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故事
Ⅰ 简短的有趣的科学小故事
“发明大王”爱迪生
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
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只读过三个月书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我想,如果你听说过“爱迪生孵小鸡”的故事,就一定会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强烈的好奇心。
1847年,爱迪生降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市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时候,爱迪生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好不容易,爱迪生长到了8岁,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
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独生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他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可以说,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他在斯特拉得福铁路分局找到了一个夜班报务员工作。按规定,夜班报务员不管有事无事,到晚上九点后,每小时必须向车务主任发送一次讯号。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
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
应该说,爱迪生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紧紧相联的。在他发明了电报之后,又开始搞电话实验。他发现传话器里的膜板能够随着说话声音引起相应震动,就仔细观察,并且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由此,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做成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前来观看,并称他为“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决条件。
不仅著名的科学家需要好奇心,我们普通人要学习知识、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1991年7月,《光明日报》科技部曾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比赛中获奖的11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您的主要心理特征”一栏里,92%的同学写的是“好奇心强”。湖南零陵地区道县一中的少年何骥,在一天到鸡棚捡蛋的时候,禁不住好奇地想道:鸡蛋到底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呢?是大头先出母体还是小头先出母体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每天一放学就立刻赶回家,蹲在鸡棚旁静静地观察,有时甚至连晚饭都忘了吃。两个多月以后,何骥终于发现:鸡蛋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了论文,得到许多生物学家的称赞。他的发现,居然是鸟类文献中还没有记载过的新发现。
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成才。要想有成就,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好奇心就好比一粒种子,没有种子就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好奇心的人也不可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种子播种在黑土里以后,经过人们的浇灌、培育,会逐渐地破土而出,由小苗长成栋梁。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也一定能够使你成为有用之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所以,许多人都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对于一个有志成才、渴望成功的少年来说,好奇心是最宝贵的。
