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八女投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18 01:45:17

『壹』 八女投江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贰』 《八女投江》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故事讲述的是1938年5月,日军为了围剿东北抗日联军,

很多战士献出了宝回贵的生命,其中也有答不少女战士。最后只剩下了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董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第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八名女同志。

她们在师部遭到袭击的时候。将敌人吸引到她们的身上,掩护师部突围。

在弹尽粮绝的时候,八名女战士手挽着手,高唱着《国际歌》,慢慢地向河中间走去……

『叁』 八女投江的故事

黑龙江省林口县境内有一条牡丹江的支流,名叫乌斯浑河。那奔流不息的河水,不断地冲刷着流逝的岁月,但却永远不能冲刷掉中国人民对英雄的怀念,这是因为,有8位抗联女战士的英灵,在乌斯浑河河水里长存。
1938年春, 日本帝国主义在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同时,也加紧了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围攻。在松花江下游地区,敌人集中了第四师团、第八师团、伪满靖安军和兴安军等共5万余人,向抗联第二路军各部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讨伐”。在“讨伐”中,敌伪采取了分割包围、“篦梳”进攻的战术。为了破坏抗联战士的生存条件,把他们活活困死,敌人还在抗联营地的周围实行“集家并屯”的政策,逼迫群众迁徙,进行经济管制。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没有向侵略者屈服。为了冲破敌人的包围,抗联第二路军决定由牡丹江畔驻地向西部的五常、舒兰一带远征,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5月,抗联第二路军开始了远征。在远征军的队伍里,有一个由30多位女战士组成的抗联妇女团,她们跟随第二路军第五军第一师行动。 远征的道路充满了艰险。前面,有敌人的重兵阻截,后面,有敌人的重兵追击。远征军出发后虽然也打了一些胜仗,但为了保存力量,部队在大多数时候,只能避开敌人,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前进。
8月中旬,抗联第五军经历了干难万险,终于到达了五常县的冲河,与那里的抗联第十军会师。但敌人很快发现了抗联的行踪,派出重兵向五常县抗联驻地发动了凶恶的进攻。战斗异常激烈,第五军一师全体官兵英勇反击,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最后因部队伤亡严重,被迫决定返回松花江下游地区。这时,第五军一师仅剩下了100余名官兵。
妇女团的战士,跟随抗联一师千里转战,历尽了艰难。在战斗中,她们不怕牺牲,勇敢向前;在行军时,她们不畏艰苦,从不掉队。在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她们风餐露宿,攀高涉险,部队断粮时,她们就采野果野菜,甚至啃树皮吃野草;她们的衣服被荆棘剐破,成了披在身上的布条;她们的鞋子被碎石磨穿,垫上些干草继续穿。在频繁的战斗和艰苦的行军中,她们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几千里的远征,没有一个人中途退逃。这些英勇的抗联女战士,大部因战斗或疾病,牺牲在远征的途中,返回牡丹江畔时,全团仅剩下8个人了。就是这8位经历了艰苦战斗磨练的女战士,在乌斯浑河留下了中华儿女以身报国的事迹。
8月下旬,抗联一师袭击了敌人在大青川、冲河的营地后,向远征出发地刁翎东返。9月初,抗联一师100余人在头道河渡过牡丹江,这里离回师目的地已经不远了。经历了长途跋涉和无数次战斗,战士们这时都很疲惫,但他们都盼望着早日到达刁翎,重整旗鼓,再与日寇决一死战。
10月中旬,抗联一师进入林口县境内。一天夜里,部队行进到三家子北部乌斯浑河沿岸的柞木岗山下。此时已是深秋,冷风嗖嗖袭来,很快就把战士们身上几乎成了布条的单衣吹透,使他们本已疲惫的身体,不住地颤抖。为了抵御寒冷,战士们拾来树枝,点燃了一堆堆簧火,大家围坐在簧火旁,背靠着背地打起了瞌睡。8位女战士,相互依偎着,开始,她们还想彼此说点悄悄话,可没说上两句,就都支撑不住沉重的眼皮,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拂晓,簧火已被露水弄灭,寒风把战士们吹醒。新的一天开始了,抗联战士又要踏上征程。正当大家整装待发的时候,突然从柞木岗下传来了枪声。原来,是一个姓葛的汉奸发现了山上的火光后向敌人告密,日军守备队和伪军连夜扑来,这时已到了柞木岗下。
柞木岗紧傍着乌斯浑河,抗联战士要想突围,只有渡河一条路。在这紧急的时刻,抗联一师指挥员为了女战士的安全,命令师部参谋金石锋带领她们先行渡河。
这时,乌斯浑河正涨大水,河里浪花翻滚,激流中充满了漩涡,河床也比平时宽多了,原来的渡口,现在连个影子也找不到。金参谋只好先让女战士们隐蔽起来,自己下水试探,寻找最安全的渡河路线。
