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发生的算盘小故事
① 算盘的小故事。
东汉灵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刘洪“按数术成算”创造了“乾象历”,并“亲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潜心钻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历象端委,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后又把该历法传授给吴国中书令阚泽,使历法得以在吴国实行。
历法的钻研为徐岳以后从事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搜集先秦以来的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数术记遗》详细地记录了他与刘洪算术问答的精华,介绍了14种计算方法。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定名为“珠算”。
(1)家里发生的算盘小故事扩展阅读
算盘是中国传统的计算工具,是由早在春秋时期便已普通使用的筹算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而且是在阿拉伯数字出现之前曾被人们广为使用的一种计算工具。
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依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因此,人们往往把算盘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认为算盘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然而,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算盘的呢?从清代起,就有许多算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日本的学者也对此投入了不少精力。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算盘的起源问题直至今天仍是众说纷纭。
② 关于算盘的神奇故事
黄帝时代有没有算帐先生,或者说,有没有能打会算的“会计”?当今人不得知晓。
传说,算盘和专算数是黄帝手下一名属叫隶首的人发明创造的。至今在农村还流传着隶首当初算账时,发明的中国式的“阿拉伯”字母。80岁以上的年老人还会写、会用。这十个字母的写法:|、‖、
③ 求趣味数学小故事(真实的!)
网络里有好多,给你提供几个
高僧下棋
在古代印度,一位高僧十分精通棋术,国王正好也喜欢下棋。有一天,国王把这位高僧召到宫里,要与他对奕。国王对他说:“听说你棋术十分高超,所以把你请来与我下棋。你不要因为我是国王就不敢赢我,你要拿出真本事来。如果你赢了我,我可以答应你提出的任何条件。”高僧说:“既然陛下恩准,我就斗胆与陛下下上几盘。不过如果我赢了你,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国王说:“刚才我说了,你可以提任何条件,我将满足你的要求。”高僧说:“我的要求很简单,这棋盘上不是有64个格吗?我赢你一盘,你在第一个格给我一粒米,赢两盘,第二个格里给我两粒米,赢三盘,给我四粒米,四盘给我八粒米,……每一盘都比前一盘多一倍,直到这第六十四格。”国王一听哈哈大笑,说:“这还不容易,我国库里有的是米,这点米连九牛一毛也没有。”高崐僧说:“陛下可不要反悔。”国王说:“一言为定。”于是两人就下起棋来,结果高僧赢了30盘,你猜国王应该给高僧多少米?”
韩信点兵
韩信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大将,曾经统率过千军万马,他对手下士兵的数目了如指掌。他统计士兵数目有个独特的方法,后人称为“韩信点兵”。他的方法是这样的,部队集合齐后,他让士兵1、2、3--1、2、3、4、5--1、2、3、4、5、6、7地报三次数,然后把每次的余数再报告给他,他便知道部队的实际人数和缺席人数。他的这种计算方法历史上还称为“鬼谷算”,“隔墙算”,“剪管术”,外国人则叫“中国剩余定理”。有人用一首诗概括了这个问题的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意思就是,第一次余数乘以70,第二次余数乘以21,第三次余数乘以15,把这三次运算的结果加起来,再除以105,所得的除不尽的余数便是所求之数(即总数)。例如,如果3个3个地报数余1,5个5个地报数余2,7个7个地报数余3,则总数为52。算式如下:
1×70+2×21+3×15=157
157÷105=1……52
下边给同学们出一道题,请用“韩信点兵法”算一算。
小红暑假期间帮着张二婶放鸭子,她总也数不清一共有多少只鸭子。她先是3只3只地数,结果剩3只;她又5只5只地数,结果剩4只;她又7个7个地数了一遍,结果剩6只。她算来算去还是算不清一共有多少只鸭子。小朋友,请你帮着小红算一下,张二婶一共喂着多少只鸭子?
奇怪的数字
数学老师问它的学生们:“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六位数,用它分别去乘1、2、3、4、5、6,得出来的六位数积还是那个六位数,只是排列次序稍有不同?”
会有这样奇怪的数字吗?学生们都感到难以相信。
“有的。有这样的六位数。现在我把它写下来。你们自己用1--6分别乘它,看看这六个有趣的乘积。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数学老师说完
,在黑板上写下了那个六位数。
小朋友,你一定想知道那个六位数吧?
有趣的自然数
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350。求出这五个自然数各是多少?