Ⅱ 关于科学家的科普小故事
钱学森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他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波义耳
罗伯特·波义耳用玻璃活塞继续实验,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事情。当他向堵住的空气施加双倍的压力时,空气的体积就会减半;施加3倍的压力时,体积就会变成原来的1/3。当受到挤压时,空气体积的变化与压强的变化总是成比例。他创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等式来表示这一比例关系,现在我们称之为“波义耳定律”。
牛顿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Ⅲ 科普故事
《涮涮辣》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少数山区产有一种辣椒,个头不大,皮皱,成熟后呈红色,颜色鲜艳,闻之辣味扑鼻,当地人称其涮涮辣,又叫象鼻辣。当地是亚热带地区,与缅甸接壤,过去经常大象出没,据说,因大象一不小心用鼻子碰在了这种辣椒上,辣的大象狂奔不止,鼻子不停的甩动,象鼻辣因此而得名,可见其辣的“过瘾”。在印度,这种辣椒被称为“魔鬼椒”。据科学测定,它所含的的辣椒度达100万斯科维尔单位(斯科维尔是辣椒的辣度单位,一定量的辣椒素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再用舌尖尝其辣味得到的辣度就是斯科维尔,斯科维尔指数越高其辣椒越辣),是普通辣椒的10倍以上,被成为世界辣椒之王。
象鼻涮涮辣目前大多是野生,其产量低,适应环境能力差,属于稀少辣椒,在德宏州当地五个县市中,仅有潞西市的部分偏远山区出产,而且数量少,当地群众每5天才能进城赶街一次,因路途遥远,山路难行,来回需要一整天,甚至还要过一夜才能返回,而且每次能够出售的辣椒也仅有几斤而已,足见其来之不易。由于涮涮辣产量低,比一般辣椒在使用量上也少,当地群众在出售象鼻涮涮辣时一般都按个数卖,而不是按斤计价。
在当地群众中有"一个象鼻涮涮辣,可涮一头牛"之说,可见其辣。即使是吃一小口象鼻涮涮辣,也能辣得人们无法忍受。吃一小片生象鼻涮涮辣椒就能使人辣得涕泪横流。一整个“象鼻涮涮辣”简直是对感觉器官的极大摧残。有人戏说,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喝电池溶液和玻璃碎片调成的鸡尾酒一样。
当地傣族、景颇族等群众饮食习惯中非常喜爱辣,小米辣在当地群众眼里不值一提,他们可以将生小米辣蘸盐巴,直接下酒吃。然而对于涮涮辣,每一个食用者都小心翼翼,不敢逞强。饭馆在做菜的时从不直接加入涮涮辣,而是将半个象鼻涮涮辣放在盛菜的盘子边缘,任由客人根据自己耐辣水平来决定。象鼻涮涮辣一般用在带辣菜和汁水较多的菜品中。食用时用筷子夹住辣椒轻轻的在汤汁中随便涮几下,然后将辣椒取出即可食用。
象鼻涮涮辣椒是辣椒中的“重磅炸药”,此话并不是耸人听闻。如果说日本人吃河豚要具备视死如归的气概;涮涮辣椒辣度高达100万斯科维尔单位—调味辣酱「顶多」2500斯科维尔、一般墨西哥辣椒也「才」1万斯科维尔。
《涮涮辣风暴》
食尚云南 ●高伽(昆明)
某日,四五人同去马街的路口,一家傣味餐馆。我看到一盘鱼肉撒撇里有一只红辣椒,上面还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霜。那辣椒看着不错,大概是泡椒吧。我拈起它,满心欢喜,扔进嘴里,使劲咀嚼了一番,味道貌似不辣,不过辣椒籽怎么那么多呢?
过了两三秒,我的口腔里轰地着火了。那是一座房子里四处流淌着汽油,被人丢下一根点燃的火柴,这房子瞬间就燃烧起来,火焰冲天,连天边的星光都变得暗淡了。
我咋了咋舌,扫视同桌的4位女士,想吐出那包炸药,但是又怕影响她们吃饭的食欲。啊呀!我感觉越来越辣。这火势已经无法控制,顺风燃烧,更加迅猛。我张大嘴巴,拼命地向外呼气,一团又一团辣辣的火焰向外猛蹿。我这舌头上爬着千万只白蚁,正情绪高涨地噬咬我的舌苔。我想到了一则新闻报道:一只棕熊闯入蚁群中,几分钟就只剩下一具红白相间的骨架了。
上颚、下颚、左腮、右腮、舌头,全部被那些隐形攻击者占领。它们在狂欢,肆无忌惮地庆祝自己的胜利,它们攻占了我的整个口腔,它们喝着味道浓烈的高度伏特加酒,一手抓着瓶子,一手举着火把,狂呼乱叫。它们所到之处都被纵火,烟火弥漫像一场大雾袭击一座城市,所有的交通全部瘫痪。我的口腔黏膜和舌苔是一群被袭击的无辜市民,它们焦躁不安,甚至撕心裂肺地哭喊。莫非这就是传说中令食辣者谈之色变、以一当十越涮越辣的涮涮辣?!
