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故事
⑴ 肖邦的主要事迹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叫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⑵ 肖邦的故事
肖邦,F.F.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创作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评价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⑶ 关于肖邦的小故事
http://ke..com/view/203211.htm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⑷ 收集有关肖邦的故事
1836年,经李斯特介绍,弗雷德里克·肖邦与乔治·桑相识。那时的肖邦年轻英俊、气质优雅,人称“肖邦小姐”。而乔治·桑则是矮个子,粗壮结实,有人戏称她是“乔治·桑先生”。
这位行止奇特的女人,喜欢女扮男装,起初肖邦对她无甚好感,但慢慢震慑于她的魅力,最后与她同居了九年之久。九年中,肖邦为她谱写出许多名曲。
肖邦和乔治·桑,两人虽在一起生活,却因为感情、志趣等多方面的原因,最终九年的恋情宣告终结。
⑸ 肖邦的事迹有哪些
小故事〈一〉
肖邦十六岁时,进入华沙音乐院就读。 次年萧邦到奥国首都举行演奏会,此次音乐会相当成功。评论虽然指出肖邦的演奏缺乏充沛的音量,可是对他纤细的触键和灵巧的指法都相当欣赏。对於他自己谱写的作品,也认为极具才华。
肖邦所写的「芵扎特唐乔望尼主题变奏曲」(Op.2) 立刻引起浪漫运动骁将舒曼的注意,他在此曲的乐谱写下这样的名句∶
「诸位请脱帽,天才已出现!」
小故事〈二〉
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辆驿马车,从柏林赶往波兰首都华沙,中途跑到一个小镇时,不料马蹄脱落了,马车无法继前进。马车夫只好带客人们走进一家客栈休息。
这家简陋的旅馆中,有一台相当古旧的钢琴,琴盖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突然有一个老人喃喃埋怨说∶
「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发。」
他又指著钢琴问道∶
「有谁会弹钢琴吗?请弹点音乐,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听到这句话,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就走到前。
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双手放到键盘上。
从古旧的钢琴上居然泻出这麼优美的琴声,大家都讶异不已。
不一会儿钢琴四周己围满一堆人,这个年轻人,就弹得更起劲,更为精彩,使人们深深著迷。
最后一曲弹完后,老人就面露笑容对年轻人表示∶
「我是退休的老风琴师,在我漫长的生涯中,还不曾听过这样杰出的钢演奏。如因莫扎特还活著而且听到这个演奏,他一定会紧握你的手说∶『你是我 的继承者!』
年轻人愉快地以优美、高贵的声音答说∶
「承蒙您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我叫费德利克‧弗朗梭瓦‧萧邦。」
这件轶事,发生在萧邦十八岁时。
肖邦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十二日,载誉荣归。
就在这个时候,萧邦开始为初恋而烦恼。
他所爱慕的姑娘,就是华沙音乐院声乐系的女生康丝丹奇亚‧葛拉德柯芙丝卡。
一八三零年三月里,在寄给好友狄都斯的信中他说∶
「我很感伤,因为我已坠入情网。我每夜都梦见她的倩影,但还不曾和她交谈过一言半语。当我思念她,辗转难眠的夜冕,写下协奏曲中的慢板乐章。」
这就是F小调第二钢协协奏曲的甚缓板第二乐章,有人把这个无比绮丽的乐章叫做「爱人的画像」。
肖邦离开祖国后,这桩爱情就中断了。一年后,康丝丹奇亚更嫁给一个商人,不久却双目失明。
~革命练习曲~
当肖邦和好友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才发现情况完全 改变了。非常不幸的是,正好在这时候,华沙发生了暴动。由於波兰对俄国宣战,和俄国有同盟关系的奥国,也开始敌视波兰人。
肖邦不得不离开决定到巴黎或伦敦谋求机会。
在前往巴黎的中途,九月八日到达德国的斯图加特时,突听到华沙被俄军攻占的消息。
这时,肖邦无比悲愤,於是注入他澎湃的爱国情怀,流著热泪,在钢琴上敲打般婵出无比泪昂的音乐,用来抒泄内心的苦闷与愤怒感人肺腑的「革命练习曲」就这样产生了!
