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成语故事
❶ 谁知道出自苏轼的诗词的典故小故事,注明出自哪首词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 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 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 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 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 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 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 ”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 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 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 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 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 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 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 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 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 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 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 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 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 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 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 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 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 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 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冰肌玉骨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
❷ 关于苏轼的生平典故
1、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
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2、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
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
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3、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
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4、苏轼炼字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5、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
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❸ 与苏轼有关的典故(要有很强的文学性的,至少五个以上~)
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6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7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8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 ( 按即重阳 ) 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10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11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
❹ 关于苏东坡的所有故事
关于苏东波的故事
1
1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2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3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4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5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❺ 成语典故:苏轼简介,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编辑
苏轼(1037年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4]。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⑷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⑻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⑼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⑽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⑾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⑿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⒀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⒂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⒃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
⒄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⒅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❻ 孙敬和苏轼的成语故事
孙敬悬发
有关苏轼的成语及故事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⑷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⑻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⑼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⑽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⑾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⑿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⒀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⒂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⒃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
————希望可以帮到您!觉得好就请点采纳答案吧,你的采纳是我的动力,谢谢!————
❼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1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⑴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⑷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❽ 苏轼的轶事典故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 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❾ 出自苏轼的诗词的典故小故事,请注明出处(哪首词)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冰肌玉骨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