一位傣族小姑娘见我呲牙咧嘴的样子,忍俊不禁地掩口偷笑。同桌的一位女士见我一副惨烈的尊容,脸色剧变,忙问:你噶是吃着了涮涮辣?!么么,你也太变态了!她立马叫小卜哨拿一坨红糖过来,叫我赶紧掰下一小块放进嘴里。我吃了红糖之后,口里那场大火稍有收敛。
但是,我立即感觉两条胳膊已经不听使唤,胳膊内侧的两条经脉已经在发抖,接着是两条大腿内侧的经脉如电吉他的琴弦疯狂地扭动,发出嘶鸣,我听见了它们绝望的呼救声。我的天哪!我摊开四肢,四条经脉被安装了永动机似的大跳迪斯科。青蛙呀青蛙,实验桌上被电击的青蛙大概就是这样子。
小卜哨迅速端来一杯热开水,把几乎是一整块的红糖丢进杯中,用调羹搅动,我的面部已经完全扭曲变形了,但我仍然能看见她关切的神情里暗藏着诡异的笑容。我几乎是夺过杯子,一口就将糖水灌下喉咙。那热热的甜味正在和辣味进行殊死巷战。我接连又喝了两三杯糖水。这一次,我将需要一个月摄入的糖分在半小时内提前吸收。
过了几分钟,辣味如潮水一般慢慢退去。我长舒了一口气。我相信,我战胜了中国境内最辣的辣椒,但它还不是这个星球上最为嚣张跋扈的辣椒,因为在法国电影《疯狂的帽子》(原名《达尔顿兄弟》)中,一个家伙给每一只鸡的嘴里塞了一只墨西哥辣椒,然后像丢手雷一样扔向劫匪们,那些可怜的鸡成了鸡肉炸弹,在人群中纷纷爆炸,匪徒们惨遭重创,个个鬼哭狼嚎,浑身鸡毛,鲜血淋漓。另一个家伙只是出于好奇,把一只辣椒放进嘴里,鲜血马上从他的鼻孔、眼睛、耳朵、嘴巴滴滴答答地淌出来,真是七窍流血啊。他昏死了过去。
Ⅳ 科普小故事大全
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回了银子,但这答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Ⅳ 科学小故事(50字以内)
1、复印机的故事
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生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
4、巴斯德
巴斯德(Pasteur,Louis)于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国汝拉省的多尔,他的父亲是拿破仑军队的一名退伍军人,是个以制革为业的硝皮匠.1847年,巴斯德毕业于巴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事化学研究,研究酒石酸盐的晶体,发现这些晶体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有隐蔽的不对称性,一些结晶是另一些结晶的镜像,正如左手和右手那样的关系.他在晶体研究方面的成就,对立体化学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后来,人们发现,巴斯德在采取制备结晶的方法时是很幸运的,要得到分离的两种结晶,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而巴斯德完全出于偶然,而采用了这种特殊方法,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制出大的不对称结晶来.这正如巴斯德所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5、蒸汽机的故事
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兴趣.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
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 6 岁整,客人吃惊地说:“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上烧水的茶壶.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
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中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小瓦特是这样设想过,只不过真正试制蒸汽机,却是后来的事情。
Ⅵ 一个 关于科学小知识的小故事
难以置信,父亲真的成功了!
当我看到自己面前站着一个和我长得毫无差别,仿佛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时,十七年来第一次对自己视觉的正常性产生了怀疑。我愣了足有半个钟头,才神经质地伸出手去摸他的脸——他不乐意了,皱着眉挡开了我的手:“喂,喂,你干吗动手动脚的?”那神情,那嗓音,那动作,不是我还能是谁?
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激地转过头看着父亲。父亲躺在沙发上,微微叹口气:“唉,但愿我没有做错……”
我不爱学习,一有空就玩电脑游戏,学习自然差得没有底。可是我偏偏又好逞强,爱出风头,对自己成绩老是在班上最后几名间游荡很不满意,做梦也想拿学科优秀奖,被老师夸奖,让同学羡慕。当然靠自己努力太不现实——我绝对放不下对电脑游戏的爱好,也吃不了这个苦。万般无奈之际,我想到了父亲,一个在研究院从事多年“克隆”实验的优秀科学工作者。
父亲的研究院已成功地“克隆”了多种动物,听父亲说,“克隆”人已没有什么技术的障碍。于是,我想到了让父亲为我“找”一个“替身”:一个不露任何破绽的代我学习的“替身”。虽然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对人进行复制,我仍艰难地取得了父亲的同意——自母亲去世后,父亲便将所有的爱倾注在我身上。父亲也有脆弱的一面,对我的溺爱,使他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我整天闷闷不乐。现在父亲果然冒了这个险,并且成功地给我带回来了一个“替身”!
自从有了这个“替身”,日子过得真是惬意!我完全从学习的枷锁下解脱出来,从早到晚在电脑游戏中漫游,而我的“替身”(我叫他“7号”),则完全代替了我以前的角色,由朝至暮在学校里用功苦读。他似乎对学习很感兴趣,回家也抱着参考资料“啃”。对这一切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相信,我的“崛起”只是时间的早迟而已。
我们相处还算融洽,只是偶尔我玩电脑乏了,也想去学校——当然主要是为了踢踢足球,见见有些“陌生”了的同学……而“7号”这时很不高兴,对我冷冰冰的,而且几次欲言又止。我想,也许是他太爱学习了,一天不去学校就不舒服。嘻,真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替身”!
