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字成语 » 关于歌字的成语故事

关于歌字的成语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2-13 18:09:19

Ⅰ 20个中华经典成语故事

(一)、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四)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五)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六)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七)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八)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九)暗度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十)约法三章

秦末,刘邦带领义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关中一带的领袖开会,宣布废除秦朝的酷刑,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同时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十一)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其千金。

(十二)悬梁刺股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十三)背水一战

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十四)多多益善

西汉初期,韩信最初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就去投奔刘邦,经丞相萧何极力推荐,才担任汉军的大将军。一次刘邦问韩信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因此得罪了刘邦。后来西汉巩固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不久就朝廷所杀。

(十五)完璧归赵

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十六)画龙点睛

南朝梁代著名书画家张僧繇特别擅长画龙,梁武帝在金陵建安乐寺,让张僧繇在墙上画龙,他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但都没有点眼睛。众人不解,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

(十七)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十八)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十九)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二十)胸有成竹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再来一个经典的中华历史上的成语故事:掷果盈车

【成语】: 掷果盈车

【拼音】: zhì guǒ yíng chē

【解释】: 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或形容美男子。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举例造句】: 其人如玉,空教掷果盈车,当此春景融和,不奈乡心迢递。 ★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

【拼音代码】: zgyc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Ⅱ 十个音乐成语故事

四面楚歌

秦朝灭亡以后,反秦将领中势力最强大的西楚项羽和汉王刘邦进行了长达五年的争权斗争。在战争进行的最后一年,刘邦会同韩信、彭越等追击项羽,将其围困在亥下,此时项羽的军队已经不多,粮草也完了,刘邦和诸候的军队将其包围了里里外外好几层。半夜里忽然听见四面汉营中都在唱起楚地民歌,全部项羽在大吃一惊说:“汉军已经把楚地全部占领了吧?那为什么楚地的人这么多呢?”其实这里汉军的计策,故意唱起楚歌来吓唬项羽,动摇其军心。现在多用这句成语来比喻陷入四面包围,孤立无援,身处绝境,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爱听吹竽,但是他不爱听独奏,最喜欢三百个乐师一齐吹竽,听起来才觉得过隐。有一位南郭先生,知道这件事后,也背着竽来见齐宣王,请求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非常高兴。但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吹竽,每次演奏的时候,他就双手捧竽,腮帮子鼓鼓的,脸涨得通红,装出很卖力的样子,还不时地晃动着头,其实他根本没有吹出声来。有时装过了头,会突然冒出一二声刺耳的高调声来,他总是说是自己吹的,就这样,这个冒牌的乐师和其它的乐师一样,享受很高的待遇。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 王继位。齐王也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和其父不同,他喜欢听独奏,他叫三百个乐师一个一个地吹。此时南郭先生知道再也混不下去了,于是就悄悄溜之大吉。

人琴俱亡

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子猷(即王徽之),二儿子王子敬(即王献之)。兄弟二人自幼形影不离,情同手足。他们同在一块读书学习,后来两人又一起生病。王献之病死后,王徽之前往他家吊丧。走进灵堂后,他先坐在灵床上痛哭,当看见弟弟生前所弹的琴放在一旁时,便触景生情,取过琴来弹,却始终调不好弦。于是,他把琴摔在地上,悲伤地说道:“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失去了。” 这句成语是说人和琴都没有了,后来用以表示看到故友的遗物而触景生情。

Ⅲ 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音乐的成语并说出典故吗20字

伯牙绝弦
古人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伯牙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弹琴,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则擅长倾听他优美的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听出泰山的屹立不倒,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潺潺的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流水潺潺,伯牙心里所想的一切都从琴音里传达给钟子期。
两人因为在艺术上有着互相欣赏的能力和共同的爱好追求,逐渐成为了好朋友结为了生死之交。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中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人生中打拼奋斗,却再也没有遇到像彼此一样的知己,在失落的同时也时常怀念自己的老友,于是伯牙决定去钟子期的家乡看望许久未见的知音钟子期。
当伯牙到达钟子期的家乡的时候才知道钟子期已经因病去世了,他伤心欲绝地在钟子期的坟前弹奏悼念的曲子,琴音飘飘荡荡但是在无人能解其中的意味了。伯牙觉得回见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于是在弹奏完一曲之后伯牙摔断了自己的琴挑断琴弦,发誓终身不再弹奏。从此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人生有一个能动自己的知己是很重要的事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他人的理解或者支持,若是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人能懂自己为何如此,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有一个知己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给自己一份理解和支持是一份巨大的力量。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难得的知己。

