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荡不羁的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故事
没完没了 干干净净 四海为家 取长补短 管中窥豹 拔苗助长 一叶障目 弯弯曲曲 雪中送炭 指手画脚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冷冷清清 从天而降 金碧辉煌 光彩夺目 垂头丧气 千呼万唤 舒舒服服 千里迢迢 淡妆浓抹 庞然大物 没精打采 如愿以偿 兴高采烈 小巧玲珑 饥寒交迫 诚心诚意 小心翼翼 趔趔趄趄 栩栩如生 面如土色 应接不暇 庐山真面 柳暗花明 炙手可热 空空如也 从容不迫 慢条斯理 偷偷摸摸 举世无双 南征北战 谈何容易 得意洋洋 见死不救 争先恐后 随心所欲 不由自主 不求甚解 与众不同 囫囵吞枣 如饥似渴 呕心沥血 千篇一律 不言而喻 悲欢离合 安然无恙 大喜过望 喋喋不休 按图索骥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马革裹尸 夜以继日 美轮美奂 不翼而飞 杯水车薪 废寝忘食 不怀好意 安居乐业 了如指掌 无价之宝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天衣无缝 冲锋陷阵 以一当十 天之骄子 傍若无人 笑容可掬 德高望重 嘻嘻哈哈 不拘一格 亭亭玉立 水落石出 长风破浪 不由分说 尽心尽力 滔滔不绝 世外桃源 纷至沓来 牛郎织女 专心致志 千门万户 不知所措 惊心动魄 哄堂大笑 两面三刀 不一而足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天涯海角 鱼贯而入 惊弓之鸟 司空见惯 侃侃而谈 目瞪口呆 恭恭敬敬 诲人不倦 一片冰心 万马齐喑 一来二去 开门见山 明察秋毫 星星之火 心旷神怡 三省吾身 死而后已 返老还童 惊慌失措 各得其所 接二连三 说说笑笑 塞翁失马 一坐皆惊 狗窦大开 高枕而卧 艰难险阻 家喻户晓 鞠躬尽瘁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仙山楼阁 叹为观止 叱咤风云 闻所未闻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千辛万苦 不毛之地 齐心协力 力不从心 一尘不染 舍己从人 锐不可当 本来面目 大庭广众 交头接耳 因地制宜 销声匿迹 不蔓不枝 面红耳赤 规规矩矩 藏污纳垢 鹤立鸡群 挺身而出 轰轰烈烈 不死之药 盛气凌人 死里逃生 喜形于色 不自量力 沾沾自喜 高深莫测 沧海桑田 无所畏惧 道听途说 齐心合力 目空一切 任劳任怨 机不可失 胸有成竹 万无一失 囊萤映雪 随机应变 山河表里 觥筹交错 发愤忘食 老之将至 乐以忘忧 一事无成 天下第一 无所用心 饱食终日 断章取义 不屈不挠 取而代之 滔滔不竭 重蹈覆辙 赤子之心 自知之明 无可奈何 一抔黄土 狼狈不堪 孜孜不倦 反复推敲 大而无当 开卷有益 为民请命 死心塌地 犹豫不决 东张西望 不三不四 自暴自弃 地灵人杰 自寻烦恼 鸿鹄之志 被坚执锐 王侯将相 白虹贯日 不可胜数 不求闻达 妄自菲薄 作奸犯科 之乎者也 君子固穷 芒刺在背 妙手回春 打抱不平 出人头地 如坐针毡 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 不耻下问 七上八下 腰缠万贯 无精打采 万籁俱寂 沉默寡言 乐此不疲 出人意料 鸡犬不宁 死而无怨 不近人情 置之死地 中流砥柱 奋不顾身 老成持重 濠梁之上 一鼓作气 门庭若市 城北徐公 求之不得 辗转反侧 破铜烂铁 空中楼阁 声名狼藉 暗中摸索 豁然开朗 骇人听闻 大失所望 心急如焚 志士仁人 同心同德 民不聊生 百折不挠 脚踏实地 慷慨激昂 振臂一呼 不名一钱 走投无路 车水马龙 奉公守法 志同道合 杀一儆百 毕恭毕敬 死有余辜 匹夫之勇 千乘之国 不违农时 百无聊赖 精明强干 不干不净 信口开河 一钱不值 礼尚往来 残羹冷炙 及锋而试 出神入化 缺一不可 生花妙笔 有条有理 学富五车 春花秋月 才高八斗 老羞成怒 熟能生巧 标新立异 千变万化 囊括四海 不足与谋 虎狼之心 情随事迁 生而知之 钩心斗角 居安思危 择善而从 抱布贸丝 信誓旦旦 对酒当歌 司马青衫 雕栏玉砌 朝朝暮暮 不堪回首 不远千里 对牛弹琴 冥顽不灵 心悦诚服 朝三暮四 高风亮节 名列前茅 泰然自若 游刃有余 怨天尤人 大煞风景 抱薪救火 意气扬扬 低声下气 置之度外 惊惶失措 面面相觑 得意扬扬 自惭形秽 改朝换代 一言为定 老态龙钟 疯疯癫癫 不通世务 有天无日 甜言蜜语 素不相识 败军之将 言过其实 土崩瓦解 顿开茅塞 情投意合 万全之策 何足挂齿 如花似玉 疏不间亲 萍水相逢 国色天香 悔之无及 不识时务 兵荒马乱 老气横秋 尽善尽美 回光返照 死于非命 初出茅庐 排难解纷 纸上谈兵 见义勇为 望帝啼鹃 苌弘化碧 素车白马 举案齐眉 悬梁刺股 朝不虑夕 形影相吊 零丁孤苦 气息奄奄 茕茕孑立 如泣如诉 横槊赋诗 高朋满座 物华天宝 冯唐易老 老当益壮 李广难封 盛筵难再 人杰地灵 无出其右 短小精悍 蹉跎岁月 生离死别 老骥伏枥 无所适从 千载难逢 各自为政 改弦更张 克己复礼 千锤百炼 自相矛盾 天女散花 势均力敌 寻根究底 一笔勾销 魂飞魄散 若敖之鬼 动手动脚 惩一儆百 敬而远之 兢兢业业 竭尽全力 不着边际 不时之需 食不甘味 一筹莫展 飞短流长 心血来潮 大吹大擂 循循善诱 焦头烂额 每况愈下 缘木求鱼 与民同乐 覆水难收 天网恢恢 惨淡经营 依样葫芦 模棱两可 席地而坐 欺人太甚 一字不苟 言不由衷 实事求是 察颜观色 天翻地覆 萎靡不振 拉拉扯扯 一败涂地 天真烂漫 非同小可 鬼鬼祟祟 死而不僵 一家之言 画地为牢 布衣之交 肉袒负荆 发上冲冠 两虎共斗 刎颈之交 虎狼之国 急人之困 小时了了 相煎何急 相见恨晚 行将就木 兴复不浅 朽木粪土 惜墨如金 惺惺相惜 悬门抉目 悬首吴阙 悬鼗建铎 悬头刺股 休戚是同 羞愧难当 血化为碧 偃旗息鼓 睚眦之怨 压倒元白 一箪一瓢 一德一心 羊踏菜园 言无不尽 一举两得 悦近来远 驿寄梅花 一举千里 眼中之钉 晏安鸩毒 雁足留书 燕骏千金 晏开之警 邪魔外道 幸灾乐祸 心到神知 先斩后奏 血流漂杵 笑面夜叉 先入为主 先忧后乐 犀角烛怪 笑中有刀 