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佛学故事

佛学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18 01:15:28

1. 佛学故事~简单~有哲理~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拙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 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主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的抱着……

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的所说的话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2. 有关佛学的故事

佛陀被谤的因缘

佛陀遭外道奢弥跋毁谤,弟子们不解,为何至尊至贵的佛陀会遭遇如此恶事呢?

佛陀开示大众:在过去久远九十一劫前,善说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达的婆罗门,广学多闻,精通各家学问,含括天文图谶、占相艺术之学等,连对外道的教诫、世俗典藉也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具足三十种庄严的相好。在他的座下,有五百位童子,常受他的教化。

同时,有另一位婆罗门,名叫梵天,非常富有,他的妻子净音美如天仙,性情温和,常以饮食衣被、医药等物品供养博学多闻的延如达。一天,名叫爱学的辟支佛至梵天家乞食,威仪具足、六根收摄。净音一见到这位婆罗门,即非常恭敬景仰,并以上妙饮食供养辟支佛。辟支佛受食完毕,即展现神通,飞回他的住所。当时国内有许多人民见到如此景象,赞叹不已,觉得有这样一位圣者在国内实在是一大福报,所以也欢喜供养辟支佛,净音更是天天以各种美好的物品供养。

延如达听说了此事,觉得净音厚彼薄此,有被冷落的感觉,心生嫉妒,不仅到处诽谤说净音与辟支佛有不净行,所以才会大力供养辟支佛,还告诉五百童子:‘此修行人犯戒,无精进行。’五百童子听了就到处散播,举国人民都开始怀疑了起来,这个谣言维持了七年才停止。后来,辟支佛现十八种神变,入于涅槃,众人才知道原来延如达所说的话是虚妄的,辟支佛实是持戒清净。

佛陀说完了这段因缘,又告诉大众:当时的延如达是我的前身,梵天是优填王,净音就是今世毁谤我的奢弥跋,五百童子即是现在五百罗汉弟子,因为前世我失去供养,心生嫉妒,和你们一起毁谤圣者;死后,我们一起入地狱受无量苦报。今生我虽已成佛果,但业报未尽,仍须受此果报。因果是历然不虚的,因此你们要学习,守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要造恶,你们看看现在的我,烦恼已断尽,圆满一切善法,拔济一切众生,就是从观照自己的言行开始,你们要好好地学习,修善断恶,就能圆满佛果。

大众听完佛所开示,皆心生警愓,现场五百罗汉、诸天龙鬼神皆信受佛的教诲,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佛说奢弥跋宿缘经·卷二》

省思

古德云:‘因果昭昭,丝毫不爽。’佛法讲三世因果,并非迷信,而是真实不虚的道理。相信因果是积极的人生观,懂得因果,就能懂得时时觉察觉照,种下善因,自利利他。美好如意的人生皆是由清净的身口意三业而来,深信此理,以此自我勉励,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3. 关于佛教的小故事

佛经中的故事也不是说都没有实际来源,只是一些实际来源不可考,有一些是通过神通看到的。
不打妄语,是指无中生有,是事说非。
若有人讲,此事如果如此做了,可能会有何种后果,虽然这种后果尚没实现,(也可以说是编的,毕竟没实现嘛),但却不能说全是妄语。否则,医生都是说谎者了。
佛经中的故事是通过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的道理。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没有妄语。而故事是真实性,若有神通,看看那么多的过去世,基本上可能都有真实发生过的。

4. 佛教故事_佛教

禅宗人在修法的时候就参:‘念佛是谁?’,这个佛究竟是谁念的呢?是你念的,把什么东西称作你呢?把身体称作你还是把思想称作你?这个身体不是你,因为身体只是你住的房子。佛性一走,离开身体以后,你的身体就不会念了。那么,思想也不是你,因为思想是外界客观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外界的客观环境,就没这个思想了。身体不是,思想也不是,那么究竟是谁呢?把这个话头在心里思索,就起了疑情,就把你的妄念割断了。就在能所双亡的时候,回光自见,就看到这个无相的佛性。这个佛性虽然是无相,但是它有功能。还是有啊!所以我们研究来研究去还是佛法讲的是真理。为什么呢?因为它必须经过实证,才得真实受用。我们做功夫做到妄想断了,妄念绝了,即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真空时,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但是了了分明,非同木石。这个‘了了分明’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知觉性,就是我们无所不能的性能!也就是大家时刻想念明心见性的佛性呀!我们如果在这上面著眼,明悟了,体会了,再能在境上锻炼,顺境不喜,逆境不恼,对境无粘染、爱嗔、取舍之情,就叫‘开悟’!

