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濮之战有关的成语
『壹』 关于城濮之战的成语是什么城濮之战是哪两个国家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晋国和楚国)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uì bì sān shè,是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中文名
退避三舍
外文名
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相关人物
先轸、重耳、楚成王
相关战役
城濮之战
解释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贰』 城濮之战作战双方,结果,对应的成语有
城濮之战(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是继齐、楚召陵之盟和宋、楚泓之战以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在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形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城濮一战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战后,晋文公被周襄王策命为侯伯,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叁』 出于《晋楚城濮之战》的成语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肆』 源于城濮之战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伍』 城濮之战和那个成语有关
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据说是先轸的谋划。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陆』 关于城濮之战的成语是什么 城濮之战是哪两个国家
城濮之战[ chéng pú zhī zhàn ]
释义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郑、许国攻宋,宋向晋求救。次年晋军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楚军北上与晋军对垒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时晋军较弱,乃先击溃由陈、蔡军组成的楚军右翼,再设计击退楚军左翼,迫使楚军主力后退。战后,晋文公成为霸主。
『柒』 有关城濮之战的成语
有关城濮之战的成语:退避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