心怀叵测 信口开呵 宴安鸠毒 夜不闭户 欲罢不能 心狠手毒 新亭之泪 薪贵于桂 薪桂米珠 行同狗豨 想当然耳 兴丞相叹 心腹之患 先发制人 相庆弹冠 项庄舞剑 循序渐进 小心谨慎 小家碧玉 相惊伯有 宵鱼垂化 小黠大痴 谢兰燕桂 携老扶弱 言听计从 遗簪坠屦 饮鸩止渴 一字之师 灼艾分痛 异军突起 有教无类 一场春梦 鱼传尺素 以规为瑱 言归于好 有天没日 因祸得福 一挥而就 阳台云雨 一团和气 薏苡明珠 一哄而散 移花接木 眼中拔钉 燕雀处堂 越俎代庖 易子而食 一枕槐安 一窍不通 一吟一咏 有备无患 一本万利 以暴易暴 燕昭好马 燕昭市骏 饮马投钱 一鳞半爪 一目十行 一床两好 殷鉴不远 殃及池鱼 遇人不淑 遗臭万年 运筹帷幄 移风易俗 一傅众咻 牖中窥日 一字千金 以古非今 羊续悬鱼 以酒解酲 远交近攻 要言不烦 以逸待劳 映月读书 一以当十 一衣带水 扬扬得意 一误再误 杨雀衔环 因噎废食 应对如流 一厢情愿 夜郎自大 一龙一猪 以一警百 一言九鼎 鱼目混珠 一鸣惊人 月里嫦娥 扬汤止沸 一木破天 易如反掌 杳如黄鹤 一馈十起 易子析骸 一发破的 一发千钧 一张一弛 一之谓甚 一见钟情 一往情深 一心一德 以私害公 一死一生 助桀为虐 载酒问字 自求多福 跖犬吠尧 瞻前顾后 竹头木屑 擢发难数 指腹为婚 知己知彼 作茧自缚 掷果潘安 趾高气扬 只鸡絮酒 织当访婢 左提右挈 中原逐鹿 自怨自艾 众叛亲离 再作冯妇 彘肩斗酒 志存高远 直捣黄龙 志在四方 助纣为虐 知错就改 郑人买履 昭然若揭 坐而论道 钟馗捉鬼 钟响磬鸣 州官放火 自力更生 炙鸡絮酒 筑台募士 自贻伊戚 置水之情 子为父隐 自投于地 自寻短见 自诒伊戚 庄生梦蝶 坠溷飘茵 游响停云 庸人自扰 渔人之利 雍门刎首 有脚书厨 由窦尚书 怨天忧人 袁安高卧 雅人深致 一日之长 一枕邯郸 一枕黄粱 一枕南柯 以强凌弱 倚强凌弱 义不反顾 一步一计 一场误会 一顾倾城 疑邻盗斧 饮马长江 映雪读书 有恃无恐 罪不容诛 作壁上观 凿壁偷光 糟糠之妻 招兵买马 自拔来归 自不量力 凿壁借光 凿空指鹿 凿破浑沌 专横跋扈 纵横捭阖 坐怀不乱 壮士解腕 曾参杀人 斩草除根 铸成大错 甑尘釜鱼 张敞画眉 左右开弓 坠茵落溷 正言厉色 朝云暮雨 曾母投杼 知命之年 怨声满道 运筹帷帐 作舍道旁 坐无车公 自郐以下 正龙摄虎 卧槽泥马 无稽之谈 蜗角之争 五世其昌 握蛇骑虎 望洋兴叹 闻一知二 闻一知十 望风披靡 为蛇画足 尾生抱柱 危于累卵 妄自尊大 玩物丧志 我醉欲眠 万众一心 网开一面 万里长征 望门投止 勿忘在莒 无妄之灾 枉辔学步 为法自弊 王祥卧冰 望洋而叹 望尘不及 望尘而拜 望尘莫及 闻所不闻 文通残锦 威武不屈 唯我独尊 卧冰哭竹 饮醇自醉 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 驻景挥戈 乌舅金奴 惘然若失 为人说项 文人相轻 惟命是从 为仁不富 威福由己 威福自己 亡羊补牢 未雨绸缪 文君早寡 温情脉脉 握拳透爪 尾大不掉 虚与委蛇 相依为命 羞与为伍 误杀好人 无人之境 我见犹怜 文君新寡 文君新醮 献曝之忱 向平之愿 西山饿夫 洗髓伐毛 兄肥弟瘦 小鸟依人 犀照牛渚 西子捧心 席不暇暖 下坂走丸 瞎子摸象 先声夺人 兴师动众 小受大走 削足适履 西窗剪烛 下车泣罪 夸父追日 天下汹汹 推心置腹 图谋不轨 提名道姓 投袂而起 同类相求 天下无双 痛饮黄龙 田父之获 铜盘重肉 痛自创艾 吐哺辍洗 偷媚取容 头撞南墙 投辖留宾 投杼之惑 投杼之疑 图穷匕现 屠肠决肺 推舟于陆 亡戟得矛 尾生之信 巫山云雨 万选青钱 唯利是图 闻雷失箸 五羖大夫 温故知新 闻过则喜 玩火自焚 物极必反 望秋先零 吞炭漆身 吞纸抱犬 外强中干 五斗折腰 万不失一 弯弓饮羽 顽石点头 唐突西子 铜头铁额 天花乱坠 贪天之功 天翻地复 谈虎色变 天罗地网 探骊得珠 同流合污 偷梁换柱 啼笑皆非 痛心疾首 同心戮力 贪求无厌 天壤王郎 推己及人 温良恭俭 铁面无私 土木形骸 天马行空 苏武牧羊 素面朝天 死不甘心 坦腹东床 同室操戈 天上石麟 兔死狗烹 兔死狐悲 泰山鸿毛 投鼠忌器 唾手可得 探骊获珠 所向无前 吐哺握发 同病相怜 铁石心肠 泰山压卵 兔丝燕麦 贪得无厌 天夺之魄 铤而走险 贪生怕死 息黥补劓 松柏之志 险阻艰难 宋画吴冶 松筠之节 夙世冤家 羞与哙伍 续凫断鹤 塞耳盗钟 三叠阳关 蕤宾铁响 杀鸡儆猴 三谏之义 绳趋尺步 蜀犬吠日 食前方丈 鼠窃狗盗 融融泄泄 徙木为信 三迁之教 甚嚣尘上 什袭而藏 如见肺肝 孺子可教 人中骐骥 让枣推梨 人自为战 如意算盘 忍辱负重 茹苦含辛 如履薄冰 如兄如弟 人心如面 入木三分 人面兽心 人心所向 乳臭未干 如坐春风 上行下效 死而无悔 舍死忘生 舍生忘死 生聚教训 四分五裂 拾人牙慧 胜任愉快 生寄死归 山鸡舞镜 扫墓望丧 嫂溺叔援 杀一警百 噬脐何及 誓死不二 水深火热 十室九空 声色俱厉 束手就擒 杀敌致果 三纸无驴 蛇影杯弓 蛇珠雀环 三纲五常 伤弓之鸟 扇枕温衾 扇枕温席 势如破竹 生灵涂炭 三令五申 授受不亲 身轻言微 上下其手 师出有名 诗礼之训 扫除天下 师出无名 十面埋伏 死灰复然 死里求生 司马称好 螳螂捕蛇 斯斯文文 死不旋踵 四体不勤 瘦羊博士 鼠技虎名 蜀鄙二僧 蜀得其龙 蜀贾卖药 束装盗金 书空咄咄 漱流枕石 黍秀宫庭 鱼沉雁落 十浆五馈 拾带重还 食箪浆壶 寿陵匍匐 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 市道之交 舐犊之爱 食无求饱 噬指弃薪 收买人心 舌战群儒 设下圈套 手足胼胝 三衅三浴 少见多怪 善贾而沽 食宿相兼 顺手牵羊 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始终如一 舍本逐末 山崩钟应 恃才傲物 熟魏生张 手不释卷 十步芳草 事半功倍 舍我其谁 尸位素餐 投笔从戎 鼠肝虫臂 神不守舍 神武挂冠 视同儿戏 声色犬马 十行俱下 生吞活剥 神采英拔 深自砥砺 声东击西 吮痈舐痔 孙康映雪 水陆毕陈 矢在弦上 市无二价 石崇斗奢 杜渐防萌 杜渐防微 断齑画粥 董狐直笔 大公无私 大放厥词 东郭先生 短绠汲深 得过且过 东床坦腹 雕虫小技 咄咄怪事 颠倒黑白 咄咄逼人 晨钟暮鼓 处之泰然 车载斗量 倒绷孩儿 道边苦李 大笔如椽 长驱直入 出奇制胜 宠辱不惊 楚囚对泣 臣门如市 魑魅魍魉 慈明无双 鸱目虎吻 草木皆兵 才气无双 赤绳系足 