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的故事及剪纸图片
『壹』 关于剪纸的故事
剪纸的故事
田巧莲:尼哥底姆夜访耶稣
受胎告知
井边论道
天使救罗得
天使安慰夏甲
信而不沉
耶稣基督
耶稣和马大玛利亚
天使安慰撒迦利亚
耶稣救聋哑人
“我是葡萄树”
圣诞
作者:田立柱
剪纸是儿时记忆中获得艺术成就的最初印象,先是把刻样与纸张迭放在一起,然后用煤油灯袅袅的黑烟来“熏影子”,纸片润湿了,那轻轻的黑烟便如同有灵魂的使者一样匍匐上去,填补一点点的空白之处,什么时候没有了空白,灯就熄灭了,拿过来,去掉剪纸的刻样,背后的衬纸便出现了一个黑白的世界,清亮、分明。我们就可以看见花儿的叶子怎样的被风吹的卷了起来,看见花朵的瓣儿舒展的起舞,那幅黑白的图画就告诉我们艺术世界的故事了。想象的空间就突然向我们开放。
我和姐姐一样大约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那既是乐趣,又是劳作,每当完成自己的一些剪纸作品,拿给大人们看的时候,也是希望得到表扬的时候,大人们总算毫不吝啬还给我们表扬,于是家庭就有了欢乐的笑声,这似乎是上帝通过艺术给我们人类的安慰之一吧。
我们的家乡是山东省荣城市的一个临近大海的村庄,在地图上那海被标明为黄海,我们村子的人们一般是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但我的爷爷却在这两个工作之外找到了自己的养生的新渠道-“商业”,他们称那工作为“拉乡”,大约就是在各个村庄之间做点小生意而已吧。我们村庄的名字叫小岗南头村。我姐姐出生在1949年,与共和国同庚,我出生在1953年。
小学生活和使我与基督教有了最初的联系,因为那时候的学校房子不够,只能上半天的课,另外的时候我们就在同学家里学习,我所上的学习小组都是基督教徒的家庭,人们当时称基督教徒为在教的人。他们并没有告诉我有关耶稣的故事,但是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基督教的家庭生活使我感到了温情的一面,马利亚画像安静、和善的面容也自那一时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持久地激动。
我与姐姐都遇到过1960年前后的灾荒,品尝到饥饿的残酷与折磨,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影响着我们以后的生活观念。姐姐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生活的原因,不可以继续上学了,她必须与大人一起承担家庭生活的负担,拖人找地方去学手艺,就是绣花,用机器绣花,居然有不少的收入,令困难时期的父母大得安慰。家庭生活也因此得了改善,她是我们家庭的功臣。这份工作也令姐姐渐渐的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我记得她的绘画故事,如何的修改,如何的描画,如何的临摹等等,在绣花的人中间也有基督教徒的同事。现在的剪纸工作或许还是那段有意义的生活继续。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着年龄的关系我们时常愿意自己成为革命者和红卫兵,我们有过崇拜英雄的观念和一种为正义牺牲的革命冲动,但是当我看到老师在遭到批斗时候的痛苦,我的心中产生了自责。同时,我们处于生活动荡的潮流之中,艺术家的梦想也渐渐成了“将残的灯火”。
1969年,我就业到了烟台市冷冻机厂,在车床车间做了一名工人,由于我对画画的兴趣,不久我参加了工厂的宣传组,在那里得到一位绘画师傅的有心培养,从他那里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素描等基础知识,那“将残的灯火”也就渐渐的复生。
1982年,我成为烟台市基督教会的新成员。1985年,我成了华东神学院的新学生。开始了神学院的神学学习。在华东神学院中我开始体会信仰和文化的问题,我更愿意把基督教的信仰看成是我们中国幕
『贰』 关于剪纸的传说
西汉时,汉武帝的一个宠妃死了,他悲伤不已,夜晚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回以致于鬓发变白,答容颜憔悴。齐人少翁用纸剪出了妃子的影像,夜深时,从方帐中点烛,映出了妃子生前的模样,汉武帝远远凝望,隐隐约约觉得象是宠妃再现人间,却又不能近观,悲切愈加,于是叹息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其来迟。”这也是皮影诞生的来源传说。
(2)剪纸的故事及剪纸图片扩展阅读
剪纸是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云南省、陕西省地区的传统美术。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叁』 剪纸的来历传说故事。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1]。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4]
中文名
中国剪纸
外文名
Chinese paper cutting, Chinese paper-cut
起源
公元六世纪
实质
中国民间美术
非遗级别
世界级
剪纸大全
【HOT】动手试试剪纸的乐趣
进入频道
历史沿革
先唐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6世纪),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
北朝对马团花剪纸(左为残片,右为复原图)
南北朝时期《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6]。而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7],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8]。
唐代
唐代 菩萨立像 30.5×19.2cm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9]。唐代流行颉,其镂花木版纹样
『肆』 剪纸上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上看到了这幅剪纸。剪纸上面是一头健壮的老牛,驮着一个小男孩。老牛身旁还有一个小男孩,他正在卖力地往牛背上爬。牛背上的小男孩也在帮助他,把他往牛背上拉。看着这幅技艺高超,做工精美的剪纸,我慢慢的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想象的王国......