5. 60个佛教小故事有哪些

佛祖在菩提树下问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

此人答曰:“正因为如此,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佛祖笑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某日,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怜悯,置一湖于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进。佛祖好生奇怪,问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这么小,既然一口气不能将它喝完,那么不如一口都不喝。”

讲到这里,佛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那个不开心的人说:“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

6.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佛论爱情 』— 十方佛教网

石头问:
我究竟该找个我爱的人做我的妻子呢?还是该找个爱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底.这些年来,能让你爱得死去活来,能让你感觉得到生活充实,能让你挺起胸不断往前走,是你爱的人呢?还是爱你的人呢?

石头也笑了:
可是朋友们都劝我找个爱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说:
真要是那样的话,你的一生就将从此注定碌碌无为!你是习惯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个自己爱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脚步也就停滞下来了

石头抢过了佛的话:
那我要是追到了我爱的人呢?会不会就...

佛说:
因为她是你最爱的人,让她活得幸福和快乐被你视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还会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而不断努力。幸福和快乐是没有极限,所以你的努力也将没有极限,绝不会停止。

石头说:
那我活的岂不是很辛苦?

佛说:
这么多年了,你觉得自己辛苦吗?

石头摇了摇头,又笑了。



石头问:既然这样,那么是不是要善待一下爱我的人呢?

佛摇了摇头,说:你需要你爱的人善待你吗?

石头苦笑了一下:我想我不需要

佛说:说说你的原因

石头说:我对爱情的要求较为苛刻,那就是我不需要这里面夹杂着同情夹杂着怜悯,我要求她是发自内心的爱我的,同情怜悯宽容和忍让虽然也是一种爱,尽管也会给人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幸福,但它却是我深恶痛绝,如果她对我的爱夹杂着这些,那么我宁愿她不要理睬我,又或者直接拒绝我的爱意,在我还来得及退出来的时候,因为感情是只能越陷越深的,绝望远比希望来的实在一些,因为绝望的痛是一刹那的,而希望的痛则是无限期的。

佛笑了:很好,你已经说出了答案!



石头问:为什么别人爱着一个女孩时,她在他的眼中是最美丽的?而现在我爱着一个女孩,我却常常会发现长得比她漂亮的女孩呢?

佛问:你敢肯定你是真的那么爱她,在这世界上你是爱她最深的人吗?

石头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

佛说:恭喜。你对她的爱是成熟、理智、真诚而深切的。

石头有些惊讶:哦?

佛又继续说:她不是这世间最美的,甚至在你那么爱她的时候,你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事实。但你还是那么地爱着她,因为你爱的不只是她的青春靓丽,要知道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你对她的爱恋已经超越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也就超越了岁月。你爱的是她整个的人,主要是她的独一无二的内心。

石头忍不住说:是的,我的确很爱她的清纯善良,疼惜她的孩子气。

佛笑了笑:时间的任何考验对你的爱恋来说算不得什么。



石头问: 为什么后来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反倒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赖?

佛说:那是因为你的心里已经潜移默化中将爱情转变为了亲情…

石头摸了摸脑袋:亲情?

佛继续说:
当爱情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是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亲情的,你会逐渐将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样你就会多了一些宽容和谅解,也只有亲情才是你从诞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别无选择的,所以你后来做的,只能是去适应你的亲情,无论你出生多么高贵,你都要不讲任何条件的接受他们,并且对他们负责对他们好。

石头想了想,点头说道:亲情的确是这样的。

佛笑了笑:
爱是因为相互欣赏而开始的,因为心动而相恋,因为互相离不开而结婚,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宽容、谅解、习惯和适应才会携手一生的。

石头沉默了: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宿命。



石头问: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
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佛教故事『 千年等待 』

有个年轻貌美的少女,出身豪门、多才多艺,她家的门槛都快被媒婆踩断了,她仍不想出嫁,因为她始终都在盼望如意郎君的出现。

有一天,她去庙会散心,在万头钻动的人群中,瞥见一名年轻男子,心中确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场面杂沓拥挤,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靠近那人,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心上人消失在人群中。之后,少女四处寻找此人,但这名年轻男子却像是人间蒸发,再也没有出现。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礼佛祈祷,希望再见那个男人。她的至诚,感动了佛心,于是现身遂其所愿。

佛祖问她:“ 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是的,哪怕见一眼也行!”

“若要你放弃现有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呢?”

“我愿放弃”少女为爱执着 。

“你必须修炼五百年,才能见她一面,你不会后悔吧?”