买菜
小黑去菜市场回来,告诉爸爸他一共买了4样菜:4根黄瓜、3个西红柿、6个土豆、5个辣椒。“黄瓜每根6分钱,辣椒每个9分钱,”小黑对爸爸说,“一共花了1元7角钱。”
“这笔帐不对,”爸爸笑着说,一定是算错了。”
“您还不知道土豆每个多少钱、西红柿每个多少钱,怎么就知道错了呢?”
“你再算一遍吧,肯定是错了帐。”爸爸肯定地说。
小黑仔细在算了一遍,真的是算错了。怪了,爸爸是怎么知道的呢?
井底小虫
一只小虫不小心掉进了井里。它每天不停地往上爬。不幸的是,它每天白天能往上爬3米,可是一到夜里就要滑下2米。但是小虫还是坚持往上爬。这口井从井底到井口是20米。小虫从清晨开始从井底往上爬。它需要几天以后才能爬出井口呢?
几个9
明明和沉沉都十分喜欢数学。一天明明问沉沉:“你最喜欢几?”
“我最喜欢9。”
“那你说说从1数到100,要说几次‘9’?”
“啊!……这”沉沉被难住了,“这要数一数才能知道”
“一分钟时间”明明说。
小朋友,请你在一分钟内说出从1到100有多少个9。
郑板桥喝酒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有一年春天,他提着一壶酒在街上边走边饮,又是吟诗,又是画画,正好遇上老朋友计山,计山说:“光你一崐个人喝酒,也不说请我喝呀?”郑板桥说:“请倒是想请,只是你来晚了,我的酒已经喝完了。”计山问道:“你一个人喝了多少酒呀?”郑板桥“哈哈”一笑,吟出一首诗来:“我有一壶酒,提着街上走,吟诗添一倍,画画喝一斗。三作诗和画,喝光壶中酒。你说我壶中,原有多少酒?”计山眨着眼想了半天,说:“我算出来了,你的壶中原来一共 有7/8斗酒。”郑板桥说:“对,你很聪明。”小朋友,你知道计山是怎样算出来的吗?
爱因斯坦的数学游戏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就特别聪明,有一次同学们在一起玩,他说:“我们做一个数学游戏怎么样?”同学们说:“怎么做法呢?爱因斯坦说:“你们随便想一个数,然后做一些运算,我就能知道你们一开始想的那个数是多少?”汤姆说:“我不信,但是我可以试一试。”爱因斯坦说:“那么好吧,现在开始。你心里随便想一个数吧。”“我想好了。”汤姆说。“在这个数上加上18。”
“再加上136。”
“减去27。”
“减去你所想的数。”
汤姆按照爱因斯坦的要求做了运算。他还没有说出答案,爱因斯坦就说:“最后得数是254。”
汤姆惊呆了,爱因斯坦说的一点也不错,可是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挂钟上的数学
星期天下午,小林在家里开始做作业。当他开始做第一道题的时候,墙上的挂钟正好敲响4点钟。当他把语文、数学作业做完的时候,小林又看了看挂钟,这时钟止的长针和短针正好重叠在一起,走成了一条直线。你能算出小林做作业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吗?
小林做完作业后,就到街上玩去了。玩了一会儿,他忽然想起还有篇作文没写,便赶紧回到家里去写作文。开始写作文的时候,小林看了看表,正好是五点钟,等写完第一段,他看了看表,这时长针和短针走成了直角。他又接着写,等写完了的时候,钟睛的时针和分针又正好走成了直角。请问小林写第一段用了多少时间?写完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分酒
张三、李四两人一人拿了一个酒瓶,里面都放着酒,两人想把酒分匀,李四先把自己酒瓶中的酒往张三瓶中倒,使张三瓶里的酒成了原来的2倍,又把张三的酒往李四瓶中倒,使李四瓶中的酒增加到3倍。这样倒了两次,还是没崐分匀,张三瓶中有酒160克,李四瓶中有酒120克。请问张三、李四瓶中原来各有多少酒?
有这样的分数吗
上数学课时,老师对同学们说:“你们能找出5个小于1/3而大于1/4的分数来吗?”张山同学想了半天,说:“这样的数我一个也找不到。”这时刘小娟同学举手说:“我找到了。”老师说:“刘小娟同学很聪明。”同学们,你们知道刘小娟找到的是哪些数吗?
