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故事20字
① 老马识途的故事,我要简短的,100字左右
老马识途的故事:战国时期,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孤竹。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将士们纷纷夸赞还是老马识途啊!
后来用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1)老马识途故事20字扩展阅读
一、成语老马识途
1、释义: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2、语法结构:主谓式
3、感情色彩:褒义词
4、近义词:老骥伏枥、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5、反义词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初出茅庐
6、成语用法: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7、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译文: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二、老马识途的真实原因
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
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非常发达。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所以,马能够识途。
② 老马识途的故事简介30字左右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专往。齐军是春天出征属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③ 老马识途的故事简短
老马识途的故事:战国时期,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孤竹。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险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说:老马无论走多远,总能顺着来路回去。果然,齐军跟在老马后面,走出了险谷。将士们纷纷夸赞还是老马识途
后来用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3)老马识途故事20字扩展阅读:
真实原因
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
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非常发达。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因此马能够识途。
④ 老马识途,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燕国收到山戎攻击,向齐国求助。齐桓公打败了山戎,但回来时迷路路了,管仲建议说也许老马认识路,于是让老马走在前方,果然走出来了
⑤ 关于马的历史故事20字
1、老马识途:老马经过常年的经验,能够认识回去的路,说明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版经验的作用。
2、指鹿为权马:秦朝太监赵高把持朝政,为了辨别朝中谁对自己有异议,一日上朝牵一驴上朝,指鹿为马,借机铲除异己。
3、伯乐相马:伯乐擅于相马,能够认出千里马,遂后人将能发掘人才的人称为伯乐。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的马走丢了,大家劝他不要伤心,他反而问大家他为什么要伤心,后来他的马果然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马,后人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有转机。
5、老马识途: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
6、按图索骥: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7、伯乐相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
⑥ 关于马的历史故事。还要20字左右的概括内容。
1、老马识途(老马经过常年的经验,能够认识回加的路,说明在日常生活专中要重视经验的作用)属
2、指鹿为马(秦朝太监赵高把持朝政,为了辨别朝中谁对自己有异议,一日上朝牵一驴上朝,指鹿为马,借机铲除异己)
3、伯乐相马(伯乐擅于相马,能够认出千里马,遂后人将能发掘人才的人称为伯乐)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赛翁的马走丢了,大家劝他不要伤心,他反而问大家他为什么要伤心,后来他的马果然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马,后人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什么事情都有可能有转机)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⑦ 老马识途的故事30字左右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内前往。齐军是春容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⑧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老马识途》概括50字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老马识途》故事出自春秋时期《韩非子·说林上》。
《老马识途》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才智可以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七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带着愚蠢的心去向有智慧的人学习,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8)老马识途故事20字扩展阅读:
"老马识途"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广开人才渠道,摈弃"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标准的传统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知人善任,使其在自己的岗位上能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才干。
这就需要在工作中,改"相马"为"赛马",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为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宽松的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适其事"。
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⑨ 老马识途的成语典故20字
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