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⑴ 红军长征的100个故事
(一)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
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
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
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说完又得意地笑起来。
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正是董必武发明的这些“特制布鞋”,在长征行军中广为流传,陪伴红军爬过来雪山,走过了草地。
(二)
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最好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
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叫来,对她说:“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最高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严厉地问刘江萍:“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萍说:“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还协助毛主席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
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铅笔,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第二天,有战士请求可不可以买点梨子,周恩来答应了。可当地群众受国民政府的欺骗宣传,没人敢说价钱,只是说:“吃吧、你们吃吧!”梨农不接钱,战士们就不吃梨。结果,在盛产梨的地方,红军没吃上一个梨子就离开了。
(三)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四)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五)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⑵ 红军长征的故事
⑶ 红军长征故事最简短的
《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我和两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走得慢,老班长留下照顾我们。
才半个月,青稞面都吃完了,老班长为没吃的发愁时,他发现池塘边有鱼,便给我们钓鱼,做鱼汤喝。
我从未见老班长吃过一口鱼,而他却说吃过了。于是,一天吃完饭,我悄悄地跟在老班长身后,见他只吃草根和剩下的鱼骨头。老班长看我发现了这事,就给我讲弄吃的不易,让我别告诉那两个小同志。
渐渐地接近草地边了,可我们病得越来越重,老班长也 瘦得皮包骨头。
这天,老班长说要好好弄点吃的。我们就四处找野菜,拾干草,老班长去钓鱼,过了很久,也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在一个池塘边发现了老班长。当我们费了很大劲才弄好鱼汤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老班长鼓励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自己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了很久。我把鱼钩包好,想等革命胜利了,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让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⑷ 红军长征的故事(300字)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 ”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 ”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 ”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
⑸ 红军长征的故事400字
故事一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那天晚上下着倾瓮大雨,大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羊肠小道,高一脚、低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吧!”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 走过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乐滋滋的,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留着穿。”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有听说过。”“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两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卜解释。今大,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
从此以后,董必武同志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这些破烂,在以后的行军中,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董必武同志正是用这种破布、破麻袋、破棕片做的“特制布鞋”,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故事二
草地上,红军只有一点青稞面作军粮。周恩来副主席也绝不多吃一点,还经常教育战士要爱惜粮食。
青稞面越来越少,战士们每天只能用一点掺在野菜里煮汤喝。小战士吴开生已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立即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来的青稞面分给了他两碗。周副主席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地
说:“这就是革命啊!”吴开生流着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跟着您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狂风暴雨,用被单做的帐篷根本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顾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到他办公的帐篷里去避雨。大家怕影响他办公,都不肯去。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他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一团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好几天,草地仍然一望无边。青稞面吃完了,甚至连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煮皮带啃,找纸张咽。红军战士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周副主席命令把自己珍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汤喝。“那您吃什么?”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放出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应付给革命事业增加一分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了一丁点儿青稞面的热水,分到了战士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大家都知道,这热水不是半碗青稞面,这是周副主席的心血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草地上,进行着摧不垮的铁的红军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