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饷字的成语及解释
① 带有倦字的成语及其词义解释
包含倦字的成语
〔 好学不倦 〕倦;厌倦。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 诲人不倦 〕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 娓娓不倦 〕娓娓:谈话连续不倦的样子。连续谈论,不知疲倦。
〔 孜孜不倦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 乐此不倦 〕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 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筋疲力倦 〕犹言筋疲力尽。
〔 终日不倦 〕整天不知厌倦。指埋头学习
〔 鞍马劳倦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 笃学不倦 〕笃学:专心好学;倦:疲倦。专心好学,不知疲倦。
〔 倦鸟知还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 乐善不倦 〕乐于坚持做好事。
〔 精疲力倦 〕倦:疲倦,劳累。犹言精疲力尽。
〔 力学不倦 〕力学:努力学习。倦:疲倦。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
〔 马疲人倦 〕疲:疲劳;倦:劳倦。人马疲倦困乏。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 诲而不倦 〕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
〔 烦心倦目 〕烦:烦躁,烦恼;倦:厌倦。烦闷的心情,倦怠的眼睛
〔 朝夕不倦 〕朝:早晨。早晚都不懈怠。形容勤奋努力,孜孜不倦
〔 倦尾赤色 〕比喻十分困苦
〔 谆谆不倦 〕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
〔 孜孜无倦 〕同“孜孜不倦”。
〔 笃志不倦 〕笃志:志向专一;倦:厌倦。指学习志趣专一,不知疲倦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厌:通“魇”,满足;诲:教导。坚持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
② 带有躬字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如图,有这么多
③ 含有“类”字的成语及解释
不伦不类
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
物以类聚
各种东西都按种类聚集在一起。比喻坏人互相勾结
有教无类
意思是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
④ 带有和的成语及解释大全
风和日丽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风和日暖 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割地求和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和而不唱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和光同尘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和蔼可亲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风细雨 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缓,不粗暴。
和颜悦色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和气致祥 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和衷共济 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和璧隋珠 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和盘托出 和:连同。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和如琴瑟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和衣而卧 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
和睦相处 彼此和好地相处。
浑俗和光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惠风和畅 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
鸾凤和鸣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
民和年丰 百姓安居,年成很好。
琴瑟调和 比喻夫妻恩爱。
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时和年丰 和:和平;年:年成;丰:盛,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心平气和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埙篪相和 旧时比喻兄弟和睦。
一倡百和 和:呼应,附和。一人首倡,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团和气 本指态度和霭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调和阴阳 谓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
鼎鼐调和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凤协鸾和 形容夫妻和睦,感情融洽。
更唱迭和 ①彼此唱和。②亦作“更唱迭和”。相互以诗词酬答。③指互相呼应配合。
鼓腹含和 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
和蔼近人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风丽日 谓天气温暖而晴朗。
和容悦色 同“和颜悦色”。
和颜说色 见“和颜悦色”。
狐唱枭和 喻坏人互相呼应。
混俗和光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谓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两头和番 谓两面拨弄、搅和。
民和年稔 犹言民乐年丰。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
你唱我和 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①指用诗词相互酬答。②指双方意见相同,互相支持。
琴瑟和好 比喻夫妇情深和美。亦作“琴瑟静好”、“琴瑟之好”、“琴瑟之欢”、“琴瑟之乐”、“琴瑟和同”、“琴瑟和调”。
情投意和 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日和风暖 见“日暖风和”。
日丽风和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日暖风和 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上和下睦 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随声附和 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幺说,就跟着怎幺说。
随声趋和 见“随声附和”。
隋珠和璧 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
。泛指珍宝。
随珠和璧 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
、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
隋珠和玉 即隋珠和璧。
响和景从 见“响答影随”。
雄唱雌和 比喻相互附和。
言归和好 同“言归于好”。
言和意顺 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一唱百和 形容附和的人极多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一迎一和 一味迎合。
鱼水和谐 形容夫妇关系和好谐调如鱼水。
政清人和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政通人和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比喻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风和日美 〖解释〗微风和畅,阳光明丽。同“风和日丽”。
风和日暄 〖解释〗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
更唱叠和 〖解释〗指相互以诗词酬答。同“更唱迭和②”。
画荻和丸 〖解释〗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秋高气和 〖解释〗形容秋空高朗、天气晴和。
时和岁丰 〖解释〗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时和岁稔 〖解释〗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天时地利人和 〖解释〗指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⑤ 饷字开头的成语
饷无所出
——就是没有吃饭的来源。
饷客
就是来吃饭的人。
⑥ 含有响字的成语大全
一声不响 、不声不响、 浮声切响 、闷声不响、 随声逐响 、响不辞声
⑦ 带有真字的成语及解释大全
。。
⑧ 饷字开头的成语接龙大全
没有复“饷”字开头的成语制,含“饷”字的成语只有2个:
1、飞刍转饷
fēi chú zhuǎn xiǎng
