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滥竿充数的故事

滥竿充数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16 09:26:55

❶ 演讲滥竿充数这个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❷ 滥竿充数

滥竽充数

làn yú chōng shù



释义

竽,古代一种吹奏乐器。「滥竽充数」意谓不会吹竽的人,混杂于众多乐工中凑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后用「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数。亦用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充场面。亦用于自谦,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参考: 滥厕其间近义: 备位充数, 鱼目混珠反义: 名副其实, 名副其实, 货真价实

典源说明

《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有一则故事: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的合奏,所以每次都要三百多个乐工一同演奏。有位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因为知道齐宣王的这个嗜好,便请求齐宣王让自己参加这个乐队,宣王也很高兴地答应了。每当众多乐工一起合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混在数百人的吹竽队伍中,有模有样地装出吹奏的样子,没人发现真相,他也因此能获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后,愍王继位,愍王虽然也喜欢竽的吹奏声,但他喜欢的却是独奏,所以命乐工一个个轮流表演。南郭先生得到了这个消息,知道再也无法蒙混过关,只好逃出宫去。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滥竽充数」一语,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却混在行家中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充场面。有时也用来当成自谦之辞,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典源

《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1>使人吹竽2>,必三百人。南郭处士3>请为王吹竽,宣王说4>之,廪食5>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6>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一曰,韩昭侯曰:「吹竽者众,吾无以知其善者。」田严对曰:「一一而听之。」

滥竽充数

❸ 滥竿充数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回冒充有本领,次货答冒充好货.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示例】: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说明了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示自谦。

❹ 小学生成语故事滥竿充数演讲稿,急用!!!

滥竽充数lànyúchōngshù
[释义] 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内的人冒充吹竽行家容;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语出]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正音] 滥;不能读作“jiān”。
[辨形] 滥;不能写作“烂”;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近义] 名不副实 掩人耳目 鱼目混珠
[反义] 货真价实 名副其实

❺ 滥竿充数的意思

【解释】来:滥:失实的源,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示例】: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❻ 滥竿充数这个故事给我什么启发

滥竽充数
làn yú chō源ng shù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贬义。多用于人或物。有时也可表示自谦。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滥;不能读作“jiān”。

【辨形】滥;不能写作“烂”;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辨析】~和“鱼目混珠”;都可表示以假的坏的冒充真的好的。但~除表示以假乱真外;还有以次充好的意思;“鱼目混珠”表示的以假乱真程度高;辨别不出。

【例句】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

❼ 滥竿充数是什么故事

【解释】来:滥:失实的,假的自。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示例】:言调整人事,~,依然如故。 ◎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近义词】: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❽ 滥竿充数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

南郭先生、齐宣王。
【典故】: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内处士请为王吹竽,宣容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
【寓意】: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❾ 滥竿充数的故事100字

战国时候,抄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喜爱音乐,特别喜欢听竽乐合奏。吹竽的乐队越大,他听得越起劲儿。

有个南郭先生,既没有学问,又不会劳动,专靠吹牛拍马混饭吃。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队的消息,就托人向齐宣王介绍,说是吹竽的高手。齐宣王很,请他加入了竽乐队。合奏的时候,他坐在三百人组成的乐队里,腮帮子一鼓一瘪,上半身前俯后仰,好象吹得十分卖力,其实,他的竽一点声儿也没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乐师一样,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几年。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mǐn)王当了国君。这个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但是,不爱听合奏。他让乐师挨个儿独奏给他听。这一来,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铺盖溜了。

❿ 滥竿充数是成语故事吗

是成语。
【解释】滥:不加选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版充:冒充;数:数目。权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