金参谋游到河对岸后,正用手势招呼女战士,突然枪声大作,敌人向一师大队发起了进攻。抗联指挥员一边组织火力反击,一边向柞木岗山上撤退。
战斗打响的时候,妇女团的战士已经在河边的柳条丛里隐蔽好了。但她们见敌人向一师大举进攻,心中都很忧虑。在这危急关头,妇女团政委冷云果断地向大家发出战斗命令。她把战士们分成3个战斗小组,从各自隐蔽处同时向敌人开枪,决心把敌人吸引到河边方向,给大队的同志们创造突围的机会。
敌人本以为抗联战士不会冒险去渡乌斯浑河,所以没有想到河边还会有抗联战士。正当他们向柞木岗山上进攻时,突然遭到妇女团的射击,当场有几人被打翻在地。敌人回头向放枪的地方望去,这才发现河边有隐蔽的抗联战士,于是分出一部兵力,恶狠狠地向妇女团扑来。
冷云见敌人果然上钩,心中十分高兴。她带领女战士们继续向敌人射击,不断地击毙击伤敌人。敌人被河边的妇女团打得恼火起来,顾不得再向山上进攻,全部调头向这边压来。
山上的抗联战士这时都十分着急,他们都知道,妇女团的处境极端危险。大队指挥员命令部队停止撤退,调头向敌人发起冲锋,准备迎救妇女团的同志。但敌人很快发现了抗联大队的意图,于是用重机枪组成火力网,隔断了抗联大队与妇女团的联系。抗联大队虽然发起了几次冲锋,但终未能冲过敌人的火力网。
河边的冷云等女战士,见战友们又都返回来向敌人冲锋,已经牺牲了多人,不禁心中着急,她们不愿战友为了自己而死在敌人的机枪下,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活着冲出包围。当大队战士又一次向敌人发起冲锋的时候,8位女战士齐声高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她们一连喊了3次,声音一次比一次高。大队战士听到了她们的喊声,心中像刀绞一样疼痛,都不忍抛下她们撤退,但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战土的伤亡越来越多,为了保存抗日力量,指挥员含泪下令大队撤退。 看着战友们终于撤走了,8位女战士的脸上,都浮出了欣慰的笑容。
敌人见抗联大队已经撤向山的深处,知道来不及追了,就发狠要报复河边的这些抗联战士。从刚才妇女团的喊声中,敌人知道对手只是几个女战士,于是决心要活捉她们。他们凭着人多,一步步向河边逼近。
这时,8位女战士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几个月的转战,有多少个亲密战友倒在了她们的身边?她们曾为战友的牺牲而流过多少泪水?但是她们谁也没有胆怯过,而是等待着献身祖国的时刻。她们知道,这个时刻终于来了。她们决心追随牺牲的战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上一腔热血,献上年轻生命。 敌人狂喊着冲了上来,8位女战士沉着应战。她们不断地从灌柳丛后面向敌人射击,一颗颗仇恨的子弹,直透敌人的胸膛。但她们毕竟势单力薄,敌人很快就冲到了她们的近旁。正当敌人高兴的时候,冷云大喝一声:“打!”4颗手榴弹同时飞向敌人头顶。敌人来不及躲藏,只听几声巨响,冲在前面的敌人血肉横飞,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也都吓得趴在了地上。后面的敌人不敢再向前冲了,就用机枪疯狂地向河边的灌柳丛扫射,子弹像阵阵急雨,从抗联女战士的头顶呼啸而过。
在弹雨中,女战士们冷静地检查自己的武器,清点着已经不多的子弹。她们知道,机枪扫射过后,敌人就会发起新的冲锋,为了多消灭几个敌人,她们要等待敌人走近时再射击。
敌人的机枪停止了扫射,战场上突然静得出奇。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照耀着乌斯浑河翻滚的波涛,闪烁着点点银光。在河的西岸,弥漫着一片硝烟,河滩上的枯草,大部已被炮火燃着,一丛丛灌柳,也被机枪扫得枝折叶落。女战士们手里紧握着步枪,冷峻地注视着阵地的前方,在那一张张被战火熏黑的脸上,充满了坚毅的神色。
敌人又开始进攻了。这次,他们先用迫击炮向河边的灌柳丛轰击,企图把抗联女战士逼出隐蔽处。炮弹不断地在战士的身旁爆炸,河边的柳条丛全部被烧着了。女战士的前面和两侧,几乎没有一点隐蔽物,地形十分开阔;她们的身后,就是水深流急的乌斯浑河。
炮火停止了,敌人从3面向河边逼来。女战士们一面向敌人射击,一面准备好手榴弹。她们的子弹很快打光了,并且已有人负伤。敌人乘机拥了上来,8名女战士,把8颗手榴弹投向了3个方向,冲上来的敌人又被炸倒了一片。在手榴弹爆炸的浓烟掩护下,女战士们搀扶着伤员向河沿退去。
在乌斯浑河的东岸,金参谋看到了8位女战士,为了让她们尽快找到渡河地点,他向空中连放了3枪,大声呼喊她们的名字,挥动着手臂,指点渡河的位置。
8位女战士走近了河沿,她们也看到了金参谋,但是,她们却都不会游泳。若是平时乌斯浑河没有涨水,她们可以趟水过去,而现在正值乌斯浑河汛期,河水比平时深了许多,更何况她们的体力已经在战斗中消耗得所剩无几,还有受伤的战友,要想渡过河去,几乎没有一点可能。
这时,敌人又冲上来了,他们嚎叫着,渐渐逼近抗联女战士。女战士们的子弹早已打光,只剩下3颗手榴弹。她们的前面,是面目狰狞的敌人;她们的背后,是水流湍急的乌斯浑河。此时此刻,她们只有两条路:一是被敌人活捉,一是冒死渡河。
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女战士们却没有丝毫的犹豫。她们珍惜生命,因为她们是那样年轻:指导员冷云,23岁,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班长杨桂珍,18岁,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朝鲜族战士安顺福,23岁,中共党员;班长胡秀芝,战士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朝鲜族),年龄都在20岁上下;小战士王惠民,只有13岁,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呢!但是,她们更珍惜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她们愿用年轻的生命去捍卫民族的尊严,用青春的热血去换取祖国解放事业的成功。