“我不后悔”斩钉截铁。

于是女孩变成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年的风吹日晒,女孩都不以为苦,难受的却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才让她面临崩溃。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相中了她,把她凿成一块条石,运进城里,原来城里正在建造石桥,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过石桥,当然,男人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祖声音再次出现:“满意了吗?”

“不!为什么我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

“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我愿意!”

“很苦喔,你不后悔?”

“不后悔!”

这次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希望却换来无数次的希望破灭。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炼,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他终于来了!还是穿着她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这一次,他没有匆匆走过,因为,天太热了。他注意到路边有棵大树,休息一下吧,他想。他来到树下,靠着树根,闭上双眼睡着了。女孩摸到他了,而他就紧靠在她的身边!但是,她无法向他倾诉这千年的相思。只有尽力把树荫聚拢,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男人只小睡片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动身前一刻,他回头看了看,又轻轻抚摸一下树干,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那人逐渐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哦?”

“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哦!”

“他现在的妻子也曾像我这样受苦吗?”女孩若有所思。

佛祖微微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这一刻,女孩似乎发现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气,

女孩有些诧异:“佛祖也有心事?”

“这样就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你一千年了,为了看你一眼,他已经修炼两千年了。”佛祖脸上绽放着笑容。

更多佛教故事:http://www.shifangfo.com/fjgs(佛教网)

7. 佛家十大经典故事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8. 经典佛教故事有哪些

生长药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又昏庸又暴虐。有一次,王后生了一个女儿。国王见这个女孩这么小,就把医生叫了过来,命令道:“去给我找药来,让我的女儿吃了,立刻长大。”

医生不敢拒绝国王的要求,因为那样的话,暴虐的国王会马上把他杀掉。这位聪明的医生想了想,对国王说:“我知道有一种好药,如果给陛下的女儿吃了,她就能够立刻长大。但现在仓促之间,我手里没有这种药,必须到远方去寻找。”

国王听了,便让医生马上去找药。医生又说:“还有一个条件,在我找到药之前,陛下不能见您的女儿。如果您看了女儿,这药就不灵了。等我找到药给服了之后,再把她带来给您看,您就会看到一个长大的公主了。”

国王答应了医生的要求,让大臣把他的女儿带走了。医生便出去,到很远的地方找药去了。过了十二年,医生才回来,找到国王的女儿。这时,这位公主已经长成—个大姑娘了。医生随便给她服一种药,然后便带上她去见国王。国王看见女儿,十分高兴,心里想:“这真是个好医生,给我的女儿吃了药,就叫她一下子这么大了。”于是,国王便吩咐侍从们拿来许多珍宝,赏赐给这位医生。

众人知道了这件事,都笑国王无知,不知道计算女儿的年龄,看见女儿长大了,还以为是药的力量,实在是愚蠢极了。

——据《百喻经》

两队商人

有一次,世尊释迦牟尼在法会上,给诸比丘僧讲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

在往昔无量阿僧祗劫以前,有两个各有五百个商人的商队,在波罗奈地区筹集了金钱、食粮,准备好许多帆船,决定远行寻宝。

他们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深处。

商船在大海中行驶了很长时间。这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一座宝岛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在那个岛上有众多的珍宝、美女,使他们—个个都看得目瞪口呆。

这时,第一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说道:“我们舍财舍命寻宝,辛辛苦苦来到这里,这里美女、财宝无其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这些也就足矣!我们还不如就住在这里吧!”

可是,第二队商队的头领看到此景,即冷静地说道:“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这个宝岛虽无奇不有,但一定不会长久的!”

众人听了,正在犹豫不决之际,正好有—个天女路过此处,心中怜悯这些商人,便在空中对众商人说:“你们在此地虽然暂时能享受一些快乐,但这一切都将不长久,再过七天,这个小岛将要被大海吞没!”

这个天女说完后,即消失而去。

又有—个魔女从此经过,她想让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没,即在空中对众商人说道:“你们不要走,这个宝岛怎可能会被海水吞没呢?如失去机会,这些钩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宝,世上去哪儿再找呢?刚才那个天女是骗你们呢,你们可别相信她所说的!”

她说完后,也随即消失而去。

那个商队的头领听后,即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不要信那第一个天女的话,我们大家还是呆在这岛上,享受五欲之乐吧!”

第二个商队的头领则对他的手下说道:“你们切莫为贪享一时之乐而将性命丢掉,还是快快装些珍宝,不要贪恋此地。那天女的话是真实不虚的啊!”