Ⅳ 40个成语故事 50五十字内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 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画饼充饥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5、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7、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赞同联刘抗曹
8、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9、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10、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11、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12、自相抵触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14、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15、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16、拔山举鼎
项羽在少年时代不喜好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赌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书,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认真钻研。 听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健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17、杯弓蛇影
秦王苻坚兵败后逃跑,在逃跑过程中觉得一草一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终中箭而逃。
18、按图索骥
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善于相马。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简单,就拿着这本书四处找好马。但是他只会照书本去找,最终一无所获。
19、柳营试马
西汉时期,由于诸侯权势强大,中央政权不能有用把持诸侯,晁错的削藩政策正式引发“七王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发兵救梁。周亚夫柳营试马,切断叛军后路,断绝其粮草提供,使叛军不战自溃,周亚夫发兵乘胜追击
20、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襟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时倒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少,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度,于是就奋发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奋发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盛的知识,学问大有上进。他曾多少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帮助帝王管理国度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曾有人荐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允许,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希望能帮你

此地无银三百两: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东施效颦:
西施心口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的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眉蹙额,从街上走过。村里富人见到她这副模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杀鸡取卵:
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的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杀鸡的时侯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看到了以后就四处乱说,说这人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把好好的一只能下蛋的老母鸡给杀了。

狗尾续貂:
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食言而肥:
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说话不算数。有一天鲁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参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欢另一位大臣郑重,便故意问他:“先生怎么越来越胖了?”公听见了,说:“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胖起来呀!”

请君入瓮:
武则天掌权期间,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串通谋反,武则天命令来酷吏俊臣审查此案。来俊臣正在 和周兴办理案子一起吃饭,他问周兴说:“囚犯多不肯招认,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 ”周兴说 :“这太容易了 ! 抬个大瓮来,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进到里面,还有什么能不招认 ! ”来俊臣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周兴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对他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让我审查你,请老兄自己进到瓮里吧! ”周兴十分惊恐,叩头认罪。

毛遂自荐:毛遂这人是个文学青年,经常写点小文章在网上发表一下,可是网易的版主和网友们都不喜欢他写的文章,因为文章写得太烂了。在BBS上混了一两年了,写的文章没几个回帖,版主也不给个“荐”字,搞得毛遂很不爽。所以后来在BBS上发文章的时候,毛遂都要在文章题目后面自己加上一个“荐”字。比如《有了快感你别喊》“荐”。《我是一个伟大的小丑》“荐”。写手们和版主对他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哭笑不得,于是就把这种做法形容为“毛遂自荐”。

三顾茅庐:三国时,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打天下,于是就去陇中请他。刘备的老板刘表一向就对刘备不满,平日里给他准备的饭都是残羹冷炙。这天,刘备吃过饭,到诸葛亮那里坐了没一会儿,肚子就开始疼,一会儿工夫就上了三次厕所,诸葛亮心想,老刘今天身体不好,拉肚子还辛苦地跑到我这里来看我,很感动,于是就出山了。厕所在农村又叫茅房,茅厕,茅庐。于是后人就把这段典故形容为“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曹操有一次行军打仗,士兵们走得都很累,没有精神也没有斗志。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个梅庄,梅庄里有个梅小姐,长得天姿国色,艳美无双,谁第一个到达战场,我就把梅小姐许配给他做老婆。”士兵们一听都来了精神,一个个口水都流下来了。终于在规定时间到达了官渡,打败了袁绍,后人称这个典故为“望梅止渴”。

愚公移山
传说古代有两座大山间住着一个90岁的愚公,他每次出门因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弯子,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要他们用毕生的精力也要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山,好方便他们进出。他们积极行动,一家人每天不停地挖,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玉帝