望着战友们眼睛里闪烁出的神圣光芒,冷云坚定地说:“同志们!我们是抗联的战士,我们宁死不能做俘虏!虽然我们没有子弹了,但是我们还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与敌人作最后的抗争。乌斯浑河就是考验我们意志的战场,无论谁能渡过河去,都要继续抗日,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渡不过去,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死,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她的话声刚落,战士们就纷纷响应:“一定要过河,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这时,敌人离她们已经很近了,他们一边向前逼近,一边怪叫着:“投降吧!你们跑不掉了!”冷云、安顺福和杨桂珍猛然向前冲出,用力把最后3颗手榴弹甩进了敌群,敌人被炸倒了一片。乘着敌人的慌乱,8位女战士手挽着手踏进了乌斯浑河。
她们挺起胸膛,一步一步向河的深处走去。敌人见没能活捉这些抗联女战士,气急败坏地向她们射击,并架起了迫击炮向河面上轰击。一颗子弹飞来,小战士王惠民受伤向前栽去,冷云一把把她抱住,但敌人射来的子弹又击中冷云的肩头。胡秀芝扶住了冷云,安顺福抱起了王惠民,8位战友继续向前。河越来越深,水流越来越急,女战士们几乎站不住了,但是她们没有回头,面向着河对岸,不肯停下脚步。
当女战士走到河中心的时候,突然,敌人的一排炮弹落在了她们的身旁,在巨大的爆炸声中,乌斯浑河面上掀起了几支高高的水柱。爆炸过后,乌斯浑河恢复了平静,但水面上,8位女战士的身影却消失了。
抗日联军的8位女英雄,在乌斯浑河的急流中壮烈牺牲。她们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她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们的光辉事迹,却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史册上,她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肆』 八女投江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伍』 关于50字的八女投江的小故事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面对日军的进攻,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投入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牺牲,史称八女投江 。 这8名牺牲的女战士分别是: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抗日巾帼英雄。
胡秀芝,1917年12月30日年出生,抗日巾帼英雄。
杨贵珍,1919年12月22日年出生,抗日巾帼英雄。
郭桂琴,1920年12月19日出生,抗日巾帼英雄。
黄桂清,1918年9月3日出生,抗日巾帼英雄。
王惠民,1925年4月1日出生,抗日巾帼英雄。父亲王皮袄,1938年,她与安顺福、李凤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国,牺牲时,年仅13岁。是八女投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安顺福(原名张福顺),1915年11月2日出生
李凤善,1918年10月31日出生 朝鲜族,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纪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建有八女投江纪念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建有八女投江英烈群雕。
八女投江纪念地,于1999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这八位烈士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陆』 八女投江的故事,简略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激战。她们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被敌军围困河边。在弹尽的情况下,面对逼降,涉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1982年,林口县在八女殉国处建起了八女投江烈士纪念碑,碑文正面铭刻着时任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的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1988年,牡丹江市在江滨公园建起由邓颖超题词“八女投江”的群雕像。