果然,过了七天后,如天女所说,大海的波涛将宝岛吞没了。第二个商队的人,由于早有准备,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无恙。而那第一个商队的人,由于只顾贪恋玩乐,都被大海吞噬了。

第二商队的头领曾设法用矛钩来救第一商队的头领,但是浪大风险,没有成功。

这时释迦牟尼佛转脸对长脸老舍利弗说:“你知道吗,那第一商队的头领,即是现在提婆达兜的前身,那第二商队的头领,即是我的前身。”

接着,释迦牟尼佛又对众比丘僧说道:“那时候的第一商队的五百个商人,就是今天的提婆达兜的五百弟子;那时候的第二商队的五百商人,即是今天的五百罗汉啊!而那时的天女即是今天的舍利弗;那时的魔女即是今天的满月比丘啊!”

——据《兴起经》上卷

装瞎的工匠

在古时候,当一个工匠师傅可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们不但从小就要忍气吞声地跟师傅学艺,出师后还要被迫为国王服各种劳役。为了逃避服劳役,工匠们想出各种方法。

有一个老工匠师傅。他为国王服役已经很久了,制作了许多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国王常常把它们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大臣。尽管老工匠操劳了一生,却还是—贫如洗,他很想逃避国王的劳役,却又不敢逃跑,因为那样是会被治罪的,所以,他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行了,那就是向国王求情。

他下了很久的决心,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求见国王:“启奏陛下。”他壮着胆子哆哆嗦嗦地说:“臣蒙陛下的器重,得以为陛下效力。但臣如今年老体衰,眼睛也因长年劳累过度,瞎得几乎看不清东西了,再也无法为陛下工作了。所以,臣想告老还乡,求陛下恩准。”

“你是我的老工匠了。”国王有些舍不得让他走,“你做的东西我特别喜欢,有心不让你走吧,但你为本王工作几十年了,也该享享清福了。赏你一百两银子,回家好好安享晚年吧。”

“谢陛下洪恩!谢陛下洪恩!”老工匠闻听此言,喜出望外,高兴得连连叩头。

老工匠的事很快就在工匠们中间传开了,大家都很羡慕他的福气,纷纷议论起来:

“你听说老工匠装瞎的事了吗?”

“听说了,他跟国王说眼睛瞎了,其实他根本就没瞎,比我的眼睛还好使呢。他不但逃避了劳役,还得了一百两银子的赏赐呢。”

“眼瞎了就可以不做苦役了。我们也把眼睛弄瞎吧,就算得不到奖赏,能够不做苦役也就很好了。”

有人听了他们的议论,觉得这些工匠很愚蠢,就开导他们说:“老工匠一个人对国王谎称眼瞎了,国王当然会相信他的话。但现在你们见老工匠因瞎得福,也把眼睛弄瞎了,国王肯定会猜出你们是不想服劳役,才故意弄瞎眼睛的。这样,不但不会有赏赐,还要治你们的罪,说不定还会处死呢。再说,你们毁坏了眼睛,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无以谋生,不是白白地毁了自己吗?”

工匠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才打消了弄瞎眼睛的念头。

——据《百喻经译注·诈称眼盲喻》

须摩提

古时候,有—个八岁的小女孩,名字叫须摩提。

有一天,她离家出走,来到佛的住所,对佛说:“世尊,您所说的做为一位菩萨要做的四十件事,我也想尊循奉行。我保证一定会做得很好。”

这时,一旁的尊者目连听了之后,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怎么也不能相信一个八岁的小女孩,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就问她:“这四十件事,是大人们所要行的事,你一个小女孩,怎么能做得到呢?”

须摩提却很认真回答说:“我确实能行,我一定能够做到!如果您不信,我到时就会让三千里国土,都为我震动六次,从上飘下无数天花,所有的乐器不奏自鸣。”

接着,她又说道:“为了表明我是诚心诚意,而决非随口一说,我发誓:若我以后修成佛后,要让所有的人都皈依佛门。到时,人人都穿着黄色袈裟,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会呈现出一派金黄色。到那时,您将听到他们念佛经,将看到他们在黄色袈裟的衬托之下,一张张脸也都是金黄色的。”

这时,目连对佛说:“这个小女孩真了不起,已经能意识到这些,她一定能成为菩萨。”

文殊师利在一旁问她:“既然如此,你为何不改变女身呢?如果变成男身,不就更好吗?”