【解释】指迅速运送粮草。同“飞刍挽粟”。
【出处】明·王世贞《与高大夫游盘山歌》:“建牙吹角浩无际,飞刍转饷遥相望。”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迅速运送粮草
【近义词】飞刍挽粮、飞刍挽秣、飞粮挽粟
2、劳师糜饷
láo shī mí xiǎng
【解释】指徒劳兵力,空费军饷。
【出处】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潘吴二家论杨嗣昌诗》:“按嗣昌小有才,思宗任之颇专且久,而劳师糜饷,办贼迄无成功。”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例句】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一节:“侵略者从外面用兵船大炮来对付虚骄心,投降派从内部用劳师糜饷来对付鄙吝心。”
⑨ 含一的成语及解释
安于一隅ān yù yī yù
成语解释: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成语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百闻不如一见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成语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例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百不失一bǎi bù shī yī
成语解释: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例句:他把算子一动,便晓得这人姓名,穷通寿夭,百不失一。(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并为一谈bìng wéi yī tán
成语解释: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成语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不管三七二十一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成语解释: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不可一世bù kě yī shì
成语解释: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卷一五:“荆公少年,不可一世。”
例句:盖兴会飙举,不可一世矣。(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背城借一bèi chéng jiè yī
成语解释: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例句: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
百无一能bǎi wú yī néng
成语解释:什么都不会做。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二回:“宋江道:‘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高人一等gāo rén yī děng
成语解释:高过一般人。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例句:他常常自以为高人一等,实际上很平庸。
傲睨一世ào nì yī shì
成语解释:睨:斜视。高傲地旁观,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负,目空一切。
成语出处:《宋史·沈辽传》:“辽字睿达,幼挺拔不群,长而好学尚友,傲睨一世。”宋·高斯得《耻堂存稿·留赵给事奏札》:“但其再来,遂负虚骄之气,傲睨一世,自以人莫能及。”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
成语解释: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例句: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宋·朱熹《答巩仲至书》)
百星不如一月bǎi xīng bù rú yī yuè
成语解释: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成语出处:《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不堪一击bù kān yī jī
成语解释: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例句:这篇文章论点不严密,不堪一击。
背城一战bèi chéng yī zhàn
成语解释: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例句:他皱着眉头问道:“可是我们怎么背城一战呢?”(茅盾《子夜》十八)
一尘不染yī chén bù rǎn
成语解释: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成语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例句: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一尘不染。(臧克家《老舍永在》)
彼一时,此一时bǐ yī shí,cǐ yī shí
成语解释: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例句: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毕其功于一役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
成语解释: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例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不值一钱bù zhí yī qián
成语解释:比喻毫无价值。
成语出处:《史记·魏其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
例句:此两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诟,不值一钱,宪体至是扫地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御史大夫被论》)
别具一格bié jù yī gé
成语解释: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成语出处:清·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例句:这个画家的人物画拙中见巧,别具一格。
百不一存bǎi bù yī cún
成语解释: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成语出处:《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更进一竿gèng jìn yī gān
成语解释:更:再,又;竿:竹竿。又前进了一步。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鳞半甲yī lín bàn jiǎ
成语解释: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成语出处: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说一不二shuō yī bù èr
成语解释: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形容说话算数。
成语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四回:“这个时候的邵孝廉,就是个小小的制台一般,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庄制军没有一回驳过他的。”
例句:穷苦人们起来,在村里说一不二!(梁斌《红旗谱》十八)
百无一用bǎi wú yī yòng
成语解释: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成语出处:清·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bù jīng yī shì,bù zhǎng yī zhì
成语解释: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例句: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
不拘一格bù jū yī gé
成语解释: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例句: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秦牧《“果王”的美号》)
⑩ 饷字开头的成语
没有抄“饷”字开头的成语袭,含“饷”字的成语只有2个:
1、飞刍转饷
fēi chú zhuǎn xiǎng
【解释】指迅速运送粮草。同“飞刍挽粟”。
【出处】明·王世贞《与高大夫游盘山歌》:“建牙吹角浩无际,飞刍转饷遥相望。”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迅速运送粮草
【近义词】飞刍挽粮、飞刍挽秣、飞粮挽粟
2、劳师糜饷
láo shī mí xiǎng
【解释】指徒劳兵力,空费军饷。
【出处】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潘吴二家论杨嗣昌诗》:“按嗣昌小有才,思宗任之颇专且久,而劳师糜饷,办贼迄无成功。”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例句】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一节:“侵略者从外面用兵船大炮来对付虚骄心,投降派从内部用劳师糜饷来对付鄙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