乘人之危 趁人之危 道不拾遗 短兵相接 成竹在胸 处堂燕雀 沉鱼落雁 出言不逊 馋涎欲滴 得鱼忘筌 得意忘形 大相径庭 丹心碧血 对症下药 盗钟掩耳 砥柱中流 断杼择邻 洞烛其奸 断织劝学 尔虞我诈 二竖为虐 动辄得咎 抵掌而谈 傅粉何郎 附肤落毛 飞蛾赴火 飞蛾投火 放荡不羁 釜底抽薪 风吹草动 罚不当罪 分崩离析 儿女情长 二分明月 东食西宿 丢三落四 箪食瓢饮 独善其身 待时而动 大手大脚 东山高卧 箪食壶浆 当头棒喝 东涂西抹 党同伐异 东施效颦 倒屣相迎 笃学好古 管窥蠡测 孤苦伶仃 道旁苦李 胆破心寒 冬日可爱 呆若木鸡 代人受过 得其所哉 大巧若拙 洞见症结 多难兴邦 独木难支 多谋善断 得陇望蜀 东拉西扯 道路以目 栋梁之材 当立之年 戴笠乘车 不知深浅 拔宅上升 不知所云 拔帜易帜 必争之地 敝帚自珍 不知肉味 宝珠市饼 残杯冷炙 不舞之鹤 抱蔓摘瓜 拔新领异 半途而废 兵无常势 别无长物 不忘沟壑 暴跳如雷 白头如新 抱头鼠窜 白云孤飞 拨云见日 北辕适楚 不遗余力 不义之财 不因人热 别有天地 白云苍狗 不相为谋 不学无术 碧血丹心 唇齿相依 陈陈相因 肠肥脑满 踌躇满志 绰绰有余 楚材晋用 楚楚可怜 唱筹量沙 沧海横流 莼羹鲈脍 春风夏雨 乘风破浪 侧目而视 厝火积薪 巢毁卵破 蟾宫折桂 穿井得人 醇酒妇人 柴毁骨立 乘龙快婿 出类拔萃 豺狼当道 出口成章 摧枯拉朽 草菅人命 出将入相 捕风捉影 不尴不尬 必恭必敬 百废俱兴 不拘小节 不觉技痒 比肩继踵 班荆道故 不教而杀 不教而诛 不胫而走 不惑之年 不打自招 博而不精 不辨菽麦 杯弓蛇影 兵不厌诈 不痴不聋 不关痛痒 兵贵神速 背道而驰 抱残守缺 不平则鸣 不欺暗室 不念旧恶 搬弄是非 髀肉复生 病入膏肓 傍人门户 背水一战 不食周粟 博士买驴 冰山难靠 拔山扛鼎 不可向迩 半路出家 不堪其忧 不可救药 百感交集 暴戾恣睢 筚路蓝缕 不落窠臼 班门弄斧 白龙鱼服 暴虐无道 不宁唯是 白面书生 北门锁钥 闭门投辖 八面威风 七步成诗 七步成章 欺世盗名 泼水难收 秦庭之哭 千人所指 前庭悬鱼 穷则思变 骑者善堕 前无古人 穷凶极恶 秦楼楚馆 千里莼羹 黔驴技穷 欺软怕硬 腼颜人世 七步之才 片言九鼎 千虑一得 千里犹面 千虑一失 齐人攫金 蜣螂抱粪 贫贱之知 平易近民 死生有命 螳螂捕蝉 千秋万岁 凝脂点漆 南州冠冕 谈言微中 脾肉之叹 强弩之末 巧言令色 前倨后卑 青梅竹马 勤能补拙 千金买笑 秋风过耳 秦镜高悬 前倨后恭 绕梁三日 倩女离魂 人鼠之叹 人妖颠倒 如鸟兽散 阮囊羞涩 人琴俱亡 人定胜天 人多势众 任人唯贤 仁人志士 人人自危 入室操戈 人以群分 日月入怀 清风两袖 亲当矢石 秦女楚珠 琴心相挑 禽兽不如 勤以立身 秦失其鹿 亲痛仇快 蜻蜓点水 十年读书 十年生聚 轻财重义 清正廉洁 全无人性 如出一口 如出一辙 若敖鬼馁 入不敷出 匹夫有责 被发左衽 一钱太守 披星戴月 凭虚公子 平安家书 青蝇吊客 趋炎附势 七擒七纵 潜图问鼎 偏听偏信 评头品足 囊萤积雪 囊萤照书 披荆斩棘 披坚执锐 皮里春秋 攀龙附凤 一身是胆 以身试法 一登龙门 一洞之网 一丘之貉 一饭之恩 一身两役 与人为善 一台二妙 盘根错节 批亢捣虚 旁征博引 旁观者清 一暴十寒 言犹在耳 徘徊歧路 青州从事 婆婆妈妈 潘文乐旨 漆身吞炭 千夫所指 盘龙之癖 蒲柳之姿 扑杀此獠 菩萨低眉 排沙简金 秦晋之好 千金之子 前功尽灭 庖丁解牛 按兵不动 安步当车 前车之鉴 清尘浊水 爱才若渴 暗渡陈仓 奇货可居 骑虎难下 青出于蓝 齐心同力 气杀钟馗 求贤若渴 爱屋及乌 安如泰山 不卑不亢 百步穿杨 爱莫能助 暗箭伤人 七纵七禽 七纵七擒 一言丧邦 一言兴邦 迎门请盗 郢人斤斧 用武之地 一时之秀 驿使梅花 意气洋洋 一齐众楚 一饭之德 一鞭先着 野人奏曝 玉关人老 余光分人 与狐谋皮 逾淮之橘 鱼釜尘甑 御沟红叶 鹬蚌相持 鱼帛狐篝 郢匠挥斤 因乌及屋 饮泉清节 殷浩书空 饮犊上流 引短推长 遗簪绝缨 欲速不达 渔人得利 余桃啖君 元方季方 掷杖成龙 直上青云 郑昭宋聋 着作等身 跖狗吠尧 章台杨柳 战战惶惶 战战栗栗 摘瓜抱蔓 择邻而居 云梦闲情 坐树不言 坐树无言 自有公论 白璧三献 百端交集 白首为郎 筑舍道傍 下笔成文 蚌鹬相持 被甲据鞍 监主自盗 画荻丸熊 覆鹿寻蕉 二缶钟惑 飞将数奇 大功毕成 风雷之变 鼎足而居 蜂窠蚁穴 死重泰山 孙庞斗智 损本逐末 耸膊成山 什袭以藏 蒲鞭示辱 暮夜无知 面壁磨砖 口出狂言 扣盘扪龠 盲翁扪龠 如椽之笔 如获石田 如嚼鸡肋 三折其肱 三千珠履 儒家经书 秦琼卖马 巧断鸳鸯 樵柯烂尽 千里命驾 千日醉酒 千头桔奴 千金买赋 千金买骨 释车下走 嗜痂成癖 试才录用 蜂拥而起 死轻鸿毛 史策丹心 狮威胜虎 神荼郁垒 身首分离 召父杜母 舍身取义 山鸡映水 山鸡照影 脐脂自照 骑马乘舟 骑马顶包 骑者善坠 欺以其方 漆女忧鲁 怒蛙可式 懦弱无能 牛眠吉地 牛山之悲 牛饩退敌 牛渚泛月 年少无知 年高有德 猱搔虎痒 蛲蛔之死 临危自计 连城之价 老龟刳肠 卖刀买牛 柳营试马 木牛流马 木雁之间 民为邦本 民无噍类 摸棱两可 庙堂之量 没上没下 满肚疑团 不忘母训 不欺地下 持刀执棍 吃闭门羹 陈蔡之厄 陈雷胶漆 怖鸽获安 大风之歌 节俭力行 蕉鹿之梦 扼臂啮指 倒屣而迎 胆如斗大 待价藏珠 戴罪图功 出山小草 出豕败御 簸扬糠秕 变化无方 变徵之声 包胥之哭 白往黑归 白衣送酒 八公草木 八攻八克 巴蛇吞象 织锦回文 负暄之献 拂衣而去 飞将奇数 飞沙转石 非钱不行 繁鸟萃棘 反侧自安 狐鸣鱼出 黑牛白角 猴子搏矢 猴子救月 何郎傅粉 郝隆晒书 濠梁观鱼 濠上之乐 含含糊糊 含屈而死 老来有喜 掘墓鞭尸 旧物青毡 尽锐出战 假阶救火 假仁纵敌 济时拯世 疾恶好善 豁达先生 祸发萧墙 半老徐娘 白马素车 一片丹心 衣冠优孟 系铃解铃 西施捧心 卧冰求鲤 蜗角斗争 畏天知命 缩屋称贞 笑骂从汝 蛇雀之报 杀鸡骇猴 窃钟掩耳 秦智虞愚 蜜口剑腹 临机制变 流水高山 老马嘶风 捐躯报国 聚萤映雪 聚萤积雪 老大徒伤 饥附饱扬 簠簋之风 覆鹿遗蕉 覆蕉寻鹿 翻箱倒笼 倒执手版 爱势贪财 自愧弗如 捉刀代笔 意气自如 倚马千言 义重恩深 拔宅飞升 拔赵易汉 有借无还 周游列国 察察而明 采薪之患 不时之须 不贪为宝 博弈犹贤 伯乐一顾 笔头生花 鼻头出火 悲歌易水 鲍子知我 班荆道旧 白首同归 拔帜树帜 西颦东效 西台痛哭 一鞭先著 偷合取容 悬鞀建铎 百战百胜 不合时宜 不修边幅 半部论语 