光阴荏苒,期终考试如期而至。看“7号”整日复习得不亦乐乎,我已经在考虑:得到“最快进步奖”后买什么游戏软件。终于,最后一科也“硝烟散尽”。当天晚上,我急急地问他:“‘7号’,没给我丢脸吧?”他傲慢地侧过头:“一切均在我计划之中。”
“叭!”我潇洒地打了一个响指,“太棒了!……下星期公布成绩时,老师同学们一定会……哇,当时的情景绝对妙不可言……对了,我放你一个月假……”我禁不住手舞足蹈。
“哼,别臭美了。这些与你无任何关系,一切成绩都是我取得的,这点你应该很清楚。
所以嘛……公布成绩的时候由我亲自去……”“7号”闭着眼睛,慢悠悠地吐了几句话。
“什么!你,你,你说什么?”我像突然从云端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刹那间有些语无伦次。
抬头正好碰着他鄙视的目光,我顿时火冒三丈:“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过是用我的细胞做出来的有生命的工具而已,是我的‘替身’!你的存在只是帮我提高成绩,你懂吗?……
你只是我的——替——身……”我感到嗓子有些哑了。
“别咆哮啊,有理不在声高。”他丝毫不为我的愤怒所动,“我虽然是由你衍生出来的,但为什么我要做你的‘替身’?我哪一点儿不比你强……你自己想想你这种人活着对国家对社会有什么用?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不如让我完全取代你吧,反正你跟我相比根本没有竞争力……”
以后他说的什么我已听不见了,只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他的话像无数根钢针,根根都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脏。在撕心裂肺般的剧痛中,“优胜劣汰”四个大字不断地在我眼前闪现……
这天晚上,我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远走他乡,改名换姓。我带走我久违半年了的全部教科书,临走时给爸爸留了封信,我告诉他:我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命运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Ⅶ 求几个科学小故事
德国科学家凯库勒,对苯的原子成分是如何结合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1864年冬的某一天,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了个瞌睡,原子和分子们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苯的原子排列是首尾相接循环排列的,就是现在充满了我们的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圈。
1921年,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药物学教授洛伊在复活节的前一天夜里醒来,脑海里漂浮着一个极好的想法,他马上拿过纸笔简单地记录下来。翌晨醒来他知道昨夜里产生了灵感,但令他惊愕不已的是:怎么也看不清自己所做的笔记。他在实验室里整整坐了一天,面对熟悉的仪器,总是回想不起那个设想。到晚上睡觉时,仍然一无所得。但是到了夜间,他又一次从梦中醒来,还是同样的顿悟,他高兴极了,做了细致的记录后,才回去睡觉。次日,他走进实验室,杀掉了两只青蛙,证明了神经搏动的化学媒作用。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就这样被发现了.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为探求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研究和思考了很长的时间,却未取得突破。他把一切都想好,就是排不出周期表来。为此他连续三天三夜坐在办公桌旁苦苦思索,试图将自己的成果制成周期表,可是没有成功。大概是人劳累的缘故,他便倒在办公桌旁呼呼大睡。想不到睡梦中各种元素都按它们应占的位置排好了。一觉醒来,门捷列夫立即将梦中得到的周期表写在一张小纸上,后来发现这个周期表只有一处需要改正。他风趣地说:“让我们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做梦吧。”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睡午觉。当他想不通问题时,就会盖被大睡,让梦中的“高人”为他引路,寻找答案。他在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前,曾经花了多年时间进行思考和研究,其中有几个关键的要点想不通。一天,他躺在床上,带着绝望的心情睡着了。突然间他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道闪光,他猛然惊醒,马上执笔将由这道闪光引发出来的思绪加以引申。几个星期后,改变人类的伟大思维终于诞生了。
--以上可在《“梦想”可以成真》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