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故事800字
⑴ 关于老舍的感人故事
风雨交加度童年------人是为明天活着的,因为记忆中有朝阳小露;假若过去的早晨都似地狱那么黑暗丑恶,盼明天干吗呢?是的,记忆中也有痛苦危险,可是希望会把过去的恐怖裹上一层糖衣,像看着一出悲剧似的苦中有些甜美。
出生: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
父亲:父亲的模样,我说不上来,因为还没到我能记清楚他的模样的时候,他就逝世了。
母亲:母亲出嫁大概很早,我不知道母亲年轻时是什么样子。省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二岁,但是我从记事儿起,直到她去世劳动,我总以为她在二三十岁的时节,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母亲使儿女们相信:只要手脚不闲着,便不会走到绝路,而且会走得噔噔的响。
奔波-----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生作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的伺奉老母,规规矩矩的结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绝对不会忽然想起去搞文艺。感谢“五四”,它叫我变成了作家,虽然不是怎么了不起的作家。
二十七岁出国。为学英文,所以念小说,可是还没想起来写作。到异乡的新鲜劲儿渐渐消失,半年后开始感觉寂寞,也就常常想家。.....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呢?我想拿笔了。
处女作:《老张的哲学》,继而《赵子曰》、《二马》
成家立业----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注:老舍先生共有一儿三女),均狡猾可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惑,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获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边教边写。
读书是把别人的思想装入自己的脑袋中,写作是把自己的思想挤出来。
独身一人,自己吃饱便天下太平,每逢困于油盐酱醋的菜难中,就感觉到家庭的累赘。家庭之累,大半是由儿女造成的。
北美之旅-----我们必须要使美国朋友们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文化。
译书作文。此间翻译《四世同堂》、《离婚》、《骆驼祥子》等。
幸福大道-----我高兴回到祖国来,祖国已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而是崭新的,必能领导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走向光明,自由,与幸福的路途上去的伟大力量!
⑵ 关于老舍的故事
老舍的故事: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可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
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
(2)老舍的故事800字扩展阅读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致力于文学的普及和曲艺的改造,是民间曲艺改革的一位先驱者。
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
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并沿用至今。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担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领导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老舍在担任总务部主任期间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使这一时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团结得最好的时期之一。
⑶ 老舍《骆驼祥子》读后感、要超800字。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洋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我仿佛看到了天桥、鼓楼、白塔,是牌楼、街道、小巷,是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 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的身影。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洋大夫的冷漠,这是一座千真万确的地狱!最后虎妞惨死了,小福子上吊了,老马头倒毙在街头,祥子也终于穷途潦倒,逐渐消失在一座城门洞里……这就是一二十年代北京底层广大劳动大众的生活,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刻划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堪称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所以家喻户晓,已译成各种语言流传多国,在世界文坛都有极重要的影响。这部小说里所说的事情,的确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也肯定有艺术加工,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通过它,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曾是那么的黑暗,希望曾是那么的渺茫,因为它毕竟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⑷ 关于老舍小故事
老舍的生活来一直不富裕,他曾源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字——‘饭’——给我时间与饭我能够写出较好的。”在抗战时的重庆尤甚,那时老舍特别关心好友吴组缃先生家养的一口小花猪。小猪病了,老舍建议吃药、发汗,又专程探病,不过养猪不是为了当做宠物,而是希望到了冬天大家都能分上几斤腊肉。老舍说那年月“猪比人还贵呀!不过每逢有朋友来,老舍就不惜典当衣服买点酒菜。有一次卖了一套旧西装买了饭,碰巧遇上一个卖猫头鹰的,就顺便把猫头鹰也买回来了,一时传为笑谈。
⑸ 老舍的文章有哪些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火葬,二马,猫城记,离婚,蜕,文博士
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牛天赐传,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四世同堂(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长篇)