须摩提回答道:“改变不改变我的女身,我想这无关紧要,因为学佛法并没有男女之分。今天,我要打消你们的疑虑,让你们看到我同样能修行,并且修行得很好。”

须摩提又说道:“从现在起,我很快就会觉悟,并达到正觉,我就会变为一位男子。”

说完这话不久,她果真变为男身,头发自然地脱落下来,袈裟也穿在身上,成为一个沙弥(即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料、不听视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而食及不蓄金银财宝等十戒的出家男子)。

这时,须摩提说道:“当我修行成佛时,在我国决不让以下三件事发生:其一,不发生有碍佛道的思想和行为;其二,不发生男子不愿劳作,不愿农耕;其三,不发生女子好吃懒做,不愿操持家务。请求万能的佛,若您觉得我是诚心诚意,就把我的身变成三十岁的沙门。”

话音刚落,他的身体变得更结实,面色看上去更刚毅,像三十岁的成熟男子一样。

须摩提又对文殊师利说:“等我修行成佛时,让我国的所有人都皈依佛门,使他们个个都穿上金色的袈裟,并且让全国各地及城郭处,长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及珊瑚等七宝树,还让宝池和宝花不多不少,分别与全国的寺院亭子的数目相等。”

说这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又说道:“到那时,百姓们穿着袈裟聚集在一起时,呈现一片金黄色,让人人脸上都发出金黄色的光。”

这时,持地神在地下听了须摩提所说的话,也深受感动,按捺不住从地下钻出来,化做天神,对须摩提赞声不断。

由于须摩提所说的话功德无量,加上他静心修行,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成佛,实现了他最美好的愿望。

——据《佛说须摩提菩萨经》

送水的路程

古时候,在距离王城五由旬之处,有一个古老的村庄,村庄里生活着—个原始部落。在这座村庄里,有一眼泉水,甘甜可口,闻名遐迩。国王为此而命令村中居民,每天给他送去甜美的泉水供他饮用。由于王城与村庄的距离较远,因此村民都因日日送水的苦役而深感疲惫,难以支持。村民们无可奈何,都打算离乡背井,远走他乡,以躲避国王的劳役。

当时,村里的头人见村民们人心浮动,就安慰大家说:“你们切莫焦急,我应该为你们去向国王说情,让国王改变村庄与王城之间的距离,由五由旬缩短为三由旬。这样,你们就可以少走许多路,往来送水不会觉得劳累不堪了。”说完,头人就到城里向国王说情去了。国王听后,爽快地答应了头人的请求,随即将五由旬改为三由旬。村民们知道后,无不欣喜激动,于是安定下来,继续为国王往返奔波,不辞辛劳地输送泉水。然而,有人觉得其中奇怪,就告诉村民们:“你们都上当了!从村中到城里,一直都是五由旬的距离。并没有因为国王的一句话,你们就少走了二由旬的路。”村民们虽然听了这位聪明人的活,但还是深信他们的国王,相信国王已缩短了他们送水的距离,再也不想远走他乡,逃避送水的苦差了。

——据《百喻经》卷上

智慧的贫儿

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姐弟过着清苦的日子。姐姐出嫁后,因生活困难,就把自己的长子托付给在王宫当织工的弟弟。从此甥舅两人就开始相依为命,共同生活。

外甥长大后,也随舅舅一起到王宫去当织工。他们日夜为国王纺织各种美丽的绫罗绸缎,但收入甚微,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

一次,甥舅二人去国王的仓库缴纳绸缎,发现库房里各种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回家之后,两人商量道:“我们两人日夜辛苦劳作仍是—贫如洗。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呢?国王的仓库里金银珠宝取之不尽,我们何不去拿些来用用,改善改善我们的生活呢?”计议停当,两人便趁夜深人静之际偷偷地挖了条地道,钻到国王的库藏中,偷了许多金银财宝。

第二天早晨,守库人发现库内失盗,急忙跑去报告国王。国王沉思了—会,想出一条捉贼的计策:“你们先别声张,这样,小偷以为我们宝物繁多,还没有发觉已丢了东西,一定会再次来偷。你们在库房中多埋伏一些人,严加看守,等他们来时,一定要一网打尽,不准放跑—个。”守库人便依令而行。

过了一段时间,甥舅俩看国王没什么动静,果然又准备再次去偷,外甥对舅舅说:“舅舅,你年龄大了,身体又弱,如果被守库人抓住,恐怕很难逃脱,你要多加小心。我年轻力壮,他们不一定抓得住我。不过你放心,如果你被他们抓住,我一定会想办法救你。”不料舅舅刚一走进地遭,就被埋伏在那儿的几个士兵按倒了。外甥一看救舅舅已来不及,赶紧扭身就跑。士兵发现还有一个贼,忙喊守库人,等到守库人赶来,外甥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守库人害怕国王知道还有一个小偷逃脱会怪罪自己,便把舅舅杀死了灭口。