不耻下问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学识渊博,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他去太庙祭祖,向别人问这问那,别人不解地问孔子,孔子说:“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要问清楚,这就是不耻下问,勤奋好学。”

水落石出: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生性豪放,学识渊博,很有文采。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黄州,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出两篇《赤壁赋》。他借着酒兴,在《后赤壁赋》中描绘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胸有成竹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黔驴技穷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朝秦暮楚

含沙射影
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绿肥红瘦
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无以复加
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在地里干活,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十分慌张,一不小心就撞在树桩上死了。农夫很高兴,捡起这只死兔子回家美美地饱餐一顿。他想每天都有这样的好事就好了,于是他放下农具整天守在那颗树下,一无所获

与虎谋皮
传说周朝有人特别喜欢穿皮衣吃精美的食品,他“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就传警报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羊呼叫同伴一起藏到茂密的森林里去了。结果他没有制成一件皮袍,没有办成羊肉祭祀宴会

胶柱鼓瑟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风声鹤唳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听到风声或鹤叫声,都以为是追兵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知道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玉,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知道自己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Ⅳ 关于书法的成语故事

1、飞鸟惊蛇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

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 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飞鸟惊蛇”形容字体飘逸像小鸟飞翔,笔势遒劲连蛇也受惊吓。

2、临池学书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从小学习练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王献之写“大”字让父亲检查,父亲在字上加上一点成为“太”,他跑去问母亲,母亲告诉他只有一点才是真功夫。于是王献之守在家里18个大水缸边练习写字。

3、巧取豪夺

巧取豪夺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

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

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

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

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

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4、入木三分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却笑着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

父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就让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

父亲很高兴,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

东晋明帝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让王羲之把祭文写在木制祝板上,再派人雕刻。

刻者把木头剔去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墨迹竟渗进木板深处,直到剔去三分厚才见白底!刻者惊叹其笔力雄劲:“竟入木三分!”后“入木三分”成为成语,比喻书法功力好或分析问题透彻。

5、笔走龙蛇

唐朝时期,秘书监贺知章在府上宴请宾客,李白在席上作诗《草书歌行》。玄奘法师的弟子怀素擅长草书,当众被要求作书法,怀素援笔蘸墨,凝神运气挥毫,很快写就,贺知章赞叹道:“上人书写,左盘右旋,真是笔走龙蛇。”

Ⅵ 7个成语故事,每个20字左右

1、照葫芦画瓢

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这是因为原经字小模糊,伪造者照葫芦画瓢地临摹,虽力图作到形似,但笔画已距真迹甚远。

2、周瑜打黄盖

三国时期,东吴的大将黄盖受命诈降到曹操的军营,周瑜故意借故痛打黄盖一顿,让黄盖假装气愤而投敌。黄盖劝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最终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3、捉将官里去

宋朝时期,真宗下令访天下隐者,得到一个会作诗的杞人杨朴,召见时他却说不会诗,真宗问他临行有人作诗送他否?杨朴回答说:“臣妻有诗一首: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朝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放他还山。

4、自以为得计

唐宪宗时期,力图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遭到贬黜,柳宗元因此也被贬官。好友韩愈为柳宗元作《柳子厚墓志铭》,谈到人在困窘时才能显出气节道义,那些表面握手言欢似乎肝胆相照,背后却落井下石还自以为计,真是可悲。

5、坐山观虎斗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6、囫囵吞枣

有一人,听说吃梨补牙伤脾,吃枣相反。他想出个办法,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和脾了,人们笑他囫囵吞枣。

7、掩耳盗铃

一个自作聪明的人以为堵住自己的耳朵盗铃不会被人听见,结果让人捉住了。

Ⅶ 关于音乐的成语(10个)

声震林木、阳关三叠、繁弦急管、曲高和寡、靡靡之音、声动梁尘、游鱼出听、绕梁之音、绕梁三日、余音绕梁。

一、声动梁尘

白话释义:歌声嘹亮动人

出处:《别录》:“发声尽动梁上尘。”

朝代:汉

作者:刘向

译文:歌声竟然是梁木上的灰尘都抖动下来

二、游鱼出听

白话释义: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出处:《琅玡代醉编》:“伯牙鼓琴,游鱼出听。”