一个晴朗的上午,放牛娃阿牛骑在老牛背上,高高兴兴的去小山坡上放牛。阿牛是个穷苦孩子,从小就没了爹娘,靠自己放牛过日子。日子清苦,买不起玩具和零食,就不免会遭到富家孩子的取笑。平时一起玩的时候,有的孩子就看不起阿牛,取笑他。每到这时,阿牛都很伤心很生气,他唯一能做的,只有牵着自己的老黄牛,躲在角落里,默默地流泪。
阿牛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带着他心爱的老牛,到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去吃草。这天,阿牛又骑着老牛来到山坡,山坡上的草很青很绿,老牛吃得很欢。阿牛也很快乐。
太阳渐渐偏西,阿牛也该回去了。他骑着老牛,慢慢悠悠的往回走。
突然,阿牛听见了几声痛苦的呻吟从远处传来。阿牛骑着老牛循声找去,只见地上坐着一个小孩子。阿牛仔细一看,哟,这不是隔壁的邻居小胖吗?那个经常取笑阿牛的小胖。
你怎么了?阿牛轻声问。我...我今天出来玩,不...不小心扭伤了脚,现在动...动不了,呜呜...小胖抽泣着说。
阿牛不想理小胖了,因为他以前嘲笑他的模样出现在眼前。阿牛牵着牛,调了个头,继续往家走。真是罪有应得!让他也尝尝痛苦的滋味!阿牛想。
可他走了几步,身后传来小胖哀求的声音:阿牛!救救我吧!天快黑了,我好害怕啊!
阿牛想,我到底救不救他呢?不救吧?他太可怜了。救吧?又太便宜他了,他原来对我那么坏!怎么办呢?救还是不救?他犹豫了。突然,他想起已经去世的妈妈曾经说过的话:在别人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想到这儿,他为自己的做法脸红了,他立刻调转牛头,回到小胖身边。
来,上来吧!阿牛轻声对小胖说。小胖没有缓过神来,不解的问:什...什么?上来?你救我?阿牛淡淡的一笑,是啊,快上来吧。说着,伸出手来。
阿牛,谢谢你,我以前那样对你,你还是不计前嫌,愿意搭救我。小胖又羞愧又感激,眼泪流了出来。
不用谢!阿牛笑着回答。他用力把小胖拉上了牛背。阿牛,你真是个好人!我以后再也不会欺负你了,让我们做好朋友吧!小胖发自内心的说。
阿牛笑了。
夕阳下,他们踏上了回家的路,老牛驮着两个男孩的剪影是那样美,好像一幅画。
『伍』 关于剪纸的故事25字
中国剪纸复是一种用制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陆』 成语故事剪纸图案大全简单
龙飞凤舞来
原形容山势源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拼音]
lóng fēi fèng wǔ
[出处]
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例句]
老书法家运笔潇洒自如,写出的字如龙飞凤舞。
[近义]
无拘无束 笔走龙蛇 鸾翔凤翥 天马行空
『柒』 关于民间剪纸的故事
传统生肖剪纸的起源
--------------------------------------------------------------------------------
[ 发表时间:2007-5-21 23:43:00 来源:中国艺术吧 作者: ] [字体: 大 中 小]
十二生肖早已经成为传统剪纸创作题材,除具有纪年的意义外,是对人生的重视和对生日的纪念,也是对动物的热爱,让人感到亲切又应时节,今年天津的猴生肖剪纸不买不行,故最为畅销。
中国生肖源于古人对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以动物纪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如《事物纪源》载:“黄帝立子丑十二辰以明月,又以十二命兽展之。”
1997年,考古人员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日书》竹简中,记载了秦国选择吉凶日子以便行事的内容,已经有了“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龙也”、“巳,虫也”、“午,鹿也”、“未,马也”、“申,环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猪也”。这是迄今为止可见我国最早的关于十二生肖较为完整的记载,不过它与现在流行的生肖不尽相同。
汉代王充《论衡·物势》篇则有,“寅,虎也”、“戌,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虎也”的记载,这里提到了十一种,在《言毒》篇中又说“辰,龙也”,于是历代传承组合成直到今天还在我国流行的十二生肖。