第二天一早,守库人提着舅舅的脑袋去向国王报功。老谋深算的国王想,这么—个老头,单独一个人是不可能盗这么多财宝的,一定还有同伙。便下令把舅舅的尸体扔在十字街口示众,并说:“你们派一些士兵严密看守,如果发现有谁来哭尸收尸,就一定是小偷的同伙,马上把他抓来见我。”

再说外甥逃走后,正在想办法救舅舅,没想到舅舅已被砍了头,尸体也被扔在街上,不由得心如刀绞。他想:“舅舅活着的时候没过—天的好日子,死了还要受这份罪。我真是对不起他老人家啊!我一定要把他的尸体抢回来,让它安息。”

士兵们按国王的命令在十字街口整整看守了一天,也没见任何可疑的迹象。快黄昏时,一群远方的商人进了城,装满货物的马车—辆接—辆地驶过街道。突然,相反方向也来了一阵马车,两队马车挤在十字路口,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双方各不相让,争吵起来。有两辆装满稻草的马车被挤翻了,满载的稻草正好覆盖在死尸身上。士兵们一看不对,忙上前把人群车马驱散了。

第二天早晨,士兵们把前一天发生的事禀告了国王。国王立即明白这是小偷的同伙干的。于是他命令看守死尸的士兵全部撤走,另派了一些能干的侦察,秘密地在四周侦察,看有谁敢到稻草堆上来点火,就马上抓住他。

外甥没能抢回舅舅的尸体,正在懊恼。见国王又变花招,他立即想出了对付的办法。他带领一批人,假装是跳火把舞的,一路跳着进了城。他们愈跳愈高兴,愈跳愈起劲,吸引了许多看热闹的人。那些侦探也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只顾欣赏他们的舞蹈了。趁没人注意,外甥偷偷地把手中的火把向草堆舞去。草堆顿时熊熊地燃烧起来,人们惊恐地四处奔逃。等到侦探醒过神来,跳火把舞的人早不知到哪里去了。

侦探连忙跑去报告国王,国王大怒,下令多派人员,严加看守,看有谁敢来收骨灰。国王狠狠地说:“那上来收骨灰的一定是个诡计多端的贼头,抓住了他,我绝不轻饶。”

当天晚上,外甥带了不少好酒到十字街口来卖。那些看守骨灰的人已连续劳累好几天了,一看见好酒,馋涎欲滴,那里还顾得上抓贼。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酩酊大醉。外甥把这些醉得不省人事的士兵个个反剪双手,捆绑起来,然后把舅舅的骨灰细心地收敛在空酒瓶里,出城走了。

第二天,国王接到报告,气得暴跳如雷:“这个贼头竟如此狡猾!几次三番让他得手。我这回要做一个万无一失的蜀套,看他往哪里逃!”

国王下令在临河的花园中盖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又派出许多士兵在周围严密守卫,然后让自己美丽的女儿浑身戴着金饰玉佩,住了进去。国王对女儿说:“如果有人来,你就抓住不放,大声喊叫,这样一定会把这个贼抓住。”安排妥当,国王心中暗暗得意:“公主如此美丽,又身着无价的珠宝,那可恶的贼头一定会上钩的。”

几天之后,外甥半夜里果然来到河边。他先从河的上游放下一根木头。木头顺水而下,哗哗作响。守卫的士兵起先还以为是什么怪物,连忙点起火把,但只看见一根大木头在水中上下漂浮,也就算了。过了一会外甥又放下一根大木头,士兵们又是一阵惊吓。但这样几次之后,他们也就见怪不惊了,只顾自己呼呼大睡起来。于是外甥傍着一根大木头偷偷地游来,爬进了屋子。

公主醒来,发现身边躺着一个陌生的男人,连忙抓住他的衣服。外甥笑着说:“你抓住我的衣服有什么用?你要是抓住我的手臂,我不就跑不掉了吗?”公主一听有理,便放掉衣服抱住手臂不放,同时大声叫喊。她哪里知道,自己抓住的是:外甥事先带来的一条死人手臂。外甥见公主抓住死人手臂不放,便一骨碌从窗子翻身出去,泅水走了。看守的士兵们听到公主的喊声赶来,连个人影也没看着。

天明后,公主和士兵们把夜间发生的事情报告给国王,国王摇着头直叹气:“这个贼太机灵了,简直是世上无双!我怎么想办法也抓不住他,这可怎么办呢?”