伴食宰相 变生肘腋 不舍昼夜 不识之无 鄙吝复萌 拨乱反正 百里挑一 伯乐相马 暴虎冯河 版筑饭牛 班衣戏彩 潘郎车满 抱鸡养竹 斑驳陆离 不甘雌伏 不共戴天 伯俞泣杖 出口入耳 破琴示绝 不安本分 抱瓮灌园 不耻最后 不逞之徒 本固邦宁 不知所终 抱子弄孙 敝帚千金 宾至如归 避面尹邢 鞭长莫及 白驹过隙 褒衣博带 不夷不惠 兵强马壮 彼众我寡 不分胜负 不懂装懂 笔走龙蛇 不得其死 扯扯拽拽 瞋目案剑 瞋目裂眦 丙吉问牛 别开生面 避军三舍 弊帚自珍 弊帚千金 分一杯羹 背水为阵 北门之管 避君三舍 北门管钥 悲歌击筑 批鳞请剑 草庐三顾 垂帘听政 吹箫乞食 臣心如水 长袖善舞 城狐社鼠 身无长物 三尺童子 操矛入室 操戈入室 城下之盟 穿壁引光 赤膊上阵 沧海一粟 杵臼之交 从井救人 不磷不缁 不亢不卑 不可多得 才多识寡 不分胜败 彩笔生花 蒲扇价增 蒲元识水 濮上之音 七尺之躯 楚弓楚得 赤地千里 尝胆卧薪 才占八斗 才疏意广 嘲风咏月 不足为意 不足回旋 藏垢纳污 刺股悬梁 北叟失马 不急之务 百发百中 不伦不类 不郎不秀 不稂不莠 半面不忘 不得人心 不当人子 不寒而栗 背城借一 背山起楼 百川归海 包藏祸心 不能自拔 髀里肉生 表里山河 博闻强识 伯道无儿 不得要领 八百孤寒 变本加厉 奔走相告 不识一丁 不谋而合 白云亲舍 兵不血刃 白衣苍狗 百尺竿头 百丈竿头 避实就虚 避实击虚 豹死留皮 逼上梁山 百锻千炼 霸王别姬 东阁待贤 青鸟使者 重蹈复辙 忠臣良将 曾子杀彘 天下匈匈 滕薛争长 变征之声 羊体嵇心 杏林春满 兄弟孔怀 相互尊重 相濡相呴 相门洒扫 罔上虐下 倚闾而望 梦里蝴蝶 梦熟黄粱 凉了半截 龙伯钓鳌 两贤相厄 避其锐气 翠纶桂饵 杖杜弄麞 青蚨飞来 强者反己 彭泽横琴 弄獐宰相 囊萤照雪 囊血射天 光恶不善 管仲随马 盥耳山栖 挂冠而归 割须换袍 狗猛酒酸 天生一对 亡在旦夕 黄羊任人 黄公好谦 鸿鹄与鸡 归遗细君 割席断交 各如其意 宫墙重仞 蛤蟆夜哭 臧仓小人 干卿何事 复蕉寻鹿 复鹿遗蕉 复水难收 复鹿寻蕉 精禽填海 糠秕在前 咏雪之慧 冯谖三窟 生桑之梦 桑中生李 声势熏灼 生死有命 霜露之疾 穷唱渭城 青眼白眼 请人捉刀 捉鬼卖钱 照单全收 战栗失箸 在所自处 与羊谋羞 又惊又喜 尹邢避面 作死马医 祖龙一炬 自以为计 紫玉成烟 子罕辞宝 舞鸾歌凤 小儿破贼 小冠子夏 小家子相 一斛凉州 一举两失 一顾倾人 一顾之荣 菟裘归计 温良俭让 外愚内智 谈辞如云 踏床啮鼻 泰山可倚 所图不轨 所向风靡 燕足系诗 言不及私 携老扶幼 写经换鹅 以功赎罪 一夜十起 一无牵挂 一蛇吞象 一身两任 变名易姓 拔旗易帜 白发郎官 白龙微服 半面之交 布帆无恙 拔毛济世 拔山举鼎 拔辖投井 暗室不欺 哀鸿遍野 哀毁骨立 爱鹤失众 暗香疏影 哀梨蒸食 炊臼之戚 代人说项 传神写照 宿世冤家 随声逐响 随俗为变 辞金蹈海 鼎足之势 大杖则走 触斗蛮争 唇亡齿寒 倾筐倒箧 成风尽垩 怅然若失 痴人说梦 叱石成羊 纯属骗局 重足而立 尨眉皓发 脱靴磨墨 程门立雪 赐墙及肩 超群绝伦 差强人意 馋涎欲垂 传神阿堵 出水芙蓉 长生不老 朝盈夕虚 瞻予马首 乘虚而入 苌弘碧血 长夜漫漫 车笠之盟 出其不意 乘兴而来 惩一警百 彩衣娱亲 车辙马迹 中流击楫 朝令暮改 惩前毖后 乘车戴笠 从善如流 出生入死 出尔反尔 除恶务尽 春风得意 春风风人 出人意表 错认颜标 寸草春晖 耻与哙伍 郢书燕说 倒行逆施 夺胎换骨 断头将军 胆大如斗 大声疾呼 大树将军 刀山剑树 登堂入室 大刀阔斧 大功告成 大杀风景 大发雷霆 大腹便便 东方千骑 大谬不然 貂裘换酒 堤溃蚁孔 堤溃蚁穴 独当一面 多多益善 独占鳌头 堕甑不顾 栋折榱崩 大材小用 大义灭亲 待价而沽 地利人和 代为说项 待月西厢 得不偿失 箪瓢陋巷 大逆不道 斗粟尺布 点石成金 滴水穿石 都中纸贵 斗筲之人 点金成铁 打草惊蛇 叠床架屋 东床快婿 得心应手 当局者迷 盗嫂受金 大器晚成 多歧亡羊 当仁不让 代人捉刀 断鹤续凫 冬烘先生 东海扬尘 大旱云霓 掉以轻心 同工异曲 弹丸之地 当务之急 鬼哭狼嚎 功亏一篑 广开言路 独步一时 天作之合 问安视膳 弹冠相庆 得马折足 得马生灾 得马失马 蝶化庄周 蝶化庄生 道在屎溺 丁公凿井 东山再起 斗升之水 东闪西躲 东窗事发 绨袍恋恋 得不酬失 画荻教子 河东狮吼 涸辙之鱼 黄雀伺蝉 号令如山 洪乔捎书 后悔莫及 鹤归华表 河鱼之疾 合浦珠还 红绳系足 好行小惠 烘堂大笑 红叶之题 红丝待选 回心转意 狐疑不决 向平愿了 赫赫有名 计无由出 箕山挂瓢 箕帚之使 棘刺母猴 嫉恶好善 解弦更张 画虎不成 画虎类犬 淮王鸡狗 狐假虎威 讳疾忌医 宦囊羞涩 壶中天地 狐奔鼠窜 鸿飞雪爪 毁家纾难 下马作威 下榻留宾 蒹葭玉树 金屋藏娇 聚蚊成雷 箭在弦上 激浊扬清 见利忘义 见猎心喜 剑及屦及 坚甲利兵 价值连城 羯鼓催花 及瓜而代 揭竿而起 吉网罗钳 期月有成 获陇望蜀 换骨夺胎 画影图形 怀刺漫灭 黄耳寄书 缓带轻裘 获兔烹狗 惠子知我 挥沐吐餐 击壤而歌 邯郸学步 好大喜功 侯门如海 讳莫如深 话中有话 好整以暇 花朝月夕 画眉举案 河清难俟 鹤吊陶母 鹤亦败道 合从连衡 火中取栗 壶中日月 何所不为 虎口逃生 虎口余生 汗牛充栋 淮南鸡犬 含蓼问疾 瑚琏之器 恨海难填 挥汗如雨 挥戈反日 鹤背扬州 河伯为患 华屋山丘 缓兵之计 韩寿偷香 潢池弄兵 呼庚呼癸 黄公酒垆 汗不敢出 黑白混淆 祸从天降 汗出沾背 撼树蚍蜉 花言巧语 红叶题诗 骇人视听 海屋添筹 还淳反朴 韩信将兵 近朱者赤 腼颜天壤 解衣推食 集萤映雪 贯虱穿杨 贵在知心 挂冠而去 过关斩将 沆瀣一气 光彩耀目 光彩溢目 谨慎小心 锦屏射雀 锦字回文 贵人多忘 毁车杀马 灌瓜之义 挂席为门 孤鸾照镜 瓜代之期 功狗功人 骨鲠之臣 庚癸之呼 举仇举子 干城之将 古调不弹 灌夫骂座 鬼斧神工 庚癸频呼 挂冠求去 涸泽之蛇 孤注一掷 刮目相看 管宁割席 肝脑涂地 高材疾足 高材捷足 两虎相争 瓜李之嫌 贯朽粟陈 贯朽粟腐 高阳酒徒 各有千秋 甘棠遗爱 姑息养奸 改弦易辙 高下在心 狗恶酒酸 感恩图报 勾心斗角 割席分坐 盖世无双 国士无双 槁木死灰 顾名思义 故剑情深 孤雏腐鼠 公才公望 裹尸马革 高山流水 毂击肩摩 竿头日上 韩康卖药 韩陵片石 汉武托孤 丰城剑气 丰干饶舌 冯驩弹铗 飞鹰走狗 防微杜渐 佛头加秽 分庭抗礼 浮云富贵 飞砂转石 青鸟传音 青门种瓜 佛头著粪 服服贴贴 甘拜下风 釜中游鱼 发指眦裂 复车之鉴 复车之戒 附凤攀龙 夫负妻戴 甘棠之爱 甘棠之惠 贡禹弹冠 二竖为灾 二桃三士 奉若神明 飞黄腾达 翻然悔悟 耳软心活 额手称庆 耳视目听 疑心生鬼 以长攻短 发纵指示 流芳后世 恩将仇报 而立之年 恶贯满盈 东家效颦 惠施之谋 惠子善譬 多管闲事 堕溷飘茵 顶门壮户 冻浦鱼惊 东窗事犯 豆萁燃豆 冯唐已老 迢迢千里 铁杵磨针 杜断房谋 杜邮之戮 斗水活鳞 发愤图强 奋发图强 发奸擿伏 反老还童 翻云复雨 公冶非罪 发人深省 逢人说项 法出多门 发怒冲冠 蜂目豺声 奋袂而起 飞熊入梦 复蹈前辙 分道扬镳 釜底游鱼 负隅顽抗 釜中生鱼 犯上作乱 富贵浮云