朝代:明

作者:张鼎思

译文:伯牙鼓琴,水里的鱼游到水面上来听音乐。

三、绕梁之音

白话释义: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参见“余音绕梁”。

出处:《演连珠》:“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朝代:晋
作者:陆机
翻译:歌声美妙动听,长久留在人们耳中,让人思念起那弦音绕耳。
四、绕梁三日
白话释义: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出处:《列子·汤问》:“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朝代:春秋

作者:列子

翻译: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三日都还没停止。

五、余音绕梁

白话释义:后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韩娥去齐国,路上断了粮,便以歌唱求食。唱后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

朝代:春秋

作者:列子

Ⅷ 关于音乐的成语故事。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国流传的“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传在民间。民间文艺之所以千古流传而不绝于世,在于它通过人民大众世代口头传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书”之劫,又可避“文字狱”之难。战国时期流传于巴、楚民间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传承下来的原始乐歌,巴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可上溯至夏禹时代。

宋玉将当时(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楚地传唱的歌曲分作三类:一类之《下里巴人》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歌曲;二类之《阳阿》、《薤露》比较通俗;三类之《阳春》、《白雪》为高雅歌曲。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如:
谭、娄纯正儒者,那得动意于下里巴人。——清·李绿园《歧路灯》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钟鸣鼎食
司马迁论人能出类拔萃,富甲一方,实有非凡之毅力。盖人精打细算,勤奋节俭,乃生财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胜也。耕田务农乃繁重之业,而秦杨以之为一州首富。掘坟盗墓本为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兴旺。赌技博戏本为不良之行,而桓发以之而富甲一方。沿街叫卖为男人贱业,而雍乐成以之殷实富饶。贩脂卖膏为耻辱之业,而雍伯以之获利千金。卖水鬻浆本为小本经营,而张氏以之赚钱千万。磨刀砺剑本为雕虫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浊氏以之车马成行。为马治病乃低浅医术,而张里以之击钟佐食。彼等皆由于专心笃志而致富也。“钟鸣鼎食”之成语,即由此典故演变而来。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焚琴煮鹤
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来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这个成语是说是说古代某大人物,以
风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诗又是自费出书,据说曾留学车迟之国镀
过金。 见了当老师或写文章的家伙, 都亲切握手,热烈交谈 。
很是一番高级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张,白鹤一对。 过
了两天去拜访,那大号之官早当成烂木头和鹭鸶炖靓汤喝啦。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
典出于《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听古代音乐,既高雅又正统,往往担心自己会睡着,因为听起来很疲倦;而听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和卫国的音乐时则不知疲倦,虽然郑、卫之音乐被认为是淫糜之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差别就是如此吗?”

后来在对礼乐的观点上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孔子提倡雅乐,故而郑卫之音便一直受到排斥,但生命力极强地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被称为俗乐。糜丽的文风也称为“郑卫之音”。

Ⅸ 与音乐有关的十个成语故事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国流传的“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传在民间。民间文艺之所以千古流传而不绝于世,在于它通过人民大众世代口头传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书”之劫,又可避“文字狱”之难。战国时期流传于巴、楚民间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传承下来的原始乐歌,巴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可上溯至夏禹时代。

宋玉将当时(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楚地传唱的歌曲分作三类:一类之《下里巴人》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歌曲;二类之《阳阿》、《薤露》比较通俗;三类之《阳春》、《白雪》为高雅歌曲。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如:
谭、娄纯正儒者,那得动意于下里巴人。——清·李绿园《歧路灯》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钟鸣鼎食
司马迁论人能出类拔萃,富甲一方,实有非凡之毅力。盖人精打细算,勤奋节俭,乃生财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胜也。耕田务农乃繁重之业,而秦杨以之为一州首富。掘坟盗墓本为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兴旺。赌技博戏本为不良之行,而桓发以之而富甲一方。沿街叫卖为男人贱业,而雍乐成以之殷实富饶。贩脂卖膏为耻辱之业,而雍伯以之获利千金。卖水鬻浆本为小本经营,而张氏以之赚钱千万。磨刀砺剑本为雕虫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浊氏以之车马成行。为马治病乃低浅医术,而张里以之击钟佐食。彼等皆由于专心笃志而致富也。“钟鸣鼎食”之成语,即由此典故演变而来。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焚琴煮鹤
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来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这个成语是说是说古代某大人物,以
风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诗又是自费出书,据说曾留学车迟之国镀
过金。 见了当老师或写文章的家伙, 都亲切握手,热烈交谈 。
很是一番高级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张,白鹤一对。 过
了两天去拜访,那大号之官早当成烂木头和鹭鸶炖靓汤喝啦。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
典出于《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听古代音乐,既高雅又正统,往往担心自己会睡着,因为听起来很疲倦;而听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和卫国的音乐时则不知疲倦,虽然郑、卫之音乐被认为是淫糜之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差别就是如此吗?”