过后不久,公主怀孕了。十月期满,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国王又生一计,他命令乳母抱着孩子在城里四处转悠,吩咐说:“如果有谁来亲吻孩子,你就把他逮住。”

乳母按照国王的命令,抱着孩子在城里四处转悠。大半天过去了,也不见有人来亲吻孩子一下。孩子饿得哇哇大哭,乳母也饿得饥肠辘辘。这时恰好碰上一个卖饼的,乳母便上去买饼。却不料这个卖饼的正是外甥假扮的,他一面用饼逗弄着孩子的小嘴,一面顺势在孩子娇嫩的脸蛋上亲了一口。

乳母回到宫中,对国王说:“我在城里整整转悠了一天,没有一个人来亲孩子。只是我在买饼时,那个卖饼的见孩子可爱,亲了孩子一下。”国王忙问:“你把那个卖饼的逮住了没有?”乳母说:“孩子饿得直哭,我也饿坏了,才去买他的饼。人家只是给我们饼时顺便亲了一口,又不是贼,我抓他干什么?”国王无话可答。于是国王让乳母继续带着孩子在城里转,并派了几个人在后面跟着,命令说:“这次无论是谁,只要接近这孩子,你们就马上把他抓起来。”

这一次外甥又带着好几瓶美酒来了。他一见乳母等人,就招呼他们喝酒。乳母等人经不住外甥盛情的劝说和美酒的引诱,便坐下来你一杯,我—杯地喝了起来,不禁酣然大醉。外甥便趁机抱着儿子溜走了。乳母等人酒醒后,发觉孩子没了,知道上了人家的当,吓得连滚带爬,向国王报告去了。国王听了他们的报告,气得破口大骂:“你们这帮蠢货,就知道贪喝那猫尿,既没抓住那贼头,倒反让他把孩子抱走了。真是气死我了!”

外甥抱着儿子来到邻国的首都,到王宫求见国王。国王接见他时,发觉他神态谦和,言语得体,举止有礼,而且见多识广,聪明非凡。国王十分高兴,便把他留下来,封为大臣。有一天,国王说:“在我国,还没有一个人像你这么聪明机智。我想把爱女嫁给你,你一定很高兴吧!”外甥忙回答说:“大王这样厚爱,我真是不敢当。如果大王真的可冷我,希望能为我聘某某国的公主。”国王真地答应了,并当即派人来到外甥原来生活的国家,向那位发誓要抓住小偷的国王求婚,说自己有一位太子,希望聘娶那美丽的公主。

公主的父亲——那位老国王接待了使者,立即答应了这门亲事。但他转念一想:“这件事是不是那个贼头搞的鬼?那可恶的家伙实在太狡猾,总是让我们吃亏上当。这次莫非又是他设下的圈套,想来骗走我女儿,他孩子的母亲?”想毕,立即派使者赶往邻国,要求说:“既然贵国太子要娶我的女儿,必须由太子亲自前来迎娶。”

外甥得到这个消息,心想:“我如果真的亲自去迎亲,一定会被那位国王识破,抓住的。”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会,脑子里冒出了一条对策。他跑去求见庇护自己的那位国王,说:“如果大王决定派我亲自去迎亲,请拨给我五百骑兵,一律要兵强力壮,以显示我国的气派威风,这样我才能去。”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到了迎亲的那一天,外甥穿上节日的新装,以二百五十名骑兵为先导,二百五十名骑兵为后卫,自己策马走在队伍的中间。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公主所在的国家行进。到了王宫前,外甥立马控缰,在马上向国王和公主致意,并没有下马行礼。国王见此情此景,心中已猜到了八九分,不由得从心底里佩服这小子的胆量和聪明。于是,他牵着公主来到迎亲队伍中间,上前握住外甥的手,问道:“请你实话告诉我,我前后几次想方设法要抓而没有抓住的,是不是你?”外甥在马上含笑致敬:“不错,就是我!”国王长叹一声,由衷地说道:“天底下再没有比你更聪明的人了。好吧!我把我的女儿嫁给你。”

外甥与公主结了婚,一家三口终于团圆了。

——据《生经》卷二

仙人的眼珠

从前,有一个人入山学道之后,获取了五通仙之圣果。因此,此人具有一双天眼,能洞见万事万物。地下埋藏的所有珍宝、金银,他也都能一眼瞥见。国王知道此人的神通之后,心中异常兴奋,恨不得马上叫他来为自己效劳。他对身旁的大臣说道:“我国能有如此神人,应是我的幸运。你们能想出什么妙计,使他常住我国而不去他处,从而给我发现更多更多的地下宝藏?”