㈡ 司空见惯成语故事
司空见惯sīkōngjiànguàn
[释义] 司空:古代官名;见惯:常见而习惯了。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语出]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正音] 空;不能读作“kònɡ”。
[辨形] 惯;不能写作“贯”。
[近义] 屡见不鲜 习以为常
[反义] 绝无仅有 盖世无双
[用法] 形容某类事物或某种现象经常见到。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习以为常”都有“看惯了;不感到奇怪”之意。但~多用于书面语;“习以为常”多用于口语。
[例句] 这种种行为;在我们初来的东方人看来;多少存着好奇心和注意的态度;但在他们已~。
[英译] amatterofcommonoccurrence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㈢ 成语故事简短的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
㈣ 成语故事{少一点子的}
相待如宾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奉命出使,路过冀地,遇见一农夫正在田间除草,他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双手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进食,妻子立在一旁等他吃完。胥臣被他们夫妻相敬如宾的举动所感动,就把他推荐给晋文公。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
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士别三日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
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
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
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
“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
“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㈤ 成语故事《司空见惯》
成语故事《司空见惯》
唐代诗人刘禹锡,因为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诗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女在席上作陪。席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用错,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得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得很偶然,但又是常常可能发生或见到的,这时用这个成语就比较恰当。比方大都市街道上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着,但很多时候又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撞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个字就恰当了。
㈥ 成语故事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㈦ 成语故事司空见惯
典 故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专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属;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㈧ 放荡不羁成语故事 拼音怎么读
放荡不羁
fàngdàngbùjī
《晋书·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贬义:形容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的人。
褒义:不受传统约束,敢于打破传统,向往自由生活。
㈨ 成语故事有那些
