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的故事
A. 关于螳螂捕蝉的故事
典故故事: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但是大臣们说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对大臣们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吴王问他:“你为什么早晨跑到花园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放声地鸣叫着,喝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想要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就在树下瞄准了它。 它们三个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忌看到它们身后隐患。”吴王想了想,恍然大悟,说:“原来如此!”于是便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B. 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译文
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唱着歌饮着露水,高兴得很,哪知背后来了一只螳螂;螳螂弯着身体伸出前臂,要抓住这只蝉来充饥,怎知道它的背后又来了一只黄雀;黄雀伸长颈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黄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后也有弹丸正等着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后的祸害呀!
译文2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吴王的侍从中有一位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眼看国家灭亡。这位年轻人在后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就这样,一连等了三个早晨,终于看到吴王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年轻人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年轻人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年轻人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译文3
吴王要进攻楚国,警告大臣道:“如有人想劝我改变想法,就处死!”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就这样子三个早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的树枝上一边歌唱一边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弹丸在它下面。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就停止他的军队。
解释
1.荆:楚国
2.舍人:宫廷侍从
3.少孺子:年轻人
4.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
5.傍:通“旁”
6.延颈:伸长着头颈
延:伸长
颈:脖子
7.伐:进攻
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9.罢:停止
10.则:就。
11.子:你
12.委:缩
13“如是者再三”的“三”是泛指,指多次
14“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三”是实指,本句意思为:这三个(指蝉、螳螂、黄雀)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而不顾及它们身后的灾祸。
C. 《螳螂捕蝉》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还应该看到事物潜在的因素和危机.
古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内.就像下棋的容高手都会看出几步开外一样.
这个故事就是启发我们,要有超视距的广阔思维,要有高度和广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远见卓识才能鸟瞰世界!
D. 把螳螂捕蝉编成100字的小故事
:不知不读书就是就是
E. “螳螂捕蝉”故事背景
成语典故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战国·庄子回·外篇山木第二十答》“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F. 《螳螂捕蝉》是寓言故事嘛
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道出了一个自然法则,就是在自然界自然竞争中,弱肉强食是经常的现象。他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强,强中刚有强中手。
G. 螳螂捕蝉的成语故事简介
螳螂捕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蝉正振动着翅膀悲切地鸣版叫,想要喝一些清权凉的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弯曲着脖子,想抓住蝉后把它吞掉.螳螂正要吃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背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过螳螂吞掉他.黄雀正想吃螳螂,却不知有一个孩子正在榆树下面,他拉开弹弓,就要射向黄雀.孩子要拉开弹弓射杀黄雀,却不知道脚下有个深坑后面还有树墩子.这些鸟虫和这个孩子都在贪图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身后潜伏着祸患.【寓意】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而忘记日后的祸患.
H.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一个什么故事
孙叔敖为郢(今荆州市,一说宜城)人,是春秋时楚国最为著名的令尹之一。他辅佐楚庄王,励精图治,忠贞为国,为楚国的强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湖北民间流传了许多他善用寓言、典故劝楚庄王纳谏的故事,而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传就是源于孙叔敖对楚庄王的一次进谏。
据韩婴《韩诗外传》卷十记载:“楚庄王将兴师伐晋,告士大夫曰:‘有敢谏者死无赦。’孙叔敖曰:‘臣闻畏鞭笞之严而不敢谏其父,非孝子也;惧斧钺之诛而不敢谏其君,非忠臣也。’于是进谏曰:‘臣闻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木屈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者也。非独昆虫,众庶若此也,人主亦然……’楚国不殆,而晋以宁,孙叔敖之力也。”《庄子·山木》、刘向《说苑》和《吴越春秋》等典籍也载有这则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的大意是:螳螂要捕捉知了,却不知黄雀在后面等着要啄它自己;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料有儿童在树下正准备用弹弓打它;儿童要打黄雀,却不知他的脚前有一个大坑,身后也有危险。成语比喻那种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的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他。这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各种利害关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成语典故里的楚庄王是一位喜欢听政治谜语和政治寓言的明主,深谙庄王这种禀性的孙叔敖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向庄王劝谏:目前去攻打晋国是有后患的事。孙叔敖是一位虑事深远,有敏锐头脑的政治家,楚庄王听了孙叔敖的劝谏后,他在位的最后三年确实没有出兵劳师远征,这种举措是否受了孙叔敖劝谏的影响和寓言的启示,史无确考,但是孙叔敖辅佐庄王,使楚国逐渐强盛,却是不争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