(6)八女投江的故事扩展阅读

八女投江,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

1957年,年仅34岁的我国著名画家、“关东画派”奠基人王盛烈创作了那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该做现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八女投江》是根据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

『柒』 八女投江的故事的具体内容

8位女战士为了让大队不陷入苦战,不牺牲多的人,与敌人抗战,她们宁死不当俘虏,最后互相搀扶着走向奔腾的。。。。。。河,然后跳了下去。。。。。。。

『捌』 八女投江的主要内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

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郑志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

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

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投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八女投江的故事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冷云

原名郑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

2、胡秀芝

1918年12月30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班长。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战斗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20岁。

3、杨贵珍

1920年12月22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历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管理员,被服员、班长、副小队长等职。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激战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18岁。

4、郭桂琴

约1920年或1921年12月19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血战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17岁。

5、黄桂清

1918年9月3日出生,黑龙江林口刁翎镇南园子人,妇女团战士。年仅20岁。

6、王惠民

1925年4月1日出生,黑龙江人,父亲王皮袄,1938年,她与安顺福、李凤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国牺牲时,年仅13岁。是八女投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7、安顺福

1915年11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中共党员,朝鲜族。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屯子里成立了党支部和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8、李凤善

1918年10月31日出生,“八女投江”烈士。朝鲜族,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

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她与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7名战友一起,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

『玖』 八女投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激战。她们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被敌军围困河边。在弹尽的情况下,面对逼降,涉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9)八女投江的故事扩展阅读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拾』 八女投江 王惠民小英雄的故事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10月10日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