1、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3、暗中摸索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4、按图索骥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5、鳌戴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一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八方及中央的水、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其中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达九千里。五山相隔的空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其山之上看到的都是金玉,山上的鸟都是白色。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花朵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都不老不死。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人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而五座山的根没什么附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动荡。仙圣认为五山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人们失掉居所。于是命令人面鸟身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负大山,一再轮换,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以"鳌戴"比喻负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6、阿娇失宠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7、安步当车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8、安然无恙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9、安如泰山
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11、暗渡陈仓
这个典故载于《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12、八斗才
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以斗量才。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13、白龙鱼眼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天帝说:\'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14、白首为郎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武帝问:"为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15、白驹过隙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6、白面书生
这个典故出自《宋书.沈庆之传》。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皇上准备出兵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17、白往黑归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一致。
18、白衣送酒
典故见《续晋阳秋》、《宋书.陶潜传》。东晋诗人陶渊明极好饮酒,因家贫常不能尽兴。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无酒助兴。正怅惘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载酒来,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后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阳日》诗有"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句。
19、白眼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阮籍列传》。晋朝才子阮籍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他生性放荡不羁,不遵守礼仪法规,与人相处,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对讲究礼仪法规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对人轻视、反感。
20、白云亲舍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21、百发百中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左右围观的几千人,都说他善于射箭。有一个男子站在他旁边说:"好!我可以教导你怎样来射!"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男子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恰好时休止,一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易射偏了。如果有一发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后以"百发百中"比喻善于谋事。
22、百闻不如一见