国外也有生肖,如泰国以蛇打头,以龙结尾;柬埔寨以牛为首,以鼠结尾;还有印度、越南、埃及、古巴比伦等,尽管动物组合或排列顺序不同,但可以看到十二生肖现象是带有国际性的。
在现代剪纸中,申猴剪纸刻出了“猴年大吉”、“猴年如意”、“猴年好运”等机灵活泼、聪明可爱的形象,体现出了猴是人类最亲密伙伴的特点。
http://www.chinaart8.com/show_art.asp?art_id=7886
『捌』 谁知道剪纸的故事(急用)
剪纸是儿时记忆中获得艺术成就的最初印象,先是把刻样与纸张迭放在一起,然后用煤油灯袅袅的黑烟来“熏影子”,纸片润湿了,那轻轻的黑烟便如同有灵魂的使者一样匍匐上去,填补一点点的空白之处,什么时候没有了空白,灯就熄灭了,拿过来,去掉剪纸的刻样,背后的衬纸便出现了一个黑白的世界,清亮、分明。我们就可以看见花儿的叶子怎样的被风吹的卷了起来,看见花朵的瓣儿舒展的起舞,那幅黑白的图画就告诉我们艺术世界的故事了。想象的空间就突然向我们开放。
我和姐姐一样大约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那既是乐趣,又是劳作,每当完成自己的一些剪纸作品,拿给大人们看的时候,也是希望得到表扬的时候,大人们总算毫不吝啬还给我们表扬,于是家庭就有了欢乐的笑声,这似乎是上帝通过艺术给我们人类的安慰之一吧。
我们的家乡是山东省荣城市的一个临近大海的村庄,在地图上那海被标明为黄海,我们村子的人们一般是从事农业和渔业的。但我的爷爷却在这两个工作之外找到了自己的养生的新渠道-“商业”,他们称那工作为“拉乡”,大约就是在各个村庄之间做点小生意而已吧。我们村庄的名字叫小岗南头村。我姐姐出生在1949年,与共和国同庚,我出生在1953年。
小学生活和使我与基督教有了最初的联系,因为那时候的学校房子不够,只能上半天的课,另外的时候我们就在同学家里学习,我所上的学习小组都是基督教徒的家庭,人们当时称基督教徒为在教的人。他们并没有告诉我有关耶稣的故事,但是给了我很多的关怀,基督教的家庭生活使我感到了温情的一面,马利亚画像安静、和善的面容也自那一时起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持久地激动。
我与姐姐都遇到过1960年前后的灾荒,品尝到饥饿的残酷与折磨,它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影响着我们以后的生活观念。姐姐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生活的原因,不可以继续上学了,她必须与大人一起承担家庭生活的负担,拖人找地方去学手艺,就是绣花,用机器绣花,居然有不少的收入,令困难时期的父母大得安慰。家庭生活也因此得了改善,她是我们家庭的功臣。这份工作也令姐姐渐渐的对艺术产生了兴趣,我记得她的绘画故事,如何的修改,如何的描画,如何的临摹等等,在绣花的人中间也有基督教徒的同事。现在的剪纸工作或许还是那段有意义的生活继续。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着年龄的关系我们时常愿意自己成为革命者和红卫兵,我们有过崇拜英雄的观念和一种为正义牺牲的革命冲动,但是当我看到老师在遭到批斗时候的痛苦,我的心中产生了自责。同时,我们处于生活动荡的潮流之中,艺术家的梦想也渐渐成了“将残的灯火”。
1969年,我就业到了烟台市冷冻机厂,在车床车间做了一名工人,由于我对画画的兴趣,不久我参加了工厂的宣传组,在那里得到一位绘画师傅的有心培养,从他那里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素描等基础知识,那“将残的灯火”也就渐渐的复生。
1982年,我成为烟台市基督教会的新成员。1985年,我成了华东神学院的新学生。开始了神学院的神学学习。在华东神学院中我开始体会信仰和文化的问题,我更愿意把基督教的信仰看成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补充,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我想所谓的文化上的基督教徒,也多有类似的思想吧。
在所有的文化形式中,艺术是比较容易让人们领会和接受的事物。我自己曾在辽宁省的一家儿童杂志上发表过一些连环画的作品,因着阿姐的剪纸成功(我把阿姐的剪纸能够得到认可看作了成功)我也萌发了艺术创作的冲动,开始了在剪纸上的探索。我的姐姐不是非常热心的基督教徒,因为我知道她更喜欢在“暗室里”与上帝说话,或许基督教信仰于她是心灵的安慰和修养的帮助。