~钢琴诗人~
一八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第一次演奏会。这时前来聆听的,只是逃亡到巴黎的穷波兰人,收入很少,可是肖邦需要用钱,流亡到巴黎的穷同胞,帮不上忙。为了生存,萧邦考虑坐船前往美国。
不过,成名的机会就在这时出现。在拉土维尔伯爵的安排下,萧邦有机会在众族面前表演,当晚所有的贵族,都被肖邦的即兴演奏深深著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演奏终於告一段落后,大家都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不断称赞他。
一夜之间,肖邦就变成巴黎的宠儿。不仅不再闹穷,大量的金钱还滚滚而来。
这时候,肖邦已经和舒曼成为两大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此事要归功於拉吉维尔伯爵的友情。
[ 波兰才子 ]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在人们心中
⑹ 肖邦的故事答案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⑺ 肖邦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1810-1849)生于华沙附近的采拉左洼·沃拉。他的父亲原籍法国,移居波兰后任教于华沙一中学(教授法语、文学)。其时,正值波兰为俄罗斯等列强瓜分之际,波兰人民奋力抗争,其父亦投入起义行列;另一方面,随着民族意识的高涨,在文学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如密茨凯维支(1798-1855)那样的爱国诗人和革命家。他的母亲是波兰人,善弹钢琴,并熟悉波兰民歌。肖邦4岁开始学钢琴,8岁即登台表演,一时成为华沙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6年入华沙音乐院学习作曲。期间,曾聆听了帕格尼尼等大演奏家的演奏,观赏了亨德尔的清唱剧以及罗西尼、韦伯的歌剧,以及在国内外一系列成功的音乐会的举办,不仅开阔了他的音乐视野,而且更加坚定了他成为音乐家的信念。肖邦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波兰民族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中度过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育,成为日后肖邦终生的精神支柱。1830年11月赴巴黎深造。途中,惊闻华沙起义遭沙俄残酷镇压,愤而创作著名的《c小调练习曲》(通称“革命练习曲”)。
肖邦(1810-1849)
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的思想逐渐成熟,而19世纪30年代初的巴黎,又是刚刚兴起不久的浪漫主义文艺的中心,使肖邦得以有机会与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的文艺家(如李斯特、密茨凯维支、雨果、巴尔扎克等人)密切交往,后又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肖邦经常演奏于贵族沙龙之中。1837年,他拒绝接受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自1846年与乔治·桑分手后,肺病加深,生活孤寂,思想消极,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对1848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当冷淡,但却始终坚持反沙俄的爱国主义立场。1848年应邀赴英。翌年10月病逝于巴黎,他的心脏按其遗愿送回波兰。
⑻ 肖邦小时候的故事
一天,爸爸带着姐弟二人去参加一个盛大的舞会。舞会上钢琴演奏家的手指简直就是在琴键上飞舞,肖邦听得入了迷。
演奏结束后,肖邦来到演奏家的面前问:“先生您好,不知道您是怎样弹奏出这样优美的旋律的?”演奏家回答:“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并且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寒冬酷暑也从不会放弃练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可惜我不擅长作曲,并没有几部可以代表自己的作品,如果能补上这个遗憾的话,在音乐方面我就是完美的了!”
肖邦听后点了点头,尽管他才4岁,但这番话已经让他明白了成就与平时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舞会结束后,肖邦对爸爸说:“亲爱的爸爸,不知道您能不能让我学作曲呢?
我一定要学会作曲,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一名非常棒的音乐家。”父亲回答:“当然可以,但前提是必须反复练习各种曲子,了解每首曲子的旋律,只有这样才能慢慢体会作曲的规律。”
不久,爸爸为肖邦请来了位真正的钢琴老师。这样,练习更多新曲子成了肖邦每日的必备功课,不论寒冬与酷暑,他都会坚持弹奏。
为了使自己的手指间距扩大些,他每晚睡觉时用木塞子夹在指缝间,有时疼得半夜醒来流眼泪,但他从不告诉老师。
他的进步非常快,但他并没有满足,他不断地要求老师给他布置更难的曲子,每天都是弹奏熟练以后才去玩耍、休息。
(8)肖邦的故事扩展阅读:
1836年冬天,钢琴家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
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肖邦来到巴黎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
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自己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接着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肖邦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忆。
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1848年,肖邦虽然病情严重。
仍然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在伦敦,肖邦曾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尽,他的学生把他带到一座乡村别墅中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