中篇小说有: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集有:樱海集,蛤藻集,贫血集,东巴山集,赶集,火车集
(5)老舍的故事800字扩展阅读: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⑹ 老舍的励志故事有哪些
老舍的励志故事
在伦敦西部的荷兰公园区圣詹姆士花园街31号,有一幢黑色的三层小楼,这里被英国文化部正式列为伦敦“名人故居”。这幢挂牌的“蓝牌屋”,便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国居住过的地方,它吸引着各国人士的目光。
在英国得到“蓝牌屋”的30多个外国名人中,老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他曾经在英国生活五年,他的创作生涯由此出发,在这里,他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二马》的前半部,从此踏上了几十年笔耕不辍,用独有的深度与幽默、纷繁与精彩影响后世的创作之路。
出身贫苦母亲是真正的老师
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八国联军野蛮地攻入北京城。作为一位保护皇城的士兵,老舍的父亲顽强地坚守阵地,最后战死沙场,在那个年代里,父亲的早逝注定了这个家庭的清贫与寒苦。
老舍幼年营养不良,身体瘦弱,3岁时还不会说话。等他渐渐长大了,母亲想让他上学,但是交不起学费。直到9岁,老舍还是一个不识字的穷孩子。后来,在一位亲戚的资助下,老舍才读上了私塾。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20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老舍的记忆里,母亲的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给人洗衣服,即使屠夫们送来漆黑如铁的布袜,她也洗得洁白。晚上母亲守着一盏油灯,缝补衣裳一直到深夜。母亲勤劳整洁、朴实宽厚、热情好客,这些印象深深地刻入了少年老舍的脑海中。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日后老舍的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生活困苦,老舍经常要饿着肚子去上学。但他最爱读书,加上聪颖好学,能背大量的古文诗词,作文和演讲更是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当时学校实行复读班制,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老舍常常被指定做低年级同学的代课“小老师”。
小学毕业的这一年,老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可是因交不起学费,第二学期他瞒着母亲,偷偷地报考了北京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最打动老舍的,便是学费、伙食、书籍还有制服一律都由学校供给。
⑺ 老舍先生的故事
老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写过经典小说《骆驼祥子》,中学选取一章《在烈日和暴雨下》,这其实是老舍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
。。
⑻ 老舍母亲的故事900字以上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甘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⑼ 老舍的小故事 要有喜怒哀乐
悲喜交集 大喜过望 大喜若狂 红白喜事 回嗔作喜
好大喜功 欢天喜地 欢喜若狂 欢喜冤家 皆大欢喜
见猎心喜 惊喜交集 惊喜交加 惊喜若狂 惊喜欲狂
梦熊之喜 弄瓦之喜 弄璋之喜 乔迁之喜 人逢喜事精神爽
双喜临门 桑中之喜 闻过则喜 喜不自胜 喜从天降
喜出望外 喜见于色 喜眉笑眼 喜怒哀乐 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无常 喜气洋洋 喜上眉梢 喜闻乐见 欣喜若狂
喜新厌故 喜新厌旧 喜笑颜开 喜形于色 喜行于色
喜跃抃舞 喜溢眉梢 喜逐颜开 一悲一喜 宜嗔宜喜
厌故喜新 宜喜宜嗔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转悲为喜 转嗔为喜
转愁为喜 转忧为喜 沾沾自喜
勃然大怒 冲冠发怒 冲冠怒发 藏怒宿怨 春笋怒发
东怒西怨 东怨西怒 发怒穿冠 发怒冲冠 敢怒而不敢言
敢怒敢言 横眉怒目 横眉怒视 赫然而怒 鲸波怒浪
惊风怒涛 金刚怒目 惊涛怒浪 积羞成怒 疾言怒色
戟指怒目 狂风怒号 雷嗔电怒 雷霆之怒 老羞成怒
怒不可遏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怒发冲冠 怒火冲天 怒火中烧
怒目而视 怒目横眉 怒目切齿 怒猊渴骥 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怒气冲冲 怒气冲天 怒气填胸 恼羞变怒 恼羞成怒
怒形于色 迁怒于人 人怨神怒 人怨天怒 神怒人怨
室怒市色 天怒人怨 鲜车怒马 心花怒放 心花怒发
喜怒哀乐 喜怒不形于色 息怒停瞋 喜怒无常 嬉笑怒骂
嘻笑怒骂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鲜衣怒马 直眉怒目 众怒难犯
众怒难任
哀哀父母 哀哀欲绝 哀兵必胜 哀而不伤 哀告宾服
哀感天地 哀感顽艳 哀感中年 哀鸿遍地 哀鸿遍野
哀毁骨立 哀毁瘠立 哀梨蒸食 哀莫大于心死 哀丝豪竹
哀思如潮 哀声叹气 哀天叫地 哀痛欲绝 感旧之哀
豪管哀弦 鸿雁哀鸣 豪竹哀丝 节哀顺变 乐极哀来
乐尽哀生 乐极生哀 乐往哀来 乞哀告怜 生荣死哀
呜呼哀哉 喜怒哀乐 于呼哀哉
安堵乐业 安居乐业 安家乐业 安乐窝 安贫乐道
安贫乐贱 安身乐业 安生乐业 安身为乐 安土乐业
安心乐业 安心乐意 不改其乐 伯乐相马 伯乐一顾
不亦乐乎 吃喝玩乐 长乐未央 惨然不乐 逢场作乐
躬耕乐道 甘贫乐道 鼓乐齐鸣 鼓乐喧天 忽忽不乐
何乐不为 何乐而不为 好善乐施 津津乐道 极乐世界
及时行乐 钧天广乐 敬业乐群 苦乐不均 苦中作乐
乐不极盘 乐不可极 乐不可言 乐不可支 乐不思蜀
礼崩乐坏 乐此不倦 乐此不疲 乐昌分镜 乐昌破镜
乐成人美 乐昌之镜 乐道安命 乐道安贫 乐道好古
乐道忘饥 乐道遗荣 乐而不荒 乐而不淫 乐而不厌
乐而忘返 乐而忘死 乐祸幸灾 礼坏乐崩 乐极哀来
乐尽哀生 乐极悲来 乐尽悲来 乐极悲生 乐嗟苦咄
乐极生哀 乐极生悲 乐极则悲 乐极则忧 乐山爱水
乐善不倦 乐善好施 乐善好义 乐事劝功 乐天安命
乐退安贫 乐天任命 乐天知命 乐往哀来 乐新厌旧
乐行忧违 乐业安居 乐以忘忧 利灾乐祸 乐在其中
闷闷不乐 靡靡之乐 贫而乐道 潘文乐旨 其乐不穷
其乐无穷 愀然不乐 愀然无乐 赏心乐事 随缘乐助
天伦之乐 为善最乐 寻欢作乐 喜怒哀乐 喜闻乐见
⑽ 老舍资料300字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0)老舍的故事800字扩展阅读:
老舍的作品风格:
1、创作题材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2、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
3、文学思想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