我们得利于烟台市基督教的历史事件,那些事件启示我们剪纸是实用的艺术,我们试着将剪纸做成“圣诞卡”,作为商品卖给来访的国外朋友。心想中国的民间艺术在国外是受欢迎的,或许可行,果然不少的来宾购买了我们的剪纸圣诞卡,我们是那样的高兴和愉快,因为我们有了新的方法来感谢上帝感谢他对我们生活的看顾和指引。
剪纸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她提醒我们许多事情,告诉我们勤奋意义,这使我们联想到耶稣关于“银子”的比喻,“银子”如同“投入”,你投入越多,你的收获就越大,你的手和心就越熟练,通达。同时,你的创作热情就越大,你就会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那是一个美和好的世界,我们体会到了与天使同行的欢乐。我们基督徒常常说的“灵里的欢乐”在此得到了验证。
艺术是我青年时代的梦想,现在,我把退休看成是上帝给我的机会,创作把我们的晚年生活带进了生活的新空间,每当我们的作品完成之后,就与家人一起分享这种欢乐,我的感激之心就油然而生,那是我对上帝的感谢,他看顾了我的生活,看顾了我的学习,当我尝试着在剪纸上赞美上帝的时候,他又和我同在,给我如此的保守和眷顾,也令我想到了我去世的父亲,生前他总是给我们许多的鼓励,少年的时代,每当我们得到父亲鼓励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产生出最初的“生活的热情和生活的感动”,感谢和感动有时好像有生命的种子一样,在你的心里成长,也结果。
『玖』 有关剪纸的故事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的传说故事:
从前,扬州城里住着一个没爹没妈的小姑娘,谁也不晓得她姓什么,叫什么,因她靠剪花样子卖钱过日子,大家都叫她"花丫头"。
一天,花丫头大清早就出去卖花样子,奔波了一天,只赚了几文钱。回家路上,望见前头围了一堆人正看热闹,就走了过去。她挤上前一看,只见一个老奶奶坐在路边上正替人家剪花样子呢。花丫头心里话:"我剪的花总是没得人家的好,总是卖不出去,今儿个正好学学窍门,看人家怎么剪的。"只见老奶奶的剪子在手上就像活的一样,纸在她手上三转两转,一张花样子就剪出来了。乖乖!这个花样子剪得真神,那些枝儿、瓣儿、叶儿、朵儿,比真花还要好看呢!把她都看呆了。直到老奶奶收摊子的时候,她跪着求老奶奶收她做徒弟。要跟老奶奶学剪花样子。老奶奶说:“孩子,学手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吃很多苦,你受得了吗?”“嗯。”花丫头点点头,老奶奶见花丫头一片真心,当晚就把她带到自己家里。
第二天,老奶奶交给花丫头一条扁担,两个小桶说:"你先替我浇花吧。"花丫头一看:"啊!好大的花园啊!"各色各样的花多得数也数不清。从那天起,花丫头就不声不响地整天挑水浇花。就这样挑啊,浇啊,肩膀磨破了,长出了老茧,桃花落了,荷花开了,桂花落了,梅花开了。花丫头整整挑了一年的水,浇了一年的花,她闭上眼睛都能数得清这园里共有多少种花,想得出那些花的样子,说得出哪一种花有多少瓣。可老奶奶还是不提教她剪花、样的事儿。
一次,花丫头忍不住问老奶奶:"师父,多晚子教我剪花样子呀?”
老奶奶拿出一把剪刀,笑了笑说:"孩子啊,别着急,三分手艺七分家伙,剪纸要有好剪刀,你先替我把剪刀磨磨快。"花丫头接过剪刀一看,"哎呀!"这是什么剪刀啊,锈得都不像样子了,刀口缺缺桠桠的,就和锯齿差不多。花丫头不声不响,来到小河边,磨啊磨啊,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刀石磨断了,又换了一块,冬天小河水结了冰,春风又把冰吹化了。就这样又整整磨了一年,剪刀越磨越亮,刀口也锋利了。花丫头手里捏着雪亮的剪刀,赶紧去找老奶奶。当她跑到原处一看,不由惊呆了,哪里有老奶奶的影子啊,就连自己住过的草棚子,浇过的花园都不见了。花丫头正在奇怪。忽然半空中传来老奶奶的声音:“工夫不负有心人,买花样的人儿踏破门。”花丫头这才明白,自己遇上了神仙了。
花丫头带着老奶奶留下的剪子,回到扬州城里,替人家剪花样子。说来真怪,剪刀一拿在手上,想剪什么花,眼前就出现了那种花的模样,一张纸片儿到她手里三转两转就剪出一张活灵活现的花样子,那一朵朵花样儿,各不相同,一枝一叶,就和真的一模一样,剪出的花样子,果真一下子全都卖光了。
后来有人说:那位老奶奶就是八仙中的何仙姑变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花丫头的名声就传遍扬州城。
从此,花丫头家的门口可热闹啦,买花样儿,求教的,就差把门给挤破了。后来,花丫头还带了许许多多的徒弟,把她那绝妙的手艺一代一代地传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