肖邦临终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称为“一个远离母亲的孤儿”。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遗嘱中,他让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他的遗体埋葬在巴黎的彼尔拉什兹墓地,紧靠着他最敬爱的作曲家贝里尼的墓碑。在他的葬礼上,奏响了他的《葬礼进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
那杯从华沙带来的祖国的泥土,被撒在他的灵柩上,他的心脏装在匣子里运回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波兰,安置在华沙圣十字大教堂里。
⑼ 肖邦生平事迹
肖邦
波兰民族之魂
肖邦的乐曲中熔铸了波兰民族之魂,他最出色的作品深深根植于波兰民族舞曲的沃土之中。肖邦生于波兰,却有一半时光在国外度过,他用自己的笔和钢琴战胜生活,实现理想,畅叙爱国之情,大弹思乡之曲,谱写出了一幕传奇人生。
肖邦于1810年3月1日出生在波兰华沙附近。他生在一个不十分富足但却和睦幸福的家庭中。肖邦的父亲尼古拉生于法国东部的村庄马罕维勒,他勤劳机敏,通过学习,掌握了波兰语、法语和德语,后来他迁居波兰,参加过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流亡华沙,靠教法语等工作挣钱度日。1802年,在担任斯卡贝克伯爵的家庭教师时,他结识了贾斯蒂娜。贾斯蒂娜是伯爵夫人的侍女,她沉静娴雅,受过良好教育,尤其喜欢音乐。尼古拉和她一见如故。不久,他们结为连理。后来他携妻子和三个孩子迁往华沙。尼古拉仍教授高中法文。他平静地生活着,并与华沙文化界人士往来密切,这种艺术氛围对小肖邦影响深远。
肖邦天资聪颖,年纪很小时就学会了弹钢琴和作曲。7岁时由老师代笔发表了第一部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参加了一次公开的慈善募捐演出。从此以后,他被当作钢琴“神童”,常常为华沙的贵族们演奏,被贵族阶层所宠爱,并曾得到过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赏赐。肖邦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少年肖邦,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影响和波兰爱国思潮的熏陶。1826年他成为华沙音乐学院的学生后,常去乡间领略波兰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聆听优美的波兰玛祖卡舞曲,他深深地为波兰舞曲庄严而欢愉的迷人魅力所迷恋。
肖邦求学的时代,波兰人民不甘屈服,反奴役反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出现了一大批爱国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要充满对人民和自由的热爱并且感情丰富,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肖邦。他的朋友、老师都嘱咐他要为人民而写作。法国七月革命期间,潮流所及,波兰的爱国运动也蓬勃发展,形势动荡不定。留在国内不会有发展,出去深造才能展翅翱翔,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家人终于决定让他离开华沙。
当他在维也纳得知华沙起义被镇压后,在随后创作的练习曲中,对侵略者表示出无比的愤恨,他宁愿当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也不愿保留所谓的“俄国籍”,与俄国统治者彻底划清了界限。
1831年,法国处在“七月王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受尽劳苦,贵族生活奢靡。在巴黎,为了生存肖邦不得不与上层任务来往周旋,并很快获得了认可。但在内心深处,对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伪,他仍十分厌倦与痛恨。
1837年,他断然拒绝了“俄国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充分表明了他怀有一颗忠于祖国的心。
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肖邦很快就在巴黎小有名气。但由于他接触的多是上层人物和贵族知识分子,思想上倾向于保守派,所以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态度冷淡。1835年,他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金斯基之女玛利亚,深陷爱河,因身体健康原因而遭到其母的拒绝。同年底,他结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经过彼此了解成为亲密朋友,直到1847年分手。肖邦此时与雨果、巴尔扎克、海涅、李斯特、柏辽兹等文学家和音乐家过从甚密。肖邦体质虚弱,他不太喜欢公开的音乐演奏会,而宁愿在幽静的气氛中坐下来为亲密友人弹奏几曲。他情愿承受流亡者的痛苦,也不愿回波兰当逆来顺受的“顺民”。
尽管肖邦在英国和苏格兰的访问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他还是很反感英国人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标准。他的内心愁苦万分,几乎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1849年他走完了自己波折灿烂的一生。肖邦去世后被安葬在贝尔·拉雪兹公墓,而他的心脏则被埋葬在他的祖国大地。肖邦用自己的心灵弹着炽热爱国、追求理想的不朽音符,他用音乐作为武器同当时侵略波兰的沙俄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精湛的技艺和传世名曲为波兰赢得了巨大声誉。一捧华沙泥土撒在他的墓地,安慰着孤傲高尚的波兰之魂。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76547626
⑽ 肖邦刻苦练琴的小故事
肖邦三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第二天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了。成千上万的听众,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肖邦爱弹钢琴,并且不怕吃苦,刻苦练习,最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付出超常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