后来在对礼乐的观点上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孔子提倡雅乐,故而郑卫之音便一直受到排斥,但生命力极强地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被称为俗乐。糜丽的文风也称为“郑卫之音”。

Ⅹ 成语故事50字30篇

成语故事字
成语故事50字(1):
画饼充饥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50字(2):
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一天睡在干柴上,每一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由www.anmeiwen.com整理]
成语故事50字(3):
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50字(4):
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成语故事50字(5):
成语故事50字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必须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最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成语故事50字(6):
成语故事50字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之后,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先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样也不像贼了。
成语故事50字(7):
成语故事50字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之后,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但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之后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成语故事50字(8):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成语故事50字(9):
成语:量力而为
故事:公元前712年,郑庄公借口许庄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联合齐、鲁两国消灭许国,在处置问题上齐历公提议让鲁国管辖,鲁隐公则提议让郑庄公管辖。郑庄公量力而行将许国分成东西两块,东部由许庄公之弟许叔管,西边交大夫公孙获管辖。
成语故事50字(10):
成语古故事五十个字 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故事50字(11):
成语古故事五十个字 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齐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最后赞同联刘抗曹
成语故事50字(12):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成语故事50字(13):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样?”刘琨欣然赞同。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最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故事50字(14):
成语故事50字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十分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齐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十分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此刻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成语故事50字(15):
成语故事50字 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资料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十分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十分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我的一字师。
成语故事50字(16):
成语故事50字 守株待兔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期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在地里干活,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十分慌张,一不留意就撞在树桩上死了。农夫很高兴,捡起这只死兔子回家美美地饱餐一顿。他想每一天都有这样的好事就好了,于是他放下农具整天守在那颗树下,一无所获
成语故事50字(17):
成语故事50字 与虎谋皮
传说周朝有人个性喜欢穿皮衣吃精美的食品,他“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就传警报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羊呼叫同伴一齐藏到茂密的森林里去了。结果他没有制成一件皮袍,没有办成羊肉祭祀宴会
成语故事50字(18):
成语故事50字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最后击败秦军
成语故事50字(19):
成语古故事五十个字 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最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成语故事50字(20):
成语古故事五十个字 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之后成为当世大儒。
成语故事50字(21):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能够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他却不甘愿,从此,每一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成语故事50字(22):
成语古故事五十个字 自相抵触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歌颂他自我(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成语故事50字(23):
成语古故事五十个字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我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于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我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我的脚!」
成语故事50字(24):
成语古故事五十个字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方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成语故事50字(25):
成语故事50字 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十分想要据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赵国,对赵王说秦国愿意以十五个城与赵国交换这块玉。赵王心里十分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兴,就派兵攻打赵国。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蔺相如明白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心里明白秦王虽然喜欢这块玉,事实上根本不想用十五个城来交换。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必须会粉碎!」秦王听了虽然很生气,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坏宝,因此一点都不敢轻举妄动。之后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因为明白自我行事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成语故事50字(26):
成语故事50字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但是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样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光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明白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明白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成语故事50字(27):
成语故事50字 风声鹤唳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听到风声或鹤叫声,都以为是追兵
成语故事50字(28):
成语故事50字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之后,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成语故事50字(29):
成语故事50字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我的学问,毅然放下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之后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
成语故事50字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务必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齐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资料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资料了。”
成语故事50字(30):
成语故事50字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这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但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忙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