珍渐渐长大了,便跟哥哥果珍和其他小朋友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大自然里去。
李家门前的雨湖,附近的凤凰山都是他们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山上繁多的花草树木,湖滨各种花鸟鱼虫,都是那时李时珍认识自然的好场所。渔民、樵夫、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李时珍从他们那里不仅得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以后立志学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医学书籍的怀疑
李时珍从小勤奋好学,受到全家人的宠爱。父亲李言闻对他的教育也十分重视,他采用种种办法培养儿子追求知识的兴趣。他不仅教给李时珍一般应考的必读书,还教给他一些医药知识。上山采药时,也时常把李时珍带在身边,让儿子亲眼看看药草的生长状态,增长实际知识。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和家庭的教育,李时珍的药物学知识增长得很快,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当他流畅而准确地背诵《尔雅》书中的《释鸟》、《释兽》章的全文时,父亲李言闻感到十分惊奇,他不能不承认,小小的李时珍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李时珍家里有丰富的医学藏书,他在阅读这些书的时候发现许多讲药物的书并不完全可靠,他决心把药书中的错误纠正过来,把新的经验和知识补充进去。因此,李时珍非常喜欢通过亲身实践去弄明白医书上的一些疑问。
有一次,他问父亲:“医书上画的24块斜方块的花纹,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我们这地方就出白花蛇,你到山上捉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李时珍独自登上凤凰山,在山洞附近捉到了一条白花蛇。他仔细一看,白花蛇确实有24块斜方块形的花纹。这才算真正相信了医书上的说法。
还有一次,李时珍听说均州(今湖北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很希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长寿,他决定亲自去山上看看。当李时珍在半山腰的一座庙里休息时,看庙的老人听说他要上山采榔梅,担心地对他说:“可不能去呀,皇上有令,榔梅只能由皇家来采。百姓要是采了,就要问罪。”
李时珍心想:“榔梅是天生的果树,又不是皇上自己种的,为什么不能碰?我一定要弄几个回去,看看它到底有什么功效。”这天夜里,李时珍趁着月色从小路上了山,采到了几颗榔梅,还连枝带叶折了几枝。
回家后仔细一研究,发现榔梅原来是一种榆树类的果实,吃了它根本不可能长生。李时珍不禁笑起来,从此他更加坚信了只有亲自实践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救死扶伤的决心
在几次亲自上山实践寻找正确的医学理论后,李时珍更是悄悄地立下志愿要做一名艺术高超、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可是,李时珍追求知识,立志行医的兴趣和理想,却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忧虑。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在剥削阶级看来,医生是和算命、卖卦、看风水的人一样,是从事“小道”、“贱业”的人,受到轻视。
他们恣意呼唤医生,侍候自己,因此,当时社会里,不仅有钱有势的子弟,就连一般的读书人也都不肯轻易去做医生。李言闻父子两代为医,饱受了达官贵人的轻视和欺辱,这种痛苦经历,使李言闻决心要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
尤其是在李言闻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聪明好学的李时珍身上,他固执地为李时珍选择了一条通过科举做官的道路。从此以后,父亲李言闻一次一次地拒绝李时珍请教他医学方面的问题,因为,他决不肯轻易让李时珍和自己一样做一名医生。
于是,李时珍从12岁起,便在父亲严格的监督下,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山林湖滨,关在家中读经书,作八股文,准备参加乡试。当时,这种参加科举考试,得中功名之后为官的人生理想,是几乎每一个读书人的最终目标,也是光宗耀祖,彰显门庭的唯一途径。
但是,李时珍并不快乐,在科举考试的限制下,读书成了繁文缛节,束缚心智的代名词。14岁那年,聪慧过人的李时珍便中了秀才。李时珍在科举道路上的小小成就,给了父亲李言闻以巨大的希望,他越发感到自己为儿子选择的科举道路是正确的。
但是最后,李时珍没能像父亲一心向往的那样,在仕途上一路顺畅地走下去。经过科考的几番失败之后,李时珍也渐渐长大,他决心彻底放弃科举这条道路,而是重新拾起儿时的梦想,做一名悬壶济世的行医之人。
李时珍选择了一条在当时根本不为人所称道的道路,背离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所谓“坦途”,却怀着一份救死扶伤的梦想和执着,成为把中华医药学传承下来的一代宗师。
五、活人断其死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
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
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Ⅸ 李时珍的简介
李时珍 (1518年-1593年)
字东璧,号濒湖,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氏所新增。每种药首先以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详述产状;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说明体用。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当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其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采来试试,看看它究竟有什么攻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采了一个。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攻效。 鲮鲤,即今天说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食蚁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
Ⅹ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李时珍,内字东璧,号濒湖容,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