一位愚蠢的大臣,听了国王的话后,马上便去了这位神人的处所,设法挑出了他的两只眼珠。他志得意满地手持着那位神人的两只眼珠,献给了国王陛下,并表功似地告诉国王:“陛下,臣按您的吩咐,挑出了神仙的双眼。从此,他就只能住在我国,不可能再去他乡了。”国王听了这愚臣的报告后,颇觉啼笑皆非:“我之所以想要这位神仙长住我国,是因为他能够为我发现地下埋藏的所有宝藏。现在你却是毁了他的双眼,长住我国又有何用?!”

这位愚臣,实是荒唐之极,不但使神仙丧失其道眼,而且也使国王一无所获。

——据《百喻经》卷上

女居士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虽然没有出家当比丘尼,但对佛教的教义、法术十分精通,时时修炼钻研,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

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萨罗国游历,在迦旃延婆罗门的尼庵中的罗园里住下。

婆罗门尼的几位弟子外出化缘、拾柴回来,—进罗园,看见一位女居士端坐树下,面容祥和舒朗,心凝神注,一副安宁寂静、超然世俗的样子。弟子们很是惊叹佩服,赶紧上前施礼,恳请女居士赐教。

于是女居士便跟这几个年轻弟子侃侃而谈。她说古论今,讲法释道,还勉励她们潜心修研,必能获得真谛。

女居士讲得娓娓动听,句句透彻。几个弟子听得频频点头,心服口服。她们从来没听过这么中恳切实的教诲,这么高深而又平易的事理,都很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机遇,而且对女居士也就越发尊敬,越发感激。

弟子们听了教诲,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女居士,背起柴禾,高高兴兴到庵中回婆罗门尼的话去了。

一见师傅,就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师傅,师傅,咱们罗园里来了一位姓瞿昙的沙门,是位道法高强的人呀!她特别善于讲法说道,而且善解人意,句句话都能说到人心里去,切中我们糊涂迷惑的地方。真是像俗语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

婆罗门尼见自己的徒弟们如此眉飞色舞地赞叹那个初来乍到的女居士,心中一动,就势吩咐道“既然她这么深刻高强,这么值得你们讨教,那么好,就替我去跟她说,请她明天到庵里来吃饭吧。”

弟子们一听,惊喜万分,这正是她们求之不得的事,高兴得差点儿叫出声来。—个腿快的弟子赶忙跑到罗园去传师傅的话。

女居士听了弟子传达过来的邀请后,依然平静地坐着,没起身,沉默不语。那个正在兴头上的弟子见女居士既不说去,也不说不去,虽然有点儿纳闷,但她心里是唯恐她不答应,所以也等不及女居士的回话,就兴冲冲地往庵里跑,回禀师傅说,女居士接受了邀请,明天准来。

第二天一早,婆罗门尼坐在正堂上,堂门敞开,远远地就看见女居士身穿素衣,手持钵盂,信步朝尼庵走来……

婆罗门尼叫弟子给女居士添了一个座位,然后就吩咐上菜开饭。一桌子的菜,招待客人可谓是够丰盛的了。可婆罗门尼只顾闷头自吃自喝,对女居士既不谦让,也不关照,似乎并没把她当做自己请来的“贵客”,没有一点儿主人尊客的姿态。弟子们看在眼里,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多说多动。女居士也就自然要自己照顾自己了。

吃过饭,女居士起身出去洗漱净面,又把钵盂清洗干净,然后回到屋里,坐在为自己特设的位子上。再看婆罗门尼,舒舒服服,心满意足地挺了挺身子,穿着鞋侧卧在一张高高架起的床上,用衣角遮住头,摆出一副舒懒懈怠,漫不经心的姿态。她侧着头,平声慢气地问女居士:“我们有些不明白的事情想向你讨教讨教。我的弟子对你的口才、智慧盛赞不已呀,不知你是否有空为我们解答呢?”

看着婆罗门尼傲慢的样子,女居士平谈而和气地回答:“姐妹们有事要问,我尽力解答,何必如此客气呢。不过,恐怕今天不是时候吧?”

说完,她便起身告辞。婆罗门尼只在床欠了欠身,草草摆了个送客的姿态,目送着她出了门。弟子们不知师傅到底想干什么,都觉得很不自在,心里很不舒服。

第二天,弟子们外出去砍柴。归途中又去罗园听女居士讲道。回到庵中,又如实地回禀了师傅。婆罗门便又请女居士到庵中用饭。就这样一来二去,连请了四次饭。

到第五次,婆罗门尼终于开口说要请女居士来尼庵说法布道。可女居士还是当初的那句话——“还不是时候”。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