和尚数念珠
小明和小光去寺庙游玩,看见和尚静坐打禅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念珠一个一个地数。小明说:“一分钟能数多少数呢?”小光看了会儿,说:“我看最多能数200。”小明又说:“要是数到1兆,我看用是了几天,最多用上八天八夜。”小光说:“1兆是1万个亿吧?”小明说:“对。”小光说:“要是那样的话,我看一辈子也数不到1兆。”小明说:“不可能,你说的也太长了。”小朋友,你们认为数到一兆需要多少时间呢?
牛吃草
这个问题是大科学家牛顿提出来的,这是一个看着简单而实际上要动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片牧场,养着27头牛,6天把草吃完;养牛23头,则9天把草吃完;如果养牛21头,那么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完呢?请注意,牧场上的草是在不断生长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史前期的算题
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处史前期壁画,上面除绘着一些人形和野兽的图形外,还绘着一些莫明其妙的算题,这些算题也是阿拉伯数字,但考古学家们看了半天,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算题。后来他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算题中的数字与我们现在的数字并不是一回事,但是绝对符合四则运算的法则。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看这些算式,想一想算式中的数字各等于现在的什么数字,然后把它翻译出来。
5+6+7=5×6×7
5+5=6
6÷5=6
7×5=7
④ 剧本家里发生的小故事作文
大家都听说过大长今吧!大长今做饭可是一流的。我,小小年纪就会做饭,这都是爸爸妈妈为了培养我的自主能力才让我学的。但今天,我们一家要PK一下,看看谁是大长今,这可是我们家顶有趣的事。
一大早,爸爸就打着锣鼓,催促着让我们各就各位,当大家都准备好时,想到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为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参加比赛,就没有了裁判。,于是,我们想让馋嘴猫表弟来当裁判。紧赶慢赶还是到了中午,大家就更加忙碌了。
比赛开始了,我和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来忙去,终于,把菜做好了。妈妈做的是红烧鱼、米饭;爸爸做的是炸带鱼、牛奶、米饭;我做的是醋溜土豆丝、米饭、果汁;表弟这尝尝,那儿尝尝,最后把爸爸给淘汰了。我和妈妈进行下一场比赛。
比赛开始了,我和妈妈在厨房中忙碌,真是紧张,饭做好了,妈妈做的事醋溜土豆丝、汤、小菜;我做的是木耳拌洋葱、果汁、辣子;表弟这次可是很细心,因为得罪谁都不好。终于,表弟把我和妈妈都弄上来大长今的宝座,我和妈妈高兴极了。比赛结束了,大家都笑嘻嘻的,十分高兴。尤其是我,因为我为有我这样美好的家庭而感到幸福、快乐。
讲述我家的故事作文二:我家的故事
星期天,阳光灿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海洋水族馆游玩,这是对我通过银章的奖励。
在水族馆里我们见到了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300多个品种、1万余条珍稀鱼类及濒临绝种的稀有生物。但是在所有动物中我和爸爸妈妈最喜欢的是企鹅,它们非常可爱。他们看上去好像披了一件黑色的披风,只露下肚子的那一块没有盖到,所以是白色的。在水族馆里面有许许多多企鹅,可是有些藏起来不让我们看,好像很害羞。有的开始还悠然自得,可每当它发现我们看它时,它都会一下子跳进水里,难道它害怕我们欺负它?可是却有那么几只我们一直注视着它,可它们都没有退缩的意思。看这只最“厉害”,我们都看着它可它却仍然在悠然自得的游泳,我猜它一定刚出生,俗话说的好真是“初身牛犊不怕虎,长出角来反怕羊”。
再瞧那只企鹅,它正准备上岸呢!你瞧!它正扭来扭去,每当快要大功告成时,它却不动了,好像在休息,所以一直上不上去。不过它那滑稽的样子却惹得人们捧腹大笑。后来它突然呆住不动了,可能是因为它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笑得这么开心吧!
其他的景点我就不说了,想要知道的话,就自己去海洋水族馆看看吧!海洋动物馆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不但让我见识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海洋动物,更让我学到了许多生物知识。
讲述我家的故事作文三:我家的故事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十分和气,常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声。不信?我讲一个故事,我家的故事。
那是一个上午,妈妈要出去买菜,叮嘱我和弟弟在家别贪玩,就出门了,一只“老鼠”看着妈妈出去后,马上疯了起来:翻箱倒柜。为什么?它呀,在搜吃的呢!不一会儿,妈妈藏起来的面包、蛋糕、花生、瓜子……都搜出来了,这可是他的真本领——藏在哪儿的食物都能找出来。“咔嚓咔嚓”花生被它吃了半包,我看着,惊讶极了:这可是它最快的速度呀!
