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康德的小时候故事

康德的小时候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15 14:01:37

Ⅰ 康德给我们人生经历给我们哪些启发

在康德全部伦理思想之中,责任始终是他关切的中心问题,自由与责任的思考就成了他的基本理论活动。康德以德性论为基础确立了责任伦理思想。在康德的责任思想中,人作为有限理性的存在,都是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是自在的目的,是因为人具有实践理性,实践理性通过自身立法,使人承担出自道德律令的普遍的道德责任,使人作为自为的道德存在者而存在。康德强调在任何时候都应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当成工具或手段,这就意味着对人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价值就在于人能够自我主宰、自我约束,能够强制自己使责任化为现实的力量,而不会像其他非理性存在物那样屈从于自然的欲望,为感性欲求所左右。人有意志自由,并且以“人是目的”为自身行动的存在论目标。人应该始终关怀自身存在的意义进而关怀世界和人类的终极命运,从而赋予人的存在以人文主义情怀。他认为,德性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人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则完全取决于德性在其主体内部对意志的指导和规约,也就是德性在主体内部对意志的限定。而这种限定恰恰表现为对责任的恪守和履行,责任的内驱力就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它排除了一切外来的干扰,清除了全部利己的动机,保持自身创造的道德法则的纯洁性和严肃性。在实践理性的主宰下,人就可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正是这种对责任的承担,才使人自身的行为具有了道德价值。在康德责任思想中,道德规律也就是实践理性为自身创制的道德法则,它是责任存在的内在依据。

Ⅱ 康德 守时的故事,,,还有别的吗

第一,康德准确的说不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他用的肯定不是马克。专你说的属德国马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行的。古代在西欧也流行过古代货币马克,但康德应该不是用的马克,而是用的普鲁士货币。第二,康德一生确实都不怎么出柯尼斯堡,但有没有去访过朋友不得而知。所以这一点上难以否定这个故事。第三,你对康德的学说了解大概不多,如果只来源于教科书的话,切切不可当真。教科书上的都是狗屁。康德的学说重心不在于人权。鼓吹天赋人权是他之前那一拨思想家,康德的主要贡献在于重新奠定了科学、哲学的基石,是两百年来人类的一盏明灯,近世第一大哲。思想之深邃是我等凡人无法仰望的。第四,说康德为了过河去拆房子,这断断不至于。康德确实守时,但不至于为了这就去拆人家房子。把康德说成这样,未免是把哲学家看得太迂了。杜撰这个故事的也实在是……逗比。第五,这个故事未必是“我们的教育”编出来的。第六,历史上还有“牛顿被苹果砸了想出万有引力”“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达芬奇画鸡蛋”这种心理鸡汤一般的故事。其实都是拿名人发挥想象力乱编,只不过后来以讹传讹大家都信了。

Ⅲ 介绍个康德的事例

哲学家康德的日常生活

和许多的青年教师一样,上课占去了康德讲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在任教的第一个冬季,他讲授了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后来又加上了自然地理、伦理学和力学。他每周的课时最少有十六小时,而最多达二十八小时。辛勤的工作使得生活有了保障,他雇佣了一个名叫马尔丁·兰培的退伍军人。然而,有时依然觉得经济有些拮据,尽管康德习惯于过一种简朴的生活。所以,他申请得到了王家图书馆副馆长的职务(1770年5月2日,康德晋升为教授后还继续兼任了两年图书馆的工作)。每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要去那里上班。除此以外,有一段时间他还曾在当地私人矿物陈列所兼职。

康德一共搬过三次家。起初他住在大学附近的克奈普豪夫的一个被称之为硕士拐角的地方,窗户超向普里高里河,河上往来的货船的嘈杂声妨碍他思考。1776年他向住在廖勃尼赫特处的书商康特尔租了一间房。1775年,他再次调换住宅。这一次是邻居那只啼叫不止的公鸡折磨着他。哲学家表示只要主人把公鸡杀掉,多少钱他都肯付,可是主人却难以割舍。家禽怎么会妨碍人呢,何况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智者呢?邻居不愿纵容教授的怪癖。康德只好离开康特尔的房子。1784年,康德教授已经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拿出5500古尔盾买下了艺术家贝克尔(从前画过康德的肖像)的遗孀的房产。住宅坐落于城市中心,在宁静的旁侧小巷普凌策辛街,离国王的城堡不远。开满鲜花、树荫如盖的花园毗连着住宅。我们的康德教授在他六十岁时终于有了一套象样的符合他的声望的住房了。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住宅有两层,八间房子。楼下是教授给学生们上课的教室和女厨师的套间。二楼是餐室、卧室、客厅、书房。屋顶室住的是退伍兵、仆人兰培。餐室里有一张饭桌和六张罩着帆布的椅子,有一个陈列瓷器的玻璃橱,银质餐具和一些现款则锁在柜子里。书房里有两张堆满书和纸的普通桌子。在布满灰尘的墙上挂者一幅卢梭的画像。藏书——不超过500本——放在卧室里。卧室里有一个窗子,康德从未开过,他认为这是免得蚊虫进来的最好办法。兰培只好瞒着主人来给卧室透透风。甚至冬天卧室也不烧得很热。当哲学家工作的时候,房子是一片死寂。

康德的工作日从早晨五点就开始了。兰培于四点三刻到教授的卧室去叫醒他,并且要一直到康德起床了才能离去。康德穿着睡衣戴着睡帽来到书房,在那里喝两杯淡茶,吸一天里唯一的一烟斗烟。哲学家喜欢咖啡,但他尽量不喝,因为他认为咖啡是有害的。

工作的第一个小时是最富有成果而又最愉快的。假如有课,那么下一个小时就是用来备课。通常是七点开始上课;那时康德一周教授九个小时课。课后,教授重新穿上睡衣坐在书房里。十二点三刻他第二次更衣。这时应邀来吃午饭的朋友们都已来到。老朋友——格林、模特尔比——加上新朋友——军事顾问舍夫涅尔、宫廷牧师舒尔茨、牧师鲍罗夫斯基、哲学家克劳斯、林克、耶舍、数学家根济欣、作家希伯尔、医生雅赫曼、神学家哈塞以及其他一些人。

康德从不单独吃饭。哲学家认为一个人吃饭是不能容忍的,这不仅不能恢复精力,反而会消耗精力,因为孤孤单单地一个人用膳,他头脑的不到休息,总是思来想去。只有同别人一起进餐,才能使精力得到恢复,同人们进行毫无拘束的谈话会使人不再想其他的事并使人得到快乐。午饭是哲学家准许自己进的唯一一次饮食。它是十分丰盛的,有好酒,一直持续到四、五点钟。

午饭后的时间哲学家是用来散步的。格林(死于1786年)活着的时候康德常去拜访他,他们就在安乐椅上打个盹。现在他认为午睡是有害的,所以他甚至不肯坐下来以免打起盹来。散步时间到来了。哥尼斯堡人已习惯于看到自己的名士缓慢地沿着同一条路线——“哲学之路”——散步,通常是一个人,低着由于高龄和冥思苦想耳垂下来的头。散步最终的目标是腓特烈要塞。回家后便料理家务。他把晚上的时间用来阅读轻松的读物,这时涌现出来的思想立即记在纸上。黄昏时康德不点灯,他欣赏廖勃尼赫特教堂的塔。由于他如此习惯于这种景致,所以当邻居花园中那些枝繁页茂的白杨遮住教堂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平静,只有在邻居倾听了哲学家的恳求,定期地修剪树梢之后,他才得以恢复平静。十点,康德的住宅进入梦乡。

Ⅳ 康德的生平

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

肖像(10张)十八世纪的德意志天空里,闪耀着的是思想和艺术的群星,其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多年前,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准时走来一个不足五英尺的矮个子。 他散步时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戏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 只有一次,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不过,在数十年间,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准时出现。这位理性得近乎刻板的人就是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墓碑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9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去世时的康德似乎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影子,临死前的若干年里,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弱,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个影子,那时德国哲学界的风云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他们作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领军人物誉满天下。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康德,自小身体不好,他几乎一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方圆40公里的范围,据说是因为身体不好,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纪念物品(8张)他的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晨5点起床,用两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授课,写作到下午一点,然后去一家餐馆进餐。下午3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余下的时间里,他读书、写作,准备第二天的讲课。晚上9-10点间睡觉。 康德有过想娶妻的冲动,一次当他还在盘算自己的财产时,就被人捷足先登,另一次则是偶然邂逅了一位来柯尼斯堡旅游的年轻女子,当他还在对是否求婚进行哲学论证的时候,这位女子离开了柯尼斯堡,从此芳踪难觅,只能不了了之。海涅对此评价说:“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 这是一个褒贬难定的评价,也许康德的生活平淡了些,但他在精神领域的生活实在是太丰富了。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Königsberg),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Ⅳ 康德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出生于东普鲁士一个皮匠家庭。16岁时,他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毕业前夕,他的第一部著作《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问世,该书用理性评判了笛卡尔、牛顿等人的观点,显露出这个22岁的青年探索真理的勇气。1755年,康德到母校任教,1786年,被推选为校长,1792年起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康德一生从事教育40年,先后担任了278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并撰写专著、论文70多部(篇)。他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在治学上从不因循守旧,这与他终生未娶、严谨刻板的私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康德哲学思想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批判期,他提出了一种发展的、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后批判期从1770年开始,他提出了完整的先验唯心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观点,相继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真、善、美”的哲学体系。