这个典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西汉汉宣帝刘询时期,羌族人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询问谁愿带兵前去杀敌。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宣帝问:"此去讨伐,需要多少兵马?"赵充国回答:"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划。"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23、包藏祸心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名)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夫人。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访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带兵进城迎娶新娘。郑国的令尹子子产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说:"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的人,就在城外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公子围一听不太高兴,说:"你们这样做,不仅不尊重郑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也是对我最大的委屈,郑国还是应当重新考虑这个决定。"子羽听了这话,只得直率地说:"郑国把女子嫁到楚国,主要是想依靠楚国安定我们的家园。但眼下你却要带兵进入郑国京场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打郑国的主意吗?"伍举从子羽的话里分析出郑国已有了戒备,就请求对方允许我们解除武装进城,郑国这才同意了。于是公子围把丰氏的女儿从城里迎娶了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那些虽外表和善可亲,但内心却隐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24、抱薪救火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魏世家》。魏国的安厘王就任后,并没有扭转秦国一直侵略魏国的局面。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国就夺去了魏的两个城镇。隔了一年,又夺去了三个城镇,并把军队进攻到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城下,韩国派兵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国只得割地求和,秦国才算了结。但此后几年,秦国侵城占地的胃口越来越大,魏国的军队即使联合诸侯国的军队也打不过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一位将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继续进攻,以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无危,就照他的意见办了。苏代(苏秦的弟弟)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安厘王说:"像你这样光割让土地来满足秦国的欲望,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烧不完,火是一天扑不灭的。"
现一般用此典故来比喻人想消灾免祸,但由于所用方法不适当,反而促使灾祸更大、更危险了。
25、抱柱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燕策一》。武安君苏秦从齐国来到燕国,可是燕王却不接待他了。苏秦便对燕王说:"我本来是东周的一个粗人,起初和你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为你立过一点功劳,但你竟然到郊外去迎接我,在朝廷上宣扬我的名声。今天我为你到齐国做使者,把所占的十座城池要了回来,使处于危亡境地的燕国脱离了险恶。但你却不听劝我的话了,这一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说我的坏话了,如果我诚实守信就像尾生,廉洁耿直就像伯夷,孝敬父母就像曾参,这三位都是德行高尚的人,以此来侍奉你,行吗?"燕王回答:"行。"苏秦说:"有他们那样的德行,我也就不会侍奉你了。你想想,孝敬父母就像曾参那样,一个晚上也不离开父母而睡在外面,你如何派他去齐国办事呢?廉洁耿直就像伯夷那样,不吃人家施舍给的饭食,玷污周武王的恩义而不给人家做臣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耿直到这个地步,怎么肯步行几千里来衰弱的燕国侍奉你这个处境危险的国君呢?诚实守信就像尾生,跟一个姑娘在桥下约会,姑娘不来,他就抱着桥柱一直等,水涨了也一动不动,最后被淹死了。诚实守信到这副模样,他如何肯为燕国到齐国扬威,立下大功呢?"燕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开导,又对他热情相待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坚守信约。
26、班荆道故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代,楚国大夫伍举和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而且是世交。伍举的岳父申公犯了罪,偷偷地逃跑了。有人说:申公畏罪潜逃,是其女婿伍举送他走的。伍举听说后,很害怕,因此躲避到邻近的郑国去,还准备从郑国逃到晋国去。在郑国都城外,伍举恰好遇上途经郑国的好友声子。好友相遇,异常高兴,由于郊外,两人便铺荆树条在地上当垫子,坐在上面一边吃一边谈起过去的事情。后来声子和楚国的令尹谈起伍举蒙受的不白之冤,为伍举恢复了名誉和爵位。
现在用这个典故比喻老朋友重逢,不拘客套和礼节而畅叙旧情。