⑤ 算盘的发明故事
算盘来
徐岳(?~220)字源公河。东汉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盘”记录者。东莱(今莱州市)人。东汉灵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刘洪“按数术成算”创造了“乾象历”,并“亲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潜心钻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历象端委,进一步完善了“乾象历”,后又把该历法传授给吴国中书令阚泽,使历法得以在吴国实行。历法的钻研为徐岳以后从事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搜集先秦以来的大量数学资料,撰写出《数术记遗》、《算经要用》等数学著作。《数术记遗》详细地记录了他与刘洪算术问答的精华,介绍了14种计算方法。第一次记载了算盘的样式,并第一次定名为“珠算”。汉献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⑥ 计算机和算盘的小故事有什么
有这么一来个关于算盘的源故事:一家公司有俩位五六十岁的老头子管账,一个老头子对另一个老头子说:“你落伍拉,我们都开始用计算器啦!你自己一个人就等着加班吧!”另一位老头子没有搭理他,只是埋头打着自己的算盘。数年后的某一天,公司停电,电脑里的账本没存盘——白算。结果还是那打算盘的老头子厉害,没一会儿把“成山”的账本们全算完了。
你们看,现在科技虽然很发达,自动的计算器各式各样,可是在新科技的世界里我们不能忘掉算盘这个手动的“计算器”;它可是中化文化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啊!
⑦ 算盘的故事150字
算盘是我国抄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在加减乘除的运算里,熟练掌握算盘的人比起现代化的电子计算器速度差不多,加减的运算使用算盘还比电子计算器快.
算盘究竟是何时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关于算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年,那时有一种工具叫算版.古人以十个算珠穿成一串,一组组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的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算盘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谚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
明代中叶后,算盘更被广泛使用,大量相关著作也纷纷涌现,著名的有《直指算法统宗》.
现在,随着电子计算工具的普及,算盘已经慢慢淡出了社会生活.
⑧ 算盘的故事100字
算盘是我国抄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在加减乘除的运算里,熟练掌握算盘的人比起现代化的电子计算器速度差不多,加减的运算使用算盘还比电子计算器快。
算盘究竟是何时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关于算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年,那时有一种工具叫算版。古人以十个算珠穿成一串,一组组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的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算盘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谚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
明代中叶后,算盘更被广泛使用,大量相关著作也纷纷涌现,著名的有《直指算法统宗》。
现在,随着电子计算工具的普及,算盘已经慢慢淡出了社会生活
⑨ 算盘的来历或故事
算盘的出现和使用在我国由来已久,距今历时两千多年。算盘最早是由“筹算”而来的,“筹算”就是运用一种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筹算”一开始就采用十进位制,这在世界上是比较早的。其最初只是进行加减运算,之后有了简单的乘除法。后来,由于计算上的发展,“筹算”因其计算速度较慢而显落后。于是,在改进“筹算”的过程中算盘运用而生。
算盘的出现可追溯到我国汉代。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汉代即有算盘,但不同的是当时的算盘中间没有横梁相隔,上下珠以颜色相区别。而上一珠当五,下各珠当一,则与现代相同。
算盘之名称最早见于宋代《谢察微算经》,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有横梁的穿档的大珠算盘已经出现。宋代发达的商业,推动了珠算的广泛运用与普及。在《清明上河图》中,就可看到赵太承药店的柜台上就放着一个算盘。
到了明代,有了数学家编著的关于珠算的专著,如吴敬的《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徐心鲁的《盘珠算法》、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等,并形成了简明易记的珠算口诀。明初时,中国算盘流传到日本,其后又流传到俄国,又从俄国传至西欧各国,对近代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⑩ 算盘的小故事
算盘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在加减乘除的运算里,熟练掌握版算盘的人比起现权代化的电子计算器速度差不多,加减的运算使用算盘还比电子计算器快。
算盘究竟是何时何人发明的,现在无法考察。但是它的使用应该是很早的。关于算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百年,那时有一种工具叫算版。古人以十个算珠穿成一串,一组组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的拨动算珠进行计算。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算盘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引当时谚语形容奴仆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日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后人称此为“三珠戏语”。
明代中叶后,算盘更被广泛使用,大量相关著作也纷纷涌现,著名的有《直指算法统宗》。
现在,随着电子计算工具的普及,算盘已经慢慢淡出了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