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心吊胆成语故事
【成语】: 风雨同舟
【拼音】: fēng yǔ tóng zhōu
【解释】: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回斗答。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出处】: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举例造句】: 诸公热诚毅力,十倍仲恺,当有善法,济此艰难。庶几风雨同舟,危亡共拯。 ★廖仲恺《辞财政部长职通电》�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吴、越两国连年交兵,两国百姓彼此在感情上也很难共容。有一次,吴国人和越国人碰巧共乘一条船渡河。开始时,他们都不理睬对方。船至河心,突然下起了大雨,霎时惊涛大浪迎面扑来,船随时有可能覆没。此时,他们忘记了仇恨,相互帮助,好像一家人一样。由于全船人的齐心协力,终于安全到达对岸。
㈡ 成语故事400字
1、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2、叶公好龙
春秋时,有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墙上也绘着龙。传说天上的真龙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专程到叶公家里来,把头从窗口伸进屋子里,把尾巴横在客堂上。
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它,甚至是畏惧它。
3、夜郎自大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
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
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4、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5、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㈢ 成语故事100篇
1、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2、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3、守株待兔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
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
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4、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会,途经东海,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
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5、自相矛盾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说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说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
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㈣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注释
(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
(6)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给数百人口粮。廪食:官府给的粮米供奉。廪:粮食;食:供养。(有争议,因为可能是拿几百人的口粮供养他)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13)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14)逃:逃跑。
(15)立:继承了王位。
(16)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
㈤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小故事成语典故小学生成语中学生成语典故https://wenku..com/view/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在阅卷时,他被其中一篇文章的文采深深吸引,认为应列第一名。他便把文章传给同僚观看,大家都赞赏不已。不过, 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朋友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青的学子苏轼,欧阳修才知闹误会了。欧阳修很欣赏苏轼,他给朋友写信时说: “读苏轼的文章,不禁让我汗颜。真痛快啊!我应当给苏轼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 “出人头地”形容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 (北宋欧阳修《与梅尧臣书》)
功到自然成--------------------
唐僧一行西行赶路,说不尽的风餐露宿,一日前面一山阻路。
唐僧说:“徒弟啊,你看这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魔障。”悟空说 :“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唐僧说:“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已经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悟空说:“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 唐僧在马上遥望那山,但见崖险林深、虎狼群行,叹道:“我受唐王之命西天取经,历经艰险,虽然我心志如止水,但不知何日能取得真经、得回故乡?”孙悟空说:“师父不必挂念,少要焦心,只要你放心前,管你功到自然成。”
“功到自然成”指功夫下到,事情自然会取得成效。
(出自《西游记》三十六回)
户限为穿--------------------
智永是陈朝人。为了练字,他在永欣寺的三十年里 ,每天黎明即起,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
日子久了,被他写坏的笔头竟积了十大瓮。后来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
“户限为穿”指门槛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出自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望洋兴叹--------------------
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M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 “望洋兴叹”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庄子•秋水》)
㈥ 幼儿最简单的成语故事500字以下
提心吊胆
tíxīndiàodǎn
[释义] 吊:悬着;不塌实。心和胆好像悬起来回;不塌实。形容答十分担心或害怕。
[语出] 《西游记》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正音] 提;不能读作“dì”。
[辨形] 提;不能写作“题”。
[近义] 担惊受怕 心惊胆战
[反义] 心安理得 谈笑自若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㈦ 与孔孟有关的成语故事
和颜悦色、学而不厌、举一反三、守望相助、守身如玉
一、和颜悦色 [ hé yán yuè sè ]
【解释】: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季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译文】:“所谓的温柔,是指脸上的温柔,和善可亲让人放松的原因”
二、学而不厌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自】:战国 孔子《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默默地记住的,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三、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四、守望相助 [ shǒu wàng xiāng zhù ]
【解释】:守望:防守了望。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译文】:出入都以朋友的关系相称,互相援助,有了疾病相互扶持。
五、守身如玉 [ shǒu shēn rú yù ]
【解释】:保持节操,象玉一样洁白无瑕。也泛指爱护自己的身体。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离娄上》:“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译文】:谁不为守?爱护身体,是保持节操的根本。
㈧ 成语故事有哪些
成语故事有:
1、滥竽充数成语故事: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5、纸上谈兵成语故事: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㈨ 色厉内荏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孔子描述春秋末期掌权者之心理,彼等外表道貌岸然,威严异常,专似模似样属,而内心则怯懦无比,脆弱至极。辛辣讽刺装腔作势,狐假虎威,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以权谋私,作奸犯科,贪污腐化,违法乱纪之人。极度蔑视色厉内荏,欺世盗名之流,作威作福,沽名钓誉之辈。于人前伪作仁义之士,窃取他人虔敬,而内心唯恐为人说破,终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时其罪尚未揭发前,呼风唤雨,威风无比,一旦东窗事发,竟觳觫颤栗,逃之夭夭。故孔子喻之为钻墙逾穴,偷鸡摸狗之宵小。
[sè lì nèi rěn] 色厉内荏
形容外表强硬,内心虚弱。有“外表上很强大、凶猛,实质上很软弱、空虚”的意思。
㈩ 不寒而栗成语故事
不寒而栗bùhánérlì
[释义]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回容恐惧到了极点。答
[语出]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栗;不能写作“粟”或“票”。
[近义] 毛骨悚然 提心吊胆 胆颤心惊
[反义] 无所畏惧 临危不惧
[用法] 一般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惊惧不安的事情。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例句] 他一想到不久后将被捕判刑;就会~;冷汗淋漓。
[英译] tremblewithf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