27、班门弄斧
这个典故见于《蓬轩别记》。鲁班,又名公输般,春秋时代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斧头可以巧夺天工的制造出各种精致美妙的器具,木匠行里一向尊他为祖师爷。明朝进士梅之涣凭吊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县)帝李白坟墓时,看见墓前能写字的地方,都被前代诗人留下并不优美的诗句辞赋,实在是有点不自量力,他便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弄大斧。"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的人,有时也用来形容自己谦虚。
28、班香宋艳
战国楚宋玉和东汉班固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辞赋家,后人以此称誉班固、宋玉的作品文辞美妙,风格清丽。清孔尚任《桃花扇》中有"蚤岁清词,吐出班香宋艳"句
29、半部论语
这个典故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地集.论语》。杜甫诗中说:"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认为《论语》是儿童的书。赵普当宰相,人们议论赵普是山东人,所读的书只不过《论语》罢了,这也是依了杜甫的话。宋太宗曾向赵普问起这件事,赵普一点也不隐讳,回答说:"我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的内容,以前我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定天下,今后还想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定太平。我作宰相应无愧于所学的《论语》,《论语》所言是天下至高无上的言论。
原文意为夸大《论语》的效用,后或以"半部论语"讽刺人学识浅薄。
30、半途而废
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子传》。东汉时,一个叫乐羊子的读书人。他的妻子聪明贤慧。有一天,乐羊子在道上捡到一块金子带回到家中,其妻看见后说:"捡到别人的东西而带回到自己的家中,这是一种很不光彩的行为。"乐羊子一听顿时很羞愧,便把捡到的那块金子放回到原处。不久乐羊子离家去远方求学,但是只过了一年他的就回来了,妻子问他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乐羊子回答:"走后我很想念你,因此就回来看看。"妻子听完,拿了一把剪刀把他带到织布机前说:"你瞧,这布的原料的蚕茧,然后用织布机一丝丝把它编织出来,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织出成寸、成尺、成丈的娟布。假如现在用剪刀一下子把它剪断了,就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娟布也织不出来了。你在外边求学也是这样,要持之以恒地用功攻读,假如半路就停下来不走了,那不是和用剪刀剪断丝线一样,前功尽弃吗?"乐羊子一听顿受启发和鼓舞,马上告别妻子又出外继续求学,一去就是七年。为鼓励他求学上进,在此期间,其妻还省吃俭用资助乐羊子。
现通常用这典故比喻做事情没有完成就终止了。
31、半面之交
这个典故源于《后汉书.应奉传》。东汉时,有个叫应奉的人,是有名的学问家。他小时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都能牢牢记住。应奉在郡里担任官职的时候,曾去过四十多个县,记录了上百数千个囚犯的情况。后来郡太守询问这些人的情况,他都能对答如流,甚至说出这些囚犯的姓名及定罪的轻重,这使太守等人很惊讶。有一回,应奉去拜访彭城长官袁贺,袁贺不在家,应奉正要转身回去,袁贺家的车匠突然推开大门,从门缝露出半张面孔看了应奉一眼,而后又关上了大门,二十年过去后,一天应奉出门在路上偶然见到这个车匠,立刻认出他来,并同他打招呼,这个车匠很吃惊,经过交谈他才明白,原来以前和应奉见过半面。车匠不由惊叹地说:"应奉的记忆力真了不起啊!"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只见过一面的人。
32、抱佛脚
这个典故见唐朝诗人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宋.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说:"云南南面的一个国家,举国上下都崇尚佛教,有犯罪异地处死刑的人,赶往寺中,抱佛脚悔过,官府便可赦免他所犯的罪。"
现在人们常说: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用这个典故比喻事先不作任何准备,临急才仓皇补救。
33、抱瓮灌畦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天地》。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弟子,叫子贡,是卫国人,曾当过卫国和鲁国的宰相。他走访过许多国家。有一次,子贡访问楚国后,又准备去晋国,经过汉阴(汉水南岸)时,看见一位老人在浇灌田地。老人沿一条通到井底的通道走下去,把水瓮装满水再抱到田里去浇灌庄稼。来回走得很费力气和时间,一瓮水又浇不了多少地。子贡问老人:"您为什么不用汲水工具来浇灌田地呢?那样一天能浇一百畦,既快又省力气。"老人回答:"我坚决抱一守白,不赶时髦。如果改变方法,我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我纯正素白的胸怀也要改变,那就可能走到歧路上去。" 古人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淳朴的生活,我们用来讽刺那种原始守旧,不思改进的落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