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五年级成语典故

五年级成语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27 07:28:39

1. 五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
掩耳盗铃

2. 五年级语文凿壁借光的成语典故

凿壁来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叫自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3. 五年级成语故事响彻云霄全文

【成语】:响彻云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解释】: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隋唐演义》第八六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鹤舞。”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三:“在武汉初期,尤其‘七七’周年前后,救亡的爱国情绪在各阶层洋溢着。‘中国不会亡’的歌声,响彻云霄。”亦作“响彻云际”、“响彻云表”。
明袁宏道《吴游记·虎丘》:“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忽听得街上乐声缥缈,响彻云际。”
清王韬《淞滨琐话·仙井》:“兰香亦鼓云和之瑟,音韵悠扬,响彻云表。”

4. 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五年级

大头大马。j

5. 五年级数学成语故事

五谷不分
"孔庙传奇"---十四张美景
http://bbs.qbaobei.com/dispbbs.asp?boardid=17&id=14728&star=2#12623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微子》
相关:孔子 儒家思想 知青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政治和文化几千年,孔子在世的时候过得并不好,所以他到处收徒弟,四处讲学,宣扬他的思想。从这时候开始,儒家思想广为传播,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来了个“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真正被封建统治者发现有利用的价值,并且成为之后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从汉武帝时候开始的,提出:“废除百家,独遵儒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儒家思想又被大大的清理了一回。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反对苛政;主张“礼”,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其实很多主张到现在还是很对的,例如“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从反面又证明了老百姓的利益是不能忽视的,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那种当儿子的一定什么事情要听老子的,当老婆的一定什么事情要听丈夫的,这些东西是要不得的。
孔子一生中收了三千个人做弟子,其中有本事的有七十二个人。今天的故事就和他和他的弟子有关。
说,有一年孔子带着学生们去旅行,去宣传他的思想。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子路,他注意力不集中,掉了队,找不到孔子,急得上串下跳,看到农田边有个老头挑着农具过来了,于是他就过去问:"喂,你看见我的老师孔子了吗?"老头一脸不高兴,漫不经心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里称得上什么老师!"
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孔子他们有手有脚,不去干活,连最基本的各种谷物都分辨不清楚,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毛主席发动了“知识青年下乡去”的活动,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过头了。那个时代下乡的知识青年就有了一个代名词“知青”,在山东的知青还创造了一种牌的玩法,叫:“勾击”,现在山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打,哈哈。
小朋友,你们知道五谷是哪几种农作物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成语故事四十 一 数字成语故事之四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
相关:虞姬
话说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天下打仗,打了好多年,刘邦是常败英雄,屡败屡战,可是最后刘邦在张良和韩信的谋划下,终于将项羽和他的部队围在一个叫垓下(在今天安徽灵璧县)的地方,项羽在山上,刘邦在山下,项羽和他的部队断水少粮,大家都没有了斗志。
这时候,有些人开始想家了,因为他们大多是跟着项羽从楚国出来的,所以有些人唱起了楚歌,项羽也听到了,望着身旁的老婆虞姬,非常的悲伤和绝望,他对着虞姬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就是著名的《垓下歌》。什么意思呢,原来他是在说,我有盖世的英才、撼山的力气,但是我运气不好啊,连老天都不帮我,虞姬啊虞姬,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聪明的虞姬望着项羽,也对他回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意思是说,刘邦的汉军已经打到这里来了,到处都听到楚国的歌声,大王如果走到了尽头,我也决不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了这时候,剩下的只有刘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了。
刘邦在山下也听到了这歌声,他很高兴,赶紧叫大家一起唱楚歌,山上的项羽和部队听到后,再也没有杀出重围的勇气了,大家都四散逃走了,最后项羽和虞姬带着最后的八百人在乌江边全部战死了。
相传虞姬在死后变成了罂粟的姐妹花——虞美人。
“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到了走投无路,孤立无援的绝境。
那么小朋友们跟前面的故事联系起来想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真的是象他说的那样是老天不帮他吗?

------------------------------
【成语】:朝三暮四
【故事】:
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成语】:三令五申
【故事】:
春秋时,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武,吴王为了试试他的才能,从宫中选出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
孙武命令宫女手拿着长戟(古代一种兵器)并且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孙武对她们说:我说前,你们就看前方,说左就看左边,说右就看右边,说后就看后面。他命令人准备了处罚的刑具斧头,又再三重申刚才的命令。孙武喊:右!宫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好玩,根本就不服从孙武的命令。孙武说:是我解释得不够明白,命令得不到执行,是指挥官的责任。就把前面的命令又详细说了一遍。当他再次发出左的命令时,宫女们还是笑着不动,吴王也觉得好笑。这次孙武不再自责,他说:解释、交代得不清楚是将官的责任,交代清楚而不服从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于是命令左右把队长推出去砍头。吴王吓得大叫:等等,她们是我的爱妃,将军用兵的才能,我很明白,请不要杀她们。孙武回答: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从。坚决把吴王的两名宠妃砍了头,同时另外任命两位宫女做队长。宫女们很害怕,孙武再次发令时,所有的宫女都整齐认真地操练,不敢当作儿戏了。吴王也不得不佩服孙武的才能。
-----------------------

一心一意 一马当先 一箭双雕 一石二鸟 一本正经
独一无二 二龙戏珠 闻一知二 一清二白 有一无二
两面三刀 三足鼎立 朝三暮四 入木三分 避军三舍
丢三落四 烽火四起 名扬四海 四大皆空 四分五裂
九五之尊 目迷五色 三令五申 五内如焚 五体投地
六出奇计 三茶六饭 六出纷飞 六亲不认 六月飞霜
七窍生烟 七嘴八舌 七老八十 七步之才 才高七步
八方呼应 八拜之交 八面威风 才高八斗 五花八门
九九归一 九烈三贞 九牛一毛 九霄云外 羿射九日
十面埋伏 十拿九稳 十万火急 十有八九 十指连心
百步穿杨 百感交集 百花争艳 百里挑一 百顺百依
一泻千里 横扫千军 名垂千古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6. 五年级成语故事200字

精卫填海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7.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成语故事》

咬文嚼字
yǎo wén jiáo zì
【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出处】元回·无名氏《杀答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指死抠字眼;不领会文章的总体思想。也指当众讲话过于字斟句酌;有讽刺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嚼;不能读作“jué”。

【辨形】嚼;不能写作“爵”。

【近义词】字斟句酌

【反义词】走马观花、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辨析】~和“字斟句酌”都有“仔细推敲字句”的意思。但~偏重在“过分地斟酌字句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句不放;不领会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字斟句酌”是对每个字句都仔细推敲;用来称赞人谈话和写作态度慎重。词义前贬后褒。

【例句】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文字含义;千万不要~。

8. 五年级上册语文的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9. 小学五年级上下册成语故事

你说的是什么版的?有好多种版本耶,如果是鄂教版的话那么
上册:邯郸学步、一鼓作气、郑人买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下册:大器晚成、杞人忧天、老马识途、游刃有余
不过据我看来你这个好像是人教版······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