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借书幼儿故事

借书幼儿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15 02:26:53

1. 小明借书的故事

32×7=224
224<228
∴不能按时归还

2. 关于读书的小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2、少年鲁迅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曾是写对联的好手。少年时代的鲁迅在上学塾时,先生就教他们作对。一次,塾师寿镜吾老先生出了上联“独角兽”,让学生们对下联。立时塾房活跃起夹了,有的孩子对出“九头鸟”,有的孩子对出“三脚蟾”,有的孩子对出“百足蟹”等等,惟独周樟寿(鲁迅原名)一语不发,等课堂上平静下来后,他站起对出“比目鱼”。课堂立时悄然,没有再应对的了。寿老先生在—一评论了前者之后,最后称赞周樟寿对得最好。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两者虽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恰到好处。

经老师的点拨,同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樟寿虽小却语惊四座。

3、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4、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毛主尤其喜欢“动笔”读书。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将书中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改正了。毛主席还喜欢加批注,上学时就曾批注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在10万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批注。后来这本书被一个同学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转还给毛主席。毛主席又高兴地批注了自己写在书中的批语。

5、 张广厚的读书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6、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7、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8、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9、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10、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1、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12、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13、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14、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15、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3. 写借书的故事的作文

星期天,我到小兰家玩,看到她家书架上摆放了许多书,我仿佛来到了专书的世界属。 书架上的书摆得很整齐,还分了类,有历史类、文学类、童话类…… 这里有一本我最喜欢看的《故事大王》这本书映入我的眼帘,吸引了我。我想把书借回家看,那多好!可是,上次我向小兰借的那本《动物王国》时,把这本书弄坏,我还书的时候小兰很生气。我犹豫了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向小兰说:“你可以把这本书借我吗?”小兰犹豫了一会儿说:“好吧,我一定会爱护书的。”最后我拿着书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我不仅借到了书,而且懂得要爱护书。

4. 林小时候的故事,就是他在方圆五十里借书的那个故事

匡衡,与他相关的成语是“凿壁借光”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 山东(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5. 周恩来冒雨借书的故事的故事(100字左右)

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图书馆的门被推开,原来是拿着流水雨伞,挽着湿透裤脚的周恩来。管理员不好意思地低声道歉,原来在这之前刚有人打电话来要借书,被她一口回绝了,没想到这个人是周总理。周恩来笑着夸奖她做事有制度有原则,还说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不算什么。

(5)借书幼儿故事扩展阅读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周恩来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毕生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他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经常进行反思,自觉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总结、自我考察、自我完善,从不文过饰非。他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

他说:“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

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

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

6. 宋谦借书苦学的故事

家贫无从至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俞约。

7. 关于我窃读或千辛万苦借书的故事

凿壁偷光?
汉朝时,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没钱读书,专也没属钱买书。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这是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就心满意足了。”富翁听了深受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匡衡就有书读了。

但是,他白天要做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因为那时候的灯是油灯,他家里那么穷,根本买不起灯油,匡衡为此非常着急。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从简陋的屋子的缝隙中,透过了邻家的灯光。这使匡衡非常兴奋,他立刻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一点点地在挨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了一个洞,“偷”来了邻家的一点光亮。从此,他每天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微光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

8. 五一班的同学去图书馆借书五分之一的同学借了儿童故事十分之二的同学借了意林

如果有同学借你的书,那你就去借给他吧,因为知识是可以共享的,所以的话不要那么吝啬。

9. 幼儿和图书对话的故事

记得还是小学的时候,我的作文水平很差,于是,我的大姐给我订阅了《小学生作文》,一向沉默寡言的我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这本杂志,我和书之间的故事. 后来,在我的小笔记本上多了一条条的好句摘录.在写作中,我偶尔会把它们穿插进去.就这样,我的作文渐渐被老师念作范文.这使我更倾心于读书. 进入初中,大姐为我订阅了《中学生作文选刊》,我更是如饥似渴地读着.在初二的一个下午,我把一首信手涂鸦的小诗交给了语文老师,老师给了我80分的奖励.要知道那时的我们,作文能得80分已经算高分了. 再后来,进入了师范,我的写作老师推荐我订阅了《人民文学》.说实话,那时的我,根本谈不上对文学的理解或者是追求,充其量也只是为了某一种表现欲吧.也就是这样,进入师范的我,显得有些放纵,而对书也相对荒废了许多. 在进入师范的第二年,我的第一首小诗《梦难留》发表在了昭通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南高原》上.于是,我再一次与书结缘.后来,在几个朋友的撮合下,诗集《美丽的阡陌》收录了我的三首小诗,而这一切,与我的阅读有着直接的关系. 参加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工资,虽然有朋友告诉我应该阅读大量的中外名著,但我还是选择了订阅杂志.杂志的短小性,更适合我的阅读,直至现在,我还保留着阅读杂志的习惯,《短篇小说选刊》《杂文选刊》是我每月必读的杂志.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随着在写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显现出的苍白,使我认识到了读经典名著的必要,于是,我恶补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在课余时间,我会拿上一本好书,走进河滨公园,找一处阴凉,进行一次与书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我常常被名家的大气所折服,被名篇的宏伟构筑所感染;在这种对话中,无疑,我进入了另一个精神世界! 我和书的故事 从小我就爱读书,而且书,每天对我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作文《我和书之间的故事》. 在我还没上幼儿园前,书籍已占了我的生活一部分.妈妈在报社给我订了许多儿童书刊,每天,只要一见着书,就吵着让妈妈读.在幼儿阶段,应该保持充足睡眠才好,可我却每天晚上让妈妈读故事,有时一读就读到11点多. 后来,我认识了一些字,就开始自己读了.正在这时,我也不再爱看那些启蒙书,开始读一些童话或连环画之类的书.记得我第一次看童话书,是一套的书,里面还有带字的拼图,让我理解的更加完整.那部书里我读的第一个故事是《美人鱼》,读完后,我还大声地背诵给家人听呢!有时,晚上睡不着觉,我就听一种叫“故事盒”的小磁带,里面播的全是童话.这些故事让我丰富了阅读的理解力,并且,我也从故事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这些,是我一,二年级前对阅读书籍的初步认识. 到三年级是,作文走向了我.每次写作,我都会想想那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并巧妙的把它们用到作文中.有几次考试后,老师还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朗读.至今我还记得,那次作文的题目是《我喜欢吃的水果》. 三年级的暑假,我又读了有名的一些小说和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精典名著等书.那期间,我象着了磨似的读着,每天心里想的都是书中的人物,我每天也在享受着阅读带给我的快乐,这一假期下来,我读了有20来本书.我们家旁图书借阅的书店我如果借书,连老板都记住我了. 随着年级的增高,我又开始读一些散文等. 12年,书籍成了我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帮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也陪我走过了求知的慢慢长道,让我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它让我有了奋斗的目标.书籍,在我和它之间永远不会画上休止符,它会陪着我走过每一天. 〔我和书之间的故事〕【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