康德对于西方哲学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他之后哲学沿两条路线分化:一条是德国古典主义,其终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另一条则演化成为实证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如现象学、结构主义也都是在康德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他的思想及其哲学的现实意义,仍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Ⅵ 伊曼努尔·康德守时的故事是真的么

第一,康德准确的说不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他用的肯定不是马克。你说的德版国马克是上世纪七十年权代发行的。古代在西欧也流行过古代货币马克,但康德应该不是用的马克,而是用的普鲁士货币。
第二,康德一生确实都不怎么出柯尼斯堡,但有没有去访过朋友不得而知。所以这一点上难以否定这个故事。
第三,你对康德的学说了解大概不多,如果只来源于教科书的话,切切不可当真。教科书上的都是狗屁。康德的学说重心不在于人权。鼓吹天赋人权是他之前那一拨思想家,康德的主要贡献在于重新奠定了科学、哲学的基石,是两百年来人类的一盏明灯,近世第一大哲。思想之深邃是我等凡人无法仰望的。

第四,说康德为了过河去拆房子,这断断不至于。康德确实守时,但不至于为了这就去拆人家房子。把康德说成这样,未免是把哲学家看得太迂了。杜撰这个故事的也实在是……逗比。
第五,这个故事未必是“我们的教育”编出来的。
第六,历史上还有“牛顿被苹果砸了想出万有引力”“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达芬奇画鸡蛋”这种心理鸡汤一般的故事。其实都是拿名人发挥想象力乱编,只不过后来以讹传讹大家都信了。

Ⅶ 爱因斯坦的童年

“三岁看大,八岁看老”,老人说的话至今还在印证着它无可争议的真实性。曾经一个同事的孩子,三四岁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野蛮,父母还以此为荣,觉得他们的孩子与众不同,胆大不怕生,敢对大人说不……如今这个孩子三十多岁,因伤害罪监狱生活五年,至今依然光棍一个,不思悔改,我行我素,一副缺教德性,这样的孩子几乎不会有未来。

直至今日,在做公益心理咨询中,我也接触了很多心理有障碍的年轻人,一个男生今已大三,依然害怕过年回家,甚至害怕跟父母同桌吃饭,每到饭点,都会不由自主的找借口出去外面随便吃点……原因是小时候在爸爸的大声训斥和坏脾气下长大的阴影太重了,导致现在与人交流都有障碍。

既然生养了孩子,请尊重生命,学习一点哺育常识吧。让孩子健康成长,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Ⅷ 康德哲学故事

1779年,他想要去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于是,他写了信给威廉,说自己将会在3月5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那里。威廉回信表示热烈的欢迎。

康德3月4日就到达了珀芬小镇,为了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到达威廉先生那里,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辆马车赶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个离小镇十几英里远的农场里。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着一条河。康德需要从桥上穿过去。但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停了下来,对车上的康德说:“先生,对不起,我们过不了河了,桥坏了,再往前走很危险。”

康德只好从马车上下来,看看从中间断裂的桥,他知道确实不能走了。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河虽然不宽,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时间,已经10点多了,他焦急地问:“附近还有没有别的桥?”

车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还有一座桥,离这里大概有6英里。”康德问:“如果我们从那座桥上过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农场?”“最快也得40分钟。”车夫回答。这样康德先生就赶不上约好的时间了。

于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旧的农舍旁边,对主人说:“请问您这间房子肯不肯出售?”农妇听了他的话,很吃惊的说:“我的房子又破又旧,而且地段也不好,你买这座房子干什么?”“你不用管我有什么用,你只要告诉我你愿不愿意卖?”“当然愿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犹豫地付了钱,对农妇说:“如果您能够从房子上拆一些木头,在20分钟内修好这座桥,我就把房子还给你。”农妇再次感到吃惊,但还是把自己的儿子叫来,及时修好了那座桥。

马车终于平安地过了桥。10点50分的时候,康德准时来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门前。一直等候在门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着说:“亲爱的朋友,你还像原来一样准时啊。”

Ⅸ 康德的人物经历

康于大革命来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源,长沙马日事变后退党,任感化院教师。1929年后从事新闻工作,曾任湖南《民报》副刊编辑及长沙《市民日报》《中山日报》编辑。1931年4月,康与田慧如、熊伯鹏等合办《晚晚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该报曾多次抨击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并揭露蒋介石集团杀害